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多年父子成兄弟)1
苏教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
2.感受亲情。
3.学习本文散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理解文中所抒写的父子情。
2.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寓巧于拙,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设计方案一 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2.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文说明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
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情随和的人,父亲的好脾气使父子之间的沟通既方便又畅通。
父亲注重儿子的学业却从不强求,而是让儿子任性发展,甚至是有些“放纵”儿子。
后来作者也把这种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最后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我”的父亲。
第1段:开篇点题。
第2段:写“我父亲”的性格。
通过放风筝、做工艺品、做灯三件小事表现父亲多才多艺、随和、爱孩子的性格特点。
第3段:写父亲对“我”的关心。
首先写父亲对“我”作文、数学、画画和写字等几个方面的关心,接着详写了“父子唱戏”的情景,然后列举了喝酒、抽烟、写情书几个生活情节,表现了父亲与“我”的亲密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第二部分(4——6段):写“我”做父亲。
第4段用一个“也”字,承接上文。
先从写信和“顶嘴”两件小事上说明“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然后又详写了一次家庭“分歧”,通过看似“不和谐”的生活音符,却谱写了更为和谐的父子情曲。
第5段:写作者对儿子婚姻的态度。
第6段:写作者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
公开课教案(多年父子成兄弟)1

(3)指名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甚至还有为我写情书出谋划策以及给我酒喝给我烟抽”,你是怎样解读作者父亲的这个形象的
通过探究学习,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精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深刻感受父子间的真情,为后面的体验反思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学
难点
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掌握学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课时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
2. 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1)查找汪曾祺的个人资料,对其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作品风格有所了解,为理解“父亲与我”和“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授课人
周晶
课程
语文
班级
课 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课型
新授
时 间
2012 年 7 月 5 日 上午第 节
地点
教学
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2.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
重点
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4)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第42课 《多年父子成兄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

第42课《多年父子成兄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体会本文以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为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总体特点。
二、分析并理解本文善用白描叙事写人,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三、品味本文质朴自然又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以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为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总体特点。
难点:品味本文质朴自然又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一部分(1——4段):写"我"的父亲. 第二部分(5——6段):写"我"做父亲.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都沐浴着爱的光辉: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互助互勉的友情,有热土难离的乡情……情感是美好的,亲情让我们感受温馨,友情让我们获得快乐,乡情让我们心有所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父子之情,《多年父子成兄弟》二、板书课题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关于作者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热爱。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家人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
3. 通过对小说中情节的把握,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亲情的尊重和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和谐相处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深层的亲情含义,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亲情体验。
2. 教育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小说中的亲情观念,解决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说中的亲情关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小说,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把握小说的主旨。
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亲情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亲情体验,分享对家庭和谐相处的看法。
5.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小说中的亲情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解决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调亲情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小说《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亲情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
七、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材处理与资源无整合第一课时<导入>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新授>一•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 I)狐肷(qi n粘牢(zh m)雕镂(I du)冥衣(ming)圭峰碑(gu 1)眉鸟坞(m g )忻县(x i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投影】“思考与练习T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
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
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二•走近作者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投影】补充资料: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
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材处理与资源无整合主要学法与教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前准备音频、PPT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第一课时<导入>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新授>一.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îu)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投影】“思考与练习1”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
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
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二.走近作者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投影】补充资料: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五篇材料)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授课课时:第1、2课时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
(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授新课1、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îu)....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解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进行思考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五、教学内容1. 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
2. 文章的观点和主张分析。
3. 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4. 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5. 文章的总结和启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讲解解析: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5. 分享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全班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7. 作品欣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8. 总结启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阅读理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讲解解析,分享讨论,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作品欣赏,总结启示。
八、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和感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快读浏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
(3)作者对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授课人
周晶
课程
语文
班级
课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课型
新授
时间
2012年7月5日上午第节
地点
教学
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2.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
重点
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课前准备
用朗读的方式,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既能熟悉文本,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又能提高快速阅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感受父子间的真情,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的父子关系;
2.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研读文本,探究学习
2.任务二: “我”与儿子
请学生朗读5—7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两代来自间的一次“分歧”是缘于什么事吗?
(3)“使我非常为难”的原因是什么?
(4)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
(5)从以上作者叙写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成功处是什么?
(2)请学生齐读第2节,概括父亲的绝顶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3)指名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甚至还有为我写情书出谋划策以及给我酒喝给我烟抽”,你是怎样解读作者父亲的这个形象的?
通过探究学习,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精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深刻感受父子间的真情,为后面的体验反思打下基础。
教学
难点
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掌握学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课时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
2. 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1)查找汪曾祺的个人资料,对其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作品风格有所了解,为理解“父亲与我”和“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2)文章的主旨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3)作者对父母与儿女之间关系的看法是: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1.任务一:父亲与“我”
(1)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4)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5)作者把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运用到“我”和儿子的身上,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3.任务三:父与子
(1)“最后一段议论中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
【学生讨论,师生明确:
(1)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和我的关系是不错的,也提示下文内容将着重说明“我”和儿子的良好关系。
(2)在敏感的政治时期,儿子春节带回了一位不能回北京的同学,而“我”怕担干系就责备了儿子,没能理解儿子和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使儿子既委屈又伤心。
(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重点“革命”对象,自身难保,而儿子带回的“黑人”随时会被公安局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举报,究竟是顾全儿子的同学情谊,还是考虑家庭的安危,这让“我”非常为难。
(2)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
(3)描述在生活中你的父亲和你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来反映这种关系,并记录下来,和你的同学分享。
小结
练习
课文朗读,思考
作业
1、抄写字词3遍;
2、解释成语;
3、请用不少于50字的短文说明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