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的心》的存在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摘要]人性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审美观照和价值观照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的生命之谜。

一个作家如果人性问题意识缺位,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深度的表达和恒久的魅力。

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之一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小说,表达了现代人无处逃遁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

文章通过考察爱伦·坡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对人性主题的深入而别具匠心的开掘,透视其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爱伦·坡小说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人性主题;问题意识;犯罪心理小说;人性危机一、论题的导入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一百六十多年来,爱伦·坡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从未离开过读者和批评家的视野。

在西方学术界,爱伦·坡的文学地位沉浮的戏剧性恐怕很难有人可以企及。

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美国思想史》一书作者帕灵顿将爱伦·坡誉为“美国的第一位艺术家、第一位唯美作家、第一位批评家”,与此同时又称坡的问题像“谜一般难解”。

而以捍卫西方文学正典著称的布鲁姆更是下过这样的经典性断语:自爱伦·坡以来,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如此地让人不可回避,而同时又如此地令人猜疑。

作为最为复杂的美国作家,爱伦·坡留给世人的印象极为多面。

他个性独立不羁,抒发性灵,自出机杼,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由于坡所标举的纯小说“效果说”和审美自律论,其作品给人以神秘晦涩和怪异恐怖之感,显得氛围阴暗、精神向度低沉,因而又被苛刻的评论家冠以“颓废”、“病态”乃至“精神癫狂”的标签。

爱伦·坡创作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他选择文学主题是否如我们惯常的思维定式所审视的那样,不看重作品的理性内容、忽视人生经验、只强调情绪感染力?还是在追求“效果”的背后,另有其极富启示意义的思想核心,即有一个深刻的整体性的问题意识?对此,本文拟就爱伦·坡的两篇犯罪心理小说《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的人性主题开掘,略作探讨,并借此透视作家在小说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其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分析——以《泄密的心》为例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分析——以《泄密的心》为例

在坡 的作 品从来 不缺少 美 。 有 从 容 的 美, 有优雅 芬芳的美 , 有死 亡中绝望的美 ,
的心 》 中, 描述老人的 眼睛时叙述道 : 老 人
者 无 法 忍 受 隔 壁 家 的 老 头 那 对 秃 鹰 般 的 灰 心 态 的 反射 ? 爱伦 坡 有 一 个 悲惨 的童 年 , 他 还 有 颓 废 的 美 。 在 主 角 只有 两 个 人 的 《 泄 密 的文学创作 经历也是非 常的坎坷 。 残 酷 的 个星期 的反复 模拟 , 并 最 终 在 第 八 天 将 现 实对 他 是 无 情 的 。 淡蓝 色的 , 带着 一层 压 力越 来越 重 , 他 想 要 的 眼睛 就 像 秃 鹰 一 般 ,

句 话 我 们 就 可 以 看 出 他疯 狂 的开 始 。 尽 管 他 从
不承认他是疯 了 , 但最后 他终究还是 被 自
者、 短 篇 哥 特 式 小 说 的 巅 峰 和 象 征 主 义 先 n e v e r g i v e n me i n s u l t . ( 他从不欺 负 我 。 也 己 的 癫 狂 所 害 。 他 无 缘 无 故 讨 厌 老 人 的 眼 从未侮辱过我 。 ) ” 这 是 来 自《 泄 密的心》 中 睛 , 想摆脱他的恐怖。 所 以他 用 这 种 杀 死 老 人甚 至 肢 解 了尸 体 的 疯 狂 发 方 式 来 解 决 问
mi nd t o t a ke t he l i f e o f t he o l d ma n. a n d
坛 中 最具 影 响 力 的 著 名 作 家 之 一 , 是1 9 世 说 , 但 它是 他 心 理 恐 怖 小 说 的 典 型 。 故 事 最
的诗 歌 和短 篇小说 , 有 着“ 侦 探 小 说 的 鼻 的 的 心 理 描 写 。 紧张 的 气 氛 使 整 个 故 事 被 祖” 和“ 恐怖 小 说 之 父 ” 的称 号 , 又 被 称 为是 恐 怖 和 恐 惧 所 笼 罩 。 科 幻小说 的先 驱 、 唯美 主义 者 、 神 秘 主 义

变态背后的道德寓意——解读《泄密的心》中读者的参与?

