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在路上_中的存在主义分析_刘丹齐
解析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的自我逃避

一
引 言
下来 已经让大 多数人筋疲 力尽 , 而 当时的麦卡锡 时代 , 政治
作者 杰克 ・ 凯鲁亚克 出生于 马萨诸塞州一 个普通 纺织
工业城镇 的工人家庭 , 但 是他 却对美 国文 学史 和思想史产生
局势十分紧张 ,人们被笼罩在 白色 恐怖 的氛 围中,僵硬 而麻
木地负荷着 生活带来 的压力 。所以, 美 国的战后社会存 在许
了重大影响 。 凯鲁亚克在读者 心中已经不仅仅是文 学家 , 更 多 的被人们认为是公路狂欢 的 “ 鼻祖”, 鼓舞 了更多的年轻 人探索 自由, “ 在路上”也逐渐成为一种追逐 自由的标 志, 也成为现代人 “ 背起行囊 ,说走就走”的理 由。探 索不可预
的行为来解放 自我 ,以这种放逐、堕落 的方式来找到 自我存
在 的意识 ,实现 自己的精神追 求 , 他们看 似蔑视一 切,生机
勃勃 , 其实 内心极度空虚 ,以 自己独特 的方式对抗着缺少温
情美 国物质社会 。 ( 二 )杰克 ・ 凯鲁亚 克 在路上 创作的文学背景 杰克. 凯鲁亚克 的 在路 上 发表于 1 9 5 7年 ,书 中的主 人公潇洒地穿越整个美 国, 在路上寻求刺激 的情节成为年轻
解 析凯鲁亚克 《 在路上 》 中萨尔 的 自我逃避
张小 燕
( 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 ,山西 汾阴 0 3 2 2 0 0 )
摘 要:杰克 ・ 凯鲁孚克是美国著名颓废文学派作家, 在路上》这一作品也开创了美国五六十年代以叛逆和放逐为特
点的文学时代,受到 当时年轻人的追捧 ,也体现 出逃 避和颓废的精 神状态得到 了强烈的共鸣。 在路 上 主人公 萨尔 帕拉 提斯是 一个典型的 中产阶级年轻人 ,在作者的笔下进行 了迷 茫的旅行和 自我放逐 ,在路上找寻 自己的人生 意义 论 文从 萨 尔’ 帕拉提斯 的心理动机 、真 实情感以及 自我认 知来解析他对残酷现 实生活的 自我逃避 关键 词:杰克 ・ 凯 鲁亚克; 在路 上》;萨 尔 ・ 帕拉 提斯; 自我逃避
突破与困境—《在路上》的文学伦理学阐释

一、回到伦理现场聂珍钊先生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要求批评者“能够进入文学的历史现场,而不是在远离历史现场的假自治环境中评价文学”[1]。
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带有历史批评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独特方法从历史的视角对文学中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客观的伦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好坏和善恶评价”。
因此,对《在路上》进行文学伦理学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回到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伦理语境,建构分析这部小说的伦理现场。
《在路上》讲述的是美国二战结束以后,20世纪中期的故事。
基于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自己横穿美国大陆的经历,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结构松散,情节性并不强,断断续续,描写了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颓废不堪的生活状态,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叙述者萨尔和迪安等人一起横穿美国的几次旅行,主人公们在小说里的生活空虚混乱,他们不愿意长期工作、花钱缺乏计划、私生活混乱、对伴侣不忠诚……可以说,很多行为都违反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但当我们把这部小说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才会真正体会小说中人物所处的伦理选择和困境。
纵观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战后,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时代。
但同时,繁荣的背后也埋下了不少的隐患———资产泡沫和市场繁荣给了人们对经济过于乐观的估计,在这一时期的美国人民将金钱作为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旧的贵族苦苦支撑,新兴的暴富者又妄图通过金钱打通阶级的壁垒,人们内心普遍空虚,“迷惘的一代”也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
他们认为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不过是吸引人们为战争卖命的幌子,不再相信所谓的民主和政令法条,但是又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因此迷茫。
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战后的美国梦碎中可以窥见一斑。
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在路上》中萨尔的精神之旅

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在路上》中萨尔的精神之旅《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美国的公路上行走的故事,揭示了他们追求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萨尔,他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精神生态视角来解读《在路上》中萨尔的精神之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他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来看,萨尔在小说中代表着一种不断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他对于生活的不满和对于自由的渴望驱使着他不断地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在他的眼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都是束缚他的枷锁,他渴望摆脱这些束缚,去追求一种真实的自我。
这种精神追求使得他不断地在路上游荡,寻找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他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着自己内心的真实。
