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禁闭》的存在主义解读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禁闭》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存在主义的视角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自由。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建构与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密切相关,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决定来展现存在主义的思想。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来看,《禁闭》中的主人公梅尔朗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者形象。
梅尔朗被关押在一所监狱中,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的变故,被剥夺了自由,被动地生活在监狱的禁闭中。
这种被剥夺自由的状态可以被解读为存在主义文学中的“绝望状态”。
在这个绝望状态下,梅尔朗面对的是自己的存在和自由的丧失,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萨特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个体的选择和决定,而梅尔朗处于这种丧失自由、迷失自我的状态,正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禁闭》中的其他角色也充分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
监狱里的狱卒、其他囚犯以及梅尔朗的女友玛丽,都是在禁闭环境中对自由和存在进行思考的人物。
狱卒们代表着对权力和控制的追求,他们试图通过控制梅尔朗的生活和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
而其他囚犯则代表着被剥夺自由的人群,他们也在监狱中寻求自由和存在的意义。
玛丽则是一个对梅尔朗的存在充满了关怀和爱情的人,她在梅尔朗困境时给予了他的精神支持。
这些人物形象都在《禁闭》中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想对自由和存在的思考。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来看,《禁闭》中的人物建构也体现了“他者”和“自由”的关系。
在《禁闭》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每个角色都在扮演着其他角色的“他者”。
梅尔朗和狱卒、其他囚犯、玛丽之间的关系都是在对方眼中建构的。
萨特认为,个体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其他人的存在和他者的认知之上的,每个人都在对他者的认知中塑造了自己的存在。
《禁闭》中的人物关系,无论是梅尔朗和其他囚犯之间的斗争,还是梅尔朗和玛丽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中对“他者”和“自由”的思考。
在《禁闭》中,梅尔朗的自由意志和选择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禁闭》利用荒诞的情节、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发人深思的语言,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进行了完美阐释。
(1)世界是荒谬的,人的自由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①荒谬的产生萨特认为世界本身并不荒谬,人本身也并不荒谬,但当人与世界相遇,人与人相遇时,荒谬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禁闭》设置的场景是地狱,这个地Y非但没有尖桩刑*具烤刑架皮革漏斗,反而是“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壁炉上放着一尊青铜像,有三把不样式的椅子和永不会熄灭的灯,以及时而管用时而失灵的按铃,还有听差带领人进去并回答人们的问题。
原来在这个地Y中,亲人朋友是不能见面的,他们被随机分配,三人一个房间,以后的生活领域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四壁之外的地方是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其他房间,只有听差可以在楼层之间活动。
这是对原来宗*教关于天*堂地Y想象的否定或“恶搞”,用完全与之相反的场景来说明人的局限性,原来接受的知识有可能是错误的,打破人们知识和信*仰的桎梏,进而开始思考世界的真实性与荒谬性。
②“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禁闭》中当人进入地狱他们就已经被安排好一切,不管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还是遇见的人,甚至连原来人的基本需求也不能选择了。
戏剧一开始,听差带加尔散来到他的房间,加尔散的房间是第二帝国时代风格的,这是监*狱已经分配好的。
人的一些基本生理需求在这里成了无用,人甚至失去了选择睡觉的权利。
这些看似荒诞,然而在地Y那个环境下,像加尔散以及后来出现的伊内斯、艾斯戴尔忘记自己已经身在地Y还觉得自己是人,反而显得荒诞可笑了。
加尔散、伊内斯、艾斯戴尔三人的相遇对他们来说也是由不得选择的。
这也是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人是绝对自由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法自由选择的。
剧作中的地Y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相似处,我们出生的时代家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有些并不由得我们选择。
萨特认为人类是绝对自由的,但人在自由选择时又要面临许多不可选择的困境,由此营造出世界的荒谬感、人生的虚无感并强调人生选择和“存在先于本质”。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禁闭》是法国作家切钦·阿瑟的小说,也被称为《牧师》,是一部存在主义小说。
存在主义思想是指人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小说《禁闭》中,存在主义思想贯穿始终,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的存在与自由的困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神父,在教育学院担任教职。
他遭遇了一个庞大的克莱雷支派的困扰,无法摆脱心中的痛苦。
他试图与克莱雷达成和解,但最终却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表现在对个体自由和选择的强调上。
主人公是一个有思想、有独立性的人,他不愿为了适应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
他坚持相信自己的见解,拒绝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这体现了存在主义者对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视。
在小说中展示了存在主义思想中的无意义和绝望。
主人公在面对无法摆脱的克莱雷困扰时,经历了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虚无,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渺小。