变态背后的道德寓意——解读《泄密的心》中读者的参与?

变 态 背 后 的 道 德 寓 意

解读 《 泄 密的 心》 中读 者 的参 与
焦 桂 兰
( 菏 泽 学 院外 国语 系 , 山东菏泽 2 7 4 0 1 5 )
摘 要 : 读 者 是修辞 叙 事学 中一个含 义极 广 的概念 。 文本只 有被读 者 阅读才 有存 在 的意义 , 读 者 的阐释 对 作 品的 多样 性解 读有 重要 作用 。 以费伦 的“ 四维读 者观 ” 为 理论 基 础 , 以爱伦 ・坡《 泄 密 的心》 为例, 分 析
读 者在探 索作 品 中掩藏 于人 物变态 背后 的道 德寓 意
时的参 与度 。
语 言协调 性 问题 的评 价 : “ 这 完 全取 决 于 读 者 , 喜 欢 劳 伦斯 的人不 会看 出什 么 问题 , 不 喜欢 劳 伦 斯 的人 则会 认 为这完 全违 背 了劳 伦斯 作 品 的本 意 , 破 坏 了
第3 7卷 第 3期
Vo 1 . 3 7 NO . 3






2 0 1 5年 6 月
J u n . 2 01 5
J o u r n a l o f He z e Un i v e r s i t y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1 0 3 ( 2 0 1 5) 0 3—0 0 4 8— 0 4
作 品本 身具 有 劝 服力 , 其 文 本 本质 是 真 实作 者 的人 为建 构 , 但 只 有 被读 者 阅读 才 有 存 在 的意 义 。 因此 , 文学 作 品以作 家创作 的文 本为 前提 , 但 又离不
开读 者对 它 的审视 , 它 的能 动 性 既不 等 同于 文本 也

荒诞中的合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泄密的心》

荒诞中的合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泄密的心》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独树一帜的多面和反传统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其短篇小说中表现的个性独立不羁,情节荒诞反叛,气氛恐怖神秘,更让其作品从未离开读者和评论家的视野。

作为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作家,坡被苛刻的评论家冠以“颓废”,“病态”乃至“精神颠狂”的标签,但他执着的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人大脑隐秘处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精神活动,笔耕不辍,又为其赢得了精神分析批评与侦探小说之父的美誉。

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美国思想史》一书的作者帕灵顿将坡誉为“美国第一位艺术家,第一位唯美作家,第一位批评家。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认为坡是一位“精神病作家”[1](152)其短篇小说中选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开辟了心理分析式小说之先河,将文学引入新的浪潮之中。

160多年来,爱伦坡的小说经久不衰,“他的作品中恐怖和美丽奇特的结合在一起,理智和疯狂难分难解的并存,扩张着读者的想象力,试探着读者的承受力,给他们一种恐怖和奇谲的感受。

”[2](146-147)《泄密的心》就是这些杰作中的经典范例。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产生一种独特的现场感,被动的亲历了小说主人公谋杀,灭迹,掩盖事实和自我暴露的过程,窥见了他不同寻常的畸形心理世界。

小说描写了一个神经过敏、精神变态的青年,对邻居老头存有一种莫名的、病态的仇恨,这仇恨越积越深,终于使他产生杀机。

经过自以为巧妙的安排,在一个漆黑、死寂的夜晚,青年下手杀害了老头,并将尸体藏在松动的地板下。

面对警察的搜查和盘问,青年镇定自若,应答裕如,似乎就要蒙混过关了,然而地板下却传来老头的心跳,咚,咚,咚,一阵紧似一阵,青年终于崩溃。

小说虽然无一波三折的情节,但变态者的自我心理剖析丝丝入扣,再加上梦魇般的诡异笔调,使得主人公惶恐,抗争,麻木不仁的扭曲人格昭然若揭。

一、三重人格的失衡———杀人者的动机之源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始终围绕着其变态的心理,在小说的开头他用超脱的口气说:“对!———我神经过敏,非常,非常过敏,十二万分过敏,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可您干吗偏偏说人家疯了呢?”接下来又自言自语详细讲述其犯罪的过程和心理,向读者证明他的确疯了这一事实。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思维风格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思维风格

