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文根据实验 资料 , 动力学 角度 . 过 土壤水势的分布 状态及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 析 。 从 通
关键词
次降雨
入渗
补给量
研究 降 雨 后 . 表 至 湿 润 锋 面 的 土 层 含 水 量 增 大 , 水 势 随 之 地 土
目前 , 产 实 践 中 . 用 的 次 降 雨 入 渗 补 给 量 计 算 , 般 生 常 一 通 过 三 种 途 径 :、 观 井 动 态 资 料 分 析 ; 、 均 衡 法 ; 、 渗 l长 2水 3蒸
如 长 观 井 动 态 资 料 分 析 , 开 采 区 地 下 水 升 幅 中还 包 括 了 因 在
停 采 引起 的 水 位 抬 升 ; 均 衡 法很 难 寻 找 同 为 某 一 单 次 降雨 水 引 起 的 地 下 水 完 全 升 值 , 一 方 法 其 入 渗 补 给 量 观 测 值 也 难 后 以 判 断 与 次 降 雨 的 对 应 关 系 。 者 依 据 实 验 观 测 资 料 , 过 土 笔 通 壤水势分 布状态及变化 剖析次降雨入渗 补给过程 。
1 2 不充分 供水情况 .
降 雨 后 水 分 下 渗 即 形 成 如 图 2中 土 水 势 分 布 形 式 。 随 下
水分 呈 层状 的压在 先前入 渗的水 流上面 , 原有 的土 壤水分 把
向 下 挤 压 , 没 有 超 越 现 象 的 称 之 为 活 塞 流 的 模 式 。 上 述 二 而 即 个 阶 段 初 始 时 刻 , 次 降 雨 渗 入 水 流 可 能 不 会 立 即 产 生 入 渗 本 补 给 量 , 笔 者 认 为 , 是 由 于本 次 降 雨 导 致 潜 水 面 以上 入 渗 但 正 补 给 土 层 土 水 势 梯 度 增 大 , 而 增 加 了入 渗 补 给 量 , 以视 为 从 可 本 次 降 雨 入 渗 补 给 的 起 始 时刻 。 且 . 土 水 势 特 征 分 布 确 定 而 以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条件下松嫩盆地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条件下松嫩盆地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
20 0 5这 1 0年 间 , 嫩 盆 地 的 土 地 利 用/ 被 条 件 变化 对 其 年 均 降 水 入 渗 补 给 量 的 影 响 。 松 覆
[ 关键词 ] 松嫩 盆地 ; 降水入渗 补给量 ; 土地利 用/ 覆被条件
[ 中图分 类号 】 V 2 T 11 1 .
[ 文献标识码 ] A
指大 、 中城 市及 县镇 以上建成 区用地 。湿 地 : 指地势平坦低
洼 , 水 不畅 , 排 长期 潮湿 , 节性积 水或 常 年积 水 , 层生 季 表
长 湿生植 物 的土 地 。盐碱 地 : 指地 表盐 碱 地聚 集 , 被稀 植 少, 只能生 长耐碱植 物的土地 。
1 土 地 利 用 / 被 动 态 信 息 的 提 取 . 3 覆
对松嫩 盆地的地下水 资源 量有 重要影响 。 0世纪 以来松嫩 2
盆 地的土地 利用/ 覆被 条件 发 生了 巨大变 化 ,仅 以松嫩 盆 地 中生态相 对较脆弱 的西 部 地区 为例 ,近 5 0年来草 地共 计减 少了 O7 ×14 m2耕 地增 加了 03  ̄ 0 k , . 0k , 0 . 1 m2草地 除 0
调查所 需要 的信 息源 ,对 于把握 土地 利用/ 覆被 变化的 空
间特点具有 无可比拟的优 势 。遥感技术是 目前国内外 研究
平 台下 , 勾画 出 19 年 各种土地 利用类 型的图 斑 , 线表 95 以
示 图斑 的边 界 , 字化 完成 后进 行拓 扑分 析 , 数 无错 后 再将 线状 图层转化成面状 图层 ,生成 19 9 5年土地 利用/ 覆被 类 型图 , 即完成 19 9 5年土地 利用/ 覆被条件 的遥感解译 。
将 19 95年 土地利 用/ 覆被 条件解译 的中 间成果 , 以线 状图层方 式叠 加到 2 0 0 5年的遥 感影像上 ,对 照 2 0 05年影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拟评 价 和管 理 模 型 研 究 ” 汇 总 了 8 中 8口 观 测 井 的 地 下 水 位 数
1 次降雨人渗补给 系数的空 间变异性研究
1 1 次 降雨入 渗 补给 系数变 异机 理分析 .
自然界中不存 在绝对均 质的多孔介 质 , 土壤 的水力传导度 、 微观孔 隙结构 和颗粒成 分都具有 一 定的空间变 异性 , 即使在 地 下水埋深 、 地形地貌等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 , 入渗 补给也呈 现出复
大至 最 大 值 后 逐 渐 减 小 并 趋 于稳 定 ; 形 地 貌 通 过 影 响 径 流 形 地
在 区域 降雨 补 给 的 研 究 中 , 降 雨 入 渗 补 给 的 空 间 变 异 特 次 征也 可 以得 到证 实 』 在 降 雨 地 区 地 下 水 埋 深 和 地 形 地 貌 相 。

