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简介

合集下载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苏洵(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子厚,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是苏州人,父亲苏仍居为北宋名相,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苏洵对史学和易学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成为了中国历史学和易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苏洵对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东坡志林》上。

《东坡志林》是一部包括历史、传记、人物论等多个方面的杂记。

在书中,苏洵以自己独特的观点梳理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并对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进行了评价和传记。

他注重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苏洵也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使得他的历史著作读起来生动有趣。

《东坡志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后世史学的启蒙之作。

苏洵的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坚持。

他认为,历史应该追求真实,不应该被偏见和扭曲所影响。

在他的历史著作中,苏洵注重对事实的考证和论证,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也批评那些歪曲历史和伪造历史的行为,倡导历史学家要有责任感和良知。

苏洵还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公正和客观的评价,不盲目崇拜和吹捧,也不盲目诋毁和抹黑。

他认为通过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进程。

苏洵对易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他在易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他的《抽掷法言》一书中。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预测和理解人类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苏洵通过对《易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认为易学是一门严肃而庄重的学科,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提出易学的核心是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塑造自己的未来。

苏洵的《抽掷法言》被后人广为传颂,对于易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 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 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 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 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 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
• 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 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 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 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的理 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 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宋元以来, 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成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 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王夫之却 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 “势”者才合天理,无疑是一个进步。
• 从此,隐伏湘南一带,过了 3年流亡 生活。曾变姓名扮作瑶人,寄居荒山 破庙中,后移居常宁西庄源,教书为 生。这10年曲折的生活经历,使他有 机会接触下层社会 , 体察民情 , 并促成 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 , 发愤 著述 , 写出《周易外传》、《老子衍》 两部哲学著作,还写成《黄书》这部 政论著作。
• 王夫之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卒于清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他生活的年代,正当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 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 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 错。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 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是这 一思潮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青年时代, 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 时局,与好友组织“行社”、“匡社” , 慨然 有匡时救国之志。

简要苏文化名人年谱

简要苏文化名人年谱

简要苏文化名人年谱
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名人。

以下是苏文化历史上几位重要的名人年谱。

杨雄(400年 - 486年)
杨雄是苏文化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是南朝宋时期的重要人物,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雄以其思想理论和作品《法言》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袁敬恒(1859年 - 1919年)
袁敬恒是苏文化现代诗人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界的中坚力量。

袁敬恒的诗歌作品独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杨洪升(1927年 - 2007年)
杨洪升是苏文化现代音乐家和作曲家。

他是中国音乐界的重要
人物,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洪升以其
创作的歌曲《一无所有》和音乐风格的独特性而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茅盾(1896年 - 1981年)
茅盾是苏文化现代作家和散文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
要人物,被尊称为“现代文学魁首”。

茅盾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
塑造真实人物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以上是苏文化名人年谱的简要介绍,这些杰出的名人在不同的
领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成就成为了后人学习和
继承的宝贵财富。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书法艺术及特点
1
苏轼的书法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颜真卿、柳 公权、欧阳询等众多书法名家的特点,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苏派”风格。
2
苏轼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字形扁平、笔 法灵活、章法多变,充分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 的深刻理解。
3
苏轼的书法艺术追求自然、率真、飘逸,不拘 一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苏轼对后世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苏轼的哲学和文化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对于社会 现实和人生态度的思考,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作品和思想被广泛传播和传承,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文化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被世人所传颂和发扬。
05
苏轼的书法艺术及绘画成就
文化倡导者
苏轼倡导文化改革,提倡“新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 展。
政治家
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苏轼曾担任过多个要职,为国家的繁荣 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苏轼在历史上的评价及争议
正面评价
苏轼被后人尊称为“文豪”、“诗神”,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 爱。
负面评价
由于政治立场和个人观点的不同,苏轼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时代背景
北宋中期,文化繁荣,文人雅士辈出。这样的时代背景为苏 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苏轼的成长经历
童年时期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 天赋,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

进士及第
苏轼通过自己的努力,在21岁 时一举中第,成为进士。这为 他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婚姻生活
苏轼的婚姻生活对他的创作也 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妻子王弗 贤淑贞静,二人感情甚笃。然 而,王弗早逝,给苏轼带来了

