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关于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研究

关于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研究
快形成 沿海 与 内陆互 动发 展新格 局 的重大决 策 。构筑 “ 五点 条件完 备 , 国八条 经 济带 中 的两 是全 条重 要经 济带 。拥 有全 国 8 3 的人 口和 1. 3 的国 内生 . 13 产 总值 ;O 种矿 产资 源储量 居 全 国前 三位 ; 矿 石储 量 占 4多 铁 全 国 1 . ; 油 产 量 、 材 供 应 量 、 品粮 、 42 原 木 商 电站 成 套 设 备 、 车产量 、 船 产 量 、 汽 造 钢产 量 分 别 占全 国 的 25 12 1 / 、/ 、 / 3 1314 13 、/ , 我 国重 要 的装 备 制 造 业 、 材 料工 / 、/ 、/ /18是 原 业基 地 、 品粮基地 、 源基 地 。丰富 的腹 地 资 源 可为 沿海 商 能 经济 带开 发建设 提供 强有力 的支撑 。 四是产 业基 础优 势 。沿 海经 济 带 依 托辽 宁 重化 工 业基
输 送 和交换 。
二、 沿海 经济 带的 主要优 势
辽 宁沿海经 济带 综合优 势得 天独厚 , 东北 老工业 基 地 在
振 兴 的大 格局 中具有举 足轻 重 的战略地位 。 是 区位地 缘优 势 。沿 海经 济 带是 东 北 地 区对 外 开 放

的主要 门户 、 环渤海地 区的重要 一翼 和东北 亚经 济圈 的关 键 地带 。它位 于东北 亚地 区地理 上 的中心 , 处在 我 国环渤 海地 区和东北地 区 的 重 要 结 合 部 , 邻 黄 海 和 渤 海 , 日本 、 毗 与 韩 国、 朝鲜 隔海邻 江相 望 , 向经 济活 跃 的 太平 洋 , 面 与俄 罗 斯 、 蒙古 陆路相 连 , 是欧亚 通 往太 平 洋 的重 要 “ 陆桥 ” 一 , 大 之 也 是东 北地 区通往世 界各地 的重要 海上 通道 。 二是港 口集群 优势 。沿海经 济带拥 有 22 公 里 的海岸 90 线, 占全 国 9 1 , 中大 陆岸 线 2 9 里 , . 其 20公 占全 国的 18 /,

建设_五点一线_沿海经济带_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建设_五点一线_沿海经济带_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辽宁日报/2006年/11月/20日/第009版理论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利用广阔的沿海地带,依托我国东北纵深腹地,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含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

”省党代会关于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内涵丰富,需要认真学习贯彻。

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关系全局意义重大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站在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辽宁振兴提出来的,对于发挥我省沿海开放优势,建设全国沿海经济强省,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遵循生产力布局规律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沿海逐渐成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区。

全世界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70%的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世界最发达的大都市经济圈、经济带也在沿海,且大多呈带状拓展,逐步向内陆扩展、辐射。

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美国西南部太平洋东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沿海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等,依托沿海优势,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临港工业带动战略、贸易促进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国先后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富有活力、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沿海经济带,并呈现渐次“北上”的发展态势。

我省大多数地区处于沿海或近海地带,具备发展沿海经济的基础优势。

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36号)提出,在现有开发区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建成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摘要: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辽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引言辽宁地处中国东北,是中国沿海开放的前沿省份之一。

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辽宁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辽宁沿海经济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现状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省沿海地区的经济聚集区,涵盖了沈阳、大连、鞍山等重要城市。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比如资源枯竭、传统产业结构过度依赖、创新能力不足等。

第三部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目标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辽宁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第四部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主要举措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辽宁沿海经济带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应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其次,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此外,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还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第五部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要保障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