要: 分析 了降雨不均匀入渗补给 的产 生机理 , 应用地质统计 学方 法研 究了次降雨入渗补给 系数 的空间变异
性 , 立 了协 方 差 函数 与 方 向 角 的 函数 关 系; 次 降雨 入 渗 补 给 系数 进 行 了 K rue —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开 , 过 求 解 特 建 对 ahn n ov 展 通 征 值 、 征 函数 及 随机 向 量模 拟 次 降 雨入 渗补 给 系数 随 机 场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水 平 径 流 微 弱 、 水 面 坡 度 小 特 在 潜 的地 区, 平稳 场理论 可以有 效地描述 次降雨入渗补给 系数 空间分布规 律 , L展 开法具有优越 的收敛速 度。 K
似 的前提 下 , 这种大 尺度上入渗分布不均匀 的可能诱 因包括 : ① 土壤渗 透性 能大尺度 的变异性 , 最根本 原 因在 于土壤沉 积形 其 式 及颗 粒成 分的差异 ; 植被覆盖 、 ② 降雨时空分 布 、 土壤前 期水 分状况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由于降雨入渗补给的分布不均

基于MODCYCLE模型的农田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基于MODCYCLE模型的农田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1 O月 3 1收获 , 3 生长期共 17d 期 问累计 降水量 为4 17ll, 0 , 8 . :l i l l
7月 2 对 1 田和 4号 田进 行 了 保 苗 灌 溉 , 溉 水 馈 为 70 91 3 号 灌 5 m / m 。2号 田和 3号 田没 有 灌 溉 , 便 和 保 苗 灌 溉 方 式 进 行 h 以
第3 3卷第 4期
21 0 1年 4月

民 黄

VO _ 3. 4 I 3 N( . Alr 2 1 l .. 01
YE L W L 0
RI VER
【 资源 】 水
基于 M D Y L O C C E模 型 的 农 田降 水 人 渗 补 给 研 究
王 润冬 , r 陆垂 裕 孙 文 怀 秦 大庸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 1 土 壤 水 循 环 机 制
2 土壤类 型及参数 率定
本次试验在河北省 农科 院旱作 农业 研究所 试验 基地 内进 行, 该基地位于衡水市护驾迟村 , 距北京 2 0k 是华北平原和 7 m,
关 键 词 :MO C C E模 型 ;水 循 环 ;降 水 入 渗 ;农 田 DYL
中图分类 号 :P 3 33
文献标 识码 : A
di1 .9 9 ji n 10 — 7 .0 10 .2 o:0 3 6 /. s.00 1 9 2 1 .4 0 2 s 3
试 验 田 , 壤 质 地 基 本 相 同 , 2 m 为 褂 作 层 ,O~3 l 土 0~ Oe 2 8C n为
(. 1 中国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研 究所 , 北京 10 4 2 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 资源与环境 学院 , 0 04; . 河南 郑州 4 0 1 ) 50 1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
1.透水土壤层入渗:降雨直接滴落到土壤表面后,一部分雨水会通过
土壤上的孔隙、裂隙和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进入土壤内部,称为土壤层入渗。

入渗过程中,土壤的透水性、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会对入渗速
度和量产生影响。

2.地表径流入渗:另一部分降雨在土壤表面形成水滴,随后形成地表
径流。

当降雨量较大或土壤饱和时,地表径流会出现,并通过土壤的空隙、裂隙和土壤层的透水性进一步入渗到地下水系统。

3.河流渗漏:大气降雨可以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系统,当河流河床
和河岸的土壤存在孔隙和裂隙时,部分径流会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系统。