论苏门四学士辞赋创作及比较

论苏门四学士辞赋创作及比较

论苏门四学士辞赋创作及比较佚名【摘要】Huang Tingjian, Qin Guan, Chao Buzhi and Zhang Lei are calledSu Shi ’s Four Disciples.They often write poems and articles to each other together with Su Shi .With frequent contact and similar political desti-ny, Su Shi becomes both their teacher and friend .In Fu writing, they not only inherit the style of Su Shi ’s Fu works, but also innovat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

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

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苏轼;苏门四学士;辞赋;风格;比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4一、苏轼与苏门四学士交游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著名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以自己丰富广博的文艺创作矗立于历史之林中,在诗、词、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成果斐然,后人难及。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注重发现和培养后进,提携奖掖了大批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士。

三苏论管仲之评析

三苏论管仲之评析

第38卷第3期Vol.38No.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3月Mar.2019三苏论管仲之评析管成学1ꎬ管㊀恕2ꎬ荀长春3(1.北大资源学院ꎬ北京100097ꎻ2.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ꎬ北京100871ꎻ3.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ꎬ吉林长春130012)[摘㊀要]苏洵㊁苏轼㊁苏辙都写有«管仲论»ꎬ并分别在其他文章和诗词中针砭管仲的政治㊁军事㊁经济改革及个人品德ꎮ本文对三苏评价管仲分别给以分析和探讨ꎬ阐述三苏的正确价值观和偏颇之处ꎮ这些研究和探讨对正确评价三苏的历史地位和如何继承和弘扬古代文化都有所启迪ꎮ[关键词]苏洵ꎻ苏轼ꎻ苏辙ꎻ管仲论[中图分类号]K24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19)03-0109-05管仲作为春秋第一名相ꎬ深受孔子的称颂: 桓公九合诸侯ꎬ不以兵车ꎬ管仲之力也ꎮ如其仁ꎬ如其仁ꎮ 管仲相桓公ꎬ霸诸侯ꎬ一匡天下ꎬ民到今受其赐ꎬ微管仲ꎬ吾被发左衽矣ꎮ («论语 宪问»)ꎮ苏洵㊁苏轼㊁苏辙都写有«管仲论»ꎬ专门论述管仲其人其事ꎮ他们所议论的角度不同ꎬ表现方法各异ꎬ但对管仲都给以高度肯定ꎬ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ꎮ一㊁苏洵论管仲苏洵论管仲ꎬ主要见于他的«管仲论»(见于«嘉祐集»卷九)ꎮ(一)全面肯定管仲的功绩苏洵充分肯定了管仲相齐的功绩ꎬ在«管仲论»开篇就说: 管仲相桓公ꎬ霸诸侯ꎬ攘戎翟ꎬ终其身齐国富强ꎬ诸侯不叛ꎮ [1]苏洵在«管仲论»中又说: 彼桓公何人也?