S otB ak B c t g S mio和 S n l u s 等人 的发 展 完善 , 由传 统 研 究 转 向认 知研 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统 研 究 注重 概 h r l 、 o ki 、 e n 、 c n wid h r e t 并
念化 和 言语 表 现 , 析 的 重 点 是 词 汇 、 法 和 及 物 性 , 分 语 而认 知 研 究把 概 念 化 、 知 和 个 体 的 心 理 联 系起 来 . 析 认 分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H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4 ( 0 1 O — 0 4 —O 10 - 3 0 2 1 )1 0 O 3


传 统 语 言 学 视 角 下 的思 维 风 格
这 个 笨 重 的术 语 。不 过 , 对 思 维 风 格 和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他 观 点 两 个 术 语 的定 义 , 显 示 出 两 者 的 区 别 。 思 维 风 格 用 却
F w e 最 先 提 出思 维 风 格 这个 概 念 .并 且把 它等 同于 ol r
世 界 观 和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观 点 , 后 的 学 者 开 始 区分 这 些 之 术语 , 而且 对 思 维 风 格 的 定 义 也 有 认 知 倾 向 。研 究 方 法 也
来 指 “ 现 个 体精 神世 界 的 独 特 的 语 言 表 达 ” 而 意 识形 态 呈 . 领域 的观点则是 “ 文本 语 言 所 传 达 的价 值 观 或 者 信 仰 体 系 ” o lr 定 义 虽然 有 很 大 的歧 义 。 他等 同 了这 种 语 。F we 的 但 言特征和背后的价值体系 。 后来 的研 究 者 开 始 对 两 者 进 行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

泄密的心读后感《以泄密的心》是一部由作家张三丰所著的小说,小说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丑恶和道德沦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情节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的普通职员,他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一桩丑闻,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想揭露真相,还原公正;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因此而遭到报复,导致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受到影响。

在内心的挣扎中,李明最终决定站出来,揭露真相,为正义发声。

通过李明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丑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人性考验,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怕惹麻烦而选择沉默,而有时候我们又会因为良知的呼唤而选择挺身而出。

李明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我们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勇敢地选择正义和真相。

另外,小说中对于权力和金钱的描写也是非常深刻的。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和金钱往往成为了一些人肆意妄为的工具,他们不择手段地追逐着权力和金钱,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小说中的高层领导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腐蚀道德底线,将公司的利益置于个人的私欲之上。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应该警惕并抵制这种不良风气,让正义和公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以泄密的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李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可以在内心深处找到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坚守。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勇敢地选择正义和真相,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泄密的心》的存在主义解读

《泄密的心》的存在主义解读
— 143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荒诞地 来 到 世 界 上,荒 诞 地 生 活,又 荒 诞 地 死 去。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类是荒诞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不能逃 离这个世界的。人类无法逃离这冷漠荒谬的世界,因此他们 有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压力[5]。萨特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令人厌恶的,生活在其中的都是那些忧虑的、彷徨无助的“多 余人物”,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必然是冲突的、对抗 的,充满了丑恶与罪恶的行为,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处于这 个荒诞的世界中必然是痛苦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 闷和失望。
参考文献: [1]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Norton,1996: 56. [2]朱 振 武. 爱 伦 · 坡 小 说 全 解[M]. 上 海: 学 林 出 版 社,
2008: 13. [3]陈良廷.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 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40—60 年代,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的 萨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信条是: 世界是荒诞的,人 生是痛苦的; 自由选择;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 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 质在后; 第二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第三是自由选 择,人要在选择中才能获得自由,更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承担责任[1]。
三、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 “自由选择”,这种人就 等 于 丢 掉 了 个 性,失 去 了“自 我 ”,不
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 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无论采取何种行动和如 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这种自由是指人们在思 想上对自己面临的状态进行自由的选择,不受任何限制,但 是当这种自由归于行动上就陷入承担责任的不自由的环境 中。每个人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行为 所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坡的短篇小说_道德观_不可靠叙述与_泄密的心_

