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学和音系学引论》 第二版

合集下载

英语语言学阅读书目(学术型研究生)2

英语语言学阅读书目(学术型研究生)2

1. 英语语言研究参考书目语言学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inguistics H.G. Widdowso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Language and Culture Claire Kramsch Psychololinguistics Thomas ScovelSociolinguistics Bernard SpolskyPragmatics George Yule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程雨民《英语语体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桂诗春、宁春岩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语篇分析概要》,黄国文,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语言学入门》,刘润清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戚雨村《语言学引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运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语言学各门课程教材及推荐书目-(简明版)

语言学各门课程教材及推荐书目-(简明版)

课程名称: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蓝纯(主编),2007,《语言导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课程名称:语义学Saeed, J. I. 2000.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yons, J. 2000.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课程名称:认知语言学Evans, V. & 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课程名称:语音学与音系学Carlos Gussenhoven, Haike Jacobs. 2011.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eter Ladefoged. 2009. A Course in Phone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课程名称:语用学Rose, Kenneth R. & Gabriele Kasper. 2001.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erschueren, Jef.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 text that reconsider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ragmatics, i.e. regarding it as a perspective in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课程名称:文体学王佐良,1987,《文体学引论》。

语音学与音系学之辩

语音学与音系学之辩

语音学与音系学之辩摘要:在语言学中,对语言声音的探究之风由来已久。

本文综合当代几位语言学学者的观点,对语音学和音系学之间的异同、语音学的主要分支进行的较为清晰的阐述。

关键词:语音学;音系学;语音学分支绪论语言学中的语音与音系之争存世已久,现在的研究中随着各位学者对语音表义所指功能研究的深入,音系学越发为大家所认可。

学者(马秋武:2015)指出音系学、形态句法学、语义学是构成现代语言学的核心领域。

1.语音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和表意手段(许余龙:2010)。

在探究语音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解释组成“语音”二字的“音”字。

音,即声,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根据第一版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定义,“音或声音,一般指人耳了能够感觉到的空气振动”。

就语言的物理属性而言,声音首先是客观存在的,是能够为听觉所感知的物质存在,自然根据语音的这一属性可以展开系统地研究,这就是语音学,其研究对象侧重于语音的物质属性。

考察语音物质属性的语音学,人类的言语交际分成五个阶段,具体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阶段一是发音刺激阶段,说话人的语言神经系统产生脑电波,将需要表达的信号传递给发音器官,进行语言学到生理学的转换;阶段二是发音阶段,说话人通过包括肺、声带、口腔等在内的发音器官发声,向物理声学转换;第三阶段是传送阶段,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最常见的是空气)向听话者传播;听话者接收到来自说话者的物理声波为第四阶段,即接受阶段,这一阶段是声学向生理学的转换;最后是第五阶段,听话者的耳朵将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通过神经网络传递给大脑,完成言语交际(见Brosanhan & Malmberg 1970:4-5)。

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完全在人脑中完成,随着测验方法的改善和测试仪器的进步,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从感知语言学(又称心理语言学)发展为现在的神经语言学并逐渐向认知音系学发展。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仍然是第二、三、四阶段,分别形成了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其中我们最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发音语音学。

语言学概论第3章(新)

语言学概论第3章(新)