这种人生的无意义和绝望,是存在主义者普遍面临的问题。
《禁闭》中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多个方面:对个体自由和选择的重视、个体责任和选择的决定以及生活的无意义和绝望的思考。
这些思想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的冲突展示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存在主义思想和人的存在状态。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作家,也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在小说《禁闭》中,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对人物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禁闭》中的人物都面临着存在的困境和选择的责任。
小说主要围绕主人公穆尔解决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展开,这个问题就是他是否要自首,承担他所犯的罪行并接受相应的惩罚。
这个问题代表了人在面对道德和伦理困境时所面临的选择与责任。
穆尔不断思考和权衡自己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自首,这个选择体现了他作为个体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还强调个体的存在是自由的。
在《禁闭》中,穆尔面临的困境是他自己犯下的罪行,没有外力强迫他做出选择。
他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意愿和思考,体现了个体的自由意志。
《禁闭》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自己的人生抉择和选择,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体现了个体的自由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还强调人的存在是与他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在《禁闭》中,穆尔的选择受到了他周围人的影响和压力。
他的朋友盖拉尔提出了自首的建议,并且态度坚定地支持他的选择。
而他的妻子和弟弟则更倾向于他不要自首并逃避责任。
这些人的存在和观点对穆尔的选择产生了影响,使他更加困扰和纠结。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他人的存在不可分割的,个体的自由和选择必然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约束。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还提出了自由的责任。
在选择自首之后,穆尔必须面对自己的罪行和所带来的后果。
他不仅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还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和厌恶。
这个责任对于他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痛苦。
从萨特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由选择必然会伴随责任和后果,这种责任是个体存在的一部分。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来看,《禁闭》的人物建构体现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人物的选择和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并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约束。
他们的存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禁闭》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篇章。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想,对人类的存在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而在《禁闭》中,加缪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遭遇,揭示了存在主义思想对于个体自由、选择和责任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梅尔索的处境、自由选择和责任三个方面,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梅尔索的处境反映出了存在主义对于人类生存的苦难和绝望的关注。
小说中,主人公梅尔索被错误地当作间谍而被监禁在一所阴暗潮湿、毫无人情味的监狱里,他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禁闭感到迷茫和无助。
在这个被剥夺自由的环境中,梅尔索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命运,他的一切选择和行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这样的处境体现了存在主义对于人生境遇的关注,表达了加缪对于人类存在的无奈和绝望。
在存在主义思想中,人们被抛入这个世界,并不自愿地接受了生命的各种限制和痛苦。
梅尔索的处境正是对于这一现实的生动诠释,展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关怀。
作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自由选择在《禁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梅尔索在监狱中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
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合逻辑的自由选择,拒绝透露无辜之人的名字,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良知。
在囚禁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独立和尊严,选择拒绝认罪和背叛。
这种自由选择不仅体现了梅尔索内心深处对于道德和自由的坚守,也是存在主义思想对于自由选择的重要强调。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中,人类是自由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梅尔索在禁闭中的选择,体现了存在主义对于自由的崇高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展现了人性的高贵与坚韧。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禁闭》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小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存在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人的自由、孤独和存在的意义三个方面,浅析《禁闭》中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
