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分析 2
第二个萨特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对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的一种解读

2009年第2期学习与探索No.2,20091整堑坠塑∑=:一::一:::一==—一::一竺璧塑些型些堡竺二::::一=。
一:=一=::一::一:星型≥::墼塑墅‘‘第二个萨特”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对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的一种解读尤金(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摘要:依“第二个萨特”之见,黑格尔虽然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幢与超越性,但又把盅体的现实性与特璋潍淹没簌客瑰知识的普遍纯与绝埒纯之中,跌赫无视令俸的真实存在;两克零甄郭尔虽然螫守了令体生存的特殊性与实在挂,却又固守于主观性的不可害说性,从而成为“空洞的主观性”;马克思盘义则同时实现了对两者的超越。
不过。
在萨特隈里有两种马克思盘义:一方面他批评了苏联教奈武的岛克思童义,另一方面貔认为“活”的马克思主艾典有不可超越性。
然而,笨管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萨转看隶,其存在囊义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第二令萨耪”;存在囊艾;岛克思囊叉;《辩{垂理往载判》中豳分类号:B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9)02—0037—03萨特以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即“第一个萨特”的形象被人们所熟知。
但这种形象到了20世纪40年代蜃期开始发生了变化——萨特开始接近马毙思主义。
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标志着萨特舞始囊马克恩主义转变,塞裂1960年趱舨酶《辩证理性批判》,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
张一兵教授指出,《辩证理性箍判》的出舨标志着“第二个萨特”的诞生,诧时萨特发生了不同于“第一个萨特”的重大的思想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给予有条件的肯定,这是“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愚主义者”的“第二个萨特”诞生的关键因素[1】,。
㈩萨特认为,在17世纪和20世纪之间,有三ll|个著名鳇谗为“知识整体仡”哲学时代,静簧卡一尔和洛克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
萨特对诧解释道,“这三种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殊思想的±壤朔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它们就不会被超越。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8章 存在主义

二、对反思的区分
第二反思的对象是与我联结在一起的对象; 主要范围不是我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 的关系。 在第二反思中,“我”通过“我-你”的 关系而与上帝相遇。 爱上帝与爱他人是牢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人更进一步通过人际关系,体验到 “爱”“希望”“创造性的忠诚”等情感 交流的真谛。
三、存在与存有
三、历史人学理论
萨特在二战后开始关注历史问题,并在60年代的 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完成了历史转向,思想 也从现象学存在主义转向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历史问题上,萨特相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主义对历史做出了唯一合理的解释”。 萨特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人 学的空场”,萨特的修正方案就是用“人学辩证 法”来完成这种补充。
总的来看,作为萨特存在主义理论基础的现象学存在论,突出存在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倾向对反思和批判西方哲学唯心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但是,由于萨特实际上把意识作为存在论的基础,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 所以,他没有在根本上脱离唯心主义的思想误区。
思考题:
1. 存在主义哲学兴起的历史根源与思想渊源有哪些? 2. 马塞尔如何区分存在与存有的概念? 3. 雅斯贝尔斯关于世界哲学体系的构想是什么? 4. 如何理解萨特对存在概念的区分? 5. 萨特关于绝对自由与存在的关系是怎样论述的?
