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常见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合集下载

新建 磁共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

新建 磁共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乳腺疾病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环境的变化,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早期诊断和治疗乳腺癌是降低死亡率、提高妇女生存质量的关键。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不但能反映病变的形态学改变,还能揭示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使得这一技术目前已成为乳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本文应用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从而评价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05~2012-10临床怀疑乳腺肿块病人25例,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5~62岁,平均49岁。

所有病例在MRI 检查前均行钼靶及超声检查,检查后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检查方法采用GE HDx 1.5T 超导型MR扫描仪,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

病人取仰卧位,足先进,使双乳自然下垂于乳腺线圈内。

所有病人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平扫包括轴位T1WI、STIR、DWI及矢状位扫描FS T2WI。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3D Vibrant技术,增强前先进行3D平扫,然后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15~20ml,动态增强10个时相。

图像后处理动态增强采集图像传送至ADW4.4工作站,应用Function tool软件对病灶进行分析。

于病灶最大层面,避开出血、液化坏死、囊变及血管等区域选择感兴趣区(ROI)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等指标。

2结果本组25例病人中良性肿瘤10例,占%;恶性肿瘤15例,占%。

良性肿瘤多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多为较均匀强化;恶性肿瘤多为边缘不光滑的肿块或伴有毛刺形成,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

但良恶性肿瘤在平扫形态学上差异都不大。

而动态增强曲线中,良性肿瘤流入型居多,占9例,平台型占1例;恶性肿瘤以流出型居多,占12例,平台型占2例,流入型占1例。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诊断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诊断
• 计算所有采集点内病灶的最大强化率,用Emax表示,其对应的 时 间 为 最 大 强 化 率 出 现 的 时 间 , 用 Tm a x 表 示
第12页/共17页
病灶评估标准
SIc-SI SI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
Ⅰa

Ⅰb
Ⅱ)Βιβλιοθήκη /ⅢTime
Ⅰ 型 表 示 增 强 后 曲 线 持 续 上 升,又分为Ⅰa型及Ⅰb型 Ⅰa型为直线上升 Ⅰb型为曲线上升;
一般情况
常用乳腺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临床广泛采用 仍为首选方法
临床 查体
钼靶 X线检查
超声
优点:简便易行,对比度和分辨率较好 缺点:假阴性率约为5%–15%,敏感性较低
第2页/共17页
一般情况
•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无辐射危害,非常适用于乳腺检查。专用乳腺成 像线圈及磁共振对比剂的应用和近几年来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提高了MRI的空 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使得乳腺MR图像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使其对乳腺良恶性病 变的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Ⅱ 型 表 示 增 强 早 期 达 到 峰 值 后曲线无明显上升或下降, 保持平台状态;
Ⅲ 型 表 示 增 强 早 期 达 到 峰 值 后,曲线呈下降状态 Ⅰ型曲线界定为良性病变 Ⅱ型及Ⅲ型则提示病变趋向 恶性
第13页/共17页
病灶评估标准
BI-RADS评分
应用乳腺成像与数据 系统(BI-RADS)评价 病灶性质 总分等级从0~8分, 每个病灶根据相应的 BI-RADS分类得到一 个分值 良性 (1~3分) 可疑异常(4分) 高度恶性(5~8分)