坡的短篇小说_道德观_不可靠叙述与_泄密的心_

坡的短篇小说Π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的心》Ξ申 丹 内容提要 中外坡研究者普遍认为坡的唯美思想是大一统的文学观。

若仔细考察坡的文论则会发现,坡的唯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体裁观,诗歌是唯美的文类,而小说则不然。

以坡对诗歌和短篇小说在主题方面的区分为铺垫,本文通过对《泄密的心》及相关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如下问题:(1)不可靠叙述与道德教训在《泄密的心》中的关联;(2)研究不可靠叙述的“认知派”有一个盲区,未关注将特定批评方法往作品上硬套的现象,需加以补充;(3)坡的不同作品“隐含”不同的道德立场,或遵循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4)在后一种情况下,需要从根本上修正“修辞派”衡量不可靠叙述的标准;(5)若要较好地把握作品的道德立场,需要综合考虑文内、文外、文间的因素,对作品进行“整体细读”。

关键词 坡 非唯美的短篇小说观 不可靠叙述 道德寓意 不同隐含立场 理论修正 埃德加・爱伦・坡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批评界的较多关注,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坡的作品、身世、创作背景、影响展开探讨。

就作品而言,尤为关注对坡的恐怖短篇小说的阐释(出于对效果的考虑,坡的小说作品基本上都是短篇)。

但无论研究风向如何变动,长期以来,在研究坡的恐怖短篇时,学者们都倾向于忽略其中某些作品的道德寓意,原因在于:(1)坡被公认为唯美派的代表之一,学者们往往仅从审美的角度阐释坡的作品。

(2)坡也被视为颓废派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中有不少消极成分。

还有人从坡在生活中的性格缺陷出发,排除对他的作品之道德价值的考虑。

(3)坡的恐怖短篇的戏剧性很强。

不少评论家聚焦于人物的变态心理、故事的怪诞神秘、谋杀的恐怖效果等各种戏剧性成分。

在这些原因中,最影响对道德寓意关注的是第一种。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坡的唯美主义观是大一统的文学观或文艺观。