顾使桓公得用三子者ꎬ管仲也ꎮ 桓公声不绝于耳ꎬ色不绝于目ꎬ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ꎮ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ꎬ徒有仲焉耳ꎮ一日无仲ꎬ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ꎮ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ꎬ而患无仲ꎮ有仲ꎬ则三子者ꎬ三匹夫耳ꎮ [1]苏洵认为桓公是一个沉湎声色的君主ꎬ因有管仲为贤相ꎬ竖刁㊁易牙㊁开方这样三个以声色讨好君主的小人并不能乱政ꎬ不能影响齐国之富强ꎻ管仲一死ꎬ齐国不久就大乱了ꎮ苏洵看到了管仲辅佐桓公所进行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ꎬ没有管仲的谋略ꎬ齐国是不能走向民富国强㊁称霸诸侯㊁一匡天下的ꎮ(二)尖锐批评管仲不注意培养接班人苏洵对管仲的批评有失公允ꎬ我们也略作辩析ꎮ苏辙引用其父苏洵论管仲之言说:«传»曰: 管仲病且死ꎬ桓公问谁可以使相者ꎬ管仲曰: 知臣莫若君 ꎮ公曰: 易牙何如? 对曰: 杀子以适君ꎬ非人情ꎬ不可ꎮ 公曰: 开方何如? 对曰: 倍亲以适君ꎬ非人情ꎬ难近ꎮ 公曰: 竖刁何如? 对曰 自宫以适君ꎬ非人情ꎬ难亲ꎮ 管仲死ꎬ桓公不用其言ꎬ卒近三子ꎬ二年而祸作ꎮ 夫世未尝无小人也ꎬ有君子以间之ꎬ则小人不能奋其智ꎮ«语»曰: 舜有天下ꎬ选于众ꎬ举皋陶ꎬ不仁者远矣ꎮ汤有天下ꎬ举于众ꎬ举伊尹ꎬ不仁者远[收稿日期]2018-10-14[作者简介]管成学ꎬ男ꎬ教授ꎬ从事苏氏文化研究ꎻ管恕ꎬ男ꎬ副教授ꎬ从事管子文化研究ꎻ荀长春ꎬ男ꎬ教师ꎬ从事古代文献研究ꎮ901矣ꎮ 岂必人人而诛之?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ꎬ而无以御之ꎬ何益于事?内既不能治身ꎬ外复不能用人ꎬ举易世之忧ꎬ而属之宋襄公ꎬ使祸既已成ꎬ而彼宋人以干戈正之ꎮ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ꎮ [2]苏辙引用苏洵论管仲之言ꎬ批评管仲在病危之际ꎬ面对桓公问其逝后何人任相ꎬ只说易牙等三人不可用ꎬ并没向桓公推荐良相ꎮ批判曰: 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ꎬ而无以御之ꎬ何益于事? [1]每读苏洵之文ꎬ则心生疑惑ꎮ以管仲之一世英明ꎬ面对他与桓公所创之伟业ꎬ怎能不选择接班人呢?近读«诸子集成»ꎬ发现两条史料ꎬ可纠正苏洵所论之偏颇ꎮ以就正于致力于苏学的专家们ꎮ管仲临终时ꎬ齐桓公问鲍叔牙可否任相ꎬ管仲作了如下回答(被韩非子记于«十过»):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ꎮ刚则犯民以暴ꎬ愎则不得民心ꎬ悍则下不为用ꎬ其心不惧ꎮ非霸者之佐也ꎮ 谈到隰朋时说: 其为人也ꎬ坚中而廉外ꎬ少欲而多信ꎮ夫坚中则足以为表ꎻ廉外则可以大任ꎻ少欲则能临其众ꎬ多信则能亲邻国ꎮ此霸者之佐也ꎬ君其用之ꎮ [3]鲍叔牙对管仲有大恩ꎬ但管仲并不任人唯亲ꎬ而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ꎬ认为鲍叔牙不可任相ꎮ管仲推荐了隰朋ꎬ 此霸者之佐也ꎬ君其用之 ꎮ管仲对鲍叔牙和隰朋谁可任相的评论ꎬ被管仲的后学们记载于«管仲 戒»中ꎬ与«韩非子 十过»所论大同小异ꎮ在«管仲 戒»中ꎬ管仲谈到鲍叔牙时说: 鲍叔ꎬ君子也ꎮ千乘之国ꎬ不以其道予之ꎬ不受也ꎮ虽然ꎬ不可以为政ꎮ其为人也ꎬ好善而恶恶已甚ꎬ见一恶终身不忘ꎮ 谈到隰朋时说: 朋之为人ꎬ好上识而下问ꎮ臣闻之:以德予人者ꎬ谓之仁ꎮ以财予人者ꎬ谓之良ꎮ以善胜人者ꎬ未有能服人者也ꎮ以善养人者ꎬ未有不服人者也ꎮ于国有所不知政ꎬ于家有所不知事ꎬ必则朋乎!且朋之为人也ꎬ居其家不忘公门ꎬ居公门不忘其家ꎬ事君不二其心ꎬ亦不忘其身ꎮ举齐国之币ꎬ握路家五十室ꎬ其人不知也ꎮ大仁也哉ꎬ其朋乎! [4]管仲病危时ꎬ桓公问及谁可任相一事ꎬ又记于«庄子 徐无鬼»: 管仲有病ꎬ桓公问之ꎬ曰: 仲父之病病矣ꎬ可不(谓)[讳]ꎬ云至于大病ꎬ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 管仲曰: 公谁欲与? 公曰: 鲍叔牙 ꎮ曰: 不可ꎮ其为人洁廉善士也ꎬ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ꎬ又一闻人之过ꎬ终身不忘ꎮ使之治国ꎬ上且钩乎君ꎬ下且逆乎民ꎮ其得罪于君也ꎬ将弗久矣! 公曰: 然则孰可? 