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2)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模拟预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情境体验1、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2、案例问题探究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犯罪的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心灵感悟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为提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一、谁都不能违法【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 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三、学情分析对于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初中学生存在以下特点:1.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行为即使出现违法行为,或者遭遇法律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3.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力图让学生明辨是非、对法律加深了解,增强守法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提问:上述行为是“小事”吗?小A的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小A的两件“小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再思考,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小事可能涉及到违法。
七年级政治下册7.2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
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
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
(苏某向人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分子使用的
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剥夺。
人教版思品七年下7.2法不可违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刑法的含义;犯罪的特征;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探究讨论四、自学指导:1.什么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3. 什么是刑法?4.什么是犯罪?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6.什么是刑罚?种类有哪些?五、合作探究:分析讨论94页情境材料六、课堂小结: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七、课堂练习:背诵本课知识点1.什么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3. 什么是刑法?4.什么是犯罪?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6.什么是刑罚?种类有哪些?八、作业:《能力培养》九、板书设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谁都不能违法含义法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不类别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可含义犯罪相互联系,不可犯罪必特征刑事违法性—罚罪的法律标志分割,共同构成违受惩罚刑罚当罚性—犯罪的必然后果罪与非罪的标准含义刑罚与刑法的区别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种类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十、教学反思: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验”“法不可违”教案【授课内容】:初二《思想政治课》(上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教学目标】:一、识记目标: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二、活动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刑罚、什么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处罚。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相关信息,收集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教学重点】:1、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教学难点】:“拘役”与“拘留”的区别、“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归纳对比学习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前准备】:CAI课件、网页的设计和自制,学生COPY有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1、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中的共享文件“20x班”\“复习练习”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调用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单评议并展示正确答案:2、阅读与思考:打开“中国警务”网址取案例——“绑架杀害十龄童两案犯昨被枪决”分析:/maya/police/polnews/01/item/2001-03/464060.shtml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网上案例,并回答问题:A.案例中朱胜利、潘德生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B.受到怎样的处罚?②教师简单评议,导入新课。
(绑架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设计此问题的目的:A、在复习中引发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思考;B、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如刚才浏览了网上案例中的朱胜利、潘德生犯罪分子犯绑架杀人罪,应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等)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此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有关知识。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doc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含课件)新疆乌鲁木齐市第50中学曹金花830063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观看案例、表演小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资源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政治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政治教案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课题法不可违教学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1)针对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采用参与活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我是司法官”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
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七年级政治下册《72 法不可违》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歌曲欣赏、引起思考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情境模拟、分组探究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模拟和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广泛的参与学生的活动。
活动三:风采展示、一比高下
师: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我们模拟和探究的结果。
(学生分组表演情境模拟小品,并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
师:对每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刚才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个组的最精彩呢?请每个同学充当评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意识。
)
活动四:知识竞答、抢前争先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出示题目:(投影)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
3.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家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活动五:感知教材、质疑求索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教材,(学生通过读教材,然后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
)
活动六:案例传真、探究解惑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这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
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
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思考:1.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学勒索钱财”与“杀人抢劫”这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王某的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探究以上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七:联系生活、以案说法
师:我们身边也有违法犯罪活动,请你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案例,并请同学们判别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案例,进行判别)
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附板书设计: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刑事违法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法
不
可
违
主刑——
附加刑——
1、严重危害性(本质)
2、刑事违法性(标志)
3、刑法当罚性(后果)
活动八:课外拓展,学法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