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学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生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
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
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核算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五、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计算公式: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国民总收入GDI+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对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 总消费 + 总储畜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单方面收入转移相抵后的差额,即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减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之差额;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捐赠、侨汇或交纳的国外收入税等;六、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七、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100%八、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九、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1、总投入=总产出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5、基本系数1直接消耗系数=第I产品投入量/总投入量例如:表3-1 投入产出表数据单位:亿元通过表3-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2完全消耗系数十、资金流量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6、基本记录原则1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2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3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7、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8、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这两个比例相加之和等于1例如:表3-2 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部分单位:亿元该表是一个平衡表,其平衡关系由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部门内部平衡关系,即在每一部门之下,来源列与使用列相关项目合计相等,以表达部门内部各种收入来源与分配和消费投资等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在此平衡关系基础上推导得到的经济总量指标;以住户部门为例:初次分配收入总量=23324+45999+3607-21378+1026+31=50495可支配收入总量=52689+4692-2498=52689总储蓄=52689-36921=15768净金融投资==11330另一个平衡关系称为部门间平衡关系,是指针对不同收入分配流量,各部门收入与各部门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每一个收入分配流量项目,其各部门的来源合计肯定等于其各部门的运用合计,由此反映了在特定收入分配项目上,收入分配的来源和去向;以劳动者报酬为例,可以演示这种平衡关系:劳动者报酬:各部门运用合计=17054+716+6860+21378+8=46016各部门来源合计=45999+17=46016表3-2 收入部门占有结构%根据表3-1数据计算出收入部门占有结构的表3-2中,增加值主要由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的%住户部门对增加值创造也有较大贡献%,这是由于存在大量个体经济的缘故;而政府和金融机构则只占有一个较小的份额;经过各种生产要素和秤税等流量分配之后,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非金融企业增加值大部分转移到住户部门,比例骤减为%,而住户部门成为占有比例最大者%,政府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经过再分配感到的可支配收入分配结构上,住户部门和政府所占比重继续增加%,%,而非金融企业所占比重继续减少;最终,住户部门获得收入的大部分;表3-3 收入使用结构表3-3说明了1998年各部门收入使用结构;从国民经济整体看,收入主要使用方向为消费%,但在各个部门之间有所差异:住户和政府部门有更多部分的收入分别为%和%用于消费,而用于储蓄的比例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则由于自身没有消费职能,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储蓄率均为100%;十、国际收支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5、对外支付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总量/月均货物和服务进口用汇量6、偿债率=用于当年还本付息的外汇/当年出口货物和服务所得外汇×100%通常认为,偿债率不应超过20%7、综合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项目收支差额=净误差与遗漏+储备资产增减额十一、以下关于国民资产负债表中平衡关系的表述1、资产=负债+净值2、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4、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5、以下关于国民财产与资产负债的计算关系1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之和-国内各部门负债之和2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3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负债差额之和6、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7、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8、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9、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10、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国民经济统计学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的数据,以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一门学科。
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有一些常见的公式被广泛使用,用于计算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各个指标。
以下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常见的公式整理。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公式: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这个公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2.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C=Cc+Cw其中,C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Cw表示政府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
3.投资的计算公式:I=Ic+Ig其中,Ic表示私人投资,Ig表示政府投资。
私人投资包括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和库存投资。
4.政府支出的计算公式:G=Gn+Gt其中,Gn表示政府购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Gt表示政府支付的转移支付。
5.净出口的计算公式:(X-M)=X-IM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IM表示进口的总值。
净出口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差额。
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公式:人均GDP=GDP/人口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每个人的平均经济产出。
7.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增长率=(最终值-初始值)/初始值×100%增长率反映了一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8.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平均增长率=(终值/初始值)^(1/年数)-1×100%平均增长率反映了一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
9.经济增长率与一些变量的关系计算公式:ΔY/Y=α×ΔK/Y+β×ΔL/Y+γ×ΔH/Y这个公式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增长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10.国际收支平衡的计算公式:CA=X-M+NX其中,CA表示当前账户余额,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
国民经济统计八大产业的总产值的计算方法(DOC)

姓名:覃玉山学号416农业,工业,服务业等8个行业的总产值的核算方法一、现价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就是按行业计算增加值,汇总各行业增加值,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在行业增加值的计算中,可以把生产法和收入法结合起来使用,即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部分行业采用收入法。
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1、农业(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即先计算总产出,再计算中间投入,增加值等于两者的差额。
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按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计算。
例如,谷物种植业产出等于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各种主产品产量和秸杆、麦衣等各种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等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种子、饲料、肥料、燃料、农药等材料价值与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广告费、科技咨询费、防疫费等服务费之和。
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农业现价增加值及四项构成均取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表。
但要注意:不能直接用总数,要剔除农林牧渔服务业。
2、工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等于工业总产值加销项税。
工业总产值是按“工厂法”计算的。
所谓工厂法,就是把一个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
例如,一个汽车制造厂,既生产成品汽车,又制造汽车零部件,但这个厂的工业总产值只计算成品汽车的价值和对外提供的汽车零部件的价值,不计算该厂制造并用于生产成品汽车所使用的零部件的价值。
工业总产值包括当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
中间投入包括货物投入和服务投入,货物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服务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运输、邮电、广告、咨询等服务的费用。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计算: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其中: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最终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收净额国外要素收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一国的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本期商品供需差额=供应量总额\需求量总额本期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需差额\需求量*100%(>0,顺差)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100%{>0,财政结余,顺差}保有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00%采储比=开采量(时期数)\年初保有储量(时点数)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平均每人拥有的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全国人口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年末+年初流动资金)\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期内天数\周转次数亿元国民财产创造的GDP=期内GDP\期末国民财产国内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国民财产\国内金融财产。