对曰: 勿已ꎬ则隰朋可ꎮ其为人也ꎬ上忘而下畔ꎬ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ꎮ以德分人谓之圣ꎬ以财分人谓之贤ꎮ以贤临人ꎬ未有得人者也ꎻ以贤下人ꎬ未有不得人者也ꎮ其于国有不闻也ꎬ其于家有不见也ꎮ勿已ꎬ则隰朋可ꎮ [5]以上三则史料明确告诉我们:管仲不像苏洵㊁苏辙说的那样ꎬ仅仅否定了易牙等三个媚君的小人而没有推荐贤相ꎮ他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重ꎬ否定了自己的恩人鲍叔牙ꎬ而推荐贤相隰朋ꎮ管仲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ꎬ他的思想至今福泽着神州大地ꎬ弘扬管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职责ꎮ二、苏轼论管仲苏轼论管仲不同于苏洵ꎬ苏洵没有经历苏轼的坎坷ꎮ苏轼像管仲一样胸怀忠君爱民㊁致君尧舜的雄心壮志ꎬ想使积贫积弱的北宋政权走上富国强军之路ꎮ但是ꎬ刚愎自用的宋神宗不肯采纳他的意见ꎬ又听信李定㊁舒亶㊁贾种民等的诬告ꎬ逮捕㊁贬斥了他ꎮ所以ꎬ他更能理解管仲让沉湎声色的齐桓公接受他的改革ꎬ谈何容易啊!苏轼给管仲以更多的理解ꎬ对其评价也更加全面和准确ꎮ苏轼一生仕途坎坷ꎬ既不见容于新党ꎬ也不见容于旧党ꎬ饱尝宦海沉浮之苦ꎮ政治上的挫折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ꎮ所以ꎬ他的思想比较复杂ꎬ把儒㊁佛㊁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ꎬ对各家各派兼收并蓄㊁融会贯通ꎮ因此ꎬ他对管仲的了解和评价是非常全面中肯的ꎮ苏轼论管仲的文章比较多ꎬ除了«论管仲»«管仲分君谤»«管仲无后»等三篇外ꎬ还有«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思治论嘉祐八年作»等文章ꎮ(一)苏轼«管仲论»专论«管子»的军事思想管仲辅佐齐桓公ꎬ希望刚刚从动乱中稳定的齐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ꎮ管仲是怎样组织和培训这支军队的呢?苏轼研究了«管子»的 七法 九变 兵法 等军事著作ꎬ又与«司马法»㊁周代军队编制相比较ꎬ得知管仲的军队编制和军队训练的独特之处ꎮ«司马法»曰: 五人为伍ꎬ五伍为队ꎬ万二千五百人而为军ꎮ二百五十ꎬ十取三焉而为奇ꎬ其余七以为正ꎮ四奇四正ꎬ而八阵生焉ꎮ 周代兵制和«司马法»讲的是阵法ꎬ追求的是守 011卫和不败ꎮ苏轼在«管仲论»中ꎬ盛赞管仲 简而直者 有所必胜 的战法ꎮ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ꎻ可谓截然而易晓矣ꎻ三分其国ꎬ以为三军ꎮ五人为轨ꎬ轨有长ꎮ十轨为里ꎬ里有司ꎮ四里为连ꎬ连有长ꎮ十连为乡ꎬ乡有乡长人ꎮ三乡一帅ꎮ万人而为一军ꎮ公将其一ꎬ高子㊁国子将其二ꎮ三军三万人ꎮ如贯绳ꎬ如画棋局ꎬ舒畅洞达ꎬ虽有智者ꎬ无所施其巧ꎮ故其法令简一ꎬ而民有余力ꎬ以致其死ꎮ 由此观之ꎬ不简而直ꎬ不可以决胜ꎮ深惟后世不达繁简之谊ꎬ以取得败亡ꎬ而三代什伍之数ꎬ与管子所以治齐之兵者ꎬ虽不可尽用ꎬ而其近于繁而曲者以之固守ꎬ近于简而直者以之决战ꎬ则庶乎其不可败ꎬ而有所必胜矣ꎮ苏轼认为管仲改变周代和«司马法»推崇阵法㊁用以固守的军事思想ꎬ采用简而直的 决战必胜 的策略ꎬ是其军事思想的重大贡献ꎮ(二)苏轼«管仲论»阐述道德与史论1.坚辞子华之请以弘德苏轼在«管仲论»一文中引用的第一件史实是管仲劝齐桓公坚辞郑太子华有违周礼之请求ꎬ训以弘德之辞ꎬ以扬周道ꎮ郑太子华言于齐桓公ꎬ请去三族而以郑为内臣ꎮ公将许之ꎬ管仲不可ꎮ公曰: 诸侯有讨于郑ꎬ未捷ꎮ苟有衅ꎬ从之ꎬ不亦可乎? 管仲曰: 君若绥之以德ꎬ加之以训辞ꎬ而率诸侯以讨郑ꎬ郑将覆亡之不暇ꎬ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ꎬ郑有辞矣ꎮ 公辞子华ꎬ郑伯乃受盟ꎮ苏子曰: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ꎮ辞子华之请ꎬ而不违曹沫之盟ꎬ皆盛德之事也ꎮ2.不违曹沫之盟以守信曹沫者ꎬ鲁将也ꎮ与齐战三败北ꎮ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ꎮ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ꎬ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曰: 齐强鲁弱ꎬ请还侵夺之城 ꎮ桓公当众许之ꎬ曹沫归其座ꎮ其后ꎬ桓公怒ꎬ欲违其盟ꎮ管仲曰: 不可ꎬ夫贪小利以自快ꎬ弃信于诸侯ꎬ失天下之授ꎬ不如与之 ꎮ于是ꎬ桓公听管仲谏ꎬ尽复侵鲁之地ꎮ齐桓公让出的是侵鲁之城ꎬ而得到的是天下信誉ꎮ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召集诸侯会盟ꎬ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ꎮ管仲辅佐齐桓公ꎬ以道德与诚信征服诸侯的政治理念ꎬ得到苏轼的高度评价ꎬ称赞为 盛德之事 ꎮ3. 