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
耐低钾水稻材料的初步研究与筛选

■曩
。 4
耐低 钾水稻材料 的初步研 究与筛选
李 敏
( 黑 龙 江 省 农 科 院水 稻 研 究 所 , 黑龙江 佳 木斯 1 5 4 0 2 6 )
摘
要: 试验 以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栽培 的水稻品种 ( 系) 为材料 , 研究低钾 处理对水 稻形态特征及产量 的影响 , 并筛
s u c h a s 0 5 — 4 0 7 6、 0 1 —1 0 7 .
Ke y wo r d s : Ri c e , T o l e r a n c e t o l o w p o t a s s i u m, Gr e e n t u r n i n g p e io r d , P a n i c l e l e n g t h
C o mp o s i t e r e s u l t o f l e a f n u mb e r a n d p a n i c l e l e n th g d a t a s h o we d t h a t ma t e r i ls a h a d s t r o n g e r t o l e r a n c e l o w— p o t a s s i u m s t r e s s ,
杂交水稻的品种筛选与选育方法研究

杂交水稻的品种筛选与选育方法研究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杂交水稻品种,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就杂交水稻的品种筛选与选育方法进行探讨。
一、杂交水稻的品种筛选方法在杂交水稻的品种筛选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 直接筛选法: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观察和评估,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和高产潜力的个体作为杂交种质。
2. 间接筛选法:首先通过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基因组合的个体;然后,再通过田间观察和测定,选择具有优秀农艺性状的个体。
3. 组合分析法:通过对多个杂交组合进行系统评估和比较,选择具有较高杂种优势和适应性的组合,并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和性状评价。
二、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是指通过合理配制亲本,利用杂交优势选育出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常用的选育方法包括:1. 经典杂交: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自交,得到纯系;然后将纯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筛选出具有丰产和抗逆性状的杂交种质。
2. 二元杂交:选择两个亲本进行交配,交配后得到的F1杂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高度杂合优势。
3. 三元杂交:在二元杂交的基础上,再加入第三个亲本进行交配,形成三亲杂交群体。
通过对三亲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和淘汰,得到具有优质和高产性状的杂交水稻。
三、杂交水稻的选育技术为了提高杂交水稻的选育效率和品质,科学家们还应用了一些先进的选育技术,如下所示:1. 穗颖芽培养:利用杂交稻颖芽培养技术,可以将小穗顶端的幼芽培养成植株。
这种方法可以加快繁殖进程,缩短品种选育的周期。
2. 组织培养:通过离体培养技术,可以将杂交水稻的组织或细胞培养繁殖。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繁殖速度,同时也有利于筛选出优质的杂交种质。
3. 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方法将具有抗逆性状的基因导入到杂交水稻品种中,以提高其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
农学概论_复习题

农学概论_复习题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高温逼熟:在作物生育后期,遇到较高的温度,使叶片功能期提早结束,产品器官的灌浆充实能力提早消失的现象。
2. LAI: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
反映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
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越多。
3.叶蘖同伸:禾谷类作物每个节都有一个分蘖芽,一般分蘖节上的蘖芽能正常萌发形成分蘖,分蘖从分蘖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
当植株进入四叶期,则从第一片真叶的叶腋处长出第一个分蘖,当植株进入n叶期,则从第n-3片真叶的叶腋处长出第n-3个分蘖,称谓叶--蘖同伸关系。
4.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5.短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常变短是开花的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如水稻大豆等。