一、人的自由存在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中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人的存在是自由的。
在小说中,主人公吉诺被囚禁在一间牢房中,完全失去了自由。
吉诺憎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这可以理解为他对束缚自己自由的现状的无力和不满。
尽管他的自由受到限制,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是自由的。
他反复回忆着过去的生活,思考着困境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这种内心的自由,体现了存在主义中强调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二、孤独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孤独的,他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在小说中,吉诺被禁闭在一间窄小的牢房中,失去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他对窗外的街道发出恍惚的绝望,这种孤独感表现了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脆弱联系,他被剥夺了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和与社会互动的可能性。
三、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个人需要给予人生意义。
在小说中,吉诺认为他被禁锢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遭受了禁锢和折磨。
他尝试理解这种现象的含义和意义,并且寻找自己的存在的本质。
类似这种思考,强调了存在主义中人类自我创造和赋予人生意义的思想。
总的来说,《禁闭》中展示了存在主义思想的多个方面:人的自由、孤独和存在的意义。
这些思想反映了法国作家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深刻理解和阐述,对于探究人类和社会、寻求人生意义的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作用。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个体在存在的过程中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著作《禁闭》中,萨特用绝望的故事展现了被禁锢于社会和心灵囚笼中的人类,探讨了自由意识和社会束缚之间的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通过人物的建构,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在监狱般的小镇上,约瑟夫面对的是一条条具体的规定和束缚。
这些规定限制了他的行动和思想,剥夺了他的自由。
尽管如此,约瑟夫不放弃寻求自由的努力。
他试图逃脱这个小镇,但每次都失败了。
这种自由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
除了自由,责任也是萨特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禁闭》中的人物建构也在强调这一点。
约瑟夫生活在一个充满无聊和恶意的社会中。
他受到他人的审判和压迫,而他自己也参与了这种相互剥夺自由和苦难的循环中。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使他产生了对这种社会的愤怒和不满,但他也意识到他自己也有责任。
他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成为约瑟夫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基础。
除了约瑟夫,其他一些人物也是这部作品中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安吉丽娜是一个温柔和善良的女性角色,她在约瑟夫的困境中给予了他希望和支持。
她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善良和关怀,也揭示了约瑟夫内心的光明和渴望。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主治医生,他代表着社会的权威和统治。
他通过约瑟夫的困境来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控制。
这些角色形成了作品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冲突,突出了存在主义思想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在《禁闭》中通过人物的建构得到了体现。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和责任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他不断寻求自由,并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承担行为后果。
除了约瑟夫,其他一些人物也在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通过这些人物的建构,萨特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进行了思考和阐释。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禁闭》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于194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中融入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切入,详细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念之一——“存在先于本质”。
小说主人公约瑟夫·加西亚在小说的开头就被囚禁在一个人工囚室里,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禁闭、禁闭的期限以及何时会被释放。
约瑟夫迫切想要找出自己禁闭的理由,通过审讯他人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无论约瑟夫如何努力,他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种混乱的境况表明,在存在主义中,人的存在并没有一定的目的或指导原则,人需要自己创造意义和目标。
小说以约瑟夫的经历,展示了个体与世界的融合和对意义的追问。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的诠释,自由在存在主义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含义。
约瑟夫被禁闭,虽然身体受到限制,但他所思考的事物却是无拘无束的。
他思考过去的生活,对世界和人性的本质进行思考,并试图从中寻找真理。
这种思考的自由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个体可以通过自由的思考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约瑟夫与其他人物的交往,小说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沟通障碍。
约瑟夫试图与他的审讯员建立联系,但他们对约瑟夫的逼问都是充满了愚蠢和匪夷所思的问题。
这种交流的失败使约瑟夫更加孤立,感到自己与人世的隔阂。
