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ICD不恰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总结词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家族猝死 史、心肌梗死等,而禁忌症包括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
详细描述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心脏停搏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以及有家族猝 死史或心肌梗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此外,对于药物 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CD植入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ICD植入也有一些禁忌 症,如局部感染、出血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等。在决定是否进行ICD植入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 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因素,以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ICD植 入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试验方法与结果
方法
选取90例心律失常患者,等量随机分 为两组。ICD植入组接受ICD植入手术, 药物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ICD植入组在减少 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等 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且未出现严重 并发症。
试验结论与意义
结论
ICD植入在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04 ICD植入的实际应用与案 例分析
实际应用情况
01
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 设备,通过植入患者体内,可以自动监测和纠正异常心律,预防心脏骤停。
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部位的消毒、 麻醉等。
植入ICD
通过胸壁或腹部的小切口,将ICD植入到患者的心 脏中。
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低问题及做法

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低问题及做法01主要诊断选择错误临床医师对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不清楚,没有按照选择原则和主要手术选择原则填写相应的主要诊断和手术操作。
尤其是涉及到专科的病历,习惯将本科室疾病作为主要诊断,没有将主要治疗的或者花费最大的疾病作为主诊,一些外科的主要诊断错误一般为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手术患者的病理诊断报告大多滞后于病案归档,导致患者出院时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相符。
编码员医学知识缺乏、没有细致通读病历、没有审核处医师的错误诊断、缺乏与临床医师的沟通,这也导致主要诊断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02主要诊断选择过于笼统临床医师在日常病历书写过程中习惯以笼统的疾病名称为主要诊断,也就是ICD编码中的残余类目,残余类目是用来分类病因、部位、临床表现三个方面中的某一情况没有具体说明,不能归类到该类目其他特指亚目的疾病,主要分类于编码亚目中的.9。
残余类目的过度使用会使主要诊断编码过于粗犷,导致病案首页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疾病的特点和真实性。
如肺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和胃恶性肿瘤等,这些诊断未指明肿瘤的具体部位,如病程中明确写了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位于距门齿35 CM,而医师书写主要诊断编码为食管恶性肿瘤C15.900,正确的编码应为食管胸下段恶性肿瘤C15.100x004。
如呼吸内科的医师经常以肺炎J18.900为主要诊断,忽略了引起肺炎的具体病原体类型,其中J12是病毒性肺炎、J13是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J15细菌性肺炎等,应尽量编码到这些类目当中。
03肿瘤病历的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在恶性肿瘤主要诊断选择XX恶性肿瘤时,未突出本次肿瘤治疗目的。
首次确诊恶性肿瘤的,恶性肿瘤应为主要诊断,主诊不能选择化疗或放疗;良性肿瘤错误诊断成恶性肿瘤,如病理报告明确为管状腺瘤,临床诊断却上报为管状腺癌;错误将病理诊断作为主要诊断,如神经纤维瘤,正确的主要诊断应为下肢神经纤维瘤;错误将疑似恶性肿瘤做确诊,疑似肿瘤不能作为确诊的,只能做XX部位肿物或占位。
ICD一级预防的应用现状

ICD一级预防的应用现状关键字:ICD 心脏猝死冠脉介入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心血管疾病防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尤其是冠脉介入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风险。
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冠脉介入术后存活病人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持续恶化,导致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美国大约每年有45万人死于SCD。
相当于每天有1000例左右,或每两分钟有1人发生SCD。
目前美国每年植入ICD的数量超过20万台。
而最近根据中国SCD发生率抽样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SCD的发生率为每百万人有41.84人, 相当于每年发生SCD的患者为54.4万人。
就是说每天将近有1480例患者死于SCD, 每分钟有1人发生SCD。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是目前减少SCD的最确切而有效的方法, 故对SCD高危人群予以植入ICD的预防治疗策略应运而生。
一级预防的对象是指针对从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
预防的重点是潜在的、可能引起SCD的心律失常。
决定预防效果的关键是循证医学试验证明其临床疗效和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筛查。
关于ICD在猝死预防中的循证研究证据已经比较充分。
对于CASH 、CIDS 和A VID等ICD 猝死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 比较具有二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乙胺碘呋酮与植入ICD对于猝死预防的疗效发现, 植入ICD病人的猝死发生率较乙胺碘呋酮治疗组明显减少25%, 且总病死率减少7%。
而且在A VID研究中由于ICD治疗组明显降低病人的猝死发生率,研究设计者甚至决定提早终止试验, 因为对存活改善的曲线在植入除颤器组与给予索他洛尔或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很早就拉开了距离。
同时该研究还发现, 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的病人组其病死率较EF>0.35组显著下降。
此外, 将年龄>70岁及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级或IV级患者为两组, 分别予以ICD及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比发现,ICD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接受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组。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最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与其他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共存的管理现状和进展