6.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茬或两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生育期指: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
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8.“S”形生长曲线:“作物生长过程中,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最高峰以后又逐渐减慢,以致生长完全停止,形成慢—快—慢的规律。
9.马铃薯退化:马铃薯生长期间经常出现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叶片皱缩,生长势衰退,块茎小,产量明显降低,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失去种植价值。
这种现象就是马铃薯退化。
10.微灌:是通过一套专门设备,将灌溉水加低压或利用地形落差自亚、过滤,并通过管道系统输水至末级管道上的特殊灌水器,使水或溶有化肥的水溶液以较小的流量均匀、适时、适量地湿润作物根系区附近土壤表面的灌溉方法。
11.马齿型玉米:马齿形又叫马牙型。
果穗多为圆柱形,籽粒扁平呈扁长形,籽穗两侧胚乳为角质淀粉,顶部及中部为粉质淀粉。
成熟后,籽粒顶部粉质淀粉收缩,形成妈齿形。
12.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花芽分化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有一定的要求,即在花芽开始分化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环境条件以完成对花芽分化的诱导,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
水稻制种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掌握水稻种子田间去杂去劣技术。
◆掌握水稻原种生产中典型优良单株(穗)的选择和室内考种技术。
◆掌握水稻原种、良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操作技术。
◆掌握三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主要技术环节及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主要技术要点。
◆掌握水稻雄性不育、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主要技术。
一、水稻常规品种种子生产技术(一)水稻的原种生产技术根据我国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6—1998)规定:水稻原种生产可采用三圃制、二圃制,或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
其方法与小麦原种生产技术基本相同,也可采用株系循环法。
1.三圃制三圃制原种生产技术规程如下:【操作规程1】单株(穗)选择(1)选择来源。
在原种圃、种子田或大田设置的选择圃中进行,一般应以原种圃为主。
(2)选择时期与标准。
在抽穗期进行初选,做好标记。
成熟期逐株复选,当选单株的“三性”、“四型”、“五色”、“一期”必须符合原种的特征特性,在典型性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进行单株(穗)选择。
(3)选择数量。
选株的数量依株行的面积而定,田间初选数应比决定数增加1倍,以便室内进一步选择。
一般每公顷株行圃需4500个株行或12000个穗行。
(4)入选单株的收获。
将入选单株连根拔起,每10株扎成一捆;如果穗选,将中选的单穗摘下,每50穗扎成一捆。
每捆系上2个标签,注明品种名称。
(5)室内决选。
田间当选的单株收获后,及时干燥挂藏,严防鼠、雀危害。
根据原种的穗部主要特征特性,在室内结合目测剔除不合格单株,再逐渐考种,考种项目有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并计算株高和穗粒数的平均数,当选单株的株高应在平均数+1cm范围内,穗粒数不低于平均数,然后按单株粒重择优选留。
当选单株分别编号、脱粒、装袋、副晒、收藏。
【操作规程2】建立株(穗)行圃将上年当选的各单株种子,按编号分区种植,建立株行圃。
(1)育秧。
秧田采用当地育秧方式,一个单株播一个小区(对照种子用上年原种分区播种),各小区面积和播种量要求一致。
水稻耐盐性和抗旱性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

水稻耐盐性和抗旱性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水稻是世界上最受欢迎和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干旱和盐碱化等问题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寻找耐盐和抗旱的水稻品种成为了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点。
这其中,对水稻耐盐性和抗旱性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尤为重要。
