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纲要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纲要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纲要模块一:中国古代政治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理论、原因、沿革及措施、作用及评价)2.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和组织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刺史(州牧)、番汉分治、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土司制、改土归流、八旗制、盟旗制、将军辖区、办事大臣3.古代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使台、厂卫、提刑按察使司4.古代人才培养和选官制度(沿革、涵义、作用及评价)王位世袭制、军功授爵、皇帝任命、察举制、皇帝征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荐求官制、恩荫制、王安石改科举、八股取士5.古代主要的治乱兴衰(背景、措施、特点、原因)—历史反思“三代”、秦亡汉兴、隋亡唐兴、北宋中期危机及改革、明末6.古代法律与“法治”《法经》、商鞅变法、韩非子“法治”、《秦律》、隋炀帝、《大明律》、黄宗羲“法治”7.古代吏治——反腐倡廉吴起变法、汉武帝、孝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周世宗、庆历新政、明太祖8.古代主要政治改革周公旦、管仲、吴起、李愧、商鞅、孝文帝、隋文帝、范仲淹、王安石★命题重点:古代政治制度创新;治国方略—执政能力;人才战略;模块二:中国古代经济1.基本识记: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商周、春秋战国、南朝、隋唐、明清)✧农业:工具与技术;水利;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土地开垦;人口✧手工业:行业及产品、技术、规模、分工、经营方式✧商业与城市:交通、货币、市场及管理、商品与商人、城市与市镇、外贸2.重点突破2.1主要土地制度和政策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土地兼并、更名田*2.2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史(原因、涵义、作用、规律性特征及变化趋势)【背景材料】2003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坚定地表示: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在农村税费改制、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上,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编者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是我国古代研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第一讲,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第二讲,夏、商、西周夏商与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和繁荣时期。

一、政治特征: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早期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

该时期政治上的明显特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最初,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是原始的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就是这样,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禹之后,其子启继位,开创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封建王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之,同时也说明原始的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进入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

1.分封制: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商周时期普遍推行,西周灭商以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和商朝后裔,于是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服从天子命令,维护周室安全的义务。

周天子保证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特权。

春秋以后,历代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分封,除了有利于维护中央统治外,也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到周代趋于成熟。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高中历史讲义纲要

高中历史讲义纲要

高中历史讲义纲要
一、中国古代史概述
1.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社会
1.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主要历史人物。

四、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1.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建立过程和政治制度。

2.分析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和历史事件。

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六、隋唐五代的繁荣与开放
1.了解隋唐五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2.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国际影响。

七、宋元明清的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
1.掌握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演变和民族关系。

2.分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八、中国近代史概述
1.概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掌握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九、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运动和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讲座稿

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讲座稿

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讲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吧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二愈益结合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性的先进性,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年5月——1923年5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人民的斗争及其失败。

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及其优点、斗争(从1912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有记载的罢工130几次,为阶级基础)。

自1915年起,《新青年》,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远动。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为传播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开辟了道路。

“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二者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0年1月,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后陈独秀迁居上海,与李大钊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

3月,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上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等到中国,先后会见了陈、李二人,开始着手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8月,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接着北京、长沙、武汉等地也建立……并开展大量工作。

社青团同时成立。

开始了三次大的思想论战……●1921年7月28日至八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党的中心任务是继续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提出了最低和最高纲领。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一讲:文明的曙光——史前时代与夏商周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中华大地上便已孕育着人类文明的曙光。

考古学家们从遍布中华大地的遗址中,为我们勾勒出早期人类的足迹。

从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再到陶器的发明,人类的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部落联盟逐渐形成。

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水成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顶峰,甲骨文的出现,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朝是第三个王朝,周朝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史前时代与夏商周,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讲:春秋战国——群雄逐鹿与百家争鸣夏商周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相互争霸,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政治上,诸侯国之间通过战争、联盟、兼并等方式,不断调整着彼此的力量对比。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以及战国七雄,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在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理想。

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但正是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许多思想观念和制度创新,都为后世的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秦朝——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经过数百年的纷争,最终由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思维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兴起阶段。

当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政治:(1)原始社会末期由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

(2)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时期;夏朝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改革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并发展;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经营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个体经营转变。

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文字从甲骨文向金文和篆书过渡。

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二、秦汉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并得到巩固。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重心;手工业和商业获得发展;国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得到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民族关系: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推动了民族交融。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考题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022·北京·1)(2022·全国乙卷·24) (2022·浙江6月·1) (2022·浙江1月·1)【基础课】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1)典型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历史讲座-共和国之恋