4.异常入渗: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土壤或岩石层阻塞、建筑物渗漏、
堤坝渗漏等,降雨可以通过异常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

这种入渗方式的数
量较小,但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
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地表覆盖情况以及地
形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降雨的入渗速度和量,进而影响地下水的补给。

此外,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还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

地下水补给的过程需要滞留时间来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位,因此,过度
地提取地下水或影响地下水的入渗补给机制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资源
枯竭的风险。

综上所述,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机制是多样的。

了解和研究这些机制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稳定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入渗试验

入渗试验

系数确定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重要的水文参数,其值可用下列方法确定。
①动态分析法。在地下水水平排泄微弱的平原地区,降水后补给潜水的水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利用地下水自记水位计或其他仪器能准确测得降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幅度Δh。Δh和水位变动带给水度μ值的乘积大致等于降水入渗补给量,即Pr=μΔh,将它除以同期的降水量即得α值。当计算时段内有数次降水,则将每次降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相加,再乘以给水度,除以该时段的总降水量,得到该时段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在地下水水平径流强的山区或山前地区,该法不适用。此时,可有计划布置5个以上的观测孔,同时观测地下水水位,用有限单元法或有限差分法近似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再求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由于降水入渗补给量Pr取决于某一时段内总雨量、雨日、雨强、包气带的岩性及降水前该带的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下垫面及气候因素,因此α值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α值,即使同一地区,不同时段α,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可根据不同的计算时段,确定相应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如确定一次降水的和全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降水入渗系数目录
定义
计算
影响因素
系数确定
定义 Βιβλιοθήκη 指降水入渗补给量Pr与相应降水量P的比值。
计算
一定时期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期内降水量的比值。降落到地表的水,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或为植物截留和填洼,一部分产生地表径流,其余部分渗入地下。下渗的水首先补充包气带的水分和产生表层流,多余部分到达潜水面补给地下水。设该时期的降水量为P,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为Pr,则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用下式表示:α=Pr/P。
②水量平衡法。如能在一个闭合流域设置地下水平衡试验场,则可通过实测各平衡要素,求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每次降水后,将实测的降水量减去实际蒸发量、植物截留量、坑塘河沟拦蓄量、地表径流量、包气带土壤含水量的增量等,即可求得降水入渗补给量,进而求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来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河流的水文过程研究与分析,则对于科学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河流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水文过程概述水文过程是指水分在河流流域中的循环和迁移过程,包括河流的形成、降雨入渗、蒸发蒸腾、地下水补给等。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河流的水资源系统。

降雨是水文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

降雨的分布和强度不仅影响着水库的供水能力,还会影响到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的供水。

同时,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过多的降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而过少的降雨则可能导致干旱。

降雨的入渗是指降水通过土壤表面渗透到土壤中的过程。

入渗速率取决于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含量等因素。

当降水超过土地的入渗能力时,地表产生径流,进入河流。

而适当的入渗量则可以充实地下水资源,维持河流的正常流量。

蒸发蒸腾是指水分从土壤和植被中转移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发蒸腾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河流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损失因素。

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会增加蒸发蒸腾速率,从而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

地下水补给是指地下水中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

降水经过入渗后,一部分会进入地下水层供应河流流量及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是维持河流水量和水库水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水文过程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因素气候是水文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降水分布和强度,从而影响到河流水量和水质等指标。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气温升高导致了土壤水分蒸发速率的增加,降水的分布也变得更加不稳定。

2. 地形因素地形对水文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的河流流域,由于水流陡峭,河流流速快,径流量大,同时降雨也更为集中。

而平原地区河流流域则相对平坦,水流较缓,径流量小。

3.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对水文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降雨的入渗速率和贮水能力不一样,从而决定了降雨的径流转化率。

