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 题库 完整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word版本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word版本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学说,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哲学的基本原理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三大规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四、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量、度。

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与作用。

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 上海海事大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 上海海事大学复习资料

一.(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的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首先,国家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性质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四.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的否定)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 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试 卷(马克思)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试 卷(马克思)

辨析辨析辨析辨析辨析1.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無不在感觉之中錯:(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吩咐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可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2.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错: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起点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会发生变化。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也有反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 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社会制度错:生产利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

4. 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那么我们就事事都要直接实践错: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自己去直接实践,前人或他人的间接经验也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5.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真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错:(1)“城门…”包含实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只见…”则是孤立的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卷)10-11+答案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卷)10-11+答案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试 卷 2010 — 2011 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B 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总分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B 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B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D )A 、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B 、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 、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D 、 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意识的本质是( B )A 、各种感觉的综合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 、“绝对精神”的体现4、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A 、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 、生产工具的水平C 、劳动对象的质量D 、运输设备的状况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C )A 、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B 、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 )A 、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 、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 、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7、真理就是( B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题 目 得 分 阅卷人 --------------------------------------------------------------------------------------装订 线------------------------------------------------------------------------------------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D、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论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9、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
PS:红色字体为老师要求看的遍数,老实说这次考得会挺难的大家提前看一下哈
绪论
一、
1(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
2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 (三)。

2(四)。

四、
4(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

第一章
第一节
3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第二节
3 二、三、
第三节
1 二、
第二章
第一节
1 二、三、
第二节
3 二、三、
第三节
1二、三
第三章
第一节
4二、
2 三、
第二节
4一、(重点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
1二、三、四、五、
第四章
第一节
3 一、二、
第二节
1 一、三、
第五章
第一节
1三
第二节
1二、
第六章
第一节
1一、
第二节
1一、
第七章
第二节
1一、三、
这个是我们《马基》老师上课时唯一叫抄在书上的题,大家可以满炒一下哈~ 马克思主义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性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体现为它的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华。

马克思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题库一、知识点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展望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之一,正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这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依靠“理性”的发现,凭空设想未来社会的图景是完全不同的。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前后相继,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的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取代物,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演变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探索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批判来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剥削、压迫和苦难,既是人们渴望未来新社会的动因,也为人们展望未来新社会的图景提供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揭示出弊端的深刻根源,从中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立足于以事实为基础的粗线条描绘。

(完整word版)上海海事大学马原多项选择题整理

(完整word版)上海海事大学马原多项选择题整理

马克思多项选择题整理4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4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43、意识是(BD)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4、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CD)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4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A.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C. 必须通过实践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46、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47、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BC)A.同志间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48、“白马非马”的命题(BD)是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9、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50、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BCD)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5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B)A.唯心主义认识论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C.经验论D.唯理论52、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ABCD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53、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BCD)A.阶级斗争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5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ABCD )。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整理笔记

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恩格斯:“……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课考试时间:2014.1.14 15:15-17:00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p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地理环境的作用 p95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且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3、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p40联系和发展(普遍性、多样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p45-46普遍性: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特殊性:(非)根本矛盾主(次)要矛盾5、主观能动作用 p57-591目的性、计划性 2创造性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6、经验论和唯理论 p69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且必须以其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7.新事物 p42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名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名群众的拥护。

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p95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11、质、量、度 p46质: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标识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12、量变和质变 p4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双方是互相渗透的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57-58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p3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p105-108经济基础A: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实质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且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B: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A决定B、B对A有反作用力、AB相互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16、规律 p54规律是物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且是客观的。

17、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p126人与自认之间具有一体性,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8、唯物辩证法的方法矛盾分析法19、认识与实践关系 p64-6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社会的基本矛盾 p112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p45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决定矛盾的性质)非主(次)要矛盾是出于服从地位的矛盾22、实践的观点 p63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p4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25、否定之否定规律 p47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6、意识的本质 p30-31物质世界的直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p8-9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p99-10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p95又称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成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何人后因素。

30、群众观点 p132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1、辩证的否定观 p47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实质是“扬弃”3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p126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3、真理 p71-73是人们对于客观事务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

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3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123-124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存力的构成要素和人们的劳动形式,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5、对立统一规律 p43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其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6、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p58尊重客观规律37、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p66主(客)观唯心主义38、价值规律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P147-148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9、先进文化 P99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生产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40、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41、质量互变规律P46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实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29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3、生产力发展水平P100是指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4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P4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4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P45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出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46、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P95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7、与时俱进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8、唯物论与唯心论认识路线P66唯物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50、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作用P95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其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P69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其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

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53、实践的基本形式P35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等。

5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149-150是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并且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6、物质和运动关系 P3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着。

57、意识的本质P30-31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8、人口因素 P95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59、内、外因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60、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P159-161获得超额剩余价值6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P154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其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6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P147-148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63、工资的本质P16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64、资本P158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资本)和可变资本(可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65、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P17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6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15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67、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P151亚当·密斯,大卫·李嘉图68、剩余价值P157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69、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P157具有两重性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2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1、商品二重性P14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他们的矛盾统一体。

72、劳动生产率 P146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