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计算

合集下载

雨水管计算

雨水管计算

(一)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雨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2、了解截流制合流式排水管渠的设计;3、掌握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

(二)教学内容:1、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2、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3、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4、雨水径流调节;5、排洪沟设计与计算;6、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三)重点:雨水管网设计计算、合流制管网设计计算。

第一节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一、雨量分析1. 降雨量降雨量指单位地面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雨的雨水体积,其计量单位为(体积/时间)/面积。

由于体积除以面积等于长度,所以降雨量的单位又可以采用长度/时间。

这时降雨量又称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

常用的降雨量统计数据计量单位有: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a;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月;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日的降雨量,计量单位用mm/d。

2. 雨量的数据整理自记雨量计所记录的数据一般是每场雨的累积降雨量(mm)和降雨时间(min)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降雨时间为横坐标和以累计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

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间的降雨瞬时强度。

将降雨量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可以得到描述单位时间内的累积降雨量,即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

3.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在降雨量累积曲线上取某一时间段t ,称为降雨历时。

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上面计算的数值即为对应于该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降雨历时区间取得越宽,计算得出的暴雨强度就越小。

暴雨强度用符号i 表示,常用单位为mm/min ,也可为mm/h 。

设单位时间t 内的平均降雨深度为H ,则其关系为:Hi t=(9-1) 在工程上,暴雨强度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q 表示,单位用(L/s )/hm 2。

采用以上计量单位时,由于1mm/min =l (L/m 2)/min =10000(L/min )/hm 2,可得i 和q 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000016760q i i == (9-2)式中 q —降雨强度,(L/s )/hm 2;i —降雨强度,mm/min 。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教程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教程
缺点
暴雨强度公式的准确性受到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数据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此外,暴雨强度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暴雨强度公式的优缺点
03
CHAPTER
暴雨强度公式推导
通过收集降雨数据,分析降雨量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确定降雨量与时间的关系
降雨历时(T)
表示径流与降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根据地区和地表类型确定。
径流系数(C)
根据具体公式,可能还包括其他参数,如汇流时间、流域面积等。
其他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解释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暴雨事件或地区,如某城市或某流域。
选择实例
收集相关气象、水文和地形数据。
数据收集
将数据代入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暴雨强度。
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在暴雨时能够有效地排水防涝。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评估不同降雨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场景
优点
暴雨强度公式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地形、城市特征等因素,较为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城市规划、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响应
在暴雨天气发生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雨水收集利用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冲厕、洗车等生活和工业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
水资源评估
通过雨量分析和暴雨强度公式,评估城市雨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在水文学中,雨水流量计算是用于估算暴雨期间径流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计算雨水流量,可以评估洪水的规模和可能引发的灾害,为防洪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一、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雨水流量指的是洪水期间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水流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作为单位。

计算雨水流量需要考虑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因素。

1.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降雨强度的大小与降雨的时间、面积和强度有关。

在雨水流量计算中,一般使用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的暴雨降雨数据进行计算。

2.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指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流域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反映了降雨径流产生的程度,是衡量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径流系数的大小受到流域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3.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是指雨水流量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降雨流域的总面积大小。

流域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雨水流量的大小,通常使用平方千米(km²)作为单位。

二、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北京市位于北方地区,夏季暴雨频繁,洪水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科学合理地估算暴雨期间的雨水流量,北京市制定了一套适用的暴雨计算公式。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暴雨历时和暴雨强度计算。

1. 暴雨历时计算暴雨历时是指暴雨开始至结束的总时间。

根据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暴雨历时通常为4小时,既适用于一般暴雨情况下的计算。

2. 暴雨强度计算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小时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以下是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的示例:- 1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2.23 * (A/B)^1/3- 2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59 * (A/B)^1/3- 3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39 * (A/B)^1/3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为mm/h;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km²;B表示径流系数。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气候特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了解和掌握浙江省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定义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一地点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大小的公式。

在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通常采用以下形式:Q = (1242/t+4.48)/5.62其中,Q为暴雨强度(单位:毫米/分钟),t为时间(单位:分钟),该公式适用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

二、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暴雨强度的计算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进而确定排水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标准。

同时,还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城市的防洪标准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城市安全。

2、防洪减灾在防洪减灾方面,暴雨强度公式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预测出某一地区的降雨量大小,进而评估该地区的洪涝风险。