历史讲座-共和国之恋

清末“新政” .日俄战争与师学日本:君主立宪
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明确了清改革新政 的方向,向日本学习君主立宪。
一是革命运动的高潮,触动君主立宪主义 异军突起,形成了舆论环境。
二是立宪刊物、立宪团体相继成立。 于是,立宪成为除革命之外最重要的政治 诉求。
清末“新政” .仿行宪政 ,清宣布仿行宪政,并制定年的预备立宪期,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 团体纷纷成立,为革命提供组织力量。 留日留学生: 成立励志会,《译书汇编》介绍西方革命 思想和历史。 :《国民报》宣传革命排满,广东独立协 会 :章炳麟在东京办“中夏亡国年纪念会” :东京留学生千余人新年团拜,演说 :湘籍学生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 钟》 国外留学生: :排满学生留学欧洲 :孙中山赴欧洲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名 孙文,字载之,号逸 仙。广东香山人。岁 入私塾,岁去檀香山, 就读英美学校。岁以 后,学于广州、香港,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弃医从政 立志救国
“救人应先救国”。年春,北去上 海,晤王韬、郑观应。
上书遭贬
思想觉悟
年夏上书李鸿章,提出兴利除弊、改良 政治的方法。
内阁,舆论哗然。 ,宣布全国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引发保
路风潮。 .立宪终结 武昌起义;颁布《宪法十九信条》;袁世凯
内阁组成;月,各省独立。,清帝退位, 立宪终结。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世纪末至世纪初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 .清政府兴建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 生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俺汉人,自应该,想个计策;

中国历史讲稿。1

中国历史讲稿。1
中国古代史
主讲:田源 王甲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回忆: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 回忆: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 按时间线索是怎么样的顺序? 按时间线索是怎么样的顺序?
夏 商
战国 秦 西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俺们来做包青天—— 俺们来做包青天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 生了一个女儿, 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 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 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 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 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 员不幸殉职, 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 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 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 判给谁? 判给谁?
1、商朝 在公元前1600 1600年 ①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下灭夏建 立商朝,定都亳(音bó,今河南商丘)。 立商朝,定都亳 。 盘庚迁殷。 ②盘庚迁殷。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暴君), ),酷 ③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 武王伐纣。 刑炮烙 ,武王伐纣。
1、西周 公元前1046 1046年 商在牧野大战, ①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 ),建立西周 商朝灭亡,周武王( ),建立西周, 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 定都镐(hao) 定都镐(hao)京. ②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 ③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 赶走了周厉王。 动,赶走了周厉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 771年西 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西 周灭亡。 周灭亡。
西周
东周
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歷史講座講義(一)主講:李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中國近代現代史知識講座資料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五次全國代大會止,共150多年的歷史。

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共和國成立以前為中國近代史,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現代史(又或稱當代史)。

如果我們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滿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四個時期。

我們這次講座基本上是按這四個時期,分四段進行。

同時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座的內容是來自內地現行中學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

一、清朝後期的近代中國(1840-1912年)歷史發展的概要:從17世紀中期開始,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

19世紀前期,主要的方國家相繼進入或完成工業革命,先後成為強國。

相對方社會的發展,中國雖然在清前期出現過繁榮程度遠愈於西方的「康亁盛世」,其後的社會經濟也有不小的發展,但在亁隆晚期起,清朝開始從頂盛轉向衰落。

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衰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

道光帝統治時期,清王朝實際上進入了後期。

當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西方頭號強國。

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英國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

1840年,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後在美國、法國脅迫下又簽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中國社會開始淪為政治上失去獨立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半封建的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的戰敗,一方面警醒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面向世界;另方面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太平天國不自覺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雙重任務。

太平對外國列強開展了慘烈的鬥爭,打破了西方列強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正在清朝面臨嚴重統治危機時,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結果清朝再次戰敗,簽訂四國《天津條約》和三國《北京條約》,同時俄國也乘機鯨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也隨著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加速解體。

這樣,中國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並正在過渡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西方世界的經濟繼續高漲。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咸豐帝病死,同治帝繼位,慈禧開始掌握清政府實權。

清政為借用列強先進的軍事力量維謢其統治,而列強又意識到只有依靠清政府,才能維持在華的利益,促成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此後,雙方為著各自的利益,出現暫時「和好」的局面。

就在此時,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號召,從60-90年代相繼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籌建新式海軍,開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等,發起了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以至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時再次戰敗,福建海軍和北洋海軍的被圍殲而宣告破產,但洋務運動卻使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生產方式、生產技術以及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傳入中國。

隨著封建經濟的進一步解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東部沿海的上海、廣東、天津等地區相繼興起,同時也產生了新生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新生的民族族資產階級。

這種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力量在當時雖是相對地弱小,卻猛烈地衝擊著封建的生產關係和政治制度,中國開始在經濟上走向工業化和在政治上走向民主化的道路。

從70年代起,日本和德國迅速崛起。

列強對我國四鄰和邊疆地區不斷侵擾,頻繁製造邊疆危機。

80年代,法國侵略越南,進而挑起中法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福建海軍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滅﹐而馮子材率領的清軍卻取得鎮南關戰役大捷,並導玫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倒臺,但結果中國不敗而敗,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為法國打開了進入我國西南的門戶和首次取得在中國建築鐵路的特權。

19世紀未,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覆沒,清朝慘敗,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從此,西方列強在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民族危機越來越深重了。

面臨亡國滅種的時勢,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以日、俄為師救亡圖存﹐發動維新變法運動。