病灶信号




病灶强化特点

从乳腺磁共振的7种基本强化形式看疾病性质–影像PPT

从乳腺磁共振的7种基本强化形式看疾病性质–影像PPT

从乳腺磁共振的7种基本强化形式看疾病性质–影像PPT
征象1:无强化:注入造影剂后前90s和前7min钟内,MR 信号强度增加<2%。

常见于正常乳腺组织或大于6个月的疤痕组织中。

征象2:缓慢流入:注入造影剂后90s内MR信号强度增加<50%.见于纤维性纤维腺瘤、疤痕组织、灶性乳腺病。

且与造影剂类型密切相关。

征象3:中等流入:注入造影剂后90s内MR信号强度增加50%-90%之间。

常见与纤维腺瘤及乳头状瘤等肿块性病变及乳腺炎及新鲜疤痕等非肿块性病变。

征象4:快速流入:注入造影剂后90s内MR信号强度增加>90%。

常见于浸润性癌,浸润性癌常表现为边缘不规则、霜敷征阳性、T2WI呈低信号。

征象5:平台型曲线:增强90s后信号强度不增加,呈平台样改变。

常见于癌或乳头状瘤。

少见于粘液性纤维腺瘤,乳头状瘤常见,且病灶增强前存在较高信号,平台水平高于或低于典型恶性肿块表现。

征象6:上升型曲线:增强90s后信号强化持续上升。

常见于粘液性纤维腺瘤或乳头状瘤。

征象7:廓清型:增强90s后信号强度开始下降。

多见于乳腺癌,因肿瘤血管动静脉瘘可能。

炎性乳癌可见小灶性廓清型曲线。

乳腺磁共振BI-RADS检查与诊断分级

乳腺磁共振BI-RADS检查与诊断分级

乳腺磁共振BI-RADS检查与诊断分级1. 简介乳腺磁共振(Breast MRI)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用于乳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其中,BI-RADS(乳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检查与诊断分级系统,用于规范化乳腺磁共振检查结果的描述与分级,有助于医生在临床上做出准确的诊断。

2. BI-RADS分级系统BI-RADS分级系统是由___(American College of logy)制定的,旨在提供一种一致且易于理解的语言,用于描述和报告乳腺成像检查结果的发现。

根据发现的异常程度和可能性,乳腺磁共振BI-RADS分级系统将异常结果分为以下五个等级:2.1 BI-RADS 0级BI-RADS 0级表示磁共振检查发现存在技术原因无法评价的影像结果。

此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重复检查以确定诊断。

2.2 BI-RADS 1级BI-RADS 1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没有明显异常。

该等级通常用于排除乳腺疾病,并仅需进行常规的乳腺筛查。

2.3 BI-RADS 2级BI-RADS 2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有一些非恶性的良性特征。

该等级通常用于描述一些常见的、良性的结节或乳腺组织变化。

2.4 BI-RADS 3级BI-RADS 3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有一些可疑但可能为良性的特征。

该等级通常需要进行随访检查,以确定异常是否存在变化。

2.5 BI-RADS 4级BI-RADS 4级分为4a、4b、4c三个子级。

BI-RADS 4a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异常可能为恶性,但风险相对较低;BI-RADS 4b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异常可能为恶性,但风险相对较高;BI-RADS 4c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异常高度可疑恶性。

在BI-RADS 4级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2.6 BI-RADS 5级BI-RADS 5级表示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异常为恶性的可能性非常高,需要立即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摘要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其早期发现、良恶性病变的早期鉴别诊断对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和准确评价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探讨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前瞻性纳入2015.11-2017.01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临床或其它影像学检查怀疑为乳腺病变需进一步确诊的患者59例。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放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之前依次行双侧乳腺3.0T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并且在MR检查后2周内在本院行手术获得病理证实。

59例患者恶性病变43例49个病灶,病灶最大径0.4-5.1cm,平均1.9±0.7cm;良性病变16例18个病灶,病灶最大径0.4-3.0cm,平均1.6±0.4cm。

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平扫信号特点及形态学特点、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磁共振平扫、形态学的统计学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最佳分界阈值点;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TIC曲线类型及ADC值的统计学差异;计算3.0T磁共振单独序列及其联合序列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对上述多种磁共振检查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优选MR检查的诊断指标。