同时,还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发展规划提供法治保障。

此外,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各方面的参与度和知晓率。

浅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控制过程

浅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控制过程
办公 、 住宅街 区完成 的。

成 的一些方法 , 它们能够突显场地的视觉与认知特征。 ◇步行者行 为、 可达性与交通研究。
◇对社 区的历史 与形态分析 , 基于图形 的研究。 包括
◇对地 区的 S T分析 。重点在于解决办法而 非仅 仅进 WO 行描述 。 区域尺度上 的评 价 这种尺度 上的评 价涵盖 了较大 的范围 ,从评 价基本 的自 然地 形 、 景观 的整体特征 , 到识别独特 的城镇 区段 ( 例如街 区 或地段 )以至对复杂 的基础设施 网络与城市区域 内活动模 式 , 的理解 。它们提 供了必要 的手段 以帮助 我们理解城市生长模
都有着重要 的保 护价值 , 使新的开发极度 困难 。 这 也使保护优
先的战略性发展 途径变得必要 。再分析大连 的大部分地 区在 近年 的建设 中港 1 3地位 , 旅游地位的上升 , 带来商业人 1等诸 3
包括经济 的 、 社
会 的与绿色 生态环境 的。针对城 市的特殊 性可 有意强调 城市
案作 出回应 。 世界许 多城市 已经找 到了相应 的做 法 , 比如伯 明翰 、 波特
泛 , 对沿海 地区这 方面也 不可忽视 , 以提 出个基本 模式 , 针 可 列 举出一些基本 需要了解的关键问题 , 比如 : 大连 这个 城市 最
令你喜 爱的是什 么? 最令你 厌恶 的是什 么?它需要作 出怎样的
改进?
兰、 巴塞罗 那 、 阿姆斯特 丹等 ( 资料 内容 )像 大连等一 些城市 ,
这种做 法正在探 索与形成之 中。当然很 多 因素会破 坏地方积
从城市 设计的角度里 的场所上看还可 以有 以下 问题进 行
分析讨论 :
极性 , 包括缺 乏关注设计 的政 治意愿( 国家的与地方 的 ) 当地 ,

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邰屯(宝锦线)-滨海路连接线工程

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邰屯(宝锦线)-滨海路连接线工程

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邰屯(宝锦线)-滨海路连接线工程环评简本项目名称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邰屯(宝锦线)-滨海路连接线工程工程。

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锦州龙栖湾新区滨海路至省道209邰屯村区间。

路线走向本工程线路起点为省道宝锦线上邰屯村西南侧,终点位于锦州滨海公路主线里程K1140+800处。

建设规模本项目线路全长8510m,其中新建大桥2座/330m,中桥1座/65m。

设计时速60km/h工程建设内容1.道路工程K0+000~K1+550路段路面宽度采用24.0m,两侧各设置3.0m土路肩,对其进行硬化,上面铺设彩色方砖,作为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K1+550—K1+750为小凌河支汊大桥,桥梁宽度为 3.0m(人行道)+24.0m+3.0m(人行道);K1+750—K1+950为过渡段,K1+950—K8+510路段为城市规划区范围,根据龙栖湾总体规划,断面标准为5.0m(人行道)+5.0m(非机动车道)+3.0m(分隔带)+24.0m(机动车道)+3.0m(分隔带)+5.0m(非机动车道)+5.0m(人行道)。

2.桥梁工程本工程在K1+165和K5+490处设两座大桥,其中K1+165跨越小凌河支汊处桥梁长205m(10×20m),桥面面积6150m2;K5+490处设凌香湖大桥长125m (6×20m),桥面面积3750m2。

桥面宽度:净24.0+2×3.0米人行道。

桥涵荷载:公路—Ⅰ级。

结构型式:2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柱式墩、肋板台桩基础。

(2)中桥:65米/1座本工程在K7+915处设65m(3×20m)长中桥1处。

桥面宽度:净24.0+2×3.0米人行道。

桥涵荷载:公路—Ⅰ级。

结构型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柱式墩、肋板台桩基础。

(3)涵洞:7道涵洞宽度:与路基同宽。

桥涵荷载:公路—Ⅰ级。

结构型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6.工程占地本工程占地56.55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53.21hm2、临时占地面积3.34hm2。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5.04•【字号】辽政办发[2008]21号•【施行日期】2008.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21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五月四日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一、港口发展与布局现状(一)港口发展现状我省共有大陆海岸线2292公里,岛屿海岸线628公里,是我国岸线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沿海港口布局不断优化,港口通过能力和吞吐量规模持续增长,港口设施大型化、专业化的步伐也显著加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沿海先后扩建或新建了大连港香炉礁港区、和尚岛港区、大窑湾港区,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和丹东港大东港区;同时,继葫芦岛港转为军民合用后,还开工兴建了锦州港。

