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中國歷史講座講義(一)

主講:李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近代現代史知識講座資料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五次全國代大會止,共150多年的歷史。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共和國成立以前為中國近代史,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現代史(又或稱當代史)。如果我們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滿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四個時期。我們這次講座基本上是按這四個時期,分四段進行。同時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座的內容是來自內地現行中學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

一、清朝後期的近代中國(1840-1912年)

歷史發展的概要:

從17世紀中期開始,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19世紀前期,主要的方國家相繼進入或完成工業革命,先後成為強國。相對方社會的發展,中國雖然在清前期出現過繁榮程度遠愈於西方的「康亁盛世」,其後的社會經濟也有不小的發展,但在亁隆晚期起,清朝開始從頂盛轉向衰落。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衰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道光帝統治時期,清王朝實際上進入了後期。當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西方頭號強國。為了擴大

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英國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後在美國、法國脅迫下又簽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中國社會開始淪為政治上失去獨立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半封建的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的戰敗,一方面警醒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面向世界;另方面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太平天國不自覺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雙重任務。太平對外國列強開展了慘烈的鬥爭,打破了西方列強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正在清朝面臨嚴重統治危機時,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清朝再次戰敗,簽訂四國《天津條約》和三國《北京條約》,同時俄國也乘機鯨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也隨著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加速解體。這樣,中國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並正在過渡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世界的經濟繼續高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咸豐帝病死,同治帝繼位,慈禧開始掌握清政府實權。清政為借用列強先進的軍事力量維謢其統治,而列強又意識到只有依靠清政府,才能維持在華的利益,促成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此後,雙方為著各自的利益,出現暫時「和好」的局面。就在此時,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號召,從60-90年代相繼創辦了

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籌建新式海軍,開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等,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以至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時再次戰敗,福建海軍和北洋海軍的被圍殲而宣告破產,但洋務運動卻使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生產方式、生產技術以及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傳入中國。隨著封建經濟的進一步解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東部沿海的上海、廣東、天津等地區相繼興起,同時也產生了新生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新生的民族族資產階級。這種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力量在當時雖是相對地弱小,卻猛烈地衝擊著封建的生產關係和政治制度,中國開始在經濟上走向工業化和在政治上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從70年代起,日本和德國迅速崛起。列強對我國四鄰和邊疆地區不斷侵擾,頻繁製造邊疆危機。80年代,法國侵略越南,進而挑起中法戰爭。在戰爭過程中,福建海軍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滅﹐而馮子材率領的清軍卻取得鎮南關戰役大捷,並導玫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倒臺,但結果中國不敗而敗,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為法國打開了進入我國西南的門戶和首次取得在中國建築鐵路的特權。19世紀未,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覆沒,清朝慘敗,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從此,西方列強在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越來越深重了。

面臨亡國滅種的時勢,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以日、俄為師救亡圖存﹐發動維新變法運動。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推行戊戌變法,實施戊戌新政,但在後黨打擊下,經過103天失敗了;從此,以北方農民為主力的義和拳組織,提出

「扶清滅洋」口號,掀起義和團運動。在清政府的「招撫」、利用下,義和團控制北京、天津,發展為大規模的愛國運動。八國聯軍借此發動了聯合侵華戰爭。義和團英勇抗撃八國聯軍。當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清政府出賣了義和團。結果義和團運動被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聯合鎮壓下失敗了。清政府同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新階段。列強操控中國的內政、外交和瘋狂進行經濟掠奪,造成中國主權的大量喪失和社會的貧困落後;同時在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民族工業在艱難掙扎中有了一些發展。西歐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進一步在中國擴大。孫中山為開闢中國民主共和的獨立發展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要求。以孫中山為核心的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廣泛地開展起來。武昌起義的勝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臨時約法》的制訂和清帝的退位,說明辛亥革命完成了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任務,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時代賦予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革命果實最終被代表封建軍閥勢力的袁世凱竊取了,所以辛亥革命又是不成功的民主革命。

關於學習清朝後期歷史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關於清朝後期,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認識

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關係到怎樣科學地、全面地認識1840-1849

年的中國社會,如何看待西方列強及其對中國的侵略,如何看待我國封建社會形態,怎樣認識中國的前途以及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等大問題。這是瞭解中國近代歷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發展的封建王朝統治的國家,政治上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經濟上耕織結合,很少依賴市場,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通過戰艦大炮和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出現兩個方面的變化。在政治方面,列強割佔中國領土,掠奪中國主權,干涉中國內政,甚至力圖操縱中國政府的政治和外交。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原來的具有獨立意義的完整的封建國家。中國便從一個獨立國家轉變成為半獨立的國家。近代中國半殖民地性質正是指中國在政治上半獨立、半殖民地的社會特徵。另在經濟方面,鴉片戰爭後,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闢,外國商品的衝擊,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逐漸納入西方世界市場體系,逐漸轉變為西方列強傾銷商品的市場和原料的供應地。近代中國半封建的性質是指正在受到西方資本衝擊的不完全的封建自然經濟。這種經濟逞現的是半封建、半資本的特徵。