59例67个病灶经病理结果证实,包括恶性病变43例49个病灶,其中浸润性乳腺癌(未分型)5个,浸润性导管癌37个,导管原位癌2个,有导管原位癌成分的浸润性导管癌2个,黑色素瘤1个,粘液癌2个;良性病变16例18个病灶,其中腺病7个,腺病伴囊肿3个,纤维腺瘤5个,纤维腺瘤伴腺病2个,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化1个。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边缘、形态、边界及均匀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形态学特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9.8%,44/49)、(61.1%,11/18)及(82.1%,55/67),Kappa 符合率为0.528;乳腺良、恶性病变TIC曲线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29,P<0.05),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3.7%,41/49)、(77.8%,14/18)及(82.1%,55/67),Kappa符合率为0.574;乳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6,P<0.05),当ADC值的诊断阈值为1.012×10-3mm2/s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8%,45/49)、(83.3%,15/18)及(89.6%,60/67),Kappa符合率为0.793;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联合TIC曲线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5.9%,47/49)、(72.2%,13/18)及(89.6%,60/67),Kappa符合率为0.719;形态学特点、TIC 曲线联合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8.0%,48/49)、(83.3%,15/18)及(94.0%,63/67),Kappa符合率为0.843;形态学、TIC、形态学+TIC、ADC值和形态学+TIC+ADC值等几种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796、0.856、0.900和0.936。

磁共振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磁共振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要 目的 : 究 3 0 MR成像在 乳腺 研 .T
疾病诊 断与鉴别诊 断中的价值 方法 : 对
2 5例 患 者 共 计 3 个 病 灶 进 行 f I检 0 MR
态 及 D E 线 特 征 多数 良性 病 变 , 侧 C 类 彤 , 清晰, 匀强化; 性病灶 , 边界 均 恶 边 模
化 后 , 增 强 的 ・ l 信 0 { , _ t I j J 嫂 降低 (0 1
关键词
乳腺 疾 病 磁 共 振 成 像 弥 散
加 权 成 像
个 ) 称 廓 清 ) I 尢 叫 , ;V
化( 7个 1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1 o:0 3 6 /.s . 07 s 1x 2 I.
肿 、
结 果
图 2 的 I : 线 图 为 B 一1 1 )1 l 曲 I l ) 期 Ⅱ型 A S分
描 ( C ) 制 时 间 一 号 曲 线 , 算 最 大 DE绘 信 计 强化 率 , 定 病 灶 范 围 , 分 析 病 灶 的 形 确 并 态 学特 征 ; 步研 究 弥散 加 权 成像 ( WI 初 D ) 展 示表 面 扩 张 系数 。 结 果 :1 T wl与 rWT 2
23. 3 24
④ I 4个 痫 州: 仃 I 榆 , f分 ) 1 WI 进 ) WI hf t
圳 为 6 0、0 、O 0/ l 佯 小 半 较 少 , 0 8 0 l0 sli , lI l
近 年 来 国 内 , 乳 腺 肿 瘤 的筛 查 与诊 在 断方面最好 的影像 学方 法应 归 于钼 靶 x
确 率 分 圳 为 9 . 睨 ( 83 ) 7 . % ( 3 3 3 2 / 0 、6 7 2 /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效果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效果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核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癌诊断和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乳腺X线摄影相比,MRI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确的图像。

本文将讨论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MRI能够提供详细的乳腺组织图像。

MRI使用强磁场和无辐射的方式生成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这对于乳腺肿块的定位和分析非常有帮助。

与传统的X线摄影相比,MRI能够捕捉更小的病变和隐藏的肿块,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MRI能够区分良性和恶性乳腺肿块。

传统的X线摄影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良性和恶性肿块的外观往往相似。

MRI通过评估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的病理特征,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肿块。

这对于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MRI对于乳腺癌的分期和评估也非常有价值。

MRI可以提供乳腺肿瘤在三个平面的图像,能够准确测量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这对于评估病变的临床分期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MRI还可以检测乳腺肿瘤的侵袭深度和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帮助医生制定更精确的手术计划。