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推行戊戌變法,實施戊戌新政,但在後黨打擊下,經過103天失敗了;從此,以北方農民為主力的義和拳組織,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掀起義和團運動。

在清政府的「招撫」、利用下,義和團控制北京、天津,發展為大規模的愛國運動。

八國聯軍借此發動了聯合侵華戰爭。

義和團英勇抗撃八國聯軍。

當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清政府出賣了義和團。

結果義和團運動被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清政府同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新階段。

列強操控中國的內政、外交和瘋狂進行經濟掠奪,造成中國主權的大量喪失和社會的貧困落後;同時在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民族工業在艱難掙扎中有了一些發展。

西歐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進一步在中國擴大。

孫中山為開闢中國民主共和的獨立發展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要求。

以孫中山為核心的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廣泛地開展起來。

武昌起義的勝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臨時約法》的制訂和清帝的退位,說明辛亥革命完成了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任務,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時代賦予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革命果實最終被代表封建軍閥勢力的袁世凱竊取了,所以辛亥革命又是不成功的民主革命。

關於學習清朝後期歷史的幾個重要問題:一、關於清朝後期,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認識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關係到怎樣科學地、全面地認識1840-1849年的中國社會,如何看待西方列強及其對中國的侵略,如何看待我國封建社會形態,怎樣認識中國的前途以及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等大問題。

這是瞭解中國近代歷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發展的封建王朝統治的國家,政治上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制度。

經濟上耕織結合,很少依賴市場,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通過戰艦大炮和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出現兩個方面的變化。

在政治方面,列強割佔中國領土,掠奪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甚至力圖操縱中國政府的政治和外交。

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原來的具有獨立意義的完整的封建國家。

中國便從一個獨立國家轉變成為半獨立的國家。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性質正是指中國在政治上半獨立、半殖民地的社會特徵。

另在經濟方面,鴉片戰爭後,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闢,外國商品的衝擊,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中國逐漸納入西方世界市場體系,逐漸轉變為西方列強傾銷商品的市場和原料的供應地。

近代中國半封建的性質是指正在受到西方資本衝擊的不完全的封建自然經濟。

這種經濟逞現的是半封建、半資本的特徵。

清朝後期在政治上的半獨立和在經濟上的半封建的狀況。

在中國近代社會裡,隨著西方列強侵略勢力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擴張而不斷地深化、演進。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可以得出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論。

其實中國古今歷史的發展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社會形態從初級向中級,再向高級的規律發展。

在中國表現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到底是屬於近代意義社會的性質。

當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西方列強侵略勢力、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勢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才告結束。

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就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新時期。

在外國列強侵略中國過程中,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始終是西方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勢力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西方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人民肩負起外國列強的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遵照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向一定是社會主義。

二、關於清朝後期,侵略和反侵略的鬥爭1840-1912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1)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40-1842的鴉片戰爭。

這次戰爭是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先在珠江口發動,最北打到天津口外,先後攻佔香港島、虎門炮臺、廣州、定海、鎮江、直至南京下關江面。

清政府屈服求和,在英艦「康華利」號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

1844年,美國、法國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這次侵華戰爭英、美、法以軍艦火炮、不平等條約第一次打開中國的大門,掠取大量戰爭賠款,並割佔了香港島、取得東南沿海五口通商和一批侵略權益。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這次侵華戰爭是英、法為擴大鴉片戰爭的侵略權益,藉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聯手進攻廣州發動的。

隨後英法聯軍直接攻陷天津。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

其後,英法聯軍再次陷佔天津、攻入北京並劫掠、焚毀皇家園林圓明園。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戰事又以清朝戰敗結束。

這次戰爭英、法兩國獲得大量賠款;英國又割佔了九龍司地方一區;開放的口岸擴大到南起瓊州,北至營口,深入直達漢口的十一口通商和外國公使駐京等一批特權;沙俄又從中割佔我國東北、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83-1885年,法國進攻駐越南的清軍營地,挑起中法戰爭。

這次戰爭涉及的地區包括中越邊境、東南沿海和台灣,其中在馬尾戰役,福建水師全軍覆滅。

在鎮南關戰役,馮子材率清軍重創法軍取得大捷,但清政府仍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使法國最先取得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和為法國打開了侵入我國西南地區的門戶。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

日軍襲擊牙山豐島附近的「高升號」清軍運兵船和牙山駐地的清軍挑起戰爭。

經過平壞戰役、遼東半島戰役、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戰役。

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清政府戰敗求和,並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日本除獲得白銀二億兩賠款,並割佔了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規定開放沙市、重慶和蘇杭,使長江沿線全程開放。

日本首獲投資設廠的便利。

1900-1901年的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出發,攻陷北京。

清政府求和,與十一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列強除取得高達白銀4.5億兩的賠款外,還取得大批前所未有的特權。

以上所列的五次大規模侵華戰爭反映了一個現象:西方列強每隔十年左右發動一次大規模侵華戰爭;每次戰爭清政府戰敗或戰勝,都與侵略國,甚至與一些不是戰爭直接參與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不平等條約中,列強都通過賠款、割地、開口岸和奪取特權方式取得或擴大在華權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