最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与翼他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共存的筐理现状和避展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降低心脏性猝死(sudd en cardiac death , SCD)风险和高危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真应用于||伍床已40年左右。
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尽管体现出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常规径静脉ICD( tans venous I C D,T V I C D)的弊端亦被充分暴露,包捂导线故障、静脉系统血栓和静脉狭窄/闭塞、感染风险、拨除的困难、高致死率及缺乏静脉入路时无法植入等。
有套萃分析报道,经过14年随访,不同型号的TV-I CD导线年故障率最低为0.25%~0.4%,最高可达2.08%~2.9%。
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 S I C D)全系统均在皮下,明显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很大程度上克服了TV-I CD的弊端。
目前已经正式发袤的||面床研究显示,S-I CD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不劣于TV-I CD且真导线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TV-I CD 明显降低(1.4%对6.6%)。
因此对于无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 CRT)需求的患者,S-I CD可作为优先推荐。
然而,因患者疾病的复杂性或进展性,一些患者需植入真他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ca 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CI E D)或存在与真共存的问题。
这些CIED因真作用机制、算法完全不同,与之共存时是否存在中目亘干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随着病例数的积累,已经有一些临床研究或案例公开发表。
因此,本文就S-ICD与真他CIED共存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做一介绍,期望给临床医生、装置工程师提供一定参考。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认识和建议

建议
广大医师知道和熟悉ICD治疗的适应证及其卓越的疗效 。 现阶段在我国可依据美国1998AHA/ACC指南做参考。
即使医院的设备条件暂时不具备,缺乏经过训练的一班人员, 亦可及时发现这类患者,及时转送至有经验的医院,使患者 不至于失去有效治疗的宝贵机会。 双腔ICD的应用是临床心脏病学的一个重要发展,然而,需 要双腔ICD治疗的患者数目尚不清楚,观察的数目较少,随 访时间甚短,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或排除使用 DDD(R)的ICD患者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好处。“98”年新指南 中没有专门提到双腔ICD适应证。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我 们认为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双腔ICD:1、合并任何心 动过缓或潜在心动过缓(包括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2、 合并阵发房性心律失常和室上速;3、合并心功能不全;4、 合并肥厚性梗阻型心脏病。
治疗
随机分配接受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和ICD治疗。主要终 点为总死亡率,次要终点为费用与生活质量。
1993年6月1日到1997年4月7日,共1016名患者。
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组(122例死亡)相比,ICD组的死 亡病例较少(80例死亡)。在平均随访18.2±12.2个 月中,未校正的死亡率(95%的可信限)在ICD组为 15.8±3.2%;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组为24.0±3.7%。 ICD组在一年、二年和三年死亡率均降低(95%的可 信限)分别为39±20%;27±21%和31±21%。
IIA类 无 IIB类 1、 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所致,而由于身体其他原因不 能进行心电生理检查。(C 级) 2、 在等待心脏移植时,有归咎于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的严重症状。(C级) 3、 诸如长QT综合征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有致病性室性快速心 律失常高危的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B级) 4、 伴发于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左室功能障的非持续 性室速,在心电生理检查时可诱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B 级) 病因未确定的晕厥反复发作,伴有心室功能障碍和心电生理 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而排除了其他可引起晕厥的原因。 (C级)
如何减少ICD不恰当放电(讲课版)