一、水稻盐碱胁迫和水分胁迫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的盐分及钠离子,这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角叉菜素的积累使得细胞内钾离子和钙离子水平下降,细胞质膨胀基本停止并导致细胞的活性下降,影响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输导。
水分胁迫则指土壤中水分严重不足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停滞。
长时间水分胁迫会影响水稻植株的代谢过程,导致植物的死亡和产量的下降。
二、水稻耐盐基因的筛选耐盐基因的筛选通常会经过多步骤,包括对水稻种质的选择,产生转化水稻基因工程的材料,以及进行基因转化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PCR技术、基因芯片等高通量技术来快速鉴定诸如Na+/H+和K+/Na+等离子转运基因、钾膜转运基因、糖脯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等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
三、水稻抗旱基因的筛选抗旱基因的筛选同样需要多步骤,包括对水稻种质的选择,在不同水分胁迫环境下筛选出“抗旱型”材料,进行基因定位和克隆等。
基于RNA测序和DNA芯片技术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水稻抗旱基因筛选的过程。
例如通过比较受胁迫和未受胁迫的样品之间的转录组差异得到抗旱基因的筛选结果。
四、水稻耐盐基因的功能鉴定功能鉴定是为了确定基因是否与特定的生物学特征相关。
基于基因克隆技术,通常会将某些耐盐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进而转入水稻材料进行转化。
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形态学和生理学对转化水稻进行发育和响应盐碱胁迫的观察,可以发现盐胁迫时,转化水稻有较强的生长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剔除某些耐盐基因后观察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是否与耐盐性有关。
籼型杂交稻新组合Ⅱ优598的选育和制种技术要点

共 同选 育 , Ⅱ一 2 x 恢 2 5配组 而 成 的籼 型 三 系 21 产 量 表 现 以 3A 浙 0 . 杂 交 稻 。该 组 合 株 型适 中 , 蘖 力 中 等 , 产性 和稳 分 丰
Ⅱ优 5 8经 2 0 9 0 6年 衢 州 市 单 季 杂 交 晚籼 稻 区 产性较好 , 质优 , 米 中抗 稻 瘟 病 , 白叶枯 病 , 褐 稻 试 . 单 产 7 5 1 gh 2 比 对 照 汕 优 6 感 感 6 . k ]m , 5 3增 产 虱 。适 合浙 江 省 作单 季 稻 种植 。现 将 该 品种 选 育 过 35 达 显著 水平 ;0 7年衢 州 市单 季 杂交 晚籼 稻 区 .%, 20 程 、 征特 性 和制 种技 术要 点 总结 如下 。 特 试 , 产 8 1 65k /m 。 单 4 . gh 比对 照汕 优 6 3增 产 38 , .% 达 显 著 水平 ;两 年 市 区试 平 均单 产 7 8 40k /m , 5 . gh
种 子质 量 。
关键 词 : Ⅱ优 5 8 单季 杂 交稻 ; 育 ; 9; 选 制种 技 术
Ⅱ优 5 8是 由浙 江 省 农 科 院作 物 与 核 技术 利 用 查 :0 9年通 过浙 江省 农作 物 品种 审定 委员会 审定 。 9 20 研 究 所 、 江 农 科 种业 有 限公 司 、 江 区种 子 管理 站 2 特 征 特 性 浙 衢
1 选 育 过 程
19 9 7年 春 ,在 海 南 以强 优恢 复 系 9 5 1 8为母 本 。 比对 照增 产 3 %。2 0 . 7 0 8年衢 州市 生产试 验平 均单 产 与恢复系 T 1 9 4进 行 杂 交 , 杭 州 、 南加 代 系 谱 选 83 8 g m , 经 海 2 . k / 比对 照汕优 6 0 h 3增产 67 . %。 育, 同时进 行抗 性 和米 质 筛选 ,9 8年 秋 在海 南 从 F 22 特 征 特 性 19 _ 代群体选 出 3 8个 单 株 ,9 9年 春 在 海 南 从 F 代 中 19
杂交水稻新品种F两优1252的选育及应用

粮食作物2021.4杂交水稻新品种F两优1252的选育及应用范凌马晓春张俊江高前宝(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合肥230088)摘要:F两优1252是由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和合肥信达高科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主选育不育系F168S和恢复系R1252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经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优异,于2019年通过国审。