六、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 (三)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 • “音质音位”在发音时总要在时间上占据 一定的长度,所以人们又把“音质音位” 称之为“音段音位”;音高、音长、音重 总是附在音质上体现出来的,不专门占有 时间长度,所以又称为“超音段音位”。
七、音素与音位的关系
• ┌音高——声调 • │音长 ┌舌面元音 • ┌物理属性┤ ┌元音┤ • │ │音重 │ └舌尖元音 • │ └音质——音素┤ ┌发音部位 • ┏自然属性┤ └辅音┤ • ┃(发音)│ └发音方法 • ┃ │ ┌动力源 • 语音┫ └生理属性┼发音体 • ┃ └共鸣器 • ┃ • ┃ ┌音质音位 • ┗社会属性——音位┤ • (使用) └非音质音位(音高、音长、音重构成)
八、音位的聚合
• (一)区别特征 • 能够把此音与彼音区别开的特征我们就称为“区 别特征”。如: • 双唇 送气 清 塞音 • /b/ + - - + • /p/ + - + + • /p`/ + + + + • /t`/ - + + + • /t/ - - + + • /d/ - - - +
八、音位的聚合
• (二)音位的聚合群 • 音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形成不同的聚合 群,如元音、辅音,或塞音、擦音;双唇 音、舌尖前音等。
八、音位的聚合
• (三)平行、对称是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 特点 • 1.结构系统的平行、对称 • 双唇 舌尖 舌根 • 不送气 p t k • 送气 p` t` k` • 鼻音 m n
十、语流音变
• (二)语流音变现象 • 1.同化 • 例如普通话的“音变”[inpian]→ [impian]。 • 2.异化 • 例如普通话的上上连读,前一个变成阳平。 • 3.弱化 • 例如普通话的轻声音节。又如其它元音转化为 中央元音。

第三章 语音

第三章 语音


所有的辅音都可以按照“部位+送气+清浊+方 法”四个特征来加以说明和分类,如: p [p‘]双唇送气清塞音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2 4 6 8 10 12 14 16 18
上齿 硬腭 小舌 下齿 舌面 咽腔 会厌 气管 鼻孔
二 、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其他部位不形成阻碍,气流经过 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 位构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 来。 发音时发音器官是否均衡紧张。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 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的时候,只有形成 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紧张。 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 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阻碍才能通过 口腔或鼻腔,因而气流较强。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一、 语音四要素(语音的物理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 的快慢。长而粗厚的 发音体振动慢,短而细薄的发音 体振动快。 汉语声调就是通过音高升降曲直的变化形成的。 音强(音重、音势):指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取决于振 幅的大小。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 大,气流强,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 英语单词的重音,次重音就是利用音强造成的。 我们平常要别人大声说,小声说,是指音高还是指音 强?
三、元音 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 的。 (1)舌位的高低:分为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 元音、低元音等类别。i—a (2)舌位的前后: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三类。ü—u (3)嘴唇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两 类。i—ü 舌位的前后、高低、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的因 素共同决定一个舌面元音的音质。

对外汉语专业阅读书目

对外汉语专业阅读书目

对外汉语专业阅读书目一、语言学本体研究(一)通论类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现代汉语,钱乃荣主编。

(二)绪论类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1999年。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萨丕尔,商务印书馆, 1999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商务印书馆, 199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朱德熙。

汉语概说,罗杰瑞,语文出版社,1995年。

汉语如是观,史有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公司,1989年。

汉语方言学概要(第二版),袁家骅,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当前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吕冀平,戴昭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纪事(1892—1995),语文出版社,1997年。

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徐家祯,语文出版社,1997年。

(三)语音类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商务印书馆,1981年。

语音学教程,林焘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现代语音基础知识,曹剑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包智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语音常识,董少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普通话语音常识,徐世荣,语文出版社,1999年。

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宋欣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普通话音位,吴天惠,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_conv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_conv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3.1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3.2 从声学看语音3.3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3.4 音位与音系3.5 音位的聚合3.6 语音单位的组合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一、语音学和音系学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三、国际音标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一、语音学和音系学1.什么是语音学狭义:仅指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

本书所指的是狭义概念。

广义:凡是把语音作为研究对象的都称之为语音学,其中包括音位学、语音学。

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一、语音学和音系学1.什么是语音学生理物理心理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重点介绍简单介绍不作介绍自然属性心理属性一、语音学和音系学2.什么是音系学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

早期叫音位学,现研究的范围扩大了。

主要研究范围:在具体的语言中那些音具有区别作用,它们出现的条件是什么,组合规律如何,等等?一、语音学和音系学3. 语音学与音系学的关系各自独立又彼此交叉音系学: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

语言学的核心部分有自然属性的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语音学: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非语言学核心部分一、语音学和音系学3. 语音学与音系学的关系各自独立又彼此交叉音系学: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

