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剖析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一、萨特对死亡的观点萨特是一位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观点。
萨特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人一旦死亡,就再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他将死亡视为生命的极限和意义的来源,认为死亡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人应该正视死亡并从中获得存在的真实体验。
萨特认为,正是死亡的存在给予了生活以紧迫感和意义,使人意识到时间的有限,从而激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二、萨特对存在的观点在萨特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定义自己的本质。
萨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人被认为是自由的和孤独的存在,他们需要面对无意义的现实,并通过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三、萨特的“绝对自由”萨特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并且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在他看来,人无法逃避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萨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法推卸责任。
同时,他也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无约束,人的自由必须在他人的自由中获得限制,并且应当遵循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四、萨特对无意义的批判无意义是萨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无意义和空虚。
萨特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庸常”,即人们为了逃避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沉迷于日常琐事和消费主义。
他倡导人们正视生活的无意义,并通过选择和行动赋予生活以意义。
萨特认为,只有面对无意义并努力去克服它,人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存在的意义。
五、萨特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在萨特的哲学中,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需要通过选择来建立自己的伦理体系,并承担相关的责任。
萨特强调个体的选择和对他人的关注,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并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名言

萨特的存在主义名言(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名言2.解析萨特名言中的三个关键词:存在、自由、责任3.分析萨特名言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萨特的存在主义名言:“存在先于本质,我是我的选择,我的选择构成了我。
”这句话凝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了人类在面对生活和道德抉择时的自由和责任。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析这句名言。
首先,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并非先有固定的本质和性格,然后再去面对生活。
相反,人类的本质和性格是在生活中不断选择和塑造而成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是在不断尝试、犯错和修正中形成的。
这种观点使人们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转变为主动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具有很强的个体主义和主观性。
其次,我是我的选择。
这句话突显了萨特存在主义中自由的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可以在任何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自由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的生活。
当然,自由也意味着责任。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的选择构成了我。
这句话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我们的人生是由一系列选择组成的,这些选择共同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不能推卸责任,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和承担。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担当,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名言不仅表达了人类在面对生活和道德抉择时的自由和责任,还鼓励我们要勇敢地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贾尧天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萨特是上世纪最为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信仰者,一生致力于哲学和文学的创作研究。
其《恶心》这部小说,以荒诞的文学笔触体现出来,并且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在当今世界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萨特;荒诞;存在主义;恶心作者简介:贾尧天(1992-),男,山西大同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01-02一、萨特与《恶心》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是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身兼文学家、政治家评论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
萨特的一生可谓精彩和传奇,很少会有人经历会如他这般丰富。
萨特出生在一个海军世家,其父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只是在萨特一岁多的时候就去世了。
之后在十二岁的时候其母改嫁,就是后来的继父,也是和海军相关的职业,是一名海军工程师。
萨特家庭特别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海军将领,这让年轻的萨特很不舒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之后鲜明的转向哲学)这条道路。
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完,而不应该是家庭去帮他铺好,这也是我们现如今青少年该有的思维和思想。
萨特从小接触叔本华、尼采等的大量作品,为其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基础。
他于1925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29年获哲学从教资格,当过一段时间中学教师。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国留学,这期间对他思想很受启发。
他大量的学习胡塞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他的哲学道路奠定基础,并且日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哲人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萨特还曾参加过二战,当过战俘,还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也是极其的荒诞。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观”和“责任说”,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对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做人的自主权利和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整个社会充满了消极、颓废和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和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存在、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受到极大的欢迎,被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尚的哲学,从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全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
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一是自在的存在。
萨特认为,意识不具有实体性,作为意识显现的现象不依赖意识,它是一种“超现象”的存在,它本身是自在的,即“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外部物质世界,但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
他讲的“自在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自在的存在实质上是对万物存在共性的抽象的结果。
这种存在就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和人的意识无关。
“存在是它自身”,它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既不被动也不主动,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存在,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含否定。
二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在萨特那里“是其所不是,且不是其所是”。
他认为,只有意识才是自为的存在,它像滑梯,滑向自在并揭示自己。
自为存在永远处于创造之中,具有虚无化的能力,是世界上唯一能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进行否定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以上帝不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萨特正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萨特的生平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而中学时通过接触尼采、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929年,萨特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