萨尔的精神之旅也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
在他的眼中,自然是一种真实和纯粹的存在,他渴望融入到自然当中,找到自己的栖居之地。
在他的旅途中,他不断地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去寻找那些让他心灵深处感动的事物。
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宁,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
萨尔的精神之旅也讲述了一种对于内心的探索和发现。
他在旅途中不断地面对着自己的内心,去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勇气。
他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索和发现,使得他不断地成长和改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通过对萨尔的精神之旅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代人对生活和自我不断追求的过程。
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和人生观。
最终,通过对自然、自我和内心的探索,他找到了自己的内心的力量和勇气,也找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方式。
这种精神之旅不仅仅是萨尔的个人经历,也代表了一种现代人追求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普遍追求。
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在路上》中萨尔的精神之旅

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在路上》中萨尔的精神之旅《在路上》是法国作家萨尔的代表作,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萨尔的精神之旅。
从精神生态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与寻找灵魂的过程。
通过逃离现实,探索自我,最终实现了内心的解放。
在小说开始的时候,萨尔刚刚失去了他的朋友迈克尔,这一事件使得萨尔陷入了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
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痛苦与苦闷,他开始了一段漫游之旅。
他和朋友迪恩一起旅行,他们追求自由、快乐、冒险和刺激,试图通过旅行来摆脱生活的束缚。
在旅途中,萨尔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困难。
他被束缚在了一种放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中,渐渐感受到了追求刺激和自由的局限性。
他开始觉醒,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萨尔接触到了新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
他遇到了一位追求真实、独特的女孩玛丽,他们通过对话和交流,慢慢地打破了现实与幻觉之间的界限。
通过与玛丽的互动,萨尔开始意识到了真实、自由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心寻求灵魂的渴望。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刺激和享受,而是一种更加持久和深刻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最终,萨尔通过对内心的探索,找到了他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他发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并不在外界的物质享受与刺激中,而是在内心与灵魂的深处。
他逐渐放下了追求刺激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一种更加内心满足的生活方式。
他的精神之旅,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更是一种对内心深处真实自我的追求。
从精神生态视角来解读《在路上》中萨尔的精神之旅,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寻找自我与灵魂的过程。
通过逃离现实,探索自我,他最终找到了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这种精神之旅,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和修炼过程,更是对现实与幻觉之间边界的突破与超越。
它揭示了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真实与灵魂的渴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寻找与实现这种渴望的过程。
天使_在路上_解读凯鲁亚克笔下的女性形象[1]
![天使_在路上_解读凯鲁亚克笔下的女性形象[1]](https://img.taocdn.com/s3/m/694f6119227916888486d793.png)
2009年 第7期兰 州 学 刊No.7 2009 总第190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90 天使《在路上》———解读凯鲁亚克笔下的女性形象武 光 李晓丹(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摘要] 《在路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作者凯鲁亚克对于她们的刻画也远远不如小说中的男性形象那样丰满和深入。
如果细细品读,我们便会发现,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母性/天使形象和荡妇形象。
由于《在路上》中与萨尔和迪安交往的女性总是不断地以轻浮、反叛、堕落的形象出现,人们便一概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的误读。
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解读她们。
[关键词] 在路上;女性形象;解读[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7-0165-03 [收稿日期] 2009-04-10 [作者简介]武光,男,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英美文学等;李晓丹,女,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
