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说课课件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说课课件1】

1.第16课:破局之变 穷未思变战无功 ……两次鸦片战争

.
为了有效凸显本课教学立意,根据课标要求与学情,将本课三个子目的内容
说 的教学思路进行梳理整合,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

1.教学思路:
2.设疑导读:

(1)战之因
(1)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当时的社会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状况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处境如何?清朝统治者是如何认识英美等
本课难点可以确立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3.第18课:败局之变 临危幻变梦不圆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为了有效凸显本课教学立意,根据课标要求与学情,将本课四个子目的内容 的教学思路进行梳理整合,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
教 1.教学思路:
2.设疑导读:

(1)维新派变法救亡梦未圆

(2)战之殇
西方国家的?【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
(2)清政府禁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次鸦过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重点】
——开眼看世界
(3)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看到了什么?如何认识其历史影响?
2.第17课:危局之变 靖难求变难未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过 及清政府落后观念与腐朽统治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

3.综合以上分析及学情可以确立本课的重点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过程、 甲午战争的原因与过程;本课难点可以确立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与甲午战
争的影响。
2.第17课:危局之变 靖难求变难未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四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 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 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形势
中国
英国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松弛
坚船利炮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 霸权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__封__建__社__会____,__君__主__专__制____统治依 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小__农__经__济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冷__兵__器___,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5)科技:落后。
提示: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和英国 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探究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的相关史实,说明史料二中所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提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 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理人
整合二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 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 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 军阀政府。
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 约》
本输出(3)军事: 军事侵略,迫使
清政பைடு நூலகம்屈服
中国完全陷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境地
侵华特征
军事侵略与经 济侵略相结
合,以商品输 出为主
进行商品输 出,同时更注 重资本输出 经济上注重资 本输出,政治 上开始扶植代
整合一 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战争
条约 列强获取利益 社会性质变化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 片战争
中日甲午 战争
《南京条 约》
《天津条 约》《北 京条约》
《马关条 约》
(1)政治:割占领 土、侵犯司法主 权、干涉中国内
政外交 (2)经济: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关税主权不平等 的贸易关系、资
5.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东北、西北、台湾 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 动,破坏辛亥革命。
7.经济侵略: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及掠夺土地、劳力、资源等。
整合三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列强侵 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 华特点 为主的侵略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要矛盾 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构变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 系变动 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 学习 救民族危亡,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国近代历史》

秀 全
















2、逐梦“天国”路
1864 天京陷落 失败 1859 重建核心 重振 1856 天京事变 领导集团内讧
北伐西征 军事达到鼎盛 1853.3 定都天京 正式建立政权
1851.9 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 1851.1 金田起义 爆发
外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内因:领导集团内讧。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Leabharlann 抵通御行外之来物侵,略——慈禧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核心主张:在不动摇封建制度前提下,
1、背景:内忧外患——曾国藩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制造技
根本目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 术)。——中体西用
2、代表人物及内容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中央代表: 恭亲王奕訢
洋 务 派 地 方 曾国藩 代 表 人 物
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反应二:地主阶级的富强梦: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 “四个不能变”:
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 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犹属名正言顺剿。灭购太成平之军和后,访 募覃思之士,捻智军巧为之代匠表的,始而 演习,继而试农造民,起不义过军一二年,
三纲五常不能变 祖宗之法不能变 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 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给世人描绘的生活理想。
好儿子,我要 派你去拯救这 个世界!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拜上帝
较并非纯正的西方基督教,而是洪秀全杂糅西
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
义思想,他所宣言的救世、醒世理论对于被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 教法
史料教学
难点突破
材料一: 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 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 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 出资本无疑是实的倡导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 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 慢渗开。
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确立每课核心主题
教法
节次 15
课题 两次鸦片战争
时段
核心主题
1840~1860年 变局—反应
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 1851~1895年 传统—近代 强侵略的加剧
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895~1901年 危机与救亡

如何导入新课
教法
1895年4月,中日签定 《马关条约》视频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 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 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说 教材
陈旭麓在其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 陈代谢》一书中第四章指出:对于中国来 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 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通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 一步。对亚洲来说,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 局……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 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 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 变。
等所作出的探索。
义和团运动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 《辛丑条约》的影响。
说 教材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复习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复习课件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外交 综合
中国
英国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
地展失位败,资的本本主义质萌是芽缓:慢发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完成了工业革命
理国落学盲后占目统自的治大农,地文位业化,文天专朝制明上vs先启蒙进思的想,工自业由主文义明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考点七:瓜分中国的狂潮(选择)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例题: (2019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一月考)十九世 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强租"新 界",扩大在香港地区的侵略权益的帝国主义国 家是( ) D A.法国
B.沙俄
C.德国
D.英国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第二次鸦片战争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概念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甲午中日战争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操纵和勾结中国南方多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
B
A、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 的时代局限 B、冲击了传统的“夷夏 之防” C、蕴含的思想理念危 及清政府统治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
精选模拟题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
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
制定并颁布一系列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
费用的规则,以便(英商)按比例缴纳。因此,南
考点九:义和团运动(选择、问答)

(单元课件)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__1

(单元课件)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__1

西学为用
破产
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资产阶 级维新

康有为、梁 启超、谭嗣 同等
甲午中日战争 后,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兴民权,实 1898年6月,开始变
行君主立宪, 法,但遭到顽固势力
改革教育制 阻挠,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 运动,是近代中国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四、知识深化
1、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梁启超
9、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在政治上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在经济上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
①争做中国债主(争相向清政府借款); ②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③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列强在 华强租 租借地 和划分 “势力 范围”
10、义和团运动 一场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
四、易错易混知识过关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发展资本主义, 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腐朽落后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列强经济侵略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民族危机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 民族资产阶级
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 清政府政策调整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整合提升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整合提升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
要矛盾 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 经济结
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 构变动
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角度
表现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 阶级关
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 系变动
存运动高涨

五 单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整合提升
一、评价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对西方而言,侵华战争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 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关系, 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列 强侵华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具体表现为 (1)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 民的财产,可概括为“杀、烧、抢”。
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 的组成部分。总之,背景、条件、原因都是历史现象或者事件发 生前的要素,故放置在一起探究其解题模式。
[解答技巧] 解答“背景、条件、原因类”问题,关键要理解各自的思路 流程: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 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 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 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 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 《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 “华民情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 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 国地方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导航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3.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 ①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 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2)建设性:列强在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 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 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它们极力 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就列强侵 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而言,其客观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拓展深化·提素养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多角度认识列强侵华 1.侵华方式 (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 (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整合
体系构建·统全局 拓展深化·提素养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
体系构建·统全局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4.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破坏性:列强的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中华民 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贫 穷和落后的根源。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返回导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必修 · 中外历史纲要(上) RJ]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 ②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③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 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 ①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 国确立优势地位。 ②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