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后来又到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专门研究现象学,深入的研读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
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
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
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
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
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特主编了评论杂志《现代》,编辑部成员有波伏娃、雷蒙·阿隆、米歇尔·莱里斯、梅洛·庞蒂、阿尔贝·奥利维埃和让·波朗等。
1946年,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简介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简介
萨特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运动
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批判绝对主义、神学和传统道德,将人类置于自由和责任的境地。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本质的,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自主行为所掌控,而选择本身也是一个决定命运的行为。
萨特认为,人必须承认他们实际上是无
意义存在的。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是面临死亡的存在,而他们的甚至知识也不能改变死亡的事实。
在这样的意义下,自由选择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个人的最后意志和意图。
在萨特的思想体系中,个人选择比文化、社会或宗教规范更加重要,因为有责任行动的个人责任意味着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影响着你和你周围亲人们生活的质量。
总的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权,并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并接受这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
萨特的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质,自在和自为,自由学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文学创作特征的理解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文学创作特征的理解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与探索萨特,作为20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不仅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更是文学创作的先锋。
他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存在主义文学风格。
萨特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存在与虚无》这部哲学著作中,他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存在先于本质。
这一观点对萨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人的本质是在其存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以及对个体选择和行动的强调。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深入探讨了虚无问题、自为的存在、为他人以及拥有、作为和存在等主题。
这些主题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恶心》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罗根在面对世界的恶心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这正是对虚无问题的探讨。
而《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则以一种“在世存有”的方式存在,他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都直接体现出自为的存在。
萨特的文学作品还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但这种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责任。
在《存在与虚无》的后半部分,萨特探讨了自为的存在与其他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的自由。
他指出,人的自由不仅是选择的自由,更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承担。
这种自由的伦理意义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自由之路》中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和解决各种道德困境,最终实现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和承担。
此外,萨特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体存在的探索,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间隔年》通过对二战后欧洲社会的描写,揭示了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渺小和无力感,但同时也展现了人对自由和意义的执着追求。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对虚无问题的探讨、对自为的存在和自由的强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者就是萨特。
由于萨特善于运用文学的形式来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存在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渗透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因此,萨特的名字,也成了存在主义的同义语。
萨特在政治上是比较进步的。
在二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抗纳粹占领的斗争。
二战之后,他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不愿意参加共产党,只愿意做共产党的同路人。
(这大概是因为他主张绝对自由,认为入党以后就不自由了。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他和法国共产党产生了分歧,开始批判法共和斯大林主主。
但是,他对中国比较好,50年代访问过中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由于中苏两党之间存在分歧,因此,他们认为,中共也是反对斯大林主义的。
萨特也是这样看的。
60年代初,他反对美国入侵越南。
1968年他又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巴黎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他成了左派学生运动的思想领袖。
1980年萨特去世后,有6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包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参加了他的葬礼。
萨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著作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萨特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现象学的本体论”,后期主要是“历史辩证法”。
前后期的思想分别表现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代表作中。
1945年10月28日,他在一个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演讲。
这篇演讲稿1946年初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这篇演讲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发生转折的标志。
在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期,是对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修改和补充。
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贯穿了“个人自由”的中心论题。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现象学本体论萨特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
他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就是:现象学本体论。
下面讲他的“现象学本体论”的两个观点;⑴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萨特把存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自在的存在”,一个是“自为的存在”。
他所说的“自在的存在”大体上相当于客观世界。
他说的“自在的存在”有两个特征:①“它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创造自己。
”因此,既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被动的;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
②它是固定化的自身封闭的存在。
它既没有对外的关系,也没有自身的关系,它也没有变化,因此,也没有时间,它是在时间之外的;它更没有可能性,而只是一种偶然的“当下的存在”。
总之,在萨特看来,“自在的存在”是毫无生气的,毫无意义的,僵死的、混浊一片无可言状的荒谬的存在。
萨特说的“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意识。
在他看来,“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真实的存在。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非实在性,也就是“虚无”。
但这种虚无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无”,而是一种否定性。
(他说的“虚无”就是否定的意思。
)它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它完全是主动、自由的,不断地否定,创造着自身。
它具有可能性、暂时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萨特认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无关的。
他说:“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靠着一种综合的联系而联合在一起,这种联系不是别的,而正是自为存在本身。