七人为万世法者 言史论重在当世苏轼在«管仲论»中说: 吾读«春秋»以下史ꎬ得七人焉ꎬ皆盛德之事ꎬ可以为万世法ꎮ又得八人焉ꎬ皆反是ꎬ可以为万世戒 ꎮ七人为万世法者 ꎬ乃桓公㊁管仲不废田敬仲ꎬ欲以为卿ꎻ楚成王知晋之必霸ꎬ而不杀重耳ꎻ汉高祖知东南必乱ꎬ而不杀吴王濞ꎻ晋武帝闻齐王攸之言ꎬ而不杀刘元海ꎻ符坚信王猛ꎬ而不杀慕容垂ꎻ唐玄宗用张九龄而不杀安禄山ꎮ这七个可谓万世法者的历史人物中ꎬ苏轼首推管仲ꎮ苏轼认为齐景公不用繁刑重赋ꎬ虽有实力雄厚㊁野心勃勃的田氏ꎬ也无法取代齐国ꎮ所以ꎬ后世论史者认为管仲不该以田敬仲为卿的评论是不公平的ꎮ其他六人也是一个道理ꎬ从吴王濞到安禄山ꎬ在没有他们反叛的证据时ꎬ不能以传言或疑惑杀人ꎬ即史论重在当世ꎬ惩罪杀人ꎬ必须有实证ꎮ4. 八人为万世戒者 言不以成败论是非八人为万世戒者 是: 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ꎬ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ꎬ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ꎬ晋景帝以名重而杀夏侯玄ꎬ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ꎬ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ꎬ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ꎬ武后亦以谣言而杀裴炎ꎮ世皆以为非也ꎮ此八人者ꎬ当时之虑ꎬ岂非忧国备乱ꎬ与忧元海㊁禄山者同乎?久矣!世之以成败为是非也ꎮ苏轼所强调的是史论不能以成败论是非ꎮ成功者依然会做错事ꎬ汉景帝总体上应该是一个好皇帝ꎬ但他逼死周亚夫的过错是不可原谅的ꎬ必须受到批判ꎮ苏轼«管仲论»留给我们的史论标准是值得称颂的ꎮ111三、苏辙论管仲苏辙的«管仲论»主要继承了父亲苏洵的观点ꎬ责怪管仲没有举荐贤相ꎮ苏辙在«论语拾遗»«冯道»«策问十六首»等史论中也对管仲多有褒贬ꎬ在此择其精要ꎬ给以评析ꎮ(一)钦佩管仲大节无亏苏辙与苏轼都批评管仲的奢靡生活㊁聚敛财富ꎬ认为管仲的品德不符合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ꎬ穷则独善其身 的标准ꎮ但是ꎬ苏轼以忠臣为君 掩过 ㊁ 分谤 为由ꎬ替管仲辩解ꎮ他以自身的经历深知管仲要改变齐桓公沉湎声色的享乐是不可能的ꎬ所以认为管仲 三归之家ꎬ树塞门ꎬ有反坫 ꎬ是为了 分君谤 ꎬ以掩桓公 宫中七市ꎬ女闾七百ꎬ国人非之 之过ꎮ苏轼在«管仲分君谤»中说: 管仲之爱其君亦陋矣ꎬ不谏其过ꎬ而务分谤焉ꎮ或曰: 管仲不可谏也 ꎮ苏子曰:用之则行ꎬ舍之则藏ꎬ谏而不听ꎬ不用而已矣ꎮ [6]苏辙与苏轼不同ꎬ认为管仲大节无亏ꎮ苏辙论人大胆立异ꎬ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ꎬ在«冯道»一文中说:齐桓公杀公子纠ꎬ召忽死之ꎬ管仲不死ꎬ又从而相之ꎻ晏婴与崔杼俱事齐庄公ꎬ杼弑公而立景公ꎬ晏婴伏尸大哭ꎬ卒事齐景公ꎮ苏辙认为ꎬ议论冯道的人应该多一些宽恕ꎮ他深知仕途的凶险ꎬ认为冯道日日与暴君骄将相伴ꎬ不仅能够自保ꎬ而且能有益于社稷ꎬ确实是不容易的ꎮ他甚至把冯道和管仲㊁晏婴相比ꎬ认为他虽功不过管仲ꎬ却无愧于晏婴ꎮ(二)以治国论管仲之才苏辙在«进策五道 第四道»中高度评价管仲的治国之才ꎮ他列举管仲劝齐桓公忍曹沫持刃之辱㊁信守退还侵鲁之城㊁赢得诸侯的信誉为证ꎮ当齐桓公因为怪罪少姬而攻打蔡国时ꎬ管仲 责苞茅不贡于周室 ꎬ以尊王之大义代替泄私人之愤ꎬ既解决了问题ꎬ又使诸侯归心于齐ꎮ苏辙在«论语拾遗»中指出: 管仲相桓公ꎬ九合诸侯ꎬ一匡天下ꎬ此仁人之功也ꎮ孔子以其功许之矣ꎮ然而三归反坫ꎬ其心犹累于物ꎬ此孔㊁颜之所不为也ꎮ使颜子而无死ꎬ切而磋之ꎬ琢而磨之ꎬ将造次颠沛于是ꎬ何三月不违而止哉!如管仲生不由礼ꎬ死而五公子之祸起ꎬ齐遂大乱ꎬ君子之为仁ꎬ将取其心乎?将取其功乎?