一、引言1950年夏天,凯鲁亚克在墨西哥城开始了《在路上》的写作。
显然,开端并不令人愉快,严重的痢疾让这个28岁的年轻人的英俊面孔时常扭曲,他需要大量的大麻与吗啡让自己舒服些。
凯鲁亚克是坐在马桶上,用一架丑陋的打字机开始他的灵魂流浪之旅的,而卫生间里是大麻烟的烟雾腾腾。
整整的三个星期里,在一张长达一百二十尺的纸卷上,凯鲁亚克打出了没有空格、没有眉边、甚至没有标点的文字。
这种畅快的气势似乎只有痢疾与大麻的共同作用才能带来。
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段迷幻的史诗,一段放纵的行旅,一次灵魂的探求,一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战争———《在路上》。
作为“垮掉一代”的宣言,《在路上》讲述了战后50年代,一群美国青年为了逃避社会的腐败与虚伪而放弃优越的资产阶级家庭及社会地位,放弃对富裕、安稳生活的追求,在没有目标、没有终点的漫长道路上磨损青春,挥霍激情,消磨生命,寻找另外的生活方式的故事。
《在路上》中迪安·莫里亚蒂之形象解读

《在路上》中迪安·莫里亚蒂之形象解读◎郁敏【摘要】摘要杰克·克鲁亚克在其代表作《在路上》中所塑造的迪安·莫里亚蒂这一人物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形象。
他的身上既集中了“垮掉分子“所具有的各种与道德和法律相左之处,也折射了人性的单纯与灵魂的纯净。
【期刊名称】安徽文学(下半月)【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杰克·克鲁亚克天使魔鬼纯净作为“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杰克·克鲁亚克被人称之为“垮掉之王”,他的代表作《在路上》描写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誉为“垮掉派”的《圣经》。
这是他写的最受欢迎的书,他对其中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迪安·莫里亚蒂的描写,用“垮掉派”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话来说,令人信服地刻画了“西部原型的力量和流传至今的拓荒精神。
卡萨迪就是横冲直撞的牛仔。
就是这样。
”(王永年,2006)克鲁亚克借第一人称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之口,描述了一个时而疯癫时而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时而恶魔时而天使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一形象已然成为了“垮掉的一代”象征。
作为一个反英雄的人物形象,迪安·莫里亚蒂的恶习不胜枚举,如追求性爱、搞同性恋、偷车、飙车、酗酒、吸毒、疯癫等等,但是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却同时拥有着如天使般纯净而热情的心灵。
一、魔鬼的一面迪安·莫里亚蒂的原型是克鲁亚克生活中的朋友尼尔·卡萨迪。
与卡萨迪见面之前,克鲁亚克读到很多卡萨迪从科罗拉多少年犯管教所写给他朋友的信,对他很感兴趣。
卡萨迪有一个酗酒的父亲,少年时代,以偷汽车兜风玩为乐,长大后却想成为一名作家。
一九四六年底,经朋友介绍相识的两人成为了终身的朋友,卡萨迪还开启了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之旅。
与萨尔所有整天处于“消极的、梦魇似的”纽约朋友不同,迪安为了“面包和性爱”在社会上使劲拼搏。
(英语毕业论文)从《在路上》解读杰克凯鲁亚克的反英雄情结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Overall Qualities In Translation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从人格特质理论探析简爱的个人特质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从多丽丝·莱辛《十九号房》女主人公看中国现代女性多重角色的心理困惑《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英美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从灵床到坟墓:浅谈中西丧葬风俗之异同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中英身份名词翻译中的不对等性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荣格原型理论下的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阿瑟·黑利小说《讹诈》中的前景化现象探析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泰戈尔诗中自然物意象研究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苔丝形象浅析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城市公示语的翻译研究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论《红字》中的道德观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根据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翻译数字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从《辛普森一家》析美国儿童基础教育的理念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从归化策略视角看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英文歌词翻译探究枯萎玫瑰的爱和南方传统: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颜色象征分析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浅析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The Joy Luck Club-A Bittersweet Picture of Chinese-America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论企业国际化中的品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 )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论《在另一个国度里》中的象征主义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印度商务礼仪研究—对中印商务谈判的建议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 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中美交往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J.D.塞林格《泰迪》从到《到灯塔去》的主要角色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A Cultural Analysis of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 wakening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五官习语的翻译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拆书-还在路上《在路上》书评