”这就是说,正是通过“自为的存在”即人的意识,“自在的存在”才和“自为的存在”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自在的存在”就是毫无意义的荒谬的存在。
换一句话说,“自在的存在”本身跃然是毫无意义的,但人的意识可以赋予它意义。
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具有什么意义。
比如,我说:“这是一张桌子”它就成了一张桌子。
这样它就可以用来写字,放东西,这样它就有了意义。
如果我什么也不说,它就什么也不是,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它就是一个“荒谬的存在”。
(所谓荒谬的存在就是指它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意思。
)在这个地方,表现出了他的唯心主义倾向,但这种唯心主义,不是传统的唯心主义,而是带有现代的色彩。
就是说,他并不认为“自在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创造出来的,而是说“自在的存在”离开了“自为的存在”,即客观世界离开了人的意识,它就没有任何意义。
它的意义完全是由人的意识赋予的,这就是具有现代特点的唯心主义。
(透过萨特的这些话,也可以看出胡塞尔、海德格尔他们也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对这个命题,萨特有一个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表明其本身。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是不能给它下定义的。
这是因为“人之初是一无所有的。
只是在后来,人自己要成为某种东西,于是他就照自己的意愿造就他自身。
”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在萨特看来,人是怎么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是无法选择的。
人在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
这个时候,人只是一个单纯的存在物,是一个“自在的存在”,是一个荒谬的存在。
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要具有什么样的规定性,具有什么样的本质,这完全是后天通过人的主观意识自我筹划、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创造出来的。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一点来看,是有合理性的。
这个命题对于反对宿命论的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他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宏观环境,客观规律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这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另外,他忽略了人的社会性,不是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一种社会存在,而是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抽象的存在,这仍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萨特的自由观萨特的自由观和他的“现象学本体论”是密切联系的。
也可以说,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现象学本体论的具体展开。
下面讲三点:⑴人是绝对自由的萨特根据“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认为,既然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自我设计、自己创造的,所以,人的本质也就是通过人的自由获得的。
也可以说,人的自由、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存在,这都是一个意思。
人如果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人的本质,人也就不存在了,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人也就变成了物或者说人也就“异化”了。
所以,他说:“由于存在先于本质,没有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去说明人的行动,因而不存在决定论,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而人的行动,就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萨特认为,人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有三个特征:①自我行为的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绝对的。
②自我行为的选择没有先验的、普遍的标准。
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说明这不是个人自由选择的,而是强加于个人的。
③自我行为的选择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性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当然,萨特也看到了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外部条件的限制也是存在的,但既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的自由选择也是绝对的。
因为外部条件只能限制人的身体的自由,而不能限制人的思想的自由。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写了一个剧本叫《死无葬身之地》。
在这个剧本中说有5个游击队员被敌人俘虏了,关在集中营里。
虽然关在集中营,但5个人还是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自由的选择。
其中第一个人选择了自杀;第二个人坚贞不屈,不管敌人怎么拷打,都不投降,这也是一种选择;第三个人准备招供,投降敌人;而第四个人则把这个准备招供的人掐死了;第五个人选择了假投降蒙骗敌人,准备出狱以后再继续和敌人战斗。
萨特就是想通过这个剧本,一方面想说明自由是绝对的,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即使是在监狱里,选择也是自由的。
另一方面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的选择标准,没有普遍的规范可以遵循。
只有这样,选择才是绝对自由的。
(2)人的责任、烦恼和自欺尽管萨特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但是,他还是考虑到了,人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自我”主观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不存在任何决定论,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应该负绝对责任。
他说:“我们认为,人们处于一种包括他人在内的组织的处境中,通过他的选择,他就牵连到全人类。
因此,不管怎样做,他都不能不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负完全的责任。
”(他在这里所说的责任,就是道德责任。
)那么,既然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又要为这种选择承担责任,这样就给人带来了“烦恼”。
(18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者,都把自由和幸福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幸福,应该感到高兴。
但是,萨特却把自由和烦恼联系在一起。
)他所说的这种“烦恼”,不是指人碰到一种困难或者是危险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和不安,而且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有一种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就是一种“烦恼”。
这种烦恼是一种抽象的“烦恼”。
总之,在他看来,人有了自由,就有了责任,没有了责任,就没有了烦恼。
因此,自由对人来说,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这种烦恼呢?他说,要摆脱“烦恼”,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推卸自己的责任,从而逃避这种责任给人带来的“烦恼”。
怎么来逃避责任呢?一种办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一种物,把自己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比如,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张桌子,是一个茶杯,这样,就没有责任了。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自己看成是“别人要他成为的一种人”。
也就是把自己看成是别人的客体。
这样,当自己做了一件事以后,你可以说:“这是别人让我这么干的,我没有办法,我不得不这样做。
”比如宾馆饭店的服务员,见到客人来了,就鞠一个躬,说一声“欢迎光临!”但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是老板非让我这么做不可,我没有办法。
这样就把责任推到老板身上去了。
萨特认为,这么一来,人就在“自欺”,就是不诚实。
在他看来,现实中的人,必定要成为不诚实的,必定要“自欺”。
他讲的这些听起来有些荒唐,但实际上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的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是自由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但是,人并没有摆脱“烦恼”,总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忧虑,总是担心自己会惹出什么祸来。
其实就是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
可见,萨特讲的这些,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但他仍然是离开社会存在,离开社会关系来谈人的意识,人的自由问题。
总的来看,他的这些说法,具有意志主义的倾向,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的色彩。
(3)个人与他人(以上两点都是讲的单个的人。
)萨特强调个体,强调个人。
但他也承认个人不能离开社会。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种环境中生活。
尤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要和他人打交道。
萨特认为,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所以,人和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
每个人都要力图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把他人当作客体,当成是对象,当成是物,当成是自己的奴隶。
反过来,他人也把“我”当成是奴隶。
所以,人和人之间就是一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相互之间,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奴隶。
他说:“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