本文作者着重介绍F两优1252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及其应用前景,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杂交水稻;F两优1252;选育;产量;特征特性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19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2967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56%,产量20957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31.57%叫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2-3]遥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得中国水稻产量已达世界前列。
在此基础上,杂交水稻新品种的不断选育、推广和应用是持续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旳。
本作者介绍杂交水稻新品种F两优1252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及其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该品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选育经过1.1不育系F168S的选育F168S是福建科力种业有限公司和合肥信达高作者简介:范凌(1972-),本科,农艺师,从事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
电话:139****8372;E-mail:***************通讯作者:马晓春(1990-),男,硕士,农艺师,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
电话:131****7258;E-mail:842711244@6.44%,达极显著水平;2年区试平均产量9.36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6.25%遥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04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5.87%。
4栽培技术要点该组合适合在安徽一季稻区推广种植[2-3]遥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与研究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与研究在全球变暖的今天,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其中,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目前,地球上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越来越多,而且仍在增长。
尤其在干旱地区,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的盐碱土资源,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筛选出适合耐盐的作物,特别是水稻品种,成为了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难题。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之一,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水资源压力。
因此,耐盐性水稻品种的研究成为中国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水稻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掘诸如耐盐配合基因等新型“优秀基因”富集优势基因资源,可以为水稻育种以及育种库的建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由于高盐并非水稻的稳定生长环境之一,因此筛选出的耐盐性基因,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土资源,也可以促进水稻增产。
在水稻基因组研究中,耐盐性基因的筛选和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寻找适合耐盐性的种质资源。
耐盐性种质资源选择的关键在于地理位点、环境、生长状态和次生代谢产物等因子的影响。
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料、现场观测和实验室补充信息等多方面进行筛选。
其次,应该对已有的耐盐性品种进行拆分。
耐盐性是由一系列基因共同协同所致。
我们需要对已有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发掘关键耐盐性基因。
此外,通过构建耐盐性基因网络,可以为基因功能的解剖提供一个阶段性的基础。