还在路上《在路上》书评“《在路上》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幽默感,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五路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
在一路向西的旅途中,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向我们展现了美国辽阔有大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我姑且笑称他们一行人为饮食男女,寓言伴随着凯鲁亚克笔下的文字,心一路驰骋到美洲大陆,完成了一场精神溽暑。
《在路上》(Onthe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结构松散,断断续续,描写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不同于不同凡响经典流传之作,《在路上》自诞生以来,在读者中就分化成中同三大对立阵营:嗜之者奉为精神《圣经》,恶之者弃为乱麻毒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李银河给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作有的一篇书序里的一段话,这样讲:诗坛王小波是游离于文坛之外的作家,因为他不为教化为目的而写作,而是为了追求爱、纯真和自由。
这我想也是王小波最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和其他作家最不一样的省分。
“游离于文坛之外”,长篇大论或许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吧,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不被文学所认可。
那么显学文学的定义如何散文来的呢?又是如何裁定文学作品的主流与非主流另类性呢?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的问题。
如今谈到《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我们把他归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TheBeatGeneration怎么就被翻译成盖基的一代了呢?Beat的意思众多,除了击打节拍,也指对困顿不安被驱使,还指精神意义上的赤裸裸的和坦诚。
实际上,翻译成「垮掉」的「beat」曾被派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解释为「beatitude」(宗教词,内心至高的欢喜之类的意思)和被现实「打倒」之后的颓废毫不相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文化《在路上》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刘丹齐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之一,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凯鲁亚克的这次公路旅行是两个灵魂的旅行———迪安莫里亚蒂和萨尔帕拉迪斯,是一次寻求自我的旅行,是由外至内的对两个流浪灵魂的比喻。
文本中两位主人公几次穿越美洲大陆及在旅程中的癫狂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逃避与自我认识的迷茫。
本文结合存在主义思想对《在路上》表现出的“处于存在主义边缘的生活接近于真实的存在”
进行存在主义分析。
1存在主义对《在路上》的影响存在主义思潮给“垮掉的一代”文学提供了思想的基础。
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他们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他们认为,人与物是不同的,物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而人则是先有自身的存在,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选择设计的结果,而自由选择的最终目的也是创造本质和实现价值。
从存在主义的以上观点来看,显然它是对传统析学中“本质至上”、“理性至上”思想的反叛。
另外,
这种对世界与人产生的荒诞感和孤独感也恰恰体现在“垮掉派”的思想中。
哈佛大学的巴罗斯,哥伦比亚大学的凯鲁亚克友伦·金斯堡、尼尔·卡萨迪、露西安·卡尔等,他们都是在一个令所有人极度不安的糟透了的经济萧条期长大成人的。
他们混迹于黑市交易,沉溺于爵士乐、吸毒;胜放纵、打零工,醉心于萨特的作品。
他们在一战和大萧条的阴影中,看到的不是死亡和饥饿,而是疯狂。
当他们与小偷流浪汉为伍时,他们所仇视的资产阶级市侩文正在朝物质主义大步迈进。
社会的集团化不断剥夺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技术至上造成的现代拜金主义和麦卡锡反共狂症带来的政治迫害,都使他们感到人类正把自己带向一个新的深渊。
由此可见,美国式存在主义是对专制主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
2《在路上》中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在萨特看来,人类没有任何本质或预先规定的特征来决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本质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价值,即存在主义常说的“荒谬”。
人的不确定的生存造成了人的“焦虑”。
《在路上》的无意义的焦虑成为了萨尔每次上路的动机。
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萨尔死气沉沉,认为他周围的一切都“毫无生机”,于是他开始和迪安结伴上路。
并且他与朋友们都感到被“死气沉沉”的社会环境所包围,一直感到强烈的异化感。