二者不可得兼ꎬ使天相人ꎬ以颜子之心收管仲之功ꎬ庶几无后患也夫! [7]苏辙还称颂管仲 臣闻管仲治齐ꎬ夺伯氏骈邑三百ꎬ饭蔬食ꎬ没齿无怨言ꎮ 他认为在非常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各种改革时ꎬ管仲能够公平果敢地处事ꎬ尽管不能不得罪一些人ꎬ但都是为了齐国的强军富民ꎬ所以能使得天下归心㊁君臣相得ꎮ可见ꎬ苏辙非常肯定管仲的政治才能ꎮ(三)批评管仲没有考虑到他与桓公死后的齐国兴衰苏辙对管仲的评价深受其父苏洵的影响ꎮ与苏洵一样ꎬ苏辙认为齐国的没落与管仲不无关系ꎮ但是ꎬ他认为管仲的失职不仅仅是没有除去桓公身边的三个小人ꎬ更重要的是没有精心为桓公作身后计ꎮ在«管仲论»中ꎬ苏辙指责道:管仲身有三归ꎬ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ꎬ而不以为非ꎬ此固適(嫡)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ꎮ然桓公之老也ꎬ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ꎬ知诸公子必争ꎬ乃属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间ꎬ至使他人与焉ꎬ智者盖至此乎于乎ꎬ三归㊁六嬖之害ꎬ溺于淫欲不能自克ꎬ无已则人乎!«诗»曰: 无竞维人ꎬ四方其训之ꎮ 四方且犹顺之ꎬ而况于家人乎?[8]苏辙和苏洵一样ꎬ都在分析史实方面比较深刻ꎬ都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ꎮ苏洵认为功有所由起ꎬ祸有所由兆ꎬ所以把齐国大治归功于鲍叔牙ꎬ把齐国大乱归罪于管仲ꎮ苏辙在分析管仲临终之言后ꎬ认为小人存在是齐国后来大乱的主要原因ꎬ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问题ꎮ他认为ꎬ管仲和桓公有共同的缺点ꎬ那就是 溺于淫欲而不能自克 ꎬ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ꎬ把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委托给外人宋襄公ꎬ怎能不导致齐桓公死后诸子争权ꎬ死而不得葬的悲剧结局呢?苏辙叹息道: 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ꎬ而无以御之ꎬ何益于事?内既不能治身ꎬ外复不能用人ꎬ举易世之忧ꎬ而属之宋襄公ꎬ使祸既已成ꎬ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ꎮ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ꎮ [8]我们已批评了苏洵论管仲中的偏颇之处ꎮ苏辙再引先君论ꎬ而忽视了管仲推荐隰朋的史实ꎮ(下转第121页) 211[参考文献][1]汪恩民.浙江省委书记端午节赞华侨捐赠近120亿[EB/OL].(2010-06-16)[2018-12-05].http://www.chi ̄nanews.com/hr/news/2010/06-16/2346112.shtm.[2]徐华炳.论侨领角色扮演㊁类型及其价值观[J].浙江学刊ꎬ2012(2):219-224.[3]周望森.浙江省华侨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ꎬ2010.[4]宁波市政协文史委ꎬ政协鄞州区委员会.吴锦堂研究[M].杭州:中国文史出版社ꎬ2006.[5]鄞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鄞县文史资料:第四辑[M].内部刊印ꎬ1997:84.[6]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宁波帮研究[M].杭州:中国文史出版社ꎬ2004:199.[7]陈玲俐.赤子侨心保家卫国 青田爱国华侨抗日综述[EB/OL].(2015-09-02)[2018-12-05].http://szb.zgqt.zj.cn/qtqb/html/2015-09/02/content_88983.htm.[8]青田县志编纂委员会.青田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ꎬ1990:653.[9]徐华炳.温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6.