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实施方案

关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而见长。
“不学诗,无以言”,从古至今,古诗在人们众口传诵,心惟神思中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而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与古诗的语言风格及作者刻意追求的创作意境来看,较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和现有语感相差甚远。
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常常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故很难让学生在体会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与意境美;而教学不是教教材,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研讨的文化底蕴及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满目可见的各种教学资源,却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如何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古诗教学,挖掘古诗中蕴涵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体情入境,想象入境,已经成为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了。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视培养思维想象力”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理论支撑1、古诗的自身特点。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沉淀了千年的精华之美,仅从韵律、平仄严整的角度来说,意象听简单构造,渲染氛围力度之大,其凝聚的文化功底之厚,皆非吟、育可识,所以古诗教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找到突破口,抓形象、重想象,巧设情境,以各种媒体、信息等进行高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愉悦学生视觉、听觉、感觉,从而自然地融入诗的意境中,感受意境美。
2、建筑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现代情绪理论等现代心理学借鉴。
古诗教学中的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借鉴了许多现代科学,特别是儿童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融会贯通,有机整合、试图全面科学地揭示情境教学的本质和功能。
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
纵 向追 想 . 沉 诗 歌 文 化 思 想 钩
每一个 民族 ,都 会有 自己的神话传 说 、 史故事 , 历 都会有 自己 的民族文化 。
在 同一 民族 里 ,某 一 形 象 经 过 干 百 年 来
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口 贺 州市 平桂 区道 石 学校 黄 玲
【 关键 词 】 发散 性 思 维
教学 应 用
古典诗 歌
鼓寒声 不起 。”这是写戍边将 士突破重 围、 轻装追敌 的情景 。诗 中的“ 易水” 也 ,
义 :鸟和云都常用来 比喻人 自由 自在的 品性 , 是隐逸的象征。 诗人在独坐与 山的
对 话 中 , 山上 的 自然 风 物 中 , 悟 到 了 从 领
【 文献编码 】 o: . 6 /. n05 — d i 03 9js . 0 1 9 i 4 s
9 8 ( . l.3 0 8 9B) o 1 . 7 2 00
从横的方 向上 ,依 照其相关部 分与
特 点 进 行 思 考 即为 横 向 思 维 。 中 国古 典
臂, 可是谁读这诗句都不会 这么想 , 不 也
为真 , 强调 言近 旨远 、 意在言外 , 具体 表 现为篇幅短小 、 简洁凝练 。 这些特点决定 了读者鉴赏作 品文本时必 须依据诗歌 的 语言 、 意象主动地展开丰富 的想象 , 俯仰 古今 ,通过有 限的文字去补 充因为语言
自由 自在 的人 生 意 义 !
三 、 部 扩 想 。 富 诗 歌 画 面 之 美 局 丰
发散性思维也 叫扩散式思维 、辐 射
性 思 维 ,是 指 在 思 维 过 程 中 充 分 发 挥 人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初始点出发,通过联想、类比、比喻等方式推导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发散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模板的应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发散思维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问题和启发性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脑力风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比如,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现代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从而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背景的现代诗歌。
其次,发散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如果只是单一的灌输和应试训练,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而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从而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运用不同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创作出独特的作文作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多元和创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全面发展。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观点或问题出发,不受限制地产生各种相关的、新颖的、多样的思路和想法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方面的具体运用。
首先,发散思维可以用于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比如,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后,提出不同的解读角度,如情感角度、人物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发散思考,以拓宽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发散思维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
比如,可以让学生就一些话题或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不局限于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生活实践能力。
再次,发散思维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鉴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不只是一味接受,而是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最后,发散思维可以用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可以克服思维的脱节和乏味,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素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代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深刻体验,反映出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指通过联想、想象和抽象等方式来建构和表达事物的思维能力,是思维的活跃表现。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背诵和赏析古诗,学会用心去感知、想象和表达,从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古诗教学可以通过诗歌的意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古诗中的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通过这两句诗的意象描写,可以唤起学生思维中关于明月、霜、故乡等形象的想象。
学生可以尝试通过拟人、拟物、拟景等手法来表达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独特的形象思维。
古诗教学可以通过诗歌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比如比喻、拟人、拟物等,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和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从而建构自己对诗歌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水调歌头》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理解“黄沙”“百战”“金甲”等形象的意义,学生可以想象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战士形象,从而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壮丽和悲壮。
古诗教学还可以通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是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表达诗歌的音乐美感,在朗诵和理解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感悟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形成对诗歌情感和形象的感知和表达。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体会古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可以想象出草木在时间的荏苒中的生命轨迹,从而感悟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和生命的变迁。