这种孤立感体现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需要寻找自己的道路和真理。
小说中还体现了存在主义者对存在和时间的思考。
约瑟夫在禁闭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无法确定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通过计算自己的年龄来估计时间的流逝,但他发现自己无法准确记忆过去的岁月。
这种时间的迷失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时间的观念,时间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人的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存在。
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到无法捉摸,时间的线性本质使人困惑不解。
小说中的结局也可以看作是对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地狱”中拷问人性
——对《禁闭》的存在主义解读
袁雪琪10300270072 法学
[关键词] 萨特境遇剧存在主义
《禁闭》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戏剧家萨特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蕴含了萨特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独幕剧。
该剧本将整体情境设定为“地狱”。
地狱中的三人——加尔塞、伊内丝、艾尔黛丝——共处于“一间陈设为第二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放置着的仅是三把躺椅、一尊铜像、一把裁纸刀。
在这样一个异境中,在现世中已沦为罪人的三个死人仍旧保持着罪恶的原欲,“像旋转木马似的一个追逐一个”,无休止地角逐和斗争,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这样一个地狱里,没有尖刀刑具,没有皮肉之苦,只有彻夜通明的灯光和永不困乏的眼皮。
三个人永远生活在其余两人的目光之下。
那目光就是禁锢、就是折磨、就是永远无法逃脱的地狱。
最后,他们终于领悟到——地狱中根本不需要其余的刽子手,“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即地狱”彰示了萨特的人际关系理论。
而后世研究学者也大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对该句的内涵解读上。
萨特曾因法国天主教派断章取义的浅陋解读而辩解,他强调:他人即地狱是基于个人与他人的恶化关系的前提的,“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观之中国学者的研究,其观点都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相对自由,强调自我与他人的相互性。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自由,个人自由必须通过他人实现。
谁为了个人自由恶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谁就将受地狱之苦。
二是“杜梅萨之眼”,自为存在的我由于他人的目光注视而僵化。
作为意识主体的个人与同样作为意识主体的任何其他个人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敌对的。
所以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也将受地狱之苦。
不得不承认,“他人即地狱”是当今人类的普遍的境遇。
而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人生。
除了萨特的人际关系理论,我还想从更微观的角度解读《禁闭》对人性
的剖析。
一、自我的迷失。
可以看到“镜子”一词在剧中共出现31次,是具有象征
意义的重要意象。
剧本中一遍遍强调地狱中没有镜子及主人公对镜子的
渴望与追求。
艾尔黛丝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有用,我
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可见镜子是主人公认知自我的重要媒介,
镜子即意味着自我存在,镜子的缺失意味着自我的迷失。
于是人们不得
不从他人的眼中寻找自己,但同时又恐惧自己在他人眼中异化变形、不
得不通过他人之眼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正如艾丝黛尔会质问伊内丝:“您
跟我的审美观是一样的吗?”推广到普遍境遇,即人类永恒生存在寻找
自我的本能欲求与抗拒异化的矛盾之中。
于是现代人们普遍面临自我认
同的危机,由此形成了焦虑、恐慌、空虚、绝望的心理状态。
而这一切
都源于人性的不自知。
二、信仰的缺失。
工业革命带来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
当人们沉浸在高科技
机械化快餐化的时代中时,一个声音告诉人们:“上帝死了”。
原先处在
上帝庇护之下的心灵迷离失措起来: 不再有灵魂不死, 不再有道德极境,
不再有超自然的世界秩序。
人失去了尊严, 人的肉体灵魂失去了根本价
值, 人的生存似乎都失去了重心。
在禁欲时代的压抑与坚守后便是报复
性的纵欲——个人欲望被无限放大,个人自由被过度强调。
而随之必然
带来的就是精神家园的荒芜与道德底线的沦丧。
剧中三个主人公生前就
行径卑劣,死后入地狱仍有罪恶的要求。
正因为他们都心怀自己膨胀的
欲望,从而处处受到其余两个鬼魂的牵制,陷入自己缔造的地狱。
这三
个鬼魂就是现代社会中信仰缺失的体现。
三、认识自己的魔鬼。
人类有窥视他人内心隐秘的好奇心,即使表面上伪装
得如何若无其事,内心的触角却总想知道更多,以便对他人有所掌握。
这样自己才觉得安全。
剧中三个鬼魂努力地去了解其余两人的生前过往,
即了解自己的刽子手。
正如加尔散所说:“你坦率讲出来,就可以免遭
厄运;要是我们能认识自己的魔鬼……说吧,为什么?”
四、生本能——自我救赎。
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可以
通过自由选择达到自我救赎。
正如剧中三个鬼魂认识到惩罚就是其余两
个人的存在。
于是他们进行了选择——加尔散提议大家别说话,静静地
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忘了别人的在场,但是却失败了。
正如伊奈司
所说:“您的沉默灌满了我的耳朵。
即使您闭上嘴,即使割掉舌头。
难
道您就能够使自己不存在吗?您就能够停止您的思想吗?您的思想,我
听得见。
它在吧嗒吧嗒地响着,像一只闹钟;我还知道我的思想您照样
也听得见。
”于是他们又进行了另一番选择——他们企图打开门打破这
地狱般的人际关系——但当门打开时,却无人愿踏出去。
最后他们的选
择是“让我们继续这样下去”。
人们若选择惧怕未知,拒绝改变,那么
就亲手选择了自己的刽子手,亲手选择了自己的地狱。
值得注意的是,在《禁闭》中作者强调对“地狱”这一情境的刻画,是一部典型的“境遇剧”。
而为什么萨特会如此注重情境并热衷营造这种“异境”呢?我想仍可从人性角度对此作解——实验人性。
人性中的真、善、恶、残忍、欲望、悲悯等在没有被强烈挤压或扭曲的情况下往往被遮蔽,无法真正暴露。
而营造异境则如同做实验:作者像建造实验室一般,在压抑、封闭、扭曲的极端环境下观察人性的变化,使剧中三人毫无顾虑地展示残缺人格、满足欲望、竞相追逐,剥离虚伪和浮夸。
[参考文献]
[1] 顾晓燕.合谋的禁锢——从萨特的《禁闭》看自我的“异化”[J]. 安徽文学.2008 ,""(10)
[2] 夏世华. 从《禁闭》看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3] 王一玫. 解读“他人就是地狱"的钥匙——萨特戏剧《禁闭》浅析[J]. 社科纵横.2006,21(10)
[4] 翁瑜. 从《禁闭》看萨特“境遇剧"的哲学意蕴.安顺学院学报[J].2010,12(3)
[5] 萨特.禁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