同时,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水库的蓄水量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降雨过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暴雨强度公式的解析1、系数调整在暴雨强度公式中,系数的调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定的。

因此,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系数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时间尺度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时间尺度是分钟,这意味着计算出的降雨量是每分钟的平均降雨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时间尺度进行调整,如将分钟调整为小时或日等,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四、总结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与解析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大小,进而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注意系数的调整以及时间尺度的选择,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计算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计算

(3)合理地确定溢流井的数目和位置 ●从对水体的污染情况看,合流制管渠系统中的初期
雨水虽被截流,但溢流的混合污水总比一般雨水 脏,为保护受纳水体,溢流井的数目宜少,其位 置应尽可能设置在水体的下游。 ●从经济上讲,溢流井过多,会提高溢流井和排放管 渠的造价,特别是在溢流井离水体远,施工条件 困难时更是如此。当溢流井的溢流堰口标高低于 受纳水体的最高水位时,需在排放管渠上设置防 潮门、闸门或排涝泵站。为减少泵站造价、减少 对水体的污染和便于管理,溢流井应适当集中, 不宜过多。
减小管渠断面尺寸的目的。规范规定:暗管 m =2, 明渠 m =1.2,在陡坡地区的暗管 m=1.2~2。
各设计管段的雨水设计流量应等于该管段所承 担的全部汇水面积与该管段设计暴雨强度的乘积。
Q qF
各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就是以管段设计断面集 水时间作为降雨历时所对应的暴雨强度。
由于各管段的集水时间不同,所以各管段的设 计暴雨强度也不同。
10.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10.3.1 雨水管网平面布置特点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 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 湖泊等水体中。
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较大时,雨水干管布置 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布 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接入,尽量扩大重 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10.2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10.2.1 地面径流与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概念
在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 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 积比例变化,ψ 值也各异。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 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 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0.4~0.6。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n b t P C A i )()lg 1(1++= 或n b t P C A q )
()lg 1(1671++= 其中i 或q --- 暴雨强度(i :mm/min ;q :L/s/hm 2)
P --- 重现期(a );
t --- 降雨历时(min );
A 1 ---雨力参数,即重现期为1a 时的1min 设计降雨量(mm );
C --- 雨力变动参数(无量纲);
b --- 降雨历时修正参数,即对暴雨强度公式两边求对数后能使曲线化成直线所加的一个时间常数(min );
n --- 暴雨衰减指数,与重现期有关;
结合xx1974~2014年41年的降水数据,经综合计算对暴雨强度总公式进行优化,其总公式结果如下:
)hm /s /(单位:)
481.31t ()0.841lgP 1(7839.62q 或)min /mm 单位:()481.31()lg 841.01(038.472963.0963.0L t P i ++=++= 结合xx 区水源地保护区的相关情况,取暴雨重现期P=2a ,降雨历时t=20min ,查附表1暴雨强度查算表,得出暴雨强度如下:
i=1.230mm/min ;
q=204.99L/s/hm 2。

排水管网-第3章

排水管网-第3章

难点
• (1)暴雨强度曲线,暴雨强度公式;
• (2)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径流 系数的确定,设计重现期、地面集水时 间、管渠内流行时间的确定;
• (3)雨水管渠水力计算的设计数据和水 力计算方法。
概述
1、雨水管渠系统: 收集并排除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的管
渠系统。
2、雨水排水系统的任务: 及时地汇集并排除暴雨形成的地面径
4. 雨水管段的设计流量 (图3-4)
假定:
① 假定A、B、C各处ψA=ψB=ψC=ψ ② 各汇水面积的集水时间均为τ1 ③ 汇水面积F 随降雨历时t的增加而均匀增加
则有:Q1-2=ψ FA·q1 (l/s)
q1——管段1~2的设计暴雨强度,即t =τ1 时的最大平
均降雨强度,由暴雨强度公式求及。
(1)取值:管道采用2,明渠采用1.2,陡 坡地区采用1.2~2
(2)苏林系数与管道调蓄利用系数的乘积。
• 苏林系数
① 按满流设计
② 根据极限强度法,雨水管渠中的流量和 流速是逐渐增大的,形成满流。所以会 出现按满流时的设计流速计算所得的雨 水流行时间小于管渠内实际的雨水流行 时间的情况。
a. 经验频率
b. 年频率式:若每年只选一个雨样(年最大值法
选样),则n=N,
Pn

m100% N
c. 次频率式:若M>1,即每年选入M个雨样数
(一年多个样法选样),则n=NM,
Pn

m 10% 0 NM
因选择的年限是有限的,因此,不
能保证样本中最后一项(即m=NM)就是
整个降雨历史中的最小值。所以:
第三章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内容
• (1)雨量分析的几个要素,暴雨强度曲线,暴雨 强度公式;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

