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是怎样计算的

合集下载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降雨量和径流量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先来说说降雨量。

降雨量呢,简单说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上的雨水的深度。

这就好比天上像是有个巨大的水龙头,哗啦啦地往下倒水,而我们要算一算到底倒了多少水到地上。

那径流量又是啥呢?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比如说一条河,在一段时间内流过的水的多少就是径流量。

要计算降雨量,常用的公式是:降雨量(mm)= 雨量筒中雨水的深度(mm)。

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实际测量可没那么容易。

想象一下,下雨天,我们拿着雨量筒放在外面,眼巴巴地等着雨水落进去。

有时候风一吹,雨水可能就飘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雨量筒放的位置不太对,得到的数据就不准确啦。

再来说说径流量的计算。

常见的公式有:径流量 = 过水断面面积 ×流速 ×时间。

这就像是在算一条河在一段时间内运输了多少“货物”(水)。

不过要准确测量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小山区考察水情。

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带着各种测量工具,想要弄清楚当地的降雨量和径流量。

我们把雨量筒小心翼翼地放在空旷的地方,还得时刻盯着,怕有什么东西干扰了测量。

到了测量河流径流量的时候,更是费了好大的劲。

有人拿着流速仪在河边小心翼翼地测量,生怕一不小心掉进水里,还有人在计算过水断面面积,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得到了数据。

可是在计算的时候发现,因为一些小小的误差,结果和预期的不太一样。

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偏差,在计算降雨量和径流量时都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降雨量和径流量的计算可重要啦。

比如说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根据降雨量来规划水库的容量,要是算少了,水库可能装不下雨水,造成洪涝灾害;算多了,又浪费资源。

径流量的计算能帮助我们了解河流的水情,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利用。

而且,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降雨量的计算也是关键。

要是算少了,下大雨的时候,街道可能就变成“小河”啦,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是用来预测暴雨事件发生时的降雨量的一种数学模型。

在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和防洪减灾等领域中,暴雨重现期降雨量的计算对于设计防洪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区域内发生的暴雨事件的平均降雨量。

暴雨事件的发生频率可以用重现期来表示,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一次的概率。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就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预测未来暴雨事件的降雨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历史降雨数据,确定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值。

一般来说,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与重现期呈正相关关系,即重现期越大,对应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也越大。

因此,可以通过拟合历史降雨数据,得到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与重现期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预测未来暴雨事件的降雨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历史降雨数据。

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历史降雨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从气象局、水利部门或相关科研机构获取。

2. 确定暴雨重现期。

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要预测的暴雨事件的重现期。

一般来说,常用的重现期包括2年、5年、10年、20年、50年和100年等。

3. 拟合降雨数据。

利用统计方法对历史降雨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值。

常用的拟合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频率分析法、概率分布法等。

4. 计算暴雨重现期降雨量。

根据拟合结果,计算出对应重现期下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

这个值可以作为设计防洪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的依据。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拟合方法而有所不同。

常用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包括经验公式法、频率分析法和概率分布法。

经验公式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的统计特征来确定暴雨重现期降雨量的数学关系。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

降⾬量是如何计算的降⾬量是如何计算的从天空降落到地⾯上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在⽔⾯上积聚的⽔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量(以毫⽶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降⾬的多少。

⽬前,测定降⾬量常⽤的仪器包括⾬量筒和量杯。

⾬量筒的直径⼀般为20厘⽶,内装⼀个漏⽃和⼀个瓶⼦。

量杯的直径为4厘⽶,它与⾬量筒是配套使⽤的。

测量时,将⾬量筒中的⾬⽔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量了。

中国⽓象局规定24⼩时内的降⾬量称之为⽇降⾬量,凡是⽇⾬量在10毫⽶以下称为⼩⾬,10.0-24.9毫⽶为中⾬,25.0-49.9毫⽶为⼤⾬,暴⾬为50.0-99.9毫⽶,⼤暴⾬为100.0-250.0毫⽶,超过250.0毫⽶的称为特⼤暴⾬。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的⼴东,⽇⾬量80毫⽶以上称暴⾬;少⾬的陕西延安地区,⽇⾬量达到30毫⽶以上就称为暴⾬。