国民经济统计学公式整理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增加值之和=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投入社会增加值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税前纯收入-(已收利息-已付利息)-已收其他产出收入-财产持有资产损益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资本形成净额=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增加存货增加=期末存货价值-期初存货价值(-存货持有收益)国民总收入的统计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支付国外经常转移的支出净额层次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资金流量核算对“国外”在内的国民经济而言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储蓄+国际间资金流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进口收入的初次分配原始总收入=增加值+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支付初次分配收入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折旧各机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各机构部门原始净收入余额=国民净收入收入的再次分配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该部门原始总收入-支付的再分配收入之和+获得各种再分配收入之和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两次收入分配后的收入使用储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储蓄净额=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折旧=可支配净收入-最终消费资金流量核算的平衡关系资金使用=资金来源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收入角度)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使用角度)总储蓄+资本转移=总投资+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使用合计=净金融投资+金融资金来源合计国际收支核算货物和服务差额=货物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和服务差额+收入(分配)差额+经常转移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他投资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差额 = 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变动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误差与遗漏=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误差与遗漏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储备资产增减差额资产与负债核算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净值净值(资产负债差额)=全部金融和非金融资产价值-全部未偿还负债价值国民财富=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净值之和=全体常住单位拥有的非金融资产+对外净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只适合全社会,不适合各机构部门)就全社会来讲非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负债+国外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净值)在一定时点上国内净金融资产(负债)=国外净金融负债(资产)国内净金融资产=对外净债权+本国拥有的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国民经济核算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
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常考公式汇总

例如:30~40组,组中值为50 【60以下,60~70】,组中值为60-(70-60)/2=55 【90以上,80~90】,组中值为90+(90-80)/2=95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14 公式总结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22 公式总结
人均年收入 户3000~4000
120
me=6000+[(2000/2-600)/500]*1000=6800 4000~5000 150
5000~6000
300
6000~7000
500
7000~8000
400
me=7000 - [(2000/2-900)/500]*1000=6800
<与众不同>
7 公式总结
第五步:计算各组的比重
数量除以总数 上例中:
<生而为人>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8 公式总结
第六步:列出分布表
月食品消费支出 350-450 450-550 550-650 650-750 750-850 850-950 950-1050 合计 组别
家庭数 2 6 10 13 20 8 1 60
5、算术平均数的变形——调和平均数
在只知道“平均的”和“总的”情况下使用
<生而为人>
M指总数
-进取、坚韧、开放、影响-
<与众不同>
15 公式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国民经济核算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
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
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
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
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
五、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计算公式: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国民总收入(GDI)+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对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
=总消费+总储畜
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单方面收入转移相抵后的差额,即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减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之差额。
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捐赠、侨汇或交纳的国外收入税等。
六、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
七、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100%
八、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九、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1、总投入=总产出
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5、基本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第I产品投入量/总投入量
例如:
表3-1投入产出表数据单位:亿元
通过表3-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
(2)完全消耗系数
十、资金流量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6、基本记录原则
(1)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
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
(2)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
(3)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
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
7、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8、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
这两个比例相加之和等于1
例如:
表3-2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部分)单位:亿元
该表是一个平衡表,其平衡关系由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部门内部平衡关系,即在每一部门之下,来源列与使用列相关项目合计相等,以表达部门内部各种收入来源与分配和消费投资等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在此平衡关系基础上推导得到的经济总量指标。
以住户部门为例:
初次分配收入总量=23324+(45999+3607)-(21378+1026+31)=50495
可支配收入总量=52689+4692-2498=52689
总储蓄=52689-36921=15768
净金融投资=15768-4-4434=11330
另一个平衡关系称为部门间平衡关系,是指针对不同收入分配流量,各部门收入与各部门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于每一个收入分配流量项目,其各部门的来源合计肯定等于其各部门的运用合计,由此反映了在特定收入分配项目上,收入分配的来源和去向。
以劳动者报酬为例,可以演示这种平衡关系:
劳动者报酬:各部门运用合计=17054+716+6860+21378+8=46016
各部门来源合计=45999+17=46016
表3-2收入部门占有结构(%)
根据表3-1数据计算出收入部门占有结构的表3-2中,增加值主要由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的(58.09%)住户部门对增加值创造也有较大贡献(29.77%),这是由于存在大量个体经济的缘故;而政府和金融机构则只占有一个较小的份额。
经过各种生产要素和秤税等流量分配之后,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非金融企业增加值大部分转移到住户部门,比
例骤减为16.74%,而住户部门成为占有比例最大者(65.61%),政府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
经过再分配感到的可支配收入分配结构上,住户部门和政府所占比重继续增加(68.14%,17.53%),而非金融企业所占比重继续减少。
最终,住户部门获得收入的大部分。
表3-3收入使用结构
表3-3说明了1998年各部门收入使用结构。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收入主要使用方向为消费(60.02%),但在各个部门之间有所差异:住户和政府部门有更多部分的收入(分别为70.07%和69.97%)用于消费,而用于储蓄的比例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则由于自身没有消费职能,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储蓄率均为100%。
十、国际收支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5、对外支付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总量/月均货物和服务进口用汇量
6、偿债率=[用于当年还本付息的外汇/当年出口货物和服务所得外汇]×100%(通常认为,偿债率不应超过20%)
7、综合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项目收支差额
=净误差与遗漏+储备资产增减额
十一、以下关于国民资产负债表中平衡关系的表述
1、资产=负债+净值
2、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
4、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
5、以下关于国民财产与资产负债的计算关系
(1)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之和-国内各部门负债之和
(2)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
(3)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负债差额之和
6、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
7、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8、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9、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
10、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