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共有各类生产性泊位29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4个),码头岸线总长48272米,综合通过能力2.85亿吨;此外还拥有尚未正式竣工验收的已建成泊位5个(全部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能力2000万吨。

与1980年相比,全省沿海港口共新增码头泊位223个(含尚未正式竣工验收的泊位,下同),其中深水泊位105个,新增码头能力2.68亿吨。

2006年,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57亿吨,其中外贸吞吐量9982万吨,与1990年相比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了13%和6%;其中2000年以来的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了17%和12%,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从1990年的13万标准箱增长到2006年的468万标准箱,年均递增速度高达25%,是同期沿海港口增长速度最快的货类之一。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摘要: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有利于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东北地区海陆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

因此,要着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200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这不仅为进一步加快辽宁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继续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动东北地区步入全面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要性第一,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每一个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沿海的带动。

深圳的开发开放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率先崛起,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三角”地区跨越式发展。

纵观世界著名的工业经济带,一般都临近沿海,港口与工业区融合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唯一的没有大规模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地带。

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有利于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培育和完善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进而带动东北地区的发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第二,有利于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将进一步构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具体表现在:一是能够有效转变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能够推进东北地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是能够继续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东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3]28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3]28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3.09.28施行日期2013.09.28文号辽政发[2013]28号主题类别海洋资源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3〕2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篇发展战略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二篇总体布局第三章形成功能分区第四章优化空间结构第五章构建开放格局第三篇功能板块建设第六章工业开发板块第七章港口物流板块第八章城镇建设板块第九章旅游休闲板块第十章农业渔业板块第十一章生态保护板块第四篇岸段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丹东岸段第十三章大连岸段第十四章营口岸段第十五章盘锦岸段第十六章锦州岸段第十七章葫芦岛岸段第五篇实施保障第十八章提升保障能力第十九章完善体制机制前言辽宁海岸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岸线长2110公里。

规划范围包括: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12海里(约22公里),陆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涉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的28个县(县级市、区)。

2011年末,行政区划范围内总人口1287.5万人,占全省30.3%;地区生产总值9211.6亿元,占全省4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54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解析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的蓝图为更好地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东北亚合作和加快辽宁对外开放、促使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作用,我省制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2006-2020)》(征求意见稿)。

这个规划是统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项开发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区域内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从今天起,本报将围绕这个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发展定位与职能定位、空间发展规划、支撑体系规划等方面内容进行解析,以飨读者。

未来几年,是辽宁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

而开发“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辽宁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突破口,也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辽宁正在全力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

近日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2006-2020)》(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为辽宁人描绘了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的宏伟蓝图。

超前意义的战略规划科学的战略需要完善的、长远的规划作为支撑。

这是一个有着超前意义的战略规划。

《规划》指出,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规划》提出,制定《规划》就是落实、深化“五点一线”的战略部署,为“五点一线”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撑;整合辽宁沿海地带的空间资源,协调港口、产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发展,拓展开放领域,形成开发区与城镇发展的互动局面;从长远利益出发,进一步识别沿海地带的潜在资源,构筑东北沿海经济带的空间结构。

不难看出,《规划》的制定就是更好地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东北亚合作和加快辽宁对外开放,达到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规划》提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与开放的战略部署。

东北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对于促进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宁沿海地区地处环渤海北翼,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兼具两大经济区的优势,它的发展对带动辽宁及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在内的广大东北地区的开放与开发具有战略意义,对完善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作用显著。

《规划》提出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完善国家工业体系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振兴装备制造业将是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辽宁具备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独特优势,沿海地区具备成为先导区的条件。

《规划》提出融入全球经济,加强东北亚合作。

“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三大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是东亚一体化的关键地区。

辽宁沿海地区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是东北亚地区内最具发展潜力地区。

2004年国务院将大连定位为东北亚航运中心,进一步明确了辽宁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先导区的定位,对沿海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沿海地区通过优势产业的临港布局,可以为辽宁中部的产业提升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边远山区提供异地就业、城镇化的空间。

可以解决省内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以沿海经济“增量”解决腹地“存量”问题。

沿海地区通过合理利用沿海大量废弃的盐田和荒滩,减小腹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等压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国家意义。

务实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辽宁沿海地区包括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六市,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8%,人口占全省的42%。