语言学的核心部分有自然属性的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语音学: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非语言学核心部分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2.音位:某种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意义的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理解:辨义功能最小的单位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

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3.音位与音素的关系区别:A、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没有辨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具有辨义作用。

语言学中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分析

语言学中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分析

语言学中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分析在语言学的广袤领域中,语音学和音系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相互交织,共同为我们揭示语言声音的奥秘。

语音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学科。

它就像是一位精细的工匠,专注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机制。

当我们开口说话,气流从肺部呼出,经过喉部、口腔、鼻腔等声道的调节,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语音。

语音学便致力于探究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它会研究声带的振动频率如何决定音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调。

不同的声调能够改变词语的意义,在汉语中就非常明显。

像“妈”“麻”“马”“骂”,仅仅因为声调的不同,就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语音学还会关注发音器官的动作,比如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嘴唇的圆展程度等对语音的影响。

而音系学则更像是一位抽象的艺术家,它关注的是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和模式。

音系学并不纠结于某个具体语音的物理特性,而是着眼于语音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以英语为例,“cat”和“bat”中的“c”和“b”是不同的音素,但它们在单词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音系学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语音组合是合法的,而某些则不是。

比如,在英语中,“lb”这样的组合通常是不存在的,但“bl”却很常见,像“blue”“black”。

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语音学常常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声学分析仪器、喉镜等,来精确测量和记录语音的物理参数。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语音的特点。

音系学则更多地依靠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归纳和总结语言中的语音模式来构建理论体系。

它会研究一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语音单位——音位,以及音位的组合规则。

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学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教学中,了解语音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示范发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音的发音技巧。

而音系学的知识则有助于学生理解语音的规律,提高语言的听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音学和音系学引论》(第二版)分章导读第一章导言本章是全书的开篇,分为四个小题目: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和分析,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全书的框架。

第一小节介绍本学科的研究范围。

作者提出语音学和音系学从两个层面研究人类语音的发生和感知:第一个层面是语音的解剖和生理层面,涉及发音器官及功能、语音、传递语音的声波、听者对语音声波的分析和处理。

在这一层面上的研究称为“语音学”,可以细分为语音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和听觉(或感知)语音学。

在第二个层面上,语音被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具有传达意义的目的,在这一层面上的语音研究称为“音系学”,因此音系学常被看作是与特定语言内部的语音构造有关的。

第二小节论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指出本书旨在介绍一种科学的理论方法,是与会不会发音或会不会模仿截然不同的。

普通人通过说话表达意义,从不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哪些器官在做什么样的动作,但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恰恰是说话者的这些细微的过程和活动,并对此进行分析,对器官的动作和活动如何表达意义作出解释。

第三小节首先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对口语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对英语拼写的指导作用,然后讨论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有关英语标准发音(RP)的争论,最后说明语音研究与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

从事录音、语言描述和语言教学工作的人对语音知识会有一定的兴趣,而从事听力学、语言矫治和言语病理学的人员需要具备坚实的语音学和音系学基础。

二十世纪的科技进步为语音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使语音研究的成果与生理学、物理学和电子学有了更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语音研究与科学技术结合在语音合成和语音-文本转换方面也有了可喜的进展,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对理论探索的兴趣,使语音学家和音系学家得以更加紧密地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

第四小节叙述本书的框架,指出各章的目的和方法。

本书在结构上比较特别,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内容交叉进行。

第二、三、六、七、八章明显属于语音学的内容,其余各章属于音系学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模糊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界限,使这两个在很长一段时间独立进行研究的学科更加一致起来。

思考题:1.语音学和音系学在对语音的研究上有哪些异同点?2.语音学和音系学与我们平时发音的关系是什么?3.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可以应用于哪些其他领域?4.语音学和音系学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有什么关系?本章讲述语音的发生,分为十六小节。

第一小节是引言,简要说明什么是语音,其余部分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发音机制(2.2 – 2.6)。

