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入渗法计算公式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6;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8;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2;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土壤水文学2下渗计算过程

开始积水的时间: tp Fp i
由于只有当 R>Ks 时才可能发生积水,此时,入渗率可表示 为:
f i
t tp
f
Ks
1 s
i st
F
t tp
上式中F表示积水以后的累积入渗量 。由于不是由 t=0时开始积水,所以 需要采用下式计算:
Ks t tp tp
F sf
i
t
1 KS
F
sf
s
0 ln 1
sf
F
s 0
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KS
1
s
f
s
0
F
time
f
t ts te
1 KS
F
sf
s
i ln 1
sf
F
s i
ts -te
FS
te
Time shifted GA infiltration curve
ts
time
• 现举例说明:
设一种壤土,s 0.48,i 0.20,Ks 0.05cm / h,s f 取25cm,
5
0.4 3
1
e
3 t 60
F20
0.510 1.510
1 60
0.33
f 20
5 3.19 5
0.33 0 0.67 0
4.11
t
4.11
0.4
5
0.4e
3 60
t' 4.3min
k ttpo t
f fc fo fc e 60
3t204.3
f 0.4 5 0.4 e 60
2. 霍顿模型
霍顿入滲公式 Horton (1939)观测土壤水份入滲速率,以指数递减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摘要:通过对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以不同方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经分析对比,确定隧道最大涌水量,对隧道的设计、施工起到超前预防作用。
关键词:隧道涌水量,水文地质试验,渗透系数,汇水面积,降水入渗系数1前言隧道涌水量的计算,是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长-特长隧道,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设计、施工所采取的涌、排水措施。
本文通过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不同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实例,讨论了隧道涌水量预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试验是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关键一环,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选用抽水、压水、注水及提水试验等方法。
下面仅就各种试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介绍如下:2.1抽水试验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位降深次数,一般进行3次,当勘探孔的出水量较小或试验时出水量已达到极限时,水位降深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2次。
2、当出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判断为抽水试验稳定。
2.2压水试验1、压水试验宜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段压水方法,同一工程中试验段长度应保持一致。
2、试验段长度一般为5m,最长不得超过10m。
3、压水试验宜采用3个压力阶段,一般采用0.3Mpa、0.6 Mpa、1.0 Mpa。
4、压水试验中,每10min宜观测一次压水流量,每一压力阶段在流量达到稳定后延续1.5-2.0h即可结束。
2.3注水试验注水试验一般采用钻孔常水头注水法。
1、采用清水向孔内注水,当水位升高到设计的高度后,控制水头、水量保持稳定。
2、注水试验应进行3次水位升高,每次水位升高宜采用2、4、6m,间距不宜小于1m。
2.4提水试验提水试验采用定水位降深法。
1、单位时间内提水次数应均匀,提出的水量大致相等,并达到水位水量相对稳定。
2、水位水量每隔30min测定一次,计算出出水量,出水量波动值为±10%,水位波动范围10-20cm,即为稳定。
3、提水试验延续时间,应在水位、水量相对稳定后在进行4h即可结束。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6;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8;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2;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600管半小时渗水量计算公式

600管半小时渗水量计算公式
半小时渗水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
渗水量=饱和渗透率×饱和土壤体积×时间间隔
其中,饱和渗透率是指土壤的渗透性能,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土
壤能够渗入水的体积。
饱和土壤体积是指单位面积的土壤体积,通常以立
方米/平方米为单位。
时间间隔是指测量渗水量的时间,单位为小时。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计算半小时渗水量:
假设块土地的饱和渗透率为0.1立方米/小时/平方米,饱和土壤体积
为0.3立方米/平方米,时间间隔为0.5小时。
渗水量=0.1立方米/小时/平方米×0.3立方米/平方米×0.5小时
=0.015立方米
在半小时的时间内,该土地的渗水量为0.015立方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公式是基于理想条件下的渗水量,实际情况
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的结构、含水量、温度等因素。
因此,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修正或者使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
此外,需要注意在使用以上计算公式时,要确保单位的一致性。
尤其
是饱和渗透率和饱和土壤体积的单位必须一致,否则计算结果会出错。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工程前沿 | Engineering Frontiers·20·2020年第23期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李 阳1,游哲远2(1.重庆高速巫云开建设有限公司,重庆 401147;2.招商局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 400060)摘 要:高速公路隧道建设能缩短公路里程,提高运行效率,被大量运用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
但隧道的建设将产生一系列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隧道内涌水及地表枯水两种现象。
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要求,对一特长隧道施工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为1155m,产生的涌水量为12422m 3/d(453.41万m 3/年)。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针对涌水风险提出了施工期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地下水;涌水中图分类号:U4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20)23-0020-03作者简介:李阳,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速公路。
通信作者:游哲远,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速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我国已是世界上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最复杂、修建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
隧道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建设显著缩短了高速公路里程,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行效率,但是,隧道工程的建设会产生一系列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隧道内涌水,这将恶化围岩稳定状态,导致施工困难,增大工程造价,严重时或将产生施工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二是地表枯水,造成饮水困难。
隧道施工期较长,会产生连续排放的施工废水,如不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可能会对隧道内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
1 隧道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实例在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地质灾害,这给隧道的施工安全以及建成后的运营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由地下水环境带来的涌水影响非常大。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 R r r=-+-1366200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 H S S b r=--1366220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 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 H S S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6;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8;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最大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Q = 2.74*α*W*A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α—入渗系数W—年降雨量(mm)A—集水面积(km2)参数的选用:α—入渗系数选用0.12;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管道及巨大的溶 蚀裂隙,通常有效直 径以米计。径流方式 以管流为主。
张开的岩溶裂隙及各 级构造裂隙,通常有 效直径以分米计。径 流方式为混合流〔管 流~隙流〕。
0.50~ 0.80
0.30~ 0.50
0.60~0.40
0.40~ 0.20
微小岩溶裂隙、层间 裂隙、溶孔及成岩过 程中形成的各种原生 孔隙和缝隙等,有效 直径以厘米~毫米计 。径流方式以隙流为 主。
涌水量 α-降水入渗系数 W-年降水量 A-汇水面积
m3 Q=2.74*α*W*A 130.08
mm
km2
0.2
1826
0.13
表2 宜万铁路碳 酸盐岩降水入渗 系数、地下水涌
入系数表
地层
岩性
岩溶发育强 度
T1j〔嘉陵江组〕 T1d〔大冶组〕 P2c〔长兴组〕 P1q〔栖霞组〕 P1m〔茅口组〕 O1、O2+3、Є2+3
0.15~ 0.30
降水入渗系数α
0.01~0.10 0.10~0.15
0.15~0.20 0.20~0.50
灰岩、白云质灰 岩、白云岩、鲕 状灰岩及生物碎 屑灰岩
灰岩、含燧石灰 岩、瘤状灰岩、 生物碎屑灰岩
强烈发育 中等发育
C2、D3
泥质灰岩、 白云岩
(3)降水入渗系
数的经验数据:
当缺少观测、试
验资料时,可按
表3“降水入渗系
数α经验数据”近
似确定含水体的
降水入渗系数。
表3 降水入渗系
数α经验数据〔
《规程》表8.5.2
〕
岩层完整程度 降水入渗系数α
完整岩石 较完整岩石
0.01~0.10 0.10~0.15
弱发育
岩溶发育程 度
岩溶微弱发 育
岩溶弱发育
较破碎岩石
破碎岩石 极破碎岩石
0.15~0.18
0.18~0.20 0.20~0.25
岩溶中等发 育
岩溶强烈发 育
岩溶含水介质类型 及径流形式
地下水涌 降水入渗 入系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