清朝後期在政治上的半獨立和在經濟上的半封建的狀況。在中國近代社會裡,隨著西方列強侵略勢力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擴張而不斷地深化、演進。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可以得出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論。

其實中國古今歷史的發展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社會形態從初級向中級,再向高級的規律發展。在中國表現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到底是屬於近代意義社會的性質。當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西方列強侵略勢力、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勢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才告結束。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就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新時期。

在外國列強侵略中國過程中,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始終是西方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勢力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西方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人民肩負起外國列強的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遵照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向一定是社會主義。

二、關於清朝後期,侵略和反侵略的鬥爭

1840-1912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1)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40-1842的鴉片戰爭。這次戰爭是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先在珠江口發動,最北打到天津口外,先後攻佔香港島、虎門炮臺、廣州、定海、鎮江、直至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在英艦「康華利」號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1844年,美國、法國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這次侵華戰爭英、美、法以軍艦火炮、不平

等條約第一次打開中國的大門,掠取大量戰爭賠款,並割佔了香港島、取得東南沿海五口通商和一批侵略權益。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侵華戰爭是英、法為擴大鴉片戰爭的侵略權益,藉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聯手進攻廣州發動的。隨後英法聯軍直接攻陷天津。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其後,英法聯軍再次陷佔天津、攻入北京並劫掠、焚毀皇家園林圓明園。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戰事又以清朝戰敗結束。這次戰爭英、法兩國獲得大量賠款;英國又割佔了九龍司地方一區;開放的口岸擴大到南起瓊州,北至營口,深入直達漢口的十一口通商和外國公使駐京等一批特權;沙俄又從中割佔我國東北、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83-1885年,法國進攻駐越南的清軍營地,挑起中法戰爭。這次戰爭涉及的地區包括中越邊境、東南沿海和台灣,其中在馬尾戰役,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在鎮南關戰役,馮子材率清軍重創法軍取得大捷,但清政府仍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使法國最先取得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和為法國打開了侵入我國西南地區的門戶。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日軍襲擊牙山豐島附近的「高升號」清軍運兵船和牙山駐地的清軍挑起戰爭。經過平壞戰役、遼東半島戰役、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清政府戰敗求和,並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本除獲得白銀二億兩賠款,並割佔了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規定開放

沙市、重慶和蘇杭,使長江沿線全程開放。日本首獲投資設廠的便利。

1900-1901年的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出發,攻陷北京。清政府求和,與十一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列強除取得高達白銀4.5億兩的賠款外,還取得大批前所未有的特權。

以上所列的五次大規模侵華戰爭反映了一個現象:西方列強每隔十年左右發動一次大規模侵華戰爭;每次戰爭清政府戰敗或戰勝,都與侵略國,甚至與一些不是戰爭直接參與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不平等條約中,列強都通過賠款、割地、開口岸和奪取特權方式取得或擴大在華權益。中國也就是在五次戰爭中逐漸喪失領土、主權及其獨立性。

(2)在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前,西方處於自由資本迅速上升發展的時期。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主要採取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資源的方式進行。此時,列強經濟侵略活動主要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其一是不斷強迫清政府增開口岸:從五口通商,到東部沿海開放;再從沿海地區通商,深入到四川等地通商;從局部地區開放,到全面開放。其二是列強奪取海關管理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由英國人赫德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開始,英國人操縱中國海關管理權近一個世紀。其三是掌握議定關稅權,極力壓低進口商品的關稅,又極力打壓原材料出口的價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以利於擴大對華商品輸出,把中國捲入西方世界的資本市場。