如果你⼿边没有⾬量筒,那也不⽤担⼼,利⽤⼀些常见的器⽫,你完全可以⾃制⼀个,效果也相当不错。

取⼀个⼝径为20厘⽶的⼀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合适的⽅便⾯纸碗),在其底部凿⼀⽐⽟⽶粒稍⼤的⼩洞,然后将碗放在⼀个⽆盖的罐⼦上。

罐内有⼀玻璃瓶,瓶⼝与碗底的⼩洞相接。

简易⾬量筒就做好了。

简易⾬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处(筒⼝距地⾯的距离)承接⾬⽔。

⾬腕,⽤秤称出瓶中的⽔重,30克⽔即相当于1毫⽶的降⾬量。

⾬量器的种类测量降⽔量的基本仪器有⾬量器和⾬量计两种。

1.⾬量器:是⽤于测量⼀段时间内累积降⽔量的仪器。

常见的⾬量器外壳是⾦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个⼝径为20厘⽶的盛⽔漏⽃,为防⽌⾬⽔溅失,保持容器⼝⾯积和形状,筒⼝⽤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刃状;下节筒内放⼀个储⽔瓶⽤来收集⾬⽔。

测量时,将⾬⽔倒⼊特制的⾬量杯内读出降⽔量毫⽶数。

降雪季节将储⽔瓶取出,换上不带漏⽃的筒⼝,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积换算成毫⽶数。

降水的测量原理

降水的测量原理

降水的测量原理降水是指地球上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滴或固态形式从空中向地面下降的现象。

降水的测量原理主要是通过观测降水量和降水形态来确定降水的强度和类型。

下面将从降水量的测量原理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内的降水水量。

常用的降水量测量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英寸(inch)等。

测量降水量的方法有雨量计法、蒸发皿法、雷达测量法等。

1.雨量计法雨量计是测量降水量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雨量计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特殊形状的漏斗,将降水收集到一个容器中,并通过量杯或标尺来记录收集到的降水量。

雨量计要求水流顺畅,漏斗口径较大,以确保较大的接收面积。

2.蒸发皿法蒸发皿法是通过测量降水后的蒸发量来间接计算降水量。

蒸发皿是一个浅而宽的容器,将容器中的水充分蒸发,然后根据蒸发前后的重量差计算降水量。

但是蒸发皿法的测量结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适用性有限。

3.雷达测量法雷达测量是一种利用雷达波束与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来测量降水量的技术。

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束遇到降水后会被散射,散射回来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降水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雷达测量不受限于地面点位,可以对较大范围的降水进行监测。

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降水形态是指降水的物理状态,主要包括雨、雪、雹、霰等。

测量降水形态的方法主要有观测形态外貌法、气象雷达识别法等。

1.观测形态外貌法观测形态外貌法是通过直接观察降水的形态外貌特征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雨是液态降水,雪是固态降水,雹是冰雹,霰是由雨和雪组成的降水形态。

观测形态外貌法简单直观,但准确性较低。

2.气象雷达识别法气象雷达识别法是一种利用雷达测量数据对降水形态进行识别的方法。

雷达可以通过回波强度、频率、时间等参数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回波强度较强的区域一般为雨区,回波强度较弱的区域一般为雪区。

气象雷达识别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降水的形态。

综上所述,降水量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雨量计法、蒸发皿法和雷达测量法来测量降水量,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观测形态外貌法和气象雷达识别法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工程水文学公式范文

工程水文学公式范文

工程水文学公式范文1.降雨量计算公式:- 平均降雨强度(Ia):Ia = P / T,其中P是降雨量(mm),T是降雨时间(h)。

- 年最大降雨量(Pmax):Pmax = (P / T) * 365,其中P是降雨量(mm),T是降雨时间(h)。

2.面雨量计算公式:- 面平均降雨强度(Im):Im = P / A,其中P是降雨量(mm),A 是面积(km^2)。

- 面平均降雨量(Ia):Ia = (P / A) * 1000,其中P是降雨量(mm),A是面积(km^2)。

3.洪水频率计算公式:- 洪峰流量计算公式(Qp):Qp = C * A^B,其中Qp是洪峰流量(m^3/s),C和B是常数,A是汇流面积(km^2)。

-设计频率计算公式:P=1/(1-(1/T)),其中P是设计频率(%),T 是重现期(年)。

4.壁面径流计算公式:- 尼曼公式:Q = C * A * I * S,其中Q是径流流量(m^3/s),C 是径流系数,A是壁面面积(km^2),I是坡度(m/m),S是单位面积平均降雨量(mm/h)。