[10]金普森ꎬ孙善根.宁波帮大辞典[Z].宁波:宁波出版社ꎬ2001:234.[11]张君.李基中:致力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EB/OL].(2010-03-30)[2018-12-05].http://py.66wz.com/system/2010/03/30/010198933.shtml.[12]陈正波.方山乡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ꎬ2004:4.[13]陈守义.鄞县籍宁波帮人士[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ꎬ2006:191.[14]沈雨梧.旅德宁波同乡会理事长陈名豪[J].宁波经济ꎬ2000(8).[15]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平阳县志[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ꎬ1993:748.[16]佚名.青田华侨史(五)[EB/OL].(2018-02-23)[2018-12-05].http://www.qingtian.gov.cn/skz/skhq/201008/t20100801_2251577.html.[17]佚名.青田华侨史(四)[EB/OL].(2018-02-23)[2018-12-05]http://www.qingtian.gov.cn/skz/skhq/201008/t20100801_2251576.html.[18]沈雨梧.爱国华侨吴锦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1990(2):75-78.(上接第112页)[参考文献][1]苏洵.管仲论[A].嘉佑集:卷九[M].上海:中华书局ꎬ1936.[2]苏辙.栾城后集:卷七[M].上海:商务印书馆ꎬ1919.[3]韩非子 十过[A].诸子集成: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8.[4]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9.[5]庄子 徐无鬼:卷二[A].六子书[M].嘉靖十二年(1533)刊本.[6]曾枣庄ꎬ舒大刚.三苏全书 管仲分君谤[M].北京:语文出版社ꎬ2001.[7]曾枣庄ꎬ舒大刚.三苏全书 论语拾遗[M].北京:语文出版社ꎬ2001.[8]曾枣庄ꎬ舒大刚.三苏全书 苏辙管仲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ꎬ2001.DiscussionaboutGuanZhongofThreeSuGUANCheng-xue1ꎬGUANShu2ꎬXUNChang-chun3(1.ResourcesCollegeꎬPekingUniversityꎬBeijing100097ꎬChinaꎻ2.NationalSoftPowerResearchCenterꎬPekingUniversityꎬBeijing100871ꎬChinaꎻ3.LaimtonCollegeꎬJilinUniversityꎬChangchunJilin130012ꎬChina)Abstract:SuXunꎬSuShiandSuZhehaveallwrittenTheoryofGuanZhongꎬandtheyhaveseparatelyexaminedthepoliticalꎬmilitaryꎬeconomicreformsandpersonalqualitiesofGuanZhonginotherarticlesandpoems.Thisarticlegivesananalysisanddiscussiontothee ̄valuationofThreeSuꎬandexplainsthecorrectvaluesandbiasesofThreeSu.Thesestudiesanddisscussionswillenlightenusalotine ̄valuatingthehistoricalpositionofThreeSucorrectlyandhowtoinheritandexpandancientcultures.Keywords:SuXunꎻSuShiꎻSuZheꎻTheoryofGuanZhong121。