第一,意识是虚无与存在的统一。 第二,意识是对自在存在的不断否定和超越。 第三,自为存在的时间性。
虚无对于人来说可以变成现实,人的存在中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生成。 人使虚无来到了世界。
二、人的绝对自由
自由是萨特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根本旨趣。 存在论意义的意识自由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人的自由奠定了基础。
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由,主要体现于萨特关于意识存在本性的分析中。 主观性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则或根本原则。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什么是存在主义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简介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克尔凯戈尔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存在主义。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
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萨特自由选择

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萨特自由选择有一个青年学生曾求教萨特――在侍奉母亲与参军反抗法西斯之间如何选择,萨特做出了出人意料又“在乎情理”的回答“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己选择吧……”。
有人讥笑这是句废话。
然而这种简单的否定是决不可取的,如果不进入萨特哲学的语境,我们便不能够发掘出萨特理论的启示性意义,也无法真正揭示它的局限之处。
故在此,首先我将分析萨特作出这个回答的理论根源。
然后,我试图揭示萨特“选择”学说的意义及其限度。
一、自由的要义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世界中带有国际性的哲学派别,是所谓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存在主义思想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让萨特作为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把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萨特对自由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多方面探索,在其很多哲学作品中多角度地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思考,自由观在他的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成为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象征,而萨特的存在主义也被人概括为自由的哲学。
萨特从对人的存在状态这一特定角度的考察出发解释和论证自由,既不同意一种受客观限制的自由,也不同意一种超限度的自由。
“自由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哲学的点睛之笔,他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不是人的一般属性,而是存在着的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人的自由,就没有人的其他的一切。
萨特把自由置于解决人生问题的哲学中心地位,自由是他的人生观的核心。
萨特将这种自由的本体论解释归结为以下几点:(1)人是动态的自我,人的实在性就是行动本身、各种行动的有机统一。
(2)人的存在是一种包含自律性的自由行动,即行动由行动本身所决定。
(3)自由的行动具有意向性和目的性,意向性推动行动向着某种预定的结果和既成状况超越。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的人的发展观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前提的“绝对自由”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存在内在矛盾,通过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萨特的观点是无视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的自我中心理论。
存在主义非理性自由价值个人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最大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科学危机的产物,它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虽然已成强弩之末,然而其思想已积淀下来,仍旧对中国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观发生着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19世纪的基尔凯戈尔。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来源,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由于他企图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人们又称他的存在主义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让·保尔·萨特关于人的发展观的论述让·保尔·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人的发展观上做过诸多论述。
第一,萨特在人的发展观上,“存在先予本质”被其称为存在主义第一原理,指出先有人的存在,经过世人的自由选择,然后才可能有具体的人的本质。
这里,存在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性,本质是指个体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特殊质的规定性。
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按照这个自我设想去自我行动。
第二,在人的根本特征问题上,萨特指出“人就是自由”。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来论证自由,得出“自由是人的本质”的结论。
“我们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
”从个人的主观性出发,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
第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萨特主张“他人就是地狱”,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相冲突,个人与社会根本对立,这也是由个人的绝对自由观引出的必然结论。
关于萨特

关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时间:2013/6/16学号:1105020540166学院:经政学院思政一班姓名:陈鑫对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理解“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存在先与本质”: 其一,上帝是不存在的。
中世纪唯实论认为人有普遍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上帝赋予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概念创造了人,所以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
现在上帝被推翻了,先天的本质就不应存在。
其二,18世纪无神论所讲的普遍的人性是有神论的残余,它也是不存在的。
萨特反对这种普遍的人性论,认为普遍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人的存在都是个别的,不能用普遍的人性来规定个别性的存在。
其三,人以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
人不同于动物,具体的物是先有本质而后有存在的。
萨特认为人不是由什么来规定自己的本质的,而是由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是一个爱国的勇士还是一个卖国的懦夫,等等。
他声称只有强调了“存在先与本质”才能把人真正同物区分开,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萨特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是认为,包括人的存在之内的存在都是偶然的,这不可否认。
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才开始得到限定,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
在得到限定以前,人什么都不是。
由于人是自己决定自己本质的,所以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