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方式是保持商品輸出的同時,更主要是向中國資本輸出。列強資本輸出的手段有:開設銀行,發行貨幣;強迫清政府以主權作抵押,巨額借貸;投資修築鐵路;投資開辦礦山、工廠。列強對華資本輸出,以圖達到利用中國的勞力、原料、市場獲最高額利潤。列強銀行團強迫清政府借貸,是以達到長期控制中國內政和外交為目的。列強為確保資本輸出的安全和巨大的利益,進而以割佔或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方式,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西方列強的侵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列強頻繁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長時間處於戰爭狀態之中,使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的正常發展陷於停滯,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急劇惡化。列強在每次戰爭後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破壞我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使我國失去國家和民族的獨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另方面,在列強侵華過程中,用大炮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也打破了清朝「天朝上國」的美夢,使一部份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面向世界;西方列強把中國納入西方世界資本市場體系的同時,也加速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為中國民族企業的生產提供了條件;在西方列強對我國進行政治、經濟侵略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先進的科技文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中國社會逐漸擺脫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發展模式,擺脫自然經濟發展的軌道,向工業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當然這種工業化和現代化是被嚴格地限定在是否有利於西方殖民統治的範圍之

內,並長期遭到外國資本、本國封建勢力的打壓和排斥,前境艱難曲折,但它在中國的社會發展史上是歷史的進步。

(4)關於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爭

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鬥爭。這是由民族性、人性所決定的。在近代,西方列強每一次侵略,中國愛國軍民都進行激烈反抗鬥爭。如鴉片戰爭時,有三元里平英團、鎮江人民的抗英鬥爭,又有林則徐、關天培、陳連升愛國官兵的英勇鬥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鬥爭;在中法戰爭時,有劉永福帶領的黑旗軍抗法鬥爭和福建水師官兵、馮子材帶領的清軍抗法鬥爭;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有左寶貴、鄧世昌、丁汝昌等抗日鬥爭,又有台灣軍民反割台鬥爭;八國聯軍侵華時,有義和團的「滅洋」鬥爭。

在近代,不管這些鬥爭是失敗或是勝利,首先這些鬥爭是在列強侵華,中華民族遇到亡國滅種的危機時,他們手持簡陋武器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犧牲,捐驅疆場。可見這些反侵略鬥爭是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中華民族的生存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愛國的。同時,由於有許許多多愛國官兵、愛國民眾的前赴後繼的反侵略鬥爭,才能有效阻止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才能粉粹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都對後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鼓舞。

三、關於清朝後期的社會改革和革命運動

(1)1840-1912年(師夷之策)的社會改革

從西方列強開始侵略中國的那一天起,志士仁人就在探索中國的救亡之路。

最早主張改革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開明之士,是地主改革派。師夷之策最早是林則徐和魏源提出的。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在廣州禁煙,請人翻譯外國書報,以求掌握英國的動態和外國的情勢。他主持翻譯了《澳門新聞紙》、《華事夷言》,又把一些外國的史地資料編譯成《四洲志》,後來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成《海國圖志》,系統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及各國政情。林則徐是我國提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開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一代新風。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成為清政府改革活動的主導思想,開展了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在這一時期,成立中央專理洋務事宜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洋務派創辦新式的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創辦新式的民用工業,如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等;又創辦新式的海軍;開辦新式的學堂、向外國派遣留學生等,統稱為洋務新政。洋務運動作為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雖然沒有達到自強禦侮的最終目的,但是使中國邁入近代世界的工業化潮流。

1898年,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挽救民族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以日本和俄國的成功改革為師,提出政治上要求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憲;經濟上要求發展民族工商業;在文化上要求廢八股,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等,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他們得到光緒帝的同情和支持。光

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實行戊戌變法,頒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新政」措施。在變法期間推行的戊戌新政中,其實完全沒有涉及維新派提峴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但新政仍然觸犯了以慈禧為首個別頑固派的利益。他們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廢止新政、捕殺維新派,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了,史稱百日維新。

《辛丑條約》尚未簽訂,清政府為迎合西方列強的需要、安撫統治階級內部各派系、緩和社會矛盾,慈禧被迫決定推行「新政」,再次實行改革。1901年1月,正式頒佈新政詔書,宣佈推行「新政」。從1901-1905年清政府頒行了獎勵實業;興辦新學校;改革舊軍制,編練新軍等一系列「新政」措施。這些「新政」的內容,基本上沒有超出戊戌變法的範圍,但改革的步子卻比戊戌變法明顯地大一些。推行「新政」的結果與清政府的初衷相反,並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清王朝的統治反而愈來愈艱難了。

1905年,清政府為挽救垂亡的統治危機,決定實行「預備立憲」,並派載澤等王公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6年,清政府下詔「預備仿行立憲」,又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裁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制,被稱為「皇族內閣」。由於「皇族內閣」的設立,使「預備立憲」的騙局完全破產。這一次「改革」又失敗了。

在近代,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加迅中國社會出現激烈的變化。為了強國救亡或是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清政府進行了一些社會改