降雨入渗对地下水补给的试验研究

降雨入渗对地下水补给的试验研究
入 渗 ,土壤 中不 同位 置的 土壤水 会逐渐增 加 ,而 土壤 水吸力则会 不断减 小 。在入 渗过程 中土壤水
式 中 :a 为年降雨 入 渗补 给 系数 ;P 年为 年 降 年 ,
雨人 渗补给 量 ;P 年为 年降 雨量 。
吸力 与土壤 水 含 量 的 变 化 是从 上 向下 逐 层 进行 的 ,并存 在两个 比较 明显 的变化过程 ,第一个 变
饱 和带水 量平衡 ,入渗 补 给量 由下式 确定 :
Pr P+ 卜一 — R— ET J — Q —Q ・ z d () 1
式 中 :Pr为人 渗 补 给 量 ;P 为 降雨 量 ;J为灌
水 量 ;R 为地 表径 流量 ;ET为 蒸腾 量 ; ( Q—
Q )d 为单 位厚 度 土壤 水 分亏 缺量 ;Z o : o为 亏缺
1 3 入 渗 补给的形成 条 件 .
1 概 述
降雨渗入 土壤非饱 和带 ,又从非 饱和带进 入 地 下水 的现象称作 人渗补 给 ,人渗补 给的水量称 作人 渗补 给量 。入渗补 给地下水 的过 程是大气水

入 渗过程 中 ,包气 带 土壤只有在 大于 田问持
水 量时 才能产生 重力水 补 给地下水 。通 过 土壤 非
l } 80
蜗 I 鳅j ) 警

。重
4 0
乏 0, 1 0
莲 鲫
《 【 0 】O
8 2 7 { 8 2 9 1 7 7 6 29 2 6 7 22 7 5

颗粒 较粗 的细沙组成 ,中间有不完 整 的亚 粘 土隔 水层 。该 区属于半 湿润 大陆性 气候 ,多 年平 均降
雨量 6 7 5 mm,年 降 雨 量 的 7 集 中. . 次 降 入 津补给 系 期 --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李雪峰李亚峰樊福来
(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 071000)
来稿日期:2003-12-09
摘要:本文根据冉庄实验站实测资料,描述了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通过1991年8 m蒸渗仪实测资料,说明降水入渗过程中入渗锋面演变情况。

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入渗过程有以下3个特点:1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特点:从地表至1 m为I带,从地下水面至地下水面以上2 m为Ⅲ带,介于I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2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包气带土壤含水量5月份最小,6~9月份较大。

3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

包气带愈厚,时程愈长。

关键词:降水入渗补给;包气带;土壤含水量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Li xuefeng ,Li yafeng ,Fan fulai
(Baod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 Survey Bureau, Baoding,07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Ranzhu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Water Resource, the article showed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in the area of the groundwater with deep water table.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1.soil moisture in the zone of aeration has zonal characteristic ,the zone from surface to 1m is called zone I and from groundwater table 2m is called zone III ,the zone between them is called zone II;2.soil moisture in zone of aeration ha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 ;3.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has later characteristic obviously.
Key words :rain 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zone of aeration ,soil moisture
1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基本情况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距保定市40 km。

地处太行山前,属于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实验站由实验流域和中心实验场组成,中心实验场内有三个大型地中蒸渗仪,包气带实验区、节水灌溉实验场和项目齐全的气象场。

三个地中蒸渗仪面积均为10m2,潜水埋深分别为1 m、2 m和8 m。

包气带实验区的面积为50 m2。

蒸渗仪和包气带实验区内设有中子仪测管和负压计,观测土壤含水量和土水势。

自1987年建成以来,每年都在种植小麦、玉米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连续运行15 a,资料基本完整。

地中蒸渗仪为回填亚砂土,包气带实验区为原状亚砂土。

实验期间实验区地下水埋深5―21 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00 mm。

收稿日期:2003-12-19
作者简介:李雪峰(1967-),男,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工作。

2 地下水深埋区典型的降水入渗过程
降水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蒸散发,另一部分以地面漫流形式汇入河道形成地表水,再一部分被表层土壤吸收。

被表层土壤吸收的这部分降水,在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地中蒸渗仪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中表现为表层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大,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形成重力水团并逐渐向下运移。

在重力水团向下运移过程中,沿程不断地填充包气带孔隙,多余的重力水团继续向下运移,直至到达地下水面补给地下水。

图1是8 m蒸渗仪1991年降水入渗过程的入渗锋面演变图。

1991年5月16日正是小麦生长旺季,全剖面储水量是本年度最小值,5、6月虽有降雨和灌水216.3 mm,但绝大部分消耗于蒸散发,到7月1日储水量只增加41.7 mm。