小学古诗教学可以通过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点出发,产生众多的想法和联想的思维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发散思维与古诗文阅读

发散思维与古诗文阅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在现今的社会中成功与否,思维方式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便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
发散思维,其特征在于“发散”没有中间的判断。
推理过程,直接面对现实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
再以此为圆心,呈放射状散开。
常以突如其来的理解显现出来,是不按普通的逻辑步骤进行,其内容也常富有创造性。
所以,它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要有明确的“发散圆心”,清晰的发散径。
所谓“圆心”就是事物现象的本质,如果没有定好,运用发散型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则让学生毫无收获。
“发散半径”,是教师在学生思考前,给出明确的范围。
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可以游忍有余。
古诗文从表面上看是词语的连缀。
词语是诗词的原材料,也是诗词意义的物质外壳。
诗词通过表面词语的组合,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利用再创造的余地。
因此,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角度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一。
抓住教材诗词中的字、词。
引导学生质疑。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之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让学生试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都将“道”写成了“到”,在反馈时,我这样问:“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为什么是这个字”有的同学说:“是”到“字的通假字”有的同学说:“诗中的意思是”道路“所以要用这个字。
”我让同学考虑两个字的意思,并再读全诗,联系前后文,发散性去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结论:“闻道”中“道”字理解为“说、讲”再如,我在教授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第一次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文中“不求甚解”看课下注释的解释“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吗但我们常见的这个词明明是贬义的。
思维导图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学古诗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孩子还未识字时,就已经能吟诵几句诗句了。
到了小学3年级,孩子腹中诗书已有不少,那么,怎么把孩子所积累的诗句加以整理、运用呢,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思维导图学古诗的做法。
思维导图独特的发散性结构,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放射性思维,激发儿童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儿童思维的条理性,帮助儿童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主题上,并围绕主题思考与它相关的所有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
一、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
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
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
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二、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
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
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
思维导图在语文古诗学习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古诗学习中的运用
利用思维导图的分解功能,通过将古诗词逐句分析图形化,可以让学生们快速理解诗词含义并轻松背诵。
那么小编本次就教大家如何用iMindMap思维导图记忆法来制作古诗思维导图,学会了这个方法,理解、背诵古诗就非常轻松啦!
在制作古诗思维导图时,我们要充分运用词汇、图像和其他各种元素,为什么呢?
哈柏、尼克森等研究者们进行的实验证明:人类对图片的辨识能力天生就不错。
在制作古诗思维导图时,图像可以帮助大脑拥有更牢固的记忆,同时还能保证极高的准确率。
而记忆力是以激发的方法进行的,通过古诗思维导图中词汇之间的连接,记忆力会从一个词汇扩展到其他相关联的词汇。
古诗思维导图(/xiazai.html)就是通过其特点驾驭所有的皮层技
能,运用词汇、图像、数字、逻辑、色彩、图形、结构等刺激记忆,开发大脑潜力。
如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制作古诗思维导图的技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用这种思维导图记忆法绘制完成的古诗思维导图示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州市平桂区道石学校黄玲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古典诗歌教学应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 ).2011.03.007
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式思维、辐射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本文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试做说明。
古典诗歌是一种表现艺术,它重内轻外,以不全为全,以不似为似,以不真为真,强调言近旨远、意在言外,具体表现为篇幅短小、简洁凝练。
这些特点决定了读者鉴赏作品文本时必须依据诗歌的语言、意象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俯仰古今,通过有限的文字去补充因为语言的高度凝练而在字里行间、意象之间形成的空白,再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思考各种可行的新颖独特的阐释方法,感受语言形象之外的种种情韵与意味。
一、纵向追想,钩沉诗歌文化思想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同一民族里,某一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时间的沉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个具有文化思想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时很喜欢用典故,以追求在有限的字句里表达更多层次的丰富内容。
所以在鉴赏与教学时,可以把思维伸向远古的历史,把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文化钩沉出来,这就是发散性纵向追想思维。
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有这么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这是写戍边将士突破重围、轻装追敌的情景。
诗中的“易水”,也不完全是一个地理名称。
因为“易水”这个地方,也有着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将要赴秦,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边上为他饯行。
这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鉴赏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品味“易水”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把荆轲刺秦王时“易水送别”这一画面融合到李贺诗的情境中来,让学生领悟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横向联想,探究诗歌思想主题
从横的方向上,依照其相关部分与特点进行思考即为横向思维。
中国古典诗歌意蕴含蓄,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举事宣心,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构思,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创作。
因而横向联想也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常用思维。
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读此诗,谁都不会把“老鼠”形象仅就老鼠本身看,总要在这个形象之外去寻求相似性。
很显然,诗人讽刺的是贪官污吏,因为老鼠和贪官在属性上有相似性。
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探究到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另外,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这种意义在同一民族里,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有稳定性。
如“松鹤”象征长寿,“杜鹃”象征悲哀,“乌鸦”象征不祥,“梅兰竹菊”象征理想人格等等。
所以鉴赏时也就不能就字论字,而需要横向发散解读。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有一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和“云”,照诗字面看,指的是自然界的风物,如果单就这个词而论,它还另有含义:鸟和云都常用来比喻人自由自在的品性,是隐逸的象征。
诗人在独坐与山的对话中,从山上的自然风物中,领悟到了自由自在的人生意义!
