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20年中国太空计划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的空间站

202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的空间站

202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的空间站人物简介:李光亚,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在3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曾多次率领火箭发射队参加重大型号发射,先后担任了神舟三号、四号飞船和某型号战略导弹发射队党委书记。

从神舟系列到嫦娥登月,从已有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未来的百吨以上的重型运载火箭,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载人登月计划?什么时候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会不会因“萤火一号”的失败而终止火星探测计划……27日,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光亚莅临重图,在“三峡大讲坛·百姓课堂”开讲《中国航天精神与中国梦》,讲座开始前,他接受了重庆晨报记者的专访。

运载火箭明年,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重庆晨报:我们知道,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它什么时候启用?主要用于发射什么样的运载火箭?李光亚: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建设的第四座现代化卫星发射场,将于2015年由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搭载试验卫星进行发射。

“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使我们的运载火箭研制能力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未来的登月工程、货运飞船、空间站都要靠这种大推进力的运载火箭来完成。

相比第一代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不足、推进剂有剧毒、火箭型谱复杂等三大弱点,包括“长征五号”在内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由第一代的直径3.35米扩到5.5米,捆绑的都是直径3.35米的助推器,运载能力已达到目前的世界水平;推进剂是由液氧、液氢和煤油组成的对人体对环境没有危害的环保产品。

在海南建发射中心,因为这里距赤道近、纬度低,同样一颗卫星相比从西昌发射寿命要长两年。

重庆晨报:您刚才谈到“长征五号”火箭明年发射,但未来的登月工程需要靠更大推进力的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李光亚:这个问题也是社会上比较关心的,未来我们国家要实现登月计划,单靠“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远远不够的。

相比美国直径10.6米“土星五号”火箭的120吨的试载能力,我们“长征五号”火箭直径才5米,低轨道运载能力才25吨,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

揭秘中国空间站

揭秘中国空间站

揭秘中国空间站作者:余建斌刘诗瑶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9期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戰略。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

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而且,通过太空维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也可以扩展其规模。

整体呈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

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

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故事

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故事

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故事宇宙,是人类一直想要探索的奥秘领域,每一个星球都有各自的神秘,而中国则是最近发现的大部分的宇宙研究的前沿,来探究解开宇宙的奥秘。

近年来,中国在宇宙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创造了一系列的科学故事,令人惊叹不已。

首先,火星探测器“火神一号”是中国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的第一艘探索火星的探测器,它使中国成为首个在火星上发射探测器的国家。

火神一号携带了高分辨率摄像机、红外探测器等设备,届时将拍摄火星航照片和地形图,了解火星结构与物质成分,为未来火星探索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深空探测计划,包括深空探测器“天眼”、探测月球的“嫦娥五号”以及“海神一号”探测火星的水离子。

“天眼”是中国深空探测项目的总称,由20余项深空探测任务组成,比如拍摄星座和太阳表面的图像、测量太阳系的扩散射线以及观测射电源等。

这些计划都将为人类深入认识宇宙奥秘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中国在仿生科技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仿生科技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将生物优势复制到机械制造中,以达到高能效技术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中国学者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研制出的仿伞鱼游动的水下机器人和船体选择器,它们可以自主地滑进水下管道,检测管道状况,以避免不必要的损毁。

这种仿生机器可以用于探测和控制宇宙环境,为宇宙探索提供重要帮助。

此外,中国还在宇宙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中国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深空技术在太空下开发矿产,并且正在进行深空火箭技术的研究。

此外,中国正在研究太空技术的应用,包括卫星技术、无人航天器等技术,以便更好地探索太空奥秘。

通过上述技术发展,中国已成为宇宙奥秘的前沿研究者,在探索宇宙科学奥秘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虽然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面前,中国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就,将宇宙奥秘更加深入地为人类所探索。

中国空间站计划

中国空间站计划

据悉,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预计将在2011年发射,并在随后两年内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三次交会对接试验,形成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实验室。有媒体称,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特别是女航天员,将可能参与执行上述任务。
有待改善的地方
舱内再生式环境控制技术和生命保障技术、空间站在轨飞行技术有待突破。
中国空间站计划也分“三步走”,如下:
第一步:2008年9月,“神七”升空,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第二步:2010年左右,“神八”、“神九”将发射飞行器,实现无人对接。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中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到太空,将有多艘飞船与之对接。
第三步:2010年左右,“神十”实现有人对接,然后组建有人空间站。2020年前后,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2 任务
进一步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再生式生保和货运飞船补加等关键技术;
验证天地往返运输飞船的性能和功能;
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计划步骤 中国空间站
天宫三号
计划(China plans space station;Chinese space station plan )。
中国空间站计划是继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后提出来的空间发展计划。