7月上旬降雨116.5mm,基本补充了土壤亏水,7月11日初步形成入渗湿润锋面,锋面位置到达1.4 m。

7月11日降雨52.4 mm,7月12日锋面发展到2.0 m。

7月20日夜降暴雨140.9 mm,7月21日形成较大的湿润团,覆盖了原来的湿润锋面,发展到3.6 m。

7月21日降雨31.8 mm,7月23日锋面运行到4.8 m。

7月27日降雨53.9 mm,7月28日储水量达最大值2723.1 mm,有较大的重力水形成,入渗锋面达到 6.0 m,蒸渗仪开始承接到入渗补给量。

从此以后再没有较大降雨,土壤储水量逐渐减少,进入包气带土壤水疏干补给地下水阶段。

到1992年6月1日达到1992年度储水量最小值,包气带土壤水疏干,1991年度的入渗补给过程才告全部结束。

疏干后的1992年6月1日与1991年5月16日相比,全剖面储水量还少了68.3 mm。

从7月9日形成入渗补给的降雨开始,到7月29日接到入渗补给量,土壤水在8m厚的包气带中运行了20 d,这是有实验资料记录以来入渗速度最快的一次。

图18 m筒降水入渗锋面变化
3 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特点
通过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对地中蒸渗仪各深度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降水入渗补给过程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3.1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分布特征
在地下水大埋深(地下水埋深大
于6 m )条件下,包气带土壤含水量
在垂向剖面上明显地分布三
个带: 从地表面至1 m 为Ⅰ带,这一带
与大气联系最密切,受日照、气温、湿度、降水和蒸发等气象因素
有无作
物和作物种类、长势等影响,含水量变化频繁,动态变化幅度大,称为强变动带。

土水势可由-20 cm 水柱变到-900 cm 水柱;土壤含水量可由9.4%(体积含水量—下同)变化到
39.0%。

从地下水水面至含水量受地下水影响较大的上界面(一般为地下水水面以上2 m )为Ⅲ带,这一带受
地下水毛细作用影响,含水量时空变化不大,称为相对稳定带。

介于I 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

这一带含
水量变
化幅度较I 带小,较III 带大,称为弱变动带。

包气带含水量和土水势的垂向剖面分布分别见图2、图3;包气带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Ⅰ带每米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可达214.0 mm ;Ⅱ带每米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为50.0~92.8 mm ;Ⅲ带每米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只有10.7 mm 。

图2 土壤含水量垂向剖面分布
图3 土水势剖面变化
表 1 包气带垂向土壤储水量变化
包气带区间(m )
0—1 1—2 2—3 3—4 4—5 5—6 6—7 7—
8
最大储水量(mm ) 365.7 353.5363 344.2358.6365.1 361.6 361.7最小储水量(mm ) 151.7 260.7274.9
293.6
281.2
306.8 351 351
变幅(mm )
214 92.8 88.1 50.6 77.4 58.3 10.6 10.7
3.2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时程变化特征
每年的5月份是小麦生长旺季,作物需水量最多,此时,降水量稀少,包气带土壤含水量是全年的
最低时期;在汛期(6~9月份),当发生较大降水时,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增加,地下水大埋深条件下,可以从包气带垂向剖面图上观测到重力水团向下运移的现象;当降水过后,要么包气带土壤水向上蒸散发,要么重力水团向下入渗运移,包气带土壤储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详见图4)。

图4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过程线
3.3 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
一次有效降水(所谓有效降水,是指该次降水足以造成对地下水的补给),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
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

时程的长短,与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密切相关。

据冉庄水资源实验站1 m 、2 m 和8 m 蒸渗仪(岩性均为亚砂土)的观测结果,当包气带厚度为1 m 时,发生降水不足1 d 就产生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且很快就达到最大入渗强度值,此后,入渗强度逐渐减弱,几d 后,入渗补给过程结束;当包气带厚度为2 m 时,发生降水1 d 后才产生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3 d 后才达到最大入渗强度值,整个入渗过程需要10 d 左右;当包气带为8 m 时,无论发生降水至产生对地下水入渗补给的时程,发生降水至达到最大入渗强度值的时程,还是发生降水至整个入渗过程结束的时程,都要更长一些。

图5为1991年实测的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并且包气带愈厚,滞后的时程愈长。

图 5 1991年降水入渗补给过程
参考文献:
[1]樊福来,李雪峰,李晓春.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机理及入渗补给系数研究报告[R].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7.11-15
[2]樊福来,李雪峰.冉庄水资源实验站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实验成果分析研究[R].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冉庄水资源实验站,2003.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