在筛选耐盐性基因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其参与途径的解剖,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基因与耐盐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分子机制、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态性等进行研究,可以为水稻种子的制备和育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结而言,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和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而且对保持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水稻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探索人类应对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 ∏ ∏ ≥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刘国栋 刘更另中国农业科学院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 北京摘要 针对我国钾矿资源短缺!但作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基本国情 从作物遗传多样性的角度 以稻株的吸钾速率!钾素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等为评价指标 用业已建立的水培快速筛选方法对 种不同组合的籼型杂交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无论是吸钾速率!钾素利用效率还是生物量 不同组合的差异十分显著∀威优 的吸钾速率最大 达 # # 而协 的吸钾速率最小 仅 # # 相差 五叶期汕 钾素利用效率最高 达 而汕优 钾素利用效率最低 仅 相差 汕2 的生物量最大 达 协 2 生物量最小 仅 相差 ∀关键词 杂交稻 耐低钾逆境 钾素利用效率 吸钾速率 生物量≥ ≤2∏ 2 2(ΙνστιτυτεοφΝατυραλΡεσουρχεσανδΡεγιοναλΠλαννινγ,ΧηιναΑχαδεμψοφΑγριχυλτυραλΣχιενχεσ,Βειϕινγ1000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2 ⁄ √ ∏ 2 √ √ ∏ ∏ √ 2 2 2 ∏ ∏ ∏ √ √ √ ∏ ∏ √ ≥∏ √ × 2 ° ∏ ∏ 2 ° ∏ ∏¬籼型杂交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 它根系发达!茎叶茂盛!经济产量高 对钾素的需要收稿日期 2 2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0科技攻关项目 2 2 2 2作者简介 刘国栋 2 男 湖南湘乡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研究∀× ƒ ¬ 2 ∞2 ∏ ∏量一般较常规稻高 左右∀虽然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的粮食增产和食物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却加重了栽培地区土壤有效钾的缺乏程度≈ ∀长期以来 解决土壤有效钾短缺问题的基本对策是增施肥料及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土壤有效钾的含量 即通过改变土壤环境 使之适应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然而 由于我国钾矿资源短缺 目前已探明的结果表明 只有青海的柴尔汗盐湖有品位较高的钾矿 钾肥的年产量长期徘徊在 万 左右 年虽然首次超过 万 但我国的钾肥消耗量达 万 钾肥的年产量依然远远不及我国钾肥消费量的零头 不足进口钾肥量的 ∀很显然 我国这种基本靠大量消耗宝贵的外汇资源来进口钾肥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式是很不经济的 也是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相悖的∀因此 改变传统战略 充分利用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改造作物的遗传特性 使其适应土壤条件将是作物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事实上 土壤的钾素总量可高达土壤速效钾的 倍≈ 所以 土壤钾素缺乏并不是土壤学上的缺乏 而只是遗传学上的缺乏≈ 并且不同植物种≈ 甚至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土壤难溶性钾的利用能力差异极为显著≈ ∗ 这便是开展作物耐低钾育种的种质基础 而植物营养遗传生理学研究则是耐低钾育种的前期工作∀在开发和利用耐低钾优良基因资源的植物营养遗传生理学研究中 最主要的问题是广泛发掘已有的种质资源 鉴定其吸钾和生长速率的差异 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已建立的筛选方法对籼型杂交稻不同基因型的吸钾速率!钾素利用效率以及生物量等性状进行比较筛选 为耐低钾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配!为水稻耐低钾机理!钾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调控研究中材料的选用等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 1试验材料籼型杂交稻 Ορψζασατιϖα 份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1 2培养方法吸收速率和钾素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均同前文≈ 于三叶期根据离子耗竭原理 以 为测定液直接测定不同基因型的吸钾速率 于五叶期收获!