革,調整統治政策,推行一些改革的措施。這些改革在內容上側重點是實行「師夷之策」;在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性質上除戊戌變法外,都是屬於封建統治者為情勢所逼而實施的政策調整;改革的結果都是失敗的。

(2)1840-1912年的革命運動

近代中國是過渡的時代,不僅有社會新因素的產生,還有大量舊的社會積存以及社會各種力量之間的矛盾鬥爭。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也是最尖銳的矛盾之一。此時的革命都是因為社會矛盾尖銳化而爆發起來的。這一時段主要有三次大規模的革命運動。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馮雲山接受了西方宗教影響創立拜上帝教,又把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革命的理論。他們到廣西傳教,組織起義。1851年,洪秀全舉行金田起義,繼而在永安建制並突圍北上,定都南京(改天京),正式建立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政權。此後,頒佈《天朝田畝制度》,舉行北伐、東征和西征,擊潰清軍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1856年在領導集團內部發生的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軍心渙散,天國從盛轉衰。太平天國後期,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力圖用西方社會的方案振興天國大業,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率領下堅持鬥爭。最後在地主武裝(湘軍、淮軍)、清軍和外國洋槍隊聯合絞殺下失敗了。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裡,時代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義,作為舊式農民起義的太平天國絕對不可

能完成反封建反西方列強的繁重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1899-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由於教會活動倡狂,損害了百姓利益,民教衝突不斷。1898年,德國強佔膠州灣激化了各地民眾與教會的矛盾。魯西南的義和拳首領趙三多豎起「扶清滅洋」大旗,攻打當地教堂,揭開義和團運動的序幕。1900年義和拳正式改名為義和團,並在山東、直隸地區有較快發展。清政府對義和團採用「招撫」改策,默許義和團為合法團體。義和團控制北京、天津,迅速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鬥爭。西方列強組織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在京、津地區抗擊八國聯軍。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慈禧下令「剷除」義和團。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滅下,運動失敗。義和團運動源起於山東的「教案」,「滅洋」為其鬥爭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義和團運動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外文化衝突的集中表現,也是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人民心中造成巨大傷害的集中噴發。義和團民眾用封建迷信為武器,以「扶清滅洋」相號召,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容易激起人民愛國之情,發展為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但其「扶清」口號易使團民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而「滅洋」口號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給運動帶來極不利的影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是近代中國各種矛盾激烈衝突的結果,也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然結果。19世紀末,民族危機深重。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發動廣州起義,決心走歐美民主革命的道路,以武力推翻封建專制的清政府。20

世紀初,西方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和革命團體紛紛建立。1905年,各革命團體在日本東京聯合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並在東南沿海發動包括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武裝起義。1911年,革命黨人舉行武昌起義,攻佔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佈一系列法令和措施。此後,又制定《臨時約法》。但孫中山迫於來自內外的壓力,決定對袁世凱妥協。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最後的結果是袁世凱奪取辛亥革命果實,建立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京政府。辛亥革命被袁世凱奪了權,沒有完成革命的任務,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辛亥革命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近代這三次革命運動以其獨特的鬥爭試圖改變中國的現狀和挽救國家、民族的危機,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西方列強侵華勢力,粉碎其企圖滅亡中國,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野心,同時也動搖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加速其滅亡。

四、關於清朝後期的社會經濟

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自身孕育的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而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佔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前,土地高度集中,封建賦稅沉重;國庫日益虧空;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對外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裡,英國居首位,中國處於出超地位。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掀起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狂潮。那時,由於受

到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外國商品並沒有打開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奪取海關管理權,又憑藉奪取的政治、經濟特權,才得以逐步實現向中國傾銷商品的願望。1865年,在對外正當貿易中,中國第一次出現逆差。由於外國大量傾銷商品,我國的農業、特別是手工業受到嚴重衝擊。中國開始被動地捲入了世界資本市場。

洋務運動期間,由於受外商企業和洋務運動的刺激,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於近代企業。在我國上海、廣東和天津最先出現資本主義工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但是,它從產生時起,受到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的壓迫和控制,同時由於資金短缺、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在競爭中常處於劣勢地位,發展極其艱難。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清政府又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但是在20世紀初,隨著列強瓜分中國和資本輸出,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及臨時政府頒行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令措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時尚風氣,民族工業有顯著發展。

在清朝後期,封建經濟長期處於逐漸解體之中,中國仍然是落後的農業國。中國廣大農村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基本沒有發生改變,封建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

外國資本的企業相對集中於中國的重工業、礦冶業和運輸業,而民族資本較集中於輕工業和加工業。此時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仍然大大落後於世界。