好消息!中国将于2020年建成空间站

好消息!中国将于2020年建成空间站

航天技术改变生活你听说了吗?我国将在2016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神舟十一号飞船将载两名男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

此外,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其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

其中,核心舱有5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而且,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

中国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材料科学的实验设施设备,能够利用太空微重力研究材料的空间使用性能。

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条件保障。

未来哪些实验会在空间站上实现于好消息!中国将2020年建成空间站. All Rights Reserved.一类是能够管理维护维修航天器的飞行工程师。

设备出了故障能够修理,新技术出来后能够给航天器升级。

这就需要从有相关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中选拔,经过大量训练,成为航天员;另一类是优秀科学家,到了太空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调整方案、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都需要科学家来完成。

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未来航天员选拔的一个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航天员哦!. All Rights Reserved.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如何生活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在空间站中,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

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重新生成氧气,这也降低了氧气的补给需求。

2020,中国探测器远征火星

2020,中国探测器远征火星

2020,中国探测器远征火星作者:周洵来源:《第二课堂(初中版)》2017年第06期《中国航天白皮书》五年发布一次,2016年发布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中,有这样一项深空探测规划:2020年,中国将向火星发射软着陆探测器,给火星带去中国气息……在晴朗的夜空中,找到火星并不困难。

火星之所以看起来有铁锈一样的颜色,是因为表面覆盖着一层氧化铁。

原来火星并未着火,只是像被铁锈染成红色了一样。

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火星的许多秘密。

现在我们知道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一个火星年相当于地球上的687天。

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时远时近,远时离我们超过4亿千米,近时距离我们0.55亿千米。

另外,火星还有两颗卫星绕着它转。

去火星是许多地球人的梦想。

我们希望火星上有火星人,但是随着深入研究发现,火星上并没有人。

火星上虽然没有火星人,但是人类对火星的探测热情却并没有减弱,反倒更加强烈起来——火星上没有火星人,地球人可以移居火星,成为火星的主人。

于是,移居火星,在火星上种田种地、开办工厂,成为人类殖民火星的新愿望。

要想把人移居到火星上,就得先有机器到达火星表面进行实地考察,一探究竟。

近年来,许多国家要么自己单干,要么联手合作,接二连三地向火星发射探测器。

探测器一拨接一拨地飞向火星,然而成功率并不高,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火星探测器要么失踪,要么损毁。

这么高的失败率,让火星有了一个恶名,叫“探测器坟墓”。

其实,把火星称为“探测器坟墓”是冤枉了火星。

这事并不是火星的错,而是我们人类的错——技术不过关,造出的探测器不耐用。

人类对火星太热情,把探测器集中投向了火星,发射得多损毁的自然也就多了。

火星得“探测器坟墓”之名,虽说不是火星的错,但这个恶名却说明了一个问题:登陆火星并非易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中国也迎难而上,有了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和行动。

2011年11月8日,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在俄罗斯的福布斯号火星探测器上一起发射升空,打算去火星上瞅瞅。

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初步方案公布

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初步方案公布

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初步方案公布2024年,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初步方案正式公布,宣告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的里程碑。

这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背景与目标2020年,中国成功完成了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了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动作,并带回了土壤样本。

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了载人登月计划,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初步方案于2024年公布,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登月探测技术的全面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未来深空探测和登陆火星等其他星球打下基础。

此次登月任务旨在通过载人探测,收集月球表面、月壳、月核等多方面的重要数据,为深入研究月球及其资源提供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准备在此次任务中测试和验证火箭、航天器、舱艇、着陆器等载人航天装备的关键技术,为今后更远的深空行动做好准备。

任务设计与要点登月任务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轨道器、着陆器和返回器。

首先,发射一枚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将载人轨道器送入轨道,再由轨道器搭载着陆器进入月球绕轨飞行。

第二阶段,轨道器与着陆器分离,并由轨道器控制返回和着陆器的着陆。

最后,载人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进行一段时间的科学考察,采集样本,并在预定时间返回轨道器,然后返回地球。

在任务设计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力争实现载人登月技术的全面突破。

例如,航天员的生命保障技术、月面、空间太阳辐射防护技术和月面人居环境支持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进。

此外,中国将大力发展和应用载人登月的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航天装备和空间探测。

重要意义与影响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公布,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争取在2025年左右实现“中国人踏上月球”的目标,将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并有望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完成载人登月任务的国家。