MRI在乳腺癌诊断中也存在一些限制。

MRI是一种昂贵的检查方法,需要专业的仪器和训练有素的医生。

这使得它在一些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难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MRI对乳腺假阳性结果的敏感性较高,可能会导致一些良性肿瘤被错误地诊断为恶性肿瘤,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和进一步的检查。

根据患者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MRI和其他检查方法的结果,最终确定最佳的诊断方案。

MRI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准确、详细的乳腺组织图像。

它对乳腺肿块的检测、定位、分类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MRI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MRI及其他方法的结果,制定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

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

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乳腺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乳腺组织中存在多发结节,其中部分结节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信号强度不均,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明显的强化。

这些表现提示可能存在乳腺癌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除了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也需要引起重视。

乳腺癌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等,结合核磁共振成像的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乳腺癌。

针对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显示的结果,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制定诊疗方案。

首先,需要进行乳腺穿刺活检,以确定乳腺组织中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其次,根据活检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最后,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和监测,以及必要的康复护理。

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是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依据,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

希望本文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全县乳腺癌钼靶筛查已经展开。乳腺结节检出率 增加,检查可对病灶性质进一步评估,避免不必 要的有创检查以及提高恶性病灶的检出率。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 X线钼靶 :
?
对钙化敏感,能显示微小的钙化;对致密型乳腺病
灶检出率减低。
? 超声:
? 容易发现病灶,并发现囊性或实性,但病灶内结构 显示不清,不易鉴别小病灶的良恶性。
平扫1次,注药后5次,获得动态增
强图像,自动减影,得出5次图,并
获得冠状位及轴位图。
4、运用后处理软件( )得到病
灶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特征曲线和表。
5、淋巴结转移评价
(502、4002、8002)
扫描时间:20
图像帧数:2700幅
增强扫描主要参数
1、增强形态 2、增强方式 3、增强曲线 4、早期增强率 5、强化峰值时间 6、血管分布形态 7、淋巴结 优点:敏感于富血供病灶
正常乳腺
乳腺实质:腺体和导管组 成的复合结构,呈中等 信号, T1明显低于脂肪 信号,而稍高于肌肉信 号
正常乳腺
? 乳腺间质:脂肪、纤维 组织、血管和淋巴构成, 围绕和伸入小叶,脂肪 组织高信号,纤维组织 低信号
正常乳腺分型
致密型:腺体组织占乳腺大部分或全部,T1及 T2呈较均匀中等信号
正常乳腺分型
? 增强: ? 多发或弥漫性斑点或片状轻至中度的渐进性强化,
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化程度和强化范围逐渐增高和扩 大。
乳腺纤维腺瘤
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多发生于 临床:临床症状多4为0偶岁然以发下现的乳腺肿块,多
不伴疼痛及其他不适,少数可有轻微疼痛, 在月经期明显。触诊时多为类圆形肿块,表 面光滑,质地韧,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


外下象限
内下象限

? 乳头与胸壁连线三等分, 分前、中、后区
西门子1.5T
? 磁共振扫描仪,双侧乳腺表面线圈 ? 磁共振造影剂 ? *高压注射器手背静脉 /肘静脉注射 ? 注射速率为 2.5.0, ? 剂量0.1。
扫描技术
1、常规T12轴位
2、T2轴位,矢状位
3、 3D序列,全乳腺轴位各向异性容积扫描
脂肪型:主要由高信号的脂肪组织构成,残留 索条状乳腺小梁呈低或中等信号
正常乳腺分型
中间混合型:介于致密型和脂肪型之间

T2 ? 腋窝淋巴结 M: ? T2高信号 ? 无淋巴结门 ? 簇状,圆形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3000
2500
) SI
2000