二.正确感知
--噪音、过感知及认为因素引起的错误
三.准确鉴别
--不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上速及可自行终止的NSVT
四.优化治疗
--可以被ATP终止的快室速,或可自行终止的非持续性室速
概述
● 减少ICD电击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研究显示,大约1/2-1/3的电击治疗是不恰当的1-2
1Daubert
形态学鉴别有利于区分房颤与室速1
1.G. Boriani et al. Morphology discrimination algorithm for improving rhythm discrimination. Europace (2008) 10, 918–925
降低ICD不恰当放电策略1
概述
● 不恰当电击事件占比 ○ 15-40%1,2,3 ○ 由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的提高,不恰当电击的事件占比 有可能继续增加 ● 接受过不恰当电击患者占比 ○ 5-20%1,2,3
1Daubert
J, et al. Inappropriate 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 Shocks in MADIT II: Frequency, Mechanism, Predictors and Survival Impact. JACC 2008: 51(14): 1357-65 2 Poole et al Prognosis after Defibrillator Shock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NEJM September 4,2008 5 et al. Long Term Outcome After ICD and CRT Implant and Influence of Remote Device Follow-up: The ALTITUDE Survival 3Saxon Study. Circulation December 7,2010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双腔ICD能够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心 脏状况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以适 应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生活方式。
双腔ICD的适应症和疗效
适应症
双腔ICD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 心脏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疾病,以及 预防猝死。
疗效
双腔ICD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 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和猝死的风险,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 引言 • ICD概述 • 双腔ICD概述 •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设备,可以自动检测并纠正异常心律,从而 降低患者猝死的风险。
活质量。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ICD和双腔ICD将会在预防和 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ICD和 双腔ICD在特殊类型心律失常 治疗中的应用,如儿童、孕
妇和老年患者等。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ICD和 双腔ICD的性能和功能,提高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方向
创新材料
01
未来ICD和双腔ICD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创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以提高设备的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
个体化治疗
02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ICD和双腔ICD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
疗的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治疗方案。
智能化监控
03
未来ICD和双腔ICD将进一步融合智能化监控技术,实现实时监
03
双腔ICD概述
双腔ICD的定义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ock!
3
ICD不恰当治疗状况分析
来自Intrinsic RV电击事件的判定结果
➢ 1530 名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1 ➢ 12% 的患者 (n=186)受到ICD电击治疗1 ➢ 6.3% 的患者 (n=96) 受到不恰当治疗1 ➢ 44% (n=165) 总共375的电击事件被定义
F. R. Gilliam III, MD
Electrophysiology Cardiology Associates of Northeast Arkansas
David Hayes, MD
Cardiology/devices Mayo Clinic
John Day, MD
Electrophysiology Intermountain Heart Rhythm Specialists
避免ICD不恰当治疗的 临床研究新进展
浙江省人民医院
定义
• 恰当治疗
– ICD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单形性室速、多形性室速以及室颤的治疗
• 不恰当治疗
– ICD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包括房颤、房扑、房速、窦速等 – ICD对噪音信号干扰的治疗,包括外部噪音、电磁干扰、导线连接问题、
肌电位感知、对心房信号的远场感知、T波过感知、电极导线断裂/磨损 等 – ICD对血流动力学可耐受的非持续性室速、经ATP可终止的室速进行的 不必须的治疗
SURVIVAL/ ALTITUDE EGM/NOISE…
10
ALTITUDE研究小组
Leslie Saxon, MD,
Electrophysi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John Boehmer, MD
Heart Failur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不当;
% of shock episodes
Percent of Shock Episodes
60%
50%
40%
30%
20%Βιβλιοθήκη 10%0%Appropriate Shocks Inappropropriate
(VT & VF)
Shocks
Lead Noise T-wave Oversensing
1Volosin KJ et al. Virtual ICD: Reduction of inappropriate ICD shocks using a virtual ICD model. Europace (2010 12(suppl 1):63_5. 2Volosin KJ et al. Virtual ICD: a model to
96%误治 疗源于
SVT
• 仅1/7的电击事件 (13%)被做过节律鉴别
• 多区设置、节律鉴别和更高的监测频率范围可减少SVT被检测的可能性
Essentials of CRM Therapy and Patient Management: Stahl WK. Wasted Energy The Consequences of Inappropriate Therapy. HRS 2009.
evaluate shock reduction strategies. Heart Rhythm. May Supplement 7(5): PO3-125.
6
ICD不恰当治疗的发生率和可能原因
心律失常 窦速 房速 房颤 房扑 其他室上速 伪差
不恰当治疗 55 43 35 20 1 7
不恰当治疗% 34% 27% 22% 12% 1% 4%
为“不恰当治疗” (SVT、干扰、过感知 )1
1Olshansky B, et al. Results of INTRINSIC RV. Circulation 2007; 115:9-16. 4
ICD电击治疗对心衰患者的影响
➢ “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心衰患者,受 到电击比没有电击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死 亡风险” JE Poole et al. NEJM 2008; 359:1009-1017
7
ICD临床研究新进展
如何减少ICD不恰当的放电?
− ALTITUDE REDUCES Study − MADIT RIT
如何避免ICD噪音干扰?
− ALTITUDE NOISE Study
8
ALTITUDE REDUCES Study
波科公司支持的第一个从 真实世界的角度分析ICD 程控设置的临床研究
Paul Heidenreich, MD
Cardiology/Epidem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11
Latitude远程监护系统
波科心脏节 律管理装置
患者的家里
LATITUDE 血压监测仪
LATITUDE 体重计
LATITUDE传输仪 LATITUDE网络服务器
2
ICD疗法对患者的影响
: • 基础疾病 心肌缺血、心功能恶化、电风暴等
• 生活质量的影响
如果发生生活质量降低,ICD放电是主要的原因 ‐ CABG试验: ‐ ICD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无ICD患者 ‐ 没有发生电击的IC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无 ICD患者相同 ‐ AVID试验: >1次,电击与生活质量的下降有关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1,22:1023-1029
9
ALTITUDE背景
➢波科公司的远程监测系统Latitude于2006年投入临床使用,
每年海量数据入网。一些临床医生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应好好发掘利用,波科立即予以大力支持;
➢分析Latitude上传的ICD及CRTD数据; ➢特点: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 ➢系列研究,已完成:ALTITUDE REDUCE/ ALTITUDE
➢ “被ICD电击后的心衰患者需长期加强对 其心衰早期症状和代谢失调的监测” JD
Mishkin et al. JACC 2009;54:1993-2000
5
ICD不恰当治疗的发生率和可能原因
SCD-HeFT 研究
• 不恰当电C击la治ss疗ific:at其ion中o电f In极ap噪pr音op4r%iat,e STh波oc过ks感in知S1C1D.5-H%eF,T其(6余0 m主on要th是s)SVT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