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

合集下载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2005年12月1日????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等单位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县、市、旗的积极配合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四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五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以及第五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结果已经揭晓,名单将公布附后。

????全国所有县市旗的评价结果将编辑在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中,读者如要了解评价的相关内容,也可浏览中国县域经济网()。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已经完成了五届。

该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基本数据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该评价的特点是"全面、客观、可比"。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配合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经过连续五届的评价,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详见"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图";同时,全国每个县市旗也都可以在历史的纵坐标和当年全国所有县市旗的横坐标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和动态的发展轨迹。

自从"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新闻媒体宣传县域经济,许多省市区制定了县域经济的政策,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连续五届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曲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省上榜

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省上榜

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省上榜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赛迪顾问25日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今年的百强县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研究指出,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

“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百强县中千亿县新增十个今年的报告显示,2022 年“千亿县”总数达到 54 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相比去年,新增伊金霍洛旗、瓦房店市、东台市、高邮市、仙桃市、沛县、闽侯县、邹城市、仪征市、寿光市,10个新增里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高于6%。

从百强县排行榜中看出的问题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报告显示,县域经济的区域分布仍不均衡。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 65 席,中部地区占 20 席,西部地区占 14 席,东北地区仅占 1 席。

与 2022 年相比,不同区域进入百强的县域数量有所波动,东部地区上榜县域数量保持不变,中部地区减少 2 个县域,西部地区增加 4 个县域,东北地区减少 2 个县域。

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有什么好处一、提高现实竞争力,永争上流。

中国百强县的评比使很多县市燃起信心,全力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不断开发多种特色产业,拉动县区GDP,实现其地位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扩大。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和百强县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和百强县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和百强县(市) 名单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在全国省区市的分布情况为: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名次县(市)名称1 江苏江阴市1 江苏昆山市1 江苏张家港市1 江苏常熟市2 江苏吴江市3 浙江慈溪市4 江苏太仓市5 江苏宜兴市6 浙江绍兴县7 福建晋江市8 浙江义乌市9 广东增城市10 浙江余姚市11 山东龙口市12 内蒙古准格尔旗13 辽宁瓦房店市14 山东文登市15 山东邹平县16 江苏丹阳市17 辽宁海城市18 湖南长沙县19 浙江诸暨市20 四川双流县21 山东荣城市22 山东胶南市22 山东即墨市22 山东胶州市23 山东新泰市24 河北迁安市25 山东邹城市26 浙江乐清市27 浙江温岭市28 浙江富阳市29 内蒙古尹全霍洛旗30 江苏海门市31 浙江瑞安市32 山东滕州市33 山东寿光市34 江苏靖江市35 山东诸城市36 陕西神木县37 福建福清市38 山东章丘市39 山东莱州市39 山东招远市39 山东平度市39 山东莱西市40 江苏溧阳市41 浙江上虞市42 浙江海宁市42 浙江桐乡市42 浙江平湖市42 浙江长兴县42 浙江嘉善县42 浙江德清县43 江苏启东市44 辽宁庄河市45 山东肥城市46 辽宁普兰店市47 福建南安市48 辽宁大石桥市49 福建石狮市50 江苏如皋市名次县(市)名称51 河北武安市52 山东省充州市53 江苏江都市53 江苏铜山县54 福建惠安县55 新疆库尔勒市56 江苏东台市56 江苏泰兴市56 江苏海安县56 江苏如东56 江苏兴化市56 江苏大丰市56 江苏姜堰市57 浙江永康市58 浙江玉环时59 山东广饶县60 山东乳山市61 浙江宁海61 浙江象山县61 浙江奉化市62 江苏金坛市63 河南巩义市63 河南新郑市63 河南禹州市63 河南登封市64 湖南浏阳市65 福建龙海市66 山西孝义市67 江苏邳州市68 湖南宁乡县69 陕西府谷县70 浙江东阳市71 吉林延吉市72 福建长乐市73 山东青州市74 山东高密市75 辽宁东港市76 辽宁开原市77 江苏沛县78 山东蓬莱市79 浙江临海市80 浙江临安市81 河北三河市82 江西南昌县83 山东恒台县84 江苏仪征市85 黑龙江肇86 江苏新沂市87 辽宁凤城市88 广东博罗县89 江苏句容市90 安徽肥西县91 山东茌平县92 河南永城市93 辽宁大洼县94 四川郫县95 江苏建湖县96 辽宁调兵山市97 江西丰城98 湖南醴陵市99 江苏高淳县100 福建闽侯县2011年10月10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