中国的太空战略

中国的太空战略

中国的太空战略作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05期浩瀚星空,神秘莫测。

当人类抬头凝视繁星点点的夜空,种种疑惑不禁萦绕脑海:那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的是什么?它有多大?离我多远?在遥远的对面,是否也有一个生灵在遥望星空?正是人类这种对神秘未知的求索本能,使天文学紧随人类文明之始而诞生。

遨游宇宙、探索太空成为人类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景。

广阔深邃的宇宙有无数等待人类去探索的奥秘。

科学家通俗地将天文和天体物理的研究归纳为“两暗一黑三起源”。

“两暗”是指暗物质和暗能量,“黑”指黑洞,“三起源”则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天体的(包括恒星、星系等)起源和演化,以及地外生命的起源。

显然,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石碑上镌刻着象征智慧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

”人类对太空的探测,不仅对其持续生存、地外空间拓展、保护地球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人类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变,探索和揭示生命(包括人类自身和地外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有着重要的哲学意义。

1957年,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为人类揭开了开拓外层空间的新篇章。

随后,深空探测逐渐成为人类重要的航天活动领域。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

当前,人类已经渡过了深空探测的初级阶段,正在向中级阶段迈进。

21世纪以来,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等航天大国和组织相继制定了20年甚至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规划。

这些规划表明,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仍将是未来深空探测的重点和热点,但内涵和深度较前期将有明显的提升。

我国太空探索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自1956年创建以来,我国航天科技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

我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2020年中国太空计划
航天事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新华视点”记者独家采访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和专家,听他们细数2020年中国太空事业将发生哪些大事。

大事1——天舟4月出征首试“太空加油”
4月,我国第一个“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将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介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密封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起飞质量13吨,能运输6吨重的物资。

它主要承担为空间实验室运送消耗物品、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等任务,并且下行一些空间站废弃物。

天舟一号最重要的使命是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为天宫二号“太空加油”,开展在轨维修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验证。

这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在太空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试验。

大事2——嫦娥五号38万公里外采回月壤
嫦娥五号是我国迄今研制的难度最大、任务最复杂的航天器。

按计划,嫦娥五号将在今年11月底前后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介绍,8.2吨重的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
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如果进展顺利,整个过程将在1个月内完成,2020年内就能将2公斤的月壤“打包”回地球。

“届时,我国探月三期的目标就全部完成。

”叶培建说。

大事3——北斗导航服务区域覆盖全球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今年也有大动作。

北斗三号卫星计划在7月左右进行首次发射。

北斗三号卫星今年计划发射6至8颗,将实施数次一箭双星发射。

包为民介绍,北斗三号服务区域将从北斗二号时的覆盖全球三分之一扩大到全球;卫星性能也大幅提升,单星设计寿命达到12年。

北斗三号系统采取了星间传输、地基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高轨、低轨卫星及地面站的链路互通。

继2020年成功发射3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后,目前我国已有22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运行,其中新一代卫星7颗。

大事4——6颗新卫星助力人们在飞机高铁上触网
2020年,我国计划发射实践十三号(中星16号)、实践十八号、中星9A、中星9C等共6颗通信卫星,使我国的通信卫星技术进一步迈向国际前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副部长王敏介绍,4月,我国将发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中星16号)。

这颗卫星首次在高轨道上应用激光通信和电推进等技术,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超过我国此前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

6月,起飞重量达7吨的实践十八号卫星计划发射,它所采用
的我国最新研发的承载能力最大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能与国际上最先进的通信卫星平台媲美。

王敏说,未来人们在飞机、高铁上流畅接入互联网、收看4K 超高清节目就靠天上的高通量通信卫星来实现。

大事5——一大拨守望人们家园的卫星即将来袭
今年,还有一大拨应用新技术、具备新技能的新卫星将相继升空,它们用自己的点点星光,守望地球上人们的幸福生活。

观天象知冷暖的风云气象卫星家族有望添丁;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预计今年升空;被称为“张衡一号”的首个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预计下半年发射,将使我国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

同时,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

今年,我国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将迎来两颗新星,随后4颗在轨的0.5米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将完成组网,实现全球任意地点每天重访一次。

今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的首颗技术验证星也将升空,该工程建成后,能让人们在世界任意角落接入互联网。

大事6——“长征家族”运载火箭全年露脸28次
2020年,我国宇航发射任务将再创历史新高,“长征家族”运载火箭全年宇航发射计划28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表示,自2015年、202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成功助推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相继首飞后,今年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迎来新的飞行任务。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此前成功发射为我们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特别是承担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嫦娥五号的发射任务,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进入工程应用阶段,所以这两次发射都特别值得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