2005年六市地方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44%。

辽宁沿海地区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1998年至2005年GDP占全省的比重从32.1%提升到45%。

沿海地区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业地区,是实力雄厚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基地,是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冶金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潜力巨大,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辽宁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劳动力资源,科技人才优势突出,大专以上人才所占的比例为6%,仅次于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

制造业人才优势较为突出,大连每万人所拥有的制造业人才数为1452人,超过绝大多数的沿海制造业大省。

辽宁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废弃的盐田、盐碱地2000多平方公里。

随着东水西调工程的实施,辽宁沿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辽宁沿海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4A级旅游区23个。

辽宁沿海岸线资源海岸线292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公里。

正是有了这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才有了《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为目标,以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力推进为动力,以建设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为契机,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发展主线,引导沿海经济带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规划》提出的规划原则是:1.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地区发展。

协调沿海地带与东北亚、环黄渤海、东北地区、辽中南的关系,实现沿海地带与大区域协调发展;理顺沿海各城镇与整个地带的关系,实现空间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以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作为区域发展的根本保障。

3.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调。

按照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通过城镇化促进产业的升级和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4.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协调。

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地区,成为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增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加强扶持落后地区,使其融入区域的整体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5.近期与远期相协调。

以“五点”为切入点,合理安排空间发展时序推进,形成由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格局。

近期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落实具体的建设项目,远期与地区长远发展利益相协调,确定需要保护的战略性资源。

6.市场力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协调。

依靠市场机制,创造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政府对发展的规划引导作用,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发展效率。

科学的发展目标与职能定位《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东北振兴的发动机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国家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行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示范区。

这四大目标清晰地勾画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线路图。

目标之一:东北振兴的发动机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区。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率先在东北地区实现快速增长,打造东北地区沿海发展主轴线,更好地发挥对东北振兴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围绕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港口为两翼,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集群。

加快东北地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扩大腹地口岸直通和进出口货物运输服务范围,实现高效、便捷的大通关。

目标之二:国家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依托港口资源,抓住世界重化工业转移及国内原材料工业沿海布局的契机,大力发展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

利用海洋资源,以科技发展带动资源开发,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基地。

进一步发挥原材料工业基础优势,推进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实现由传统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基地的转变。

目标之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行区。

加强与朝鲜半岛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合作,力促仁川———南浦———丹东———大连的海上运输及新义州———丹东———沈阳的陆路运输的建设。

抓住朝鲜半岛京义线、东海北部线铁路(TKR)修复的契机,构建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三省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交通枢纽。

积极参与朝鲜的开放开发,推动鸭绿江流域的丹东———新义州的合作开发。

目标之四: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示范区。

合理利用沿海岸线,集约利用沿海盐田、盐碱地和荒滩等土地资源,避免大量占用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把循环经济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食品、纺织、造纸、工艺品制造等轻型工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广开就业渠道,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

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让辽宁人民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而《规划》提出的职能定位更让辽宁人民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

《规划》提出的职能定位是:国家级新型产业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济合作中心;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东北地区的经济组织中心;风光秀美、特色突出的北方旅游胜地;生态环境宜人的宜居地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犹如一个强大新引擎,助推着辽宁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善于创造的辽宁,一定会再一次创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

辽宁省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2006-2020)》(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廓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未来轮廓清晰呈现,从空间发展到支撑体系再到行动计划,随着《规划》的步步落实,沿海潜能竞相释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将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未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建设成什么样,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规划》从空间组织、产业布局到城乡统筹,向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规划》提出,以大连都市区为龙头、以营口盘锦都市区为主体、以锦州葫芦岛都市区、丹东都市区为两翼,以重点的城镇组群、城镇为支点,以综合交通体系为“骨架”,形成与辽宁三大经济板块相交融,与京津和东北腹地相呼应,与东北亚城镇走廊相契合,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相衔接,产业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生态网络完善,城乡协调发展,高度一体化的沿海经济带。

这是一项关系辽宁全面振兴和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未来几年,我省将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近期,即从2006年到2010年,要集中建设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为重点的“五点”,引导产业向“五点”聚集,同时加快以大连、营口为核心的港口建设,加快连接内陆腹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作为东北地区出海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远期,从2011年到2020年,整合城市、港口和产业区,加强沿海都市区建设,形成高度一体化的沿海经济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