2.元音(2.7 – 2.8)。

3.辅音(2.9 – 2.16)。

关于语音的发生机制,本章强调各发音器官的功能作用,其生理作用放在第六章讲述。

在第二节(2.2)中,图2.2.1描述了发音的过程。

多数语言的发音依靠肺部气流的释放,因而呼吸系统成为语音的能源,肺部即储气室,通过挤压肺部使气流向外移动,再对移动的气流进行各种调整,即形成语音。

气流调整的重要步骤是声带的振动以及口腔、鼻腔、舌位的变化,发音时气流是否受到某种阻塞又区分出辅音和元音。

发元音时,主要依靠口腔和咽腔的形状变化;发辅音时,气流在声腔的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受到阻塞,形成各种不同的辅音。

第三节(2.3)告诉我们各发音器官的名称,第四节(2.4)指出语音的描述要求我们必须把语音切分成音段,而音段的有序构成正是语音有别于其他杂音的关键所在。

第五节(2.5)解释气流的生成机制,重点讨论了肺部气流、声门气流和软腭气流三种气流机制。

第六节(2.6)介绍喉部的成音作用,计有清音、耳语音、挤喉音、浊音和吱嘎音五种。

元音在第七节中称为vocalic sounds,认为比vowel sounds更为确切。

元音的发生主要依靠舌和唇位置的变化调整口腔的大小和形状。

基本元音图将口腔按高低、前后分为八个部位,分别代表根据双唇张开和闭合构成的十六个可能的发音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音部位代表的是一种可参照的部位,因为它们是口腔前后的极端位置,发出这些部位的音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具体语言的发音极有可能只是接近这些位置,例如英语中的[i]与基本元音中的[i]便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只能说二者具有近似的音质。

元音图把口腔上下分为四个部分,前后分为三个部分,在同一个位置上又因圆唇和不圆唇而有两个不同的元音。

在具体语言中,个别元音又参照基本元音有长短、高低、前后的细微变化,在窄式音标中用附加符号标出。

接着,第八节(2.8)讲元音的长度(长元音)和滑动(双元音)问题。

关于辅音(2.9 – 2.16),描述的参数主要是口/鼻、清/浊、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而发音的部位和方式又是术语的难点。

辅音是对气流在某个位置以某种方式进行阻塞,因此首先要熟悉各个发音部位的名称(2.10),其次要掌握发音方式的要领(2.12)。

辅音与辅音、辅音与元音连接在一起,往往会使某个单音发生细微的变化,如齿音前面的鼻音会出现齿化现象(2.11),辅音的部位和方式不同会影响到后面元音的口型发生变化(2.13)等。

此外,同一个部位、同一种方式的辅音在强弱(2.14)、长短(2.15)、清浊和送气(2.16)等方面也可能有所不同。

应该说明的是,语音的这些变化,就语音学来讲,是音质上的差别,而在音系学上,则需研究变化条件的规律。

思考题:1.语音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2.辅音和元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怎样描述辅音和元音的音素?4.单独的语音音段和语音连串中分离出来的语音有什么不同?在任何一个科学体系中,我们都试图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单位进行研究。

语言的研究单位可以是语音、音节、词、句子,这一方面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更主要的还是语言本身也是由这种可分离的、有限的成分构成的,好比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和原子既是物质构成的成分,又是化学家研究的单位。

语言的有限成分构成了语言的系统性,对有限成分进行选择和结合,就可以构造出无限的语言实例。

因而我们可以说,英语中conduct是由七个音素组成、有两个音节的一个词。

这里,音素、音节、词都是语言研究的单位,假如我们要讨论英语重音问题,音节就是必要的单位。

语言的研究单位可以因语言而异,如汉语中有“字”的单位,而英语中没有,但多数情况下语言的研究单位是共享的。

难办的是,语言单位的分离往往比较困难,特别是要在连续的语音中分离出独立的音段,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章第一节(3.1)论述了语音单位的划分,针对音段和音节的切分进行了分析。