东坡简介介绍

东坡简介介绍

东坡简介介绍东坡,字子瞻,号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文学圣人。

东坡生于北宋宣和年间(1037年),逝世于南宋绍兴年间(1101年),享年65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亲身参与了政治事务,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作为文学家,东坡的作品以诗词为主,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他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豪放洒脱,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抒发了对人生、自然、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

东坡的书法造诣也是非常高超的,他擅长楷、行、草、隶各种字体,尤以行书最为有名。

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构图严谨,给人以磅礴之感。

他的书法风格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被誉为“苏学”。

东坡还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

他擅长山水画,作品中常以峻峭的山峦、奔放的水流为题材,形象生动,气韵流畅。

他的画作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包括翰林学士、知制诰等。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诚、正直的原则,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重。

他的政治观点独特,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民生,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东坡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他在文学、书法、绘画和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之首,被尊为文学圣人。

东坡的一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星,他的成就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耶律楚材家族与苏学的关联

耶律楚材家族与苏学的关联

第36卷第4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 7 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Vol. 36 No. 4July 2019耶律楚材家族与苏学的关联**收稿日期:2019-04-11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金代儒学思想研究”(2016306) 作者简介:贾秀云,女,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辽金元文学研究。

贾秀云(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苏学在辽代开始传入北方,至金元时期被广泛接受。

在辽金元时期有着重要社会地位的耶 律楚材家族与苏学有重要关联,他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学等方面积极接受,并弘扬苏学,扩大了苏学在北方的澎响。

耶律履高度评价苏轼的经济才能,是“苏学盛于北”的积极推动者;耶律楚材深深领悟了苏学的思想精髓.,是苏学思想的呼应者;耶律铸接受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是苏轼逍遥人生的体验者。

关键词:苏学;苏轼;耶律履;耶律楚材;耶律铸中图分类号:1206.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262(2019)04-0074-06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 居士,元代重臣,官至中书令,在元初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卓越贡献。

他是辽代皇室 后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属于太祖长 子东丹王一支。

耶律楚材的祖先在辽代作为皇室宗亲,一直居于高位,在耶律德元时,归于金 朝,为兴平军节度使。

耶律德元之子耶律履是 耶律楚材之父,虽然仕途不顺,但最后也官至尚书右丞,在金代颇受士大夫尊重。

耶律履、耶律 楚材、耶律铸居于高位,得到皇帝的信任,同时他们又深受中原文化熏陶,与汉族士大夫交流 甚广,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文学文化修养,决定了他们与文坛关系密切,对金元思想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

苏学是以苏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以儒家 理论为基础,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包含了政治、经济、人生、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问体系, 突出特征是它的融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学,人文地理摄影师,第三届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

从2008年至今,先后11次进入尼泊尔进行拍摄,其中三次是受尼泊尔旅游局邀请前往拍摄宣传片,尼泊尔旅游局对外宣传的照片很多出自苏学之手。

2010年被邀请担任上海世博会尼泊尔馆摄影师,并出版《加德满都的故事》一书。

2010年由尼泊尔驻华大使馆为其主办《尼泊尔风情》摄影展。

因为对中尼文化有突出贡献,先后被尼泊尔副总理、外交部长、旅游部长、驻华大使等官员接见。

目前正在整理撰写《尼泊尔摄影攻略》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