本文将首先指出,坡的唯美主义观实际上是一种体裁观:诗歌是(或应该是)唯美的文类,短篇小说则不然。

就坡的恐怖短篇而言,若仔细考察文本的叙事结构,包括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则会发现有的作品蕴含着某种道德教训,《泄密的心》(1843)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 质 ”是 存 在 主 义 的 核 心 理 论 之 一,认 为 人 的“存在”在先,人 的 本 质 和 其 余 的 一 切 都 是 后 来 创 造 出 来 的[4]。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存在中形成的,可以说人的存在方 式就是人的本质,并且随着时空变化而不断更新,不断超越 自我,具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并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 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因人而异。人的本质是在以后 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选择中。 我们要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事物首先存在着,然后人才去规定它的本质。
当警察前来盘问时,年轻人表现得镇定自若,甚至大胆地搬 来椅子,坐在隐藏老头尸体的地方上,和警察们聊了起来,可 是不久之后,年轻人仿佛听到了老头心跳的声音,这种声音 越来越响,最后,年轻人精神濒于崩溃,招认了杀害老人的事 实[3]。萨特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在《泄密的心》中都有 体现,使其成为一部带有较强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
收稿日期: 2012 - 04 - 09 作者简介: 任冬梅( 1986 - ) ,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 142 —
过主人公自己内心痛苦的挣扎和表现及不断地选择为读者 展示了年轻人的本质,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做出选择,为了 那双“沟通”的 眼 睛 永 远 闭 上,为 了 把 自 己 从 精 神 危 急 中 解 救出来,主人公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他的本质就是在这个过 程中产生出来的。存在的意义需要在存在的状态中体现出 来,年轻人选择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他的本质,证明了自己的 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能通过他人来发现自我,除非通过 另一个人的介入,否则是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任何真实情况 的。年轻人需要通过杀死老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 在杀害老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坡没有告诉读者年 轻人和老人是什么关系,也没有明确说明年轻人为什么要杀 死老人,年轻人并不是贪图老人的钱财,也不是与他有什么 个人恩怨,甚至他承认自己实际上和老人的关系还不错。年 轻人要杀他,只是 因 为 害 怕 看 见 老 人 那 只“发 着 蓝 光 ”的 独 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用来交流和沟通感情的,它的上 面蒙上了一层令人心惊胆战的薄膜,说明年轻人和老人交流 和沟通的失败,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年轻人的本质,而是通
关键词: 泄密的心; 存在主义; 人生本质; 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36( 2012) 12 - 0142 - 02
坡是 19 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兼具诗人、批评家、小说 家的天才作家,也是一位极富有争议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 誉为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鼻祖和科幻小说先驱,在美国 文学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坡的文学创作中,短 篇小说成就最高,在短暂的一生中,坡创作了 70 多部短篇小 说。
2012 年 12 月 第 31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2. 12. 058
Dec. 2012 Vol. 31 No. 12
《泄密的心》不 仅 仅 是 一 部 揭 示 死 亡 主 题 的 小 说,更 是 一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作品。坡年幼时父母 双亡,后来被收养,与养父的关系也不好; 生活潦倒,作品不 被欣赏,一生中又经历了许多所爱的人的死亡,特别是妻子 弗吉尼亚的死对他打击很大[2]。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以死亡 为题材,尽管坡 的 生 活 及 写 作 年 代 远 远 早 于 存 在 主 义 的 诞 生,但是其作品中隐含的存在主义因素无疑为我们进一步研 究坡与坡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泄密的心》描述的 是一个神经过敏、精神变态的年轻人,因为邻居老头有一只 像兀鹰的眼睛而对老头产生一种病态的仇恨,这种仇恨越积 越深,于是他产生了杀机。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年轻人 杀死了老头,并肢解了尸体,将支离破碎的尸体全部塞入地 板中间。在整个过程中,年轻人自认为谨慎巧妙、天衣无缝。
《泄 密 的 心》的 存 在 主 义 解 读
任冬梅
(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美国作家坡在其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
义思想产生了共鸣。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
择。通过探索主人公对人生本质的追求过程,揭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虽然年轻人与老人同住一屋,但是他们之间却没有语言 上的交流。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谙于世故、善于隐藏自己的 人,事实上社会上有很多这样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的人,而 老人只是这个社会中这种人的一个代表而已,年轻人最后杀 死老人来逃避这只眼睛体现了他对这个荒诞的、虚伪的世界 的反抗,因为人这种掩饰和隐藏,使得原本就难以猜测的复 杂人性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最后导致了年轻人的崩溃, 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荒诞处境下的人类 会感到孤立,更会感到孤独、痛苦和绝望。当个人与社会之 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这种个人是被对象化了的失去 了个性的、受到他人和社会约束的个人,是一种被他人、集体 或社会所吞 没 的 个 人,是 被 异 化 了 的 人。 在 存 在 主 义 者 眼 中,任何集体、社会都是人的异化的力量,都必然奴役人。像 年轻人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处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由于内 心的恐惧,他总是感觉老人的心跳越来越厉害,为了摆脱在 肉体上和精神上经受的巨大折磨,最终无法忍受,招认了全 部犯罪事实,选择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 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于 20 世纪 40—60 年代,基本信条是: 世界是荒诞的,人 生是痛苦的; 自由选择;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 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 质在后; 第二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第三是自由选 择,人要在选择中才能获得自由,更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承担责任[1]。
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荒诞地 来 到 世 界 上,荒 诞 地 生 活,又 荒 诞 地 死 去。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类是荒诞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不能逃 离这个世界的。人类无法逃离这冷漠荒谬的世界,因此他们 有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压力[5]。萨特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令人厌恶的,生活在其中的都是那些忧虑的、彷徨无助的“多 余人物”,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必然是冲突的、对抗 的,充满了丑恶与罪恶的行为,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处于这 个荒诞的世界中必然是痛苦的,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 闷和失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