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雨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间内的降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分析降雨量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对雨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同时也有助于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而暴雨强度公式则是用于预测暴雨过程中的降雨强度的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可以对暴雨过程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提供预警与防御措施。

1. 雨量分析的意义雨量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雨量分析主要包括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雨概率与频率分析等内容。

通过对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降雨情况进行比较,揭示降雨变化规律,为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进行雨量分析,首先需要采集和处理雨量数据。

雨量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地面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设备进行实时观测,也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卫星遥感数据来获取。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完整性检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之后,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求均值、方差、频率分布等,揭示降雨特征和规律。

3.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是一种通过多年降雨数据建立的统计模型,用于预测和评估暴雨过程中的降雨强度。

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包括I=aT^b公式、I=P*Q公式等。

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T表示降雨发生时间,P表示降雨频率,Q表示降雨量。

通过这些公式,可以根据历史降雨数据来推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雨强度,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暴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灾害风险。

4. 雨量分析与城市规划雨量分析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雨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根据雨量分析结果确定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策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 暴雨强度公式的改进与挑战虽然暴雨强度公式在暴雨预警和风险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暴雨强度公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在建筑密度较大、地形较陡、雨水口布置 较密的地区,宜采用较小值,取 t1=5~8 min。 在建筑密度较小、地形较平坦、雨水口布置较 疏的地区,宜采用较大值,取 t1=10~15 min。 同时,起点检查井上游地面雨水流行距离以不 超过120~150 m为宜。
应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合理地选定 t1值。 t1选用过大,将会造成排水不畅,致使管道上游 地面经常积水; 选用过小,又将加大雨水管渠尺寸,从而增加工 程造价。
10.3
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10.3.1 雨水管网平面布置特点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 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
湖泊等水体中。
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较大时,雨水干管布置 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布 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于支管接入,尽量扩大重 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分散出水口:当管道将雨水排入池塘或小河时,水 位变化小,出水口构造简单,宜采用分散出水 口。就近排放管线短、管径小,造价低。 集中出水口式:当河流等水体的水位变化很大,管道 的出水口离常水位较远时,出水口的构造就复 杂,因而造价较高,此时宜采用集中出水口式 布置形式。
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五)确定设计重现期 P 和地面集水时间 t1 结合地形特点、汇水面积的地区建设性质和气象 特点确定设计重现期。各排水流域的设计重现期可相 同,也可不同。 根据设计地区的建筑密度、地形坡度和地面覆盖 种类、街坊内是否设置雨水暗管等,确定雨水管道的 地面集水时间。
式中
2 3 1 2
Q —— 流量(m3/s);
ω —— 过水断面面积(m2); v —— 流速(m/s); R —— 水力半径(m); I —— 水力坡度; n —— 粗糙系数。
(二)水力计算的设计数据 1.设计充满度
雨水中主要含有泥砂等无机物质,不同于城市
污水的性质,加之暴雨径流量大,而相应较高设计
(六)求单位面积径流量 q0 暴雨强度 q与径流系数ψ的乘积,称为单位面积 径流量 q0。即:
q0 q 167 A1 1 c lg p
t1 mt2 b
n
(L/s·ha)