三、局部扩想,丰富诗歌画面之美
由于篇幅短小的形式特点,古典诗歌用语往往都是以偏概全、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诗中的表象,常常是不完全的:如用“干戈”代指战争,用“蛾眉”代指美人,用“扁舟”代指归隐。
因此对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该让思维由局部向全体扩伸,由点到面,点中求全,直到最后生成完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杜甫诗《月夜》有这么一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句只写了人的头发和手臂,可是谁读这诗句都不会这么想,也不能这么
想。
现实生活中,“头发和手臂”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离不开整个身体,读此诗句,我们会由这局部的“云鬟和玉臂”想出杜甫妻子这个人,此时她也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睡不着,正在月光下徘徊至深夜。
义如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的“桑麻”,也不能仅是理解为自然植物,其实它是整个家事的象征。
这是写宾主双方在闲谈农事,在极为融洽的场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归隐之乐趣,这样的想象,由点及面,把诗歌的画面整体扩大了,丰富了画面之美感。
四、逆向推想,深挖诗歌内在意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实和虚、正和反、因和果、古和今、大和小、左和右、问和答等等,总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
而在诗歌艺术里,对这些对立的范畴诗人总是只写一面而隐去另一面,所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教学,就可以运用反向思维,引导学生把诗歌没有写到的潜在的那一面补充出来,深挖诗歌的意蕴。
如杜甫诗《石壕吏》云“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写了“老妪”与官吏的三问三答。
生活中的对话总是有问有答的,而且是先问后答,一句也省不掉,而此诗巾的三问三答,把官吏的问话全省略了,只有老妪的答。
因而教学时,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沿着诗中的“答话”引导学生推想出被省去的“问话”——吏问:“汝子哪去啦?”妪答:“三男邺城戍。
”再问:“家还有何人?”义答:“室中更无人。
”后吏怒:“反正得有人跟我走!”妪无奈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从推想出来的对话巾,更能感知官吏是多么的蛮横无理,深挖到前文“有吏夜捉人”的“提”字的意蕴。
五、从无中猜想,品味诗歌韵外之致
诗是生活的切片,诗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全体,只是一部分,目,这一部分也是由全体上切下来的。
和生活相比,诗歌缺乏整体性。
因此,“欣赏诗歌其实就是寻找被诗歌切割掉的那部分生活,欣赏诗歌的过程,就是在心理上不断向生活的全体靠拢的过程。
”诗歌创作追求的是“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序》),而诗歌鉴赏则要求找到这“有余”。
这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再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补充。
由于补充这部分生活是诗歌没有表述出来的,因而这补充其实是读者的一种猜想,是在揣摩作者的言外意,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造!这个猜想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品味到诗歌的艺术韵味,越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解读《诗经·芣苡》时闻一多就曾说过:“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苡(车前草)都结子,满山谷是采芣苡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匡斋尺牍》),清人方玉润也说过类似的话:“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诗经原始》)。
这些都是超出作品文本内容以外的无中生有的猜想,它不仅根据诗歌的描述再现了手采茉苡、口唱山歌的集体劳动的热烈场景,还补充了人物、节候、风景等诗中所没有的内容。
文学鉴赏最大的乐趣就在此,袁行霈曾说过:“沉浸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才能充分享受那鉴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