度 1500

息 信
1000
500
0 0
60
120
乳房的解剖结构
?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 15-25个叶,每个叶又分 为若干个小叶,每个小 叶是一个复泡管状腺体, 分为腺泡与乳管两个部 分,导管包括小叶内导 管、小叶间导管和总导 管。
乳腺解剖、分区
? 中央区:乳头、乳晕
? 内上象限 ? 内下象限 ? 外上象限 ? 外下象限
外上象限
内上象限
中央区
180
240
300
360
420
时间(s)




? I型 缓慢上升型 持续强化(2-7之间信号强度)
? 型 平台型 早期强化后,在增强的中后期信号强度维持在一个平台水平 (2-7之间信号强度升高或降低)
? 型 廓清型 度)
早期强化后,在增强的中后期信号强度降低(2-7之间信号强
? 型 无明显强化
? Ⅰ、Ⅳ型曲线:良性多见,Ⅱ、Ⅲ型曲线:恶性
增强:缓慢渐进性强化,由中心向外周离心性强化。 少许粘液性及腺样纤维腺瘤快速显著强化,其强化类 型与乳腺癌鉴别困难。
F,25,右乳结节2月
边缘清晰,信号均匀, T2明显高信号
增强:缓慢渐进性强化,由中心向外周离心性强化。
缓慢上升型 持续强化,信号强度变化与正常组织同步
乳腺癌
? 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近几年 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且有城市化、年轻化、 知识化趋势,已成为女性首位或第二位常见 的恶性肿瘤。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 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乳腺癌, 50%发生于外上象限,其次为乳腺中央区 (乳头附近)。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乳腺常见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妇 女死亡的第二位病因。目前,全球乳腺癌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均呈迅速上升趋势,且发病越来越年 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 由于多数乳腺癌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发现 时多己属中晚期,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 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病理:纤维腺瘤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 分增生共同构成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可表 现为以腺泡上皮为主要成分,也可表现为以 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其发生与乳腺组织对 雌激素反应过强有关。
表现:平扫: T1多呈低或中等信号,边缘清晰,圆形、 卵圆形或分叶状。 T2依肿瘤内细胞、纤维成分及水的 含量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信号强度。纤维成分含量多 的纤维性纤维腺瘤信号强度低,而细胞和水含量多的 粘液性及腺性纤维腺瘤信号强度高,其内部结构均匀, 信号一致。年轻女性纤维腺瘤通常细胞成分多,而老 年女性纤维腺瘤通常含纤维成分多。 64%的纤维腺瘤 内可见胶原纤维形成的分隔,在 T2上成低或中等信号, 为纤维腺瘤特征性表现。
? 红外线乳透:
?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对乳腺肿瘤的检出率和鉴别
良恶性效果欠佳
? 检查:
? 优势:组织分辨率高;多层面、多方位、多序列、 多参数扫描成像;动态增强可反映血液动力学特点;对 多灶性、多中心性检出率较高。
? 不足:检查时间长,患者耐受性、配合性差,对钙 化显示不满意。检查费用较高。( 1400+160元)
? 病理分型: ? 囊性小叶增生:导管囊状扩张 ? 腺性小叶增生:以小叶增生和导管增生为主 ? 纤维性小叶增生:结缔组织增生
? 表现: ? 平扫:T1增生的导管腺体组织表现为低或等信
号,与正常乳腺组织信号相似,无特异性。 T2上信 号强度依赖于增生组织内含水量,含水量越高信号 强度亦越高。当导管、腺泡扩张严重,分泌物时可 形成囊肿,常为多发, T1上呈低信号, T2上呈高信 号。
乳腺增生病
? 为女性乳腺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一般组织学上将乳腺 增生性病描述为一类以乳腺组织增生和退行性变为特征的改 变,伴有上皮和结蒂组织异常组合,它是在某些激素分泌失 调的情况下,表现出乳腺组织成分的大小和数量构成比例及 形态上的周期性变化,是一组综合症
? 临床:多见于30-50岁女性,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常见症状 为乳房胀痛和乳腺内多发性“肿块”,症状常与月经周期有 关,月经前症状加重,月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