-基因斯特拉法(GIUH)公式:Q(t)=K*R(t)*h(t)*I(t),其中Q(t)是时刻t的径流量(m^3/s),K是单位过滤时间和流速的关系系数,R(t)是径流生成函数,h(t)是单位面积的历时洪流函数,I(t)是引起径流的均匀坡度过程。

5.土壤水分计算公式:-含水量计算公式:θ=(Vw/Vt)*100,其中θ是土壤含水量(%),Vw是土壤含水量体积(m^3),Vt是土壤总体积(m^3)。

- 不透水面积计算公式:A = (Pi - θ) * At,其中A是不透水面积(m^2),Pi是降雨量强度(mm/h),θ是土壤含水量(%),At是雨滴时间(h)。

6.蒸发计算公式:- 定性方法公式:E = C * P,其中E是蒸发量(mm),C是蒸发系数,P是降雨量(mm)。

- 量化方法公式:E = K * (Ts - T),其中E是蒸发量(mm),K是蒸发系数,Ts是水面表温度(℃),T是空气温度(℃)。

降水量计算方法

降水量计算方法

降水量计算方法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霍、霞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他的单位是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瓯、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5〜1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 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雨量集雨面积计算公式

降雨量集雨面积计算公式

降雨量集雨面积计算公式在水文学和气象学中,降雨量和集雨面积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降雨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某一地区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而集雨面积则是指降水所覆盖的地表面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实际的水文和气象观测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降水过程。

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即降雨量=降水强度×集雨面积。

其中,降水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可以通过气象观测站的记录或者气象雷达数据来获得。

集雨面积则是指降水所覆盖的地表面积,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或者遥感技术来获取。

在实际的计算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降水强度和集雨面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降雨量和集雨面积分别进行积分,以获得总的降雨量。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但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

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水文和气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降水过程,从而更好地预测洪水和干旱等水文灾害。

其次,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比如确定水库的蓄水量和流域的产水量。

因此,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是水文和气象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

除了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降雨量和集雨面积的计算来研究其他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和集雨面积来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降水事件的降雨量和集雨面积来研究降水过程的特点。

因此,降雨量和集雨面积的计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降水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降雨量和集雨面积的计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确定设计洪水和设计产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和设计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雨水量计算公式

雨水量计算公式

雨水量计算公式雨水量的计算是气象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量,可以更好地了解降雨的分布特点,预测洪涝灾害和干旱情况,从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雨水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雨强计算公式雨强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通常用毫米/小时表示。

计算雨强的常用公式有以下两种:1.1. 故布尔公式故布尔公式是一种经验公式,适用于强度较大且不规则的降雨过程。

公式表达如下:I = (P/T) * 60其中,I为雨强(mm/h),P为总降雨量(mm),T为持续时间(分钟)。

1.2. 极值法极值法是一种统计方法,适用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连续降雨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1) 将给定降雨过程划分为若干时间段;2) 对每个时间段内的降雨量进行排序,得到一系列值;3) 选取指定的百分位(如85%或90%)对应的降雨量作为雨强。

2. 雨量计算公式雨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雨总量,通常用毫米表示。

计算雨量的常用公式有以下三种:2.1. 简化雨量计算公式简化雨量计算公式可用于计算常规的单次降雨事件,公式表达如下:R = (P * A) / 10000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

2.2. 克里希温公式克里希温公式适用于较大范围的降雨事件,公式表达如下:R = (P * A) / (100 * E)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E为流域面积(km²)。

2.3. 等效雨量法等效雨量法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将连续的降雨过程转化为等效雨量,适用于水资源管理和抗旱预测等领域。

计算公式如下:R = (P * A) / (100 * E * I)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E为流域面积(km²),I为雨强(mm/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雨量是怎样计算的?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

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

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

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

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

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

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

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