烘干粉碎后用 盐酸浸提 测定稻株的含钾量 并据此计算稻株的钾素利用效率 钾的测定均用火焰光度计法≈ ∀测定温度都为 ? ε 光合有效辐射° ? Λ # # ∀本研究于 ∗ 年在杭州和北京完成∀1 3生物量测定于五叶期分别测定各基因型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烘干重∀所有测定都重复 次∀按 法将 个组合依次分组后 用 ≥ 法进行组内不同组合的差异显著性比较∀2结果与分析2 1吸钾速率的基因型差异籼型杂交稻吸钾速率测定结果表明 基因型间差异极为显著∀其中以威优 • ∏ 的吸收最快 达 ? # # 吸收最慢者为协 ÷ 仅为 ? # # 二者相差 按 法可将这 种基因分为 个组 不同基因型的吸钾速率 基因型个数以及差异显著性结果列于表 ∀吸收速率是作物钾素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壤溶液中钾的浓度较低 但因土壤中的缓效钾能逐渐向土壤溶液释放补充钾素 故其缓冲能力强 在同一环境中 品种的吸收速率越快 对低钾的竞争能力就越强 从而获得的钾素就越多∀在表 所列的 个基因型中 单株的吸钾速率相差近 说明在育种过程中选择吸钾速率高的优良种质材料 培育吸钾能力强的新组合 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在生产上使用吸钾能力强的优良杂交组合 对充分利用土壤的钾素 节约钾肥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不同组别的杂交组合的分布情况看 吸钾速率特别高和特别低的组合都是少数 而绝大多数组合的吸钾表现都很一般 说明人工进行定向选择 完全能从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库中获得吸钾能力强的优良种质材料 并据此培育优良的杂交组合∀2 2钾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如表 所示 钾素利用效率是以单位钾素合成的生物量计算的 单位钾素合成的生物量越多 则钾素利用效率就越高∀钾素利用效率越高 说明其合成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所需的钾素阈值就越低 钾素在体内循环反复利用的效率也就越高 这对钾素的经济高效利用以及在耐低钾杂交育种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杂交籼稻钾素利用效率的测定结果 表 表期刘国栋等 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表1杂交稻吸钾速率 # −1# −1 基因型差异× ×组∏ 组合编号基因型吸钾速率组∏组合编号基因型吸钾速率威优• ∏ ? 3 协÷ ?汕≥ ? 花联 ∏ ?汕优≥ ∏ ? 协÷ 2 ?砦长 ? 汕≥ 2 ? 砦长 2 ? 砦长 ?协÷ ? 威优• ∏ ?珍长 2 ? 珍长 ?砦长 ? 砦长 2 ?珍长 ? 砦长 ?汕≥ ? 珍长 ?珍长 2 ? 汕≥ 2 ?汕长≥ ? 汕≥ ?协÷ 2 ? 汕≥ ?协÷ ?协÷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为显著 Π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Π ∀下同⁄ ∏ ∏ √ Π ∏ Π √ ×表2杂交稻钾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 ∏ ∏组∏ 组合编号基因型钾素利用率∞ ∏ ∏根 冠≥ 根 冠汕≥ ? ? ?协÷ ? ? ?协÷ 2 ? ? ?汕≥ 2 ? ? ?砦长 ? ? ?珍长 ? ? ?珍长 2 ? ? ?珍长 2 ? ? ?珍长 ? ? ?威优• ∏ ? ? ?协÷ ? ? ?协÷ ? ? ?汕≥ ? ? ?花联 ∏ ? ? ?砦长 ? ? ?砦长 ? ? ?珍长 ? ? ?汕≥ ? ? ?协÷ ? ? ?汕长≥ ? ? ?砦长 ? ? ?砦长 2 ? ? ?协÷ 2 ? ? ?威优• ∏ ? ? ?汕≥ ? ? ?砦长 2 ? ? ?汕≥ 2 ? ? ?汕优≥ ∏ ? ? ?≥∞ 中国农业科学 卷明 根部钾素利用效率最高者珍长 2为 ? 最低者砦长 2 为 ? 前者较后者高 冠部利用率最高者为协 ÷ 和协 2 ÷ 2分别为 ? 和 ? 最低者汕优 ≥ ∏ 为 ? 二极值相差 ∀整株利用效率最高者 汕 为 ?最低者也是汕优 为 ? 前者较后者高 ∀以整株的钾素利用效率为比较基础 以 值为组距 可将在这 种基因型分为 个组 不同组合的钾素利用效率和组合个数见表 ∀分组后根部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第 组 为 ?最低者第 组为 ? 冠部的利用效率高低顺序同整株的完全一致 根部!冠部和钾素利用效率的组间极值分别相差 ! 和∀很显然 籼型杂交稻钾素利用效率的差异是极为显著的∀从基因型分布的数量来看 钾素利用效率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基因型都是少数 而大多数的吸钾表现都是中等这说明通过人工进行定向选择 完全可能获得钾素利用效率高的优良种质材料供耐低钾育种进行选择利用∀2 3 生物量的基因型差异在 个籼型杂交稻中 根部和整株的生产量都是以汕 2 ≥ 2 为最高 分别为? 和 ? 而这两类最低生物量都是协 2 ÷ 2分别为? 和 ? 冠部以砦长 22 的生物量为最高为 ? 而以协 ÷ 为最低 为 ?∀根!冠和整株生物量的两极值分别相差 ! 和 根冠比值最高的基因型有 个 汕 ≥ 和砦长都为 ? 比值最小的基因型是汕 ≥ 为? 前者比后者高 ∀根据单株生物量的 值可对这 个基因型分成 个组 表 ∀表3 籼型杂交稻生物量的基因型差异× × 组∏ 组合编号基因型生物量根冠 ≥根 冠根 冠汕≥ 2????