高中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历史第一册1

中国历史第一册复习 一识记 1、已知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发现于非洲的,距今万年。从猿到人的演变过 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远古人类是,距今万年。 3、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会使用火。会使用人工 火的远古居民是人。 4、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流域,会种植,建造式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流 域,会种植和,建造式房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5、华夏族的祖先是和。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原始时代由公众推举,首领让 贤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6、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它的建立者是,建立时间是公元前年;王位 世袭制的建立者是,它使“公天下”变为“”。 7、公元前1600年起兵灭夏,建立商朝的是,公元前1300年迁殷,稳定了统治。 8、公元前1046年起兵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定都。 9、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制,为了使王位和诸侯位置顺利继承又实行制。 10、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 迁到,东周开始。 11、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朝开始。 12、我国发现的世界最大青铜器是。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是三朝。 13、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时期。 14、春秋五霸是指、、楚庄王、吴王阖闾、。第一个霸主是, 最后一个霸主是。 15、战国七雄是指、、、、、、。(识图) 16、铁农具和牛耕都出现于时期,在时期推广使用。 17、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是。他是 在的支持下实施了变法。 18、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它由主持修建,它使成为“天 府之国”。 19、今天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而设,他是战国时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 表作品是《》,用的体裁是。这是我国第一部抒情长诗。 20、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钟鼓乐器是湖北随县出土的。舜作《》,优美动听。 2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期国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还整理了我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编订了鲁国编年体史书《》。他的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期国人。他的思想被收集在《》一书中。 23、孙武是春秋时期家代表人物,著有《》一书。 24、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的局面。(1)儒家的 代表人物是,他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反对兼并战争;(2)墨家创始人是,主要思想主张是“”,提倡节俭,反对不义战争;(3)道家代表人物是,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乐天安命。(4)法家代表人物是,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中国历史第三册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的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2、严重摧残了人们的体质;3、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禁烟措施:1、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2、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评价林则徐: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爆发:1840年6月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争:1、关天培虎门之战2、陈化成吴淞之战3、三元里人民抗英 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香港岛给英国,3、赔款2100万银元,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其中,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我国的关税主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1844年,美国和法国分别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 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1858年,俄美英法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1、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其中,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破坏了我国的内河航运权。 1858年英法同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割占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01中国历史第一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核心解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 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 (3)意义:中国 历史上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2、沉重挫折(秦) ——焚书坑儒(思 想文化专制政策) 3、改造与正统(汉 代)——董仲舒新 儒学 (1)含义:董仲 舒把诸子百家中 的道家、阴阳五行 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 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 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 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 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 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 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 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 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 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 (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内容 ①创立——北宋五子 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③新发展——陆王心学 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3)评价 ①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维系三纲五常专制的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6、批判与继承——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 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商品经济的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 ③思想:理学僵化, 八股取士使文化专 制加强 (2)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3)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 对封建专制,带有一 定的民主色彩,反映 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 (4)性质:反封建 的民主启蒙思想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

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2)。春秋时期特殊时代,不仅为“文化的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契机,更为华夏族的建立了基础,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秦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进入秦朝,封建社会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舞台。以前自由的文化体系逐渐被破坏。在这一时期,中国实体文化经历了一大浩劫。由于秦朝集权统治,大量历史典籍只能藏于宫廷,并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历史,大量的文化典籍流失,并为中国后期文化发展造成很大阴影。相随的汉王朝统一后,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我国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建立基础。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时代,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旗帜一直走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式随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着。自汉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传入其他国家,国外的一些文化形式也传入中国,具有显著代表意义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绽放着光彩。自春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一、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 距今50万年的周口店 “北京猿人” (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说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类 ?伏羲——画八卦 ?燧人——钻木取火 ?神农(炎帝)——教稼穑创医药 ?黄帝(轩辕)——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伶伦——造律吕 ?大挠——作甲子 ?尧、舜、禹——禅让制“禅始不禅终” (二)先秦时期--奴隶社会 1、夏:(前2070年至1600年) 启废“禅让制”,用“世袭制”替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文字 代表:四羊方尊(精美的艺术品)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周:(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前771年221年东周)

公元前841年,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朝政, 史称“共和行政”——中国确切纪年开始 商在公元前1600年灭夏 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青铜器的冶炼和 铸造技术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 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共近八百年的历史,以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二、封建社会 ?(一)确立和初步发展?a?a春秋战国、秦、 ?1、春秋战国(前771年至前476年、前475至前221年) ?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前221年至前206年) 秦始皇的主要事迹: 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确立中央集权 和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