关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相关文献著作《认识萨特》作者:洛朗.加涅宾著【摘要】: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把物的世界称为自在,把人的世界称为自为。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摘要:《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体现了作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虽然是偶然的、无理由的,虚无的,但人有塑造自身本质的自由。
关键词:萨特;恶心;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存在就是在那里,很简单,存在物出现,被遇见,但是绝不能对他们进行推断。
我想有些人是明白这一点的,但他们极力克服这种偶然性,异想一个必然的、自成动机的存在,其实任何必然的存在都无法解释存在。
偶然性不是伪装,不是可以排除的表象,它是绝对,因此就是完美的无动机,一切都无动机,这个公园,这座城市,我自己。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感到恶心,于是一切都漂浮起来,就像那天晚上在铁路之家一样。
这段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恶心》。
小说为第一人称日记体。
主人公洛根丁一个人生活在布维尔小城,准备写一部关于一个名叫罗尔邦的侯爵的论文。
白天他经常去市立图书馆,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自修生,此人按照书名字母顺序阅读书籍。
晚上他经常去“铁路工人之家”餐厅消磨时光,总是听同一张唱片《在那些日子里》。
平日里他还时常想起那位四年前分手的情人安妮。
现在洛根丁逐渐淡忘了他的过去,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认为这是一次奇遇,但现在没有奇遇,只有历史。
安妮给他写了一封信,她会去接他,这让他感觉还有一线希望。
但见了面,安妮已然变成了一个浮肿的女人。
她变得绝望,放弃了“幸福时刻”,因为洛根丁放弃了寻找奇遇。
他们什么也没说。
安妮走后,洛根丁再次陷入孤独之中。
怎么办?向别人求援吗?可他周围的人都只是麻木的生活着,浑然不知自身的存在。
他决定离开布维尔市,再次走进一家酒吧,最后一次听他最喜欢的唱片。
当唱片旋转时,他看到了一线希望,一种对自己宽容的希望的之光。
初读小说,故事情节看似平淡、乏味。
细读之下,细微之处的描写、层层深入递进式展开的人物内心独语,令人顿悟共鸣。
在那个春日里,手中拿着报纸,坐在公园中的洛根丁突然感到不堪重负,许久以来一直存在于其身上的那种恶心的感受再次凸现。
浅谈萨特

浅谈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为一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初学者,我来谈论萨特显得小心翼翼。
但我之所以鼓起勇气来写这篇文章,皆因萨特的哲学观对我的冲击甚大,给予我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世界,是我从所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桎梏中走出来。
我对萨特的初步了解,是在我上学期的美学课上老师提到过。
美学与哲学的联系颇大。
我对美学的兴趣唤起了我对哲学的喜爱。
又因为我比较喜欢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我就去图书馆找萨特的书,但遗憾的是我空手而归,也不了了之了。
但庆幸的是,在西方哲学课上,我又邂逅了这位曾经令我迷恋的哲学家。
我十分兴奋,便开始了对其的初步了解。
我还是从萨特的童年开始吧。
萨特的童年对他日后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
他的很多有关自己生平的许多资料甚少涉及其少年及成年生活,而经常谈到他的童年。
他曾经说过:“我憎恨我的童年,憎恨由它而来的一切……”。
萨特憎恨他的童年首先是因为他认为“人的童年造成了不可超越的偏见”,对他的性格、气质、倾向,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而萨特又有一种摆脱自身的强烈愿望,重新造就自己。
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的一个小资家庭。
由于年少丧父,从来没有人来管束过他,萨特从来没有感到要服从于谁,也产生了孤独感。
他说过:“我不是任何人的儿子,我是我自身的原因”。
1917年萨特早年的另一件重大事件发生了,他母亲改嫁。
他认为母亲绝不是因为爱情嫁给这个陌生人的,并与这个陌生人格格不入,丝毫没有交流思想感情的可能性。
他后来的迁居更加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
可以看出,萨特是一个天才,但他的敏感使他体验到了许多同龄孩子感受不到的感情。
他孤独,却找不到思想交流的对象,又希望摆脱自我,证明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笛卡尔、黑格尔、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影响,但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我也只能苟且跳开他们来分析了。
好吧,现在我来进入正题。
谈到萨特,我们的意识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经典著作《存在与虚无》,但为了更直白地了解萨特,我先从他的剧作品入手。
他的剧作的影响超过他的小说,是他的思想在二战之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分析 王娜娜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是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绝不能将其看成封闭的和一成不变的,分
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从人的本质学说、历史观、自由观、异化理论这四个方面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二者相通之处很多,差异也在所难免,但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人类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平台上,始终未曾真正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萨特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萨特总是疾言厉色地公开批判共产党、批判几乎所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只在一些反对资本主义体制和文化话语的政治实践中自指是共产党的“同路人”。在理论上,萨特自认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匮乏,他的存在主义将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补充。这是一种十分奇特而难解的关系。萨特的人学理论并非仅仅是一种笼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以“医治”马克思主义人学“缺陷”,“填补”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为根本宗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非议,其中的重大分歧主要集中在人的本质学说、历史观、自由观、异化理论上。 一、萨特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比较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人学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己本质的创造者,人是创造性的自我超越的存在。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自在”即外部世界的特点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1]这就是说外部世界与自身绝对等同,没有创造性,没有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自为”即人的存在的特点是:“应该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这就是说人的存在是与自身不相符合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人永远不满足,总是不断创造,超过现在的自己,即自我超越。人永远是未完成的、有待于是其所是或应该是其所是的东西。在萨特看来,人是被抛到这个充满偶然性的荒谬的世界上来的,人要活下去的惟一出路是去行动,去奋斗,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本质。人的本质和未来是自己创造的,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或懦夫,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成为英雄或懦夫。他说,存在主义用行动定义人,是一种行动哲学,是惟一使人不成为物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创造性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是,“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所谓自由的活动,就是说人的活动不是像动物那样,只是按照世代遗传下来的本能去活动,而是在几种可能的活动中去选择自己如何活动,这种选择是自主的。所谓自觉的活动,就是说人的活动是在一定意识和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劳动,必然使人们之间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人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本质就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形成的。