在萨尔看来,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毫无意义、甚至是低级趣味。
萨尔不想成为那样的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他与社会异化。
事实上,萨尔的朋友们都是与社会格格不入者。
他们不屑于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对家庭生活嗤之以鼻。
在正统社会里,
他们找不到“在家”的感觉。
主人公萨尔的那句“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成了“垮掉一代”的座右铭,而“在路上”也从此成了一种象征,代表过程或者自由,通向被我们称之为理想和爱的远方。
存在主义旨在恢复人决定自己生活价值的自由,向冷漠荒谬的世界声明人类存在的意义。
萨特的“自由选择”,是由“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论断而来的。
在萨特看来,人与被造物是不同的,因为被造物是先有本质后有存在,而人则是先有自身存在,然后通过自为确立自身的本质。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性恶之分,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的选择超越自己,给自己下定义。
于是,人都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其实是选择了不选,这就是萨特所说的人不得不选
择。
“垮掉的一代”试图通过外显的盗窃、酗酒和吸毒将自我从种种束缚
中彻底地、赤裸裸地解放。
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堕落,而是对战后美国
腐败虚伪、一切商品化的深恶痛绝,对压抑、恐惧陈腐思想统治的整个
社会的对抗,
是一种追求冒险和胜利的感觉,一种想体验现实社会从未给予过的人间温情和同人密切交流的期待。
他们仍懂得“有必要树立信仰,
即使这一必要性还处于隐蔽的晦暗状态,使这种信仰还难以变成现实,
而且也缺少任何迹象表明能够用确切的字眼去说明这一信仰”。
于是他们选择在艰苦又充满乐趣的无数次旅行中树立信仰,执著追求理想的精家园和渴望中的一切。
在文中,迪恩莫里亚蒂出身卑微,生活放荡,对于他来说性可是生活中唯一头等重要且神圣的事。
《在路上》中关于肉体的裸露和性爱的描
写很多,而这种肉体裸露表达了一种抛弃虚伪,彼此开诚布公,坦露各自最隐秘、最真实情感与灵魂的真诚和审美精神;肉体交会、大胆性爱是肉体与精神的融合,是这些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励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面对胆怯、沉闷、政治高压时的一种人生态度,具有嘲笑强权、反抗压制、唤醒美国公众个人意识的政治实质。
狄安及其伙伴们的“垮掉”生存方式(酗酒、性爱、狂欢的聚会、庵车、迷恋爵士乐、吸毒、流浪、异教信仰等等)所作的全景式描述,倒是深刻地契合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中产阶级心理氛围。
萨尔和狄安等人每来到一个城市,无论是
纽约、洛杉矶、丹佛或是旧金山,都会遭遇一场盛大的,无数疯狂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年男女参与的聚会狂欢,这些在酒精、吸毒、性乱、爵士乐中尽享狄奥尼索斯般放浪形骸的人们,正是被凯鲁亚克命名为“垮掉的一
代”或嬉普士的新的文化浪潮。
他们在做出这种选择时的决心以及他们最终从这样一个世界里回到最真实深刻的人性的结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深刻的生命反思。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反叛,表面上看来是消极的,从深层次来看却是积极的,因为它揭露出人必须抵抗什么;”因此,反抗“是对生存意义的渴求,是战胜邪恶的手段。
”在压抑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一个顺从的年代,制约性的教条、学说、信条强烈地在它们所能及的任何范围实施着统治”。
3结论
《在路上》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无论是“垮掉的一代”派作家,还是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反传统价值观、反现行体制的存在主义主人公。
他们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叛逆者,他们面对肆无忌弹的横流物欲,不愿受到正统生活观念的束缚,反归内心自由,崇尚精神解放,选择具有个性的私人生活方式,应该说对现在社会人性因为物质和金钱压迫而异化的现实,一种高调的反叛,促使人自我反省,到为什么活着,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寻求何等人生价值观。
“垮掉一代”不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螺丝钉,不愿顺波逐流,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平和。
因此,垮掉派的生活选择与存在主义追求的寻求追真实的自我这一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书中的路代表着人的追寻真实的存在之路,
代表着人的尊严的复活。
从小说中存在主义主人公追寻真实的存在读者得到了启发,那就是我们应该坚持自由选择、行动和充满希望。
人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必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逃出生活的无序和杂乱,从而获得真实的充满希望的生存。
参考文献
[1]Jean-Paul Sartre,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2]Milstein,Gilbert.Review of On the Road.New York:New York Times,1957.
[3]Charters (1992)The Portable Beat Reader.
摘要:《在路上》是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是“垮掉派的一代”的宣言。
《在路上》描写的是主人公迪安和萨尔的四次
旅行经历,以及一大群
“垮掉”的年轻人的生活。
文中充满存在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思想观点对《在路上》进行分析。
关键词:《在路上》;存在主义;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1年佳木斯市社科联研究项目《解析<在路上>中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1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