天门简介

天门简介

天门(湖北省省辖市)天门,古称竟陵,为湖北省17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1-2],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 [3],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江,东临武汉。

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内天门山得名“天门”;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27.23万人。

[4]天门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圣”陆羽故里 [1]、国家卫生城市 [5]、国家园林城市 [6]、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7]、中国生态魅力市 [8],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9],已连续十二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10-11]、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12]和中国创新创业中小城市百强市 [10]。

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1.15亿元,同比增长8.2%。

[13] 2018年12月,《湖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将天门列为全省10个大中型城市之一。

[14]地方文化天门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繁育出异彩纷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使得天门荣膺"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石家河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

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

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9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

2015年11月开始的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国29 山东寿光市 R2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0 山东胶州市 R3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1 山东滕州市 R3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2 福建南安市 R3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3 山东章丘市 R3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34 山东平度市 R3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3 湖南长沙县 R5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4 江苏溧阳市 R5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5 河北遵化市 R5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6 江苏江都市 R5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7 山东招远市 R5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8 上海崇明县 R5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1 浙江余姚市 R11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2 浙江义乌市 R12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3 江苏太仓市 R1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4 浙江诸暨市 R1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5 浙江温岭市 R1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16 山东文登市 R1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3 山东龙口市 R23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4 浙江桐乡市 R24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5 山东胶南市 R25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6 江苏丹阳市 R26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7 山东即墨市 R27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28 浙江富阳市 R28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59 浙江东阳市 R59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国60 浙江临海市 R60T2005 相对稳定 A级

安徽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安徽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 “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 年 , 国县域人 口和县域经济对 G P的贡献 占全国的 , 我 D 出“ 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比例 , 20 年基本持平。从人 口、 与 05 经济总量来看 , 县
统 筹人 与 自然 和谐发 展 、 筹 国 内发展 和对外 开 放 ” 统 的 域经济在我 国国民经济 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的研究 如火如 荼 , 究成 果汗 牛充栋 。 些研究 涉及 县 大部分。 研 这 所以, 发展县域经济, 对解决好 “ 三农问题”协 ,
域经济的地位 、 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 县域经济 调城 乡发展 , 构建 和谐 社会意 义非 常重 大 。近 年来 , 安 与“ 五个统筹” 以及新农村建设 、 发展县域经济 的思路 徽省 县域经 济发 展较快 ,县 域经济 在安 徽省 国 民经 济
20 年 , 05 全国县域总人 口占全国人 口的 7 . %, 徽省仍无一县上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 04 2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徽 省 县 域 经 济 竞 争 力研 究》 安 安 阶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 HS F 5 0 D 6 项 A K 0—6 3
活动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 的稳定有着重要 的影响。 但是 ,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却
关分项排 名 , 并进 行 了简要 的分析 。
『 词1 关键 县域 经济 ; 基本 竞 争力 ; 名 ; 价 排 评
Absr c :c u ye o o sv r mp ra t riin o h r v n enain le o o . i p rd sg sas s— t a t o nt c n myi e yi o t n t o fAn ui o i c to a c n my Th spa e e in y — pa t p

我国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的设计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以连云港四县为样本的分析