人生下来无所谓性善性恶,也不是注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和特殊能力,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的。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形成的,而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通过比较萨特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其一,“存在先于本质”是把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割裂开来。他只强调人的本质完全是人自由选择的,而没有看到人的选择又反映了他的本质,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显现。这既强调了人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又说明在劳动中形成人的本质,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其二,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这不仅用人的主观意识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而且也以此说明社会的本质,这显然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因为人的选择活动无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基础上。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只能是抽象、孤立的人,在现实中也不存在。其三,萨特存在主义的本质论,在理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实践上,会导致人们不考虑社会现实,从绝对自由观出发去认识事物,指导行动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论,不仅给人们认识人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而且它能指导人们立足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显示人的本质力量,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萨特的人学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比较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萨特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匮乏。对于匮乏,他是这样解释的:“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居民或集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具体的自然物(或产品)的数量上的不足。”[5]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在匮乏所形成的关系范围的框架中产生、发展的,由于匮乏,人类不得不进行生产,发展生产力,历史便在匮乏这一更深刻的动力下前进。匮乏之所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首先是因为匮乏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源;其次是因为匮乏是人类劳动的根据,是人类历史可能性的基础;最后是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敌对关系的直接结果就是暴力冲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构成社会形态的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种力量都对社会发展起一定作用。既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正向的决定作用,又有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反向的能动作用。这是在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其次,从更大的社会层面考察,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广大人民群众以至不同个人的历史活动等等,也都分别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复杂相互作用。第三,从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考察,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反过来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这是在社会存在基础上的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是由作用和反作用、决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等汇成的综合力量,是有内在联系和层次的动力系统。 (二)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萨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异化—革命—再异化—再革命”的循环往复过程。在他看来,历史首先起源于个人实践,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机体需求,投入到外部物质世界中去。由于物质资料的匮乏,常使人的需要中断,个人不得不使自己工具化,去作用于自然,撷取生活资料,造成了人对物的异化。个人实践受到物的制约,人失去“自由”,进入了“实践-隋性”状态,这就是群集实践阶段。由于人的自由仍然受到威胁,群集中的个人自觉地意识到这一威胁,因而同心协力起来进行革命,克服惰性,获得真正的解放,这就形成了集团。在萨特看来,集团层次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融合集团”;第二个阶段是“誓愿集团”;第三个阶段是“制度集团”。在制度集团中,个人就如同机器中的一个部件被固定在他的工作中,所谓集团的共同目标成了在工作中必须履行的狭隘义务,作为个人自由的目标都陌生起来,人在“制度集团”中再次被异化。集团中的个人为了扬弃异化追求自由,又起来进行革命,重新集结为“融合集团”,推翻“制度集团”。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历史总体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推陈出新、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是由社会的内在矛盾、内在动因所决定和推动的。首先,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这一对矛盾是对社会进步的直接推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其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辨证的“扬弃”过程,新旧社会的更替,社会每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社会业已达到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它抛弃了那些陈旧、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成果。所以一种先进社会制度或现象的出现,总是高于或优于先前的制度现象,使历史的进步达到新的水平。最后,社会进步之所以是必然的趋势,归根到底在于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历史前进的车轮终究是不能倒退的。 (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萨特认为,偶然性是理解宇宙万物的关键,一切存在都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人作为一种自然物体的存在,同样也是偶然的。在他看来,把世界看作是一种受必然性支配的存在,能用理性进行解释、推论的观点,是不能弄清世界真相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偶然的,人生也是偶然的、无谓的、没有根据的。进而他认为,人类的历史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盲目的、随意的,是无规律可循的。因而,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荒谬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总是交织着大量的偶然性、随机性。马克思曾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偶然性,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6]但是,“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主观任意地创造和否定社会发展规律。 三、萨特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比较
萨特存在主义人学从人的主观性出发,十分强调个人自由。他认为:“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