珍长 2 ? ? ? ? 汕≥ ? ? ? ? 协÷ ? ? ? ? 珍长 ? ? ? ? 珍长 2 ? ? ? ? 协÷ 2 ? ? ? ? 汕≥ ? ? ? ? 珍长 ? ? ? ? 砦长 ? ? ? ? 威优• ∏ ? ? ? ? 珍长 ? ? ? ? 花联 ∏ ? ? ? ? 汕长≥ ? ? ? ? 汕≥ ? ? ? ? 砦长 ? ? ? ? 砦长 ? ? ? ? 协÷ ? ? ? ? 砦长 2 ? ? ? ? 威优• ∏ ? ? ? ? 协÷ ? ? ? ? 汕优≥ ∏ ? ? ? ? 砦长 ? ? ? ? 砦长 2 ? ? ? ? 汕≥ ? ? ? ? 汕≥ 2 ? ? ? ? 协÷ ? ? ? ?协÷ 2????≥∞期 刘国栋等 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从不同组别的基因型数的分布情况看 很显然 遵循正态分布规律 生物特别高的第 组为 个组合 第 !第 组都是 个组合 第 组为 个组合∀3讨论同样是籼稻 在已试材料中 与常规稻相比 杂交稻的最大吸钾速率高 最大生物量高 ≈ 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但在钾素利用效率方面却基本没有优势∀这可能是杂交稻对钾的需要量通常比常规稻高大约 的主要原因∀随着杂交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产量的继续提高 水稻对钾素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 而在我国的钾矿资源短缺的基本现状又得不到改变的情况下 选择能高效利用钾素的优良三系作为杂交稻的亲本培育耐低钾杂交组合比选育耐低钾的常规水稻品种更为紧迫且更有意义∀因钾素利用效率实际上是植株钾含量的倒数 所以吸钾速率越高 而生物量形成的速率如不相应增加 则植株的含钾量就可能越高 这样其钾素利用效率就相应地会越低 也就是说 吸钾速率与钾素利用效率有时常常相互矛盾 本研究结果也基本上证明了这一点 一些组合的吸钾能力强时 其利用效率就低 反之亦然∀如汕 的钾素利用效率排名第 但其吸钾速率却位列 汕优 则刚好相反 利用效率最低 排名 位 而吸钾速率却名列第 ∀但也有的组合能较好地协调好吸钾速率与钾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如协 的吸钾速率为第 钾素利用效率为第 珍长 2 两者都排名第 同时 也有的不但吸钾速率低 而且利用效率也低 如汕 分别排第 和 位∀生物量是协调钾素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凡吸钾速率高!生物量大者 其钾素利用效率一定不会低 如协 相反 如果其吸钾速率低 生物量也低 则其钾素利用效率一定很低 如汕 2 如果吸钾速率低 但生物量高 则其钾素利用效率一定很高 如汕优 表 表 表 ∀吸钾能力强 说明其根系对钾素的亲和力强≈ 与环境中其它生物竞争获得钾素的机会就越多 而钾素利用效率高 则说明其生化需钾阈值低 钾素在植株体内利用和再利用的能力强 这是两个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性状 并且在自然界只有少数基因型能很好地使两者相互协调一致 这便是从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中选取优良的基因型来培育耐低钾杂交水稻组合的生理基础∀杂交组合的高效利用钾素还与亲本之间的配合力密切相关∀同样是恢复系 与协 杂交时的吸钾速率排名第 位 但与砦长 杂交时却排名第 位 表 当恢复系 与协 杂交所得组合的钾素利用效率为 而与汕 的杂交组合仅为 表 同样是不育系协 与 的杂交后代单株的生物量为 但与 2 杂交 子代的生物量仅为 表 ∀所以 在培育耐低钾杂交组合时 不仅要利用优良亲本 而且要注重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的选配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物优异种质高效利用土壤钾素的遗传潜能 真正达到以生物资源部分替代矿产资源 确保农业生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ƒ ΧηιναΣοιλ ≤ ∏ ∏ ° ≤席承藩 中国土壤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 ≠ ° √ ∏ ∏ ΣχιεντιαΑ2γριχυλτυραΣινιχα ≥∏ ≤陈化榜 李振声 李继云 植物高效利用矿质营养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增刊≈ ∏ ⁄ ∏ √ ∏ ≤ ΣχιεντιαΑγριχυλτυραΣινιχα≤刘国栋 刘更另 论缓解我国钾源短缺的新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 ∏ ⁄ ∏ ≥ ∏ 2 ∏ ΑχταΠεδολ.Σιν≤刘国栋 刘更另 水稻耐低钾基因型筛选方法的研究 土壤学报≈ ∏ ⁄ ∏ ≥ 2 2 ΑχταΑγρον.Σιν ≤刘国栋 刘更另 籼稻钾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作物学报≈ ≥ 2 ∏ ƒ ⁄∏ √ ×22 ΠλαντΝυ2τριτιον2ΜολεχυλαρΒιολογψανδΓενετιχσ ∏ 2°∏≈ ≥∏ ∞ ° ∏ ∏ ∏ • ≥ ∏ ΠλαντΝυτριτιον:φοοδσεχυριτψανδσυσταιναβιλιτψοφαγρο2εχοσψστεμστηρουγηβασιχανδαππλιεδρεσεαρχη ∏ °∏中国农业科学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