语音切分的难点在于“复合发音”(3.2),包括:· 鼻化(3.3),指口腔音带有鼻腔共鸣。

相邻鼻音引起的口腔音鼻化称为“同步鼻化”,有些语言中口腔塞音由鼻音起发,称为“前鼻化音”,反之称为“后鼻化音”。

· 唇化(3.4),指不圆唇的音发生圆唇现象,主要由临近的圆唇音引起。

· 硬腭化(3.5),指发齿龈音时舌尖向硬腭前部移动。

· 软腭化(3.6),发齿龈音时舌面向软腭或咽部移动。

· 塞擦音(3.7),由塞音后接擦音构成的一个音,如英语的[ts]。

· 双塞音(3.8),两个塞音构成的一个音。

· 儿化(3.9),即美式英语和北京话常在元音后带有的儿化音。

· 双滑音(3.10),由两个元音构成,前一个元音向后一个元音滑动。

包括三种情况:上滑音(前音短,后音长)、下滑音(前因长,后音短)和双元音(二音等长)。

以上复合发音引发了元音辅音的区分和音节结构的一些问题,本章最后三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音节(3.11)是一个比较难确定的单位,曾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这里介绍的是一个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即音节通常由一个元音核心构成,有时前面有辅音作起音,后面有辅音作尾音,因此音节的划分常以元音决定。

但在许多语言中,特定的辅音也可以构成音节,例如,英语中词尾的鼻音或边音常与前面的塞音构成非重读音节,德语的词尾鼻音亦有此倾向。

半元音则是在发音方法上似元音,而又不构成音节的。

由于各语言的不同,在语音和音节切分上的难易程度也不同(3.12)。

双元音的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3.13),有些语言有三元音,有些语言的双元音是由一个元音和一个半元音或一个半元音和一个元音构成的,也有两个元音中间夹着一个半元音的,还有两个元音相邻却根本不是双元音的情况。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本书在3.14中进行了分析。

思考题:1.针对汉语或英语进行语音单位的分析。

2.什么是复合发音?它是一种什么现象?3.怎样判断音节?查阅一下其他书籍,找出有关音节的一些理论。

4.结合本章内容,讨论如何解释复杂的语音现象。

第四章语音的音位结构音位概念的形成是19世纪70年代。

关于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涉及的人物,Geoffrey Sampson的Schools of Linguistics (Hutchinson, 1980, p. 246)有所提及,R. H. Robins在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Longman, 1997)一书的第八章有比较详细的讨论,本书第十一章也有专节介绍。

作为本章的背景,这里首先作一简要介绍。

法国语音学家德斯热奈特(A. Dufriche-Desgenettes)于1873年最早使用phoneme一词。

英国的斯威特(Henry Sweet)在其Handbook of Phonetics (1877)一书中也论及音位的概念,指出有些语音变化具有区别性,有些不具有区别性,在一种语言中具有区别性的音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具有区别性。

斯威特提出了“宽式”和“窄式”的注音方法,尚未使用phoneme这个词。

索绪尔(F. de Saussure)在1878年出版的Memoire一文中使用了phoneme这个词。

对phoneme 这一概念进行比较完整的阐述是当时在俄国教书的波兰籍教授库尔德内(Baudouin de Courtenay),他的音位理论论著于1893年出版。

自然,他对音位的认识和研究应该早于这个时间,与德斯热奈特和斯威特的时间相仿,只是他们之间当时并没有什么联系。

在20世纪20年代,围绕音位的意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把它看作是心理学实体,有人认为是生理学实体,有人说它是抽象实体,也有人觉得它仅仅是用于描写的工具。

Robins 认为音位理论第一次最为有意义的进展是当时以特鲁别茨科伊(N. Trubetzkoy)、马泰休斯(V. Mathesius)和雅柯布逊(R. Jacobson)为首的布拉格学派。

他们运用索绪尔的理论阐述音位概念,用结构主义观点解释语言成分。

这样,语音属于“言语(parole)”,音位属于“语言(langue)”。

他们不把音位看作是一组语音或一种注音方法,而是看作一种复杂的、通过语音来实现的音系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