我国县域金融竞争力指标的设计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以连云港四县为样本的分析

宏 观层 次 的金融 主 体 的相 对 发 展力 , 一 的对 于某 单

金 融竞 争 主体 的研 究论 证力 明显 不足 。 主要 因为 : 第 一 , 国阶梯性 、 差性 的资 源分 布导 致县 域 我 级
金 融在 企 业 性质 、 资本 实 力 、 盖 范 围 、 务 种 类 等 覆 业 方 面 与 中心 城市 存 在较 大 差 异 . 构 成 内容 和 表 现 在
e t n i n f t e o n y fn n i c mp tt e e s b id ng h e a u to i d x y t mo f c u t x e so o h c u t a c a o e i v n s , u l i t e v l a in n e s se o o n y i l i
eau t nf la o nySojci sa dmesrs f h n n il e e p e te eT i p p r s v lai r er c u t’ bet e n aue ef aca d vl m n lv1 hs a e e o oc a v ot i o . u
天津 市财 贸 管理干 部 学院 学报
J UR A FTA JNI S IU EO I A C A N O O N LO I N I N TT T FFN N I LA D C MME CALMAN G ME T R I A E N 第十三卷 21 0 1年 第 2期
我 国县域金 融竞 争力指标 的设计 与提升路径 的研究
i a ca o ei v n s a e o h i n ia o n a g t o n n i l d v lp n n t e fn n i l c mp t i e e s h s b c me t e man i d c tr a d tr e f f a ca e e o me t i h t i c u t s t i c t o a c r tl e n h o t n ff a ca o ei v n s n ce t c d sg o n i .I s r i t c u a ey d f e t e c n e to i n i c mp t i e e s a d s i n i e in e i c i n l t i f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2011年8月20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部分,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和县域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9个、县146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1.1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1.1.1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3.1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53%、18.97%(当年价比,下同)、30.67%、18.77%、13.56%、14.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
2005年12月1日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等单位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县、市、旗的积极配合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四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五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以及第五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结果已经揭晓,名单将公布附后。

全国所有县市旗的评价结果将编辑在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中,读者如要了解评价的相关内容,也可浏览中国县域经济网()。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已经完成了五届。

该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基本数据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该评价的特点是"全面、客观、可比"。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配合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经过连续五届的评价,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详见"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图";同时,全国每个县市旗也都可以在历史的纵坐标和当年全国所有县市旗的横坐标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和动态的发展轨迹。

自从"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新闻
媒体宣传县域经济,许多省市区制定了县域经济的政策,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连续五届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曲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全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即将到来!县域经济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操作平台,发展县域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全国县域经济概况
参加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计2005个,其中县级市370个、县1464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比第四届有所减少;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7.7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6.31%,比第四届有所增加。

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县域人口,平均45.65万人;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38.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1.32亿元。

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150元,是全国的7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的15.8倍。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计300个,这些强县或者具有区位优势,或者具有资源优势,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力军,其经济实力雄厚,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7-4-3-2"格局,即县域经济强县的数量约占全国县域单位总数的七分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县域总量的三分之一,提供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县域总量的二分之一。

县域经济强县在全国县域经济总量中格局情况
二、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北京市1个,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1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2个,浙江省27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3个,河南省2个,湖南省1个,广东省3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88个,东北地区5个,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有3个。

新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有7个:河北武安市,内蒙古准格尔旗,江苏海安县、铜山县,福建安溪县,山东桓台县、曲阜市。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9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78倍、5.14倍、6.25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50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900元,分别大致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3.16倍、1.88倍、1.38倍。

三、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874个县市旗单
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0个、重庆市12个、四川省25个、贵州省6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5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个。

新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有12个:内蒙古鄂温克旗、霍林郭勒市、凉城县、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乌审旗、乌兰浩特市,广西临桂县、宜州市,陕西志丹县,云南富源县、文山县。

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6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500元;分别是西部地区县域平均数的2.04倍、3.33倍、3.22倍、2.17倍。

四、第五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497个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9个、安徽省10个、江西省5个、河南省39个、湖北省18个、湖南省19个。

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7.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4.6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800元;分别是中部地区县域平均数的1.37倍、
2.10倍、2.02倍、1.66倍。

五、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
评价中心将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前100个县(市)单列出来,作为本届评价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县市。

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中,西部地区占多数,中部没有,具体是,西部79个,东北地区8个,东部地区13个。

六、第五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评价中心还将全国各省市区所属的所有县(市)的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的平均数的互补数作为各省市区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数,进行全国各省市区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

与第四届相比,排位上升的省市区有: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福建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

七、发展县域经济任重道远
从连续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差异性比较图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其动态变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五年的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峰值即大多数县域单
位的分布区域从2500元延伸到4000元,而且这个峰值都低于全国县域的平均数,这就是常说的"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的现象,具体是,低于全国县域平均数的县域单位数分别达到65.6%、65.1%、65.4%、65.8%、66.5%;另一方面,县域经济与非县域(中心城区)经济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可以用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数低于当年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数来解释,具体是,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当年全国平均数的71.2%、71.0%、72.8%、74.8%、77.4%。

从2002年"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存在缩小的趋势,但发展县域经济任重而道远。

(文孟宪江、刘福刚2005年12月1日经济日报已报道)
版权所有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制作维护中国县域经济网站
E-MAIL:coun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