对于某一设计来说,式中P、t1、ψ、m、A1、b、c、 n均为已知数,只要求得各管段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t2,就可求出相应于该管段的 q 0值。
雨强度(L/s·ha)。
t
3-4——
管段3~4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某雨水管线如图所示,径流系数为0.5,q=1200 (1+0.75lgT)/(t+5)0.61,重现期T=1a,F1、F2 F3 的地面集水时间分别为10min、5min、10min,折 减系数m=2,管内流动时间t1-2=5min,t2-3=3.75min, t4-3=3min,则2-3管段和3-5管段的设计流量分别是 ( )L/s,和( )L/s。
根据管道的具体位置,在管道转弯、管径或坡
度改变、有支管接入、管道交汇等处以及超过一定
距离的直线管段上都应设置检查井。把两个检查井
之间流量不变且预计管径和坡度也不变的管段定为 设计管段。并从管段上游往下游依次进行检查井的 编号。
(三)确定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 各设计管段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 汇水面积的大小以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
10.4
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10.4.1 合流制管网的使用条件和布置特点 1.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渠的使用条件 (1)排水区域内有一处或多处水源充沛的水体, 其流量和流速都足够大,当一定量的混合污 水排入后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危害程度在允许 的范围以内;
(2)街坊和街道的建设都比较完善,必须采用暗管 (渠)排除雨水,而街道断面又较窄,管(渠)
的设置位置受到限制时;
(3)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倾向水体,当水体出现高水 位时,岸边不受淹没。污水在中途不需要泵汲。
2.布置特点 (1)管渠的布置应使所有服务面积上的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雨水都能合理地排入管渠,并能以 最短的距离坡向水体。 (2)沿水体岸边布置与水体平行的截流干管,在截 流干管的适当位置设置溢流井,使超过截流干管 截流能力的那部分混合污水能顺利地通过溢流 井就近排入水体。
计的管道断面所需时间。(min)
2.
式中
设计降雨历时(min); t —— —— 地面集水时间(min);
t1 mt2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
1
(1)地面集水时间 t1 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
到雨水口的地面流行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植 被情况、距离长短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流 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在工程实践中,地面集水 时间通常不予计算,一般采用5~15 min。
10.3.4 雨水管网设计步骤
(一)划分排水流域,进行管道定线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图,按地形划分排水流域。 在每一排水流域内,结合建筑物及雨水口分
布,充分利用各排水流域内的自然地形,布置管
道,使雨水以最短距离靠重力流就近排入水体。 在总平面图上绘出各流域的主干管、干管和支管 的具体位置。
(二)划分设计管段
(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t2的确定 t2 是指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即: 式中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L —— 各设计管段的长度(m);
v —— 各设计管段满流时的流速(m/s);
60 —— 单位换算系数。
(3)折减系数 m的确定 折减系数 m的提出原因如下: 1)按公式算出的管渠内流行时间 t2将比实际时 间偏小。
于降雨历时 t=τ
1
+ t
1-2
+ t
2-3
的暴雨强
度(L/s·ha)。
t
2-3——
管段2~3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4)设计管段4~5的雨水设计流量
Q45 q4 F1 F2 F3 F4
式中
(L/s)
q4—— 管段4~5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 降雨历时 t=τ 1 + t 1-2 + t 2-3 + t 3-4的暴
(3)合理地确定溢流井的数目和位置 ●从对水体的污染情况看,合流制管渠系统中的初期 雨水虽被截流,但溢流的混合污水总比一般雨水 脏,为保护受纳水体,溢流井的数目宜少,其位 置应尽可能设置在水体的下游。 ●从经济上讲,溢流井过多,会提高溢流井和排放管 渠的造价,特别是在溢流井离水体远,施工条件 困难时更是如此。当溢流井的溢流堰口标高低于 受纳水体的最高水位时,需在排放管渠上设置防 潮门、闸门或排涝泵站。为减少泵站造价、减少 对水体的污染和便于管理,溢流井应适当集中, 不宜过多。
(L/s)
q2—— 管段2~3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 降雨历时 t=τ 1 + t 1-2的暴雨强度
(L/s ·ha); t 1-2—— 管段1~2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3)设计管段3~4的雨水设计流量
Q34 q3 F1 F2 F3
式中
(L/s)
q3—— 管段3~4的设计暴雨强坡度 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300 mm,相应的最小 坡度为0.003;雨水口连接管的最小管径为200 mm, 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1。 4.最小埋深与最大埋深 在冰冻地区,雨水管道正常使用是在雨季,冬 季一般不降雨,若该地区使雨水管内不贮留水,且 地下水位较深时,其最小埋深则可不考虑冰冻影响, 但应满足管道最小覆土厚度的要求。其它具体规定 同污水管道。
设计流速为:金属管道为10 m/s;非金属管道为5
m/s;明渠按表采用。
明渠最大设计流速
明渠类别 最大设计 流速 (m/s) 明渠类别 最大设 计流速 (m/s)
粗砂或低塑性粘 土
0.8 1.0 1.2 4.0
草皮护面 干砌块石
1.6 2.0 3.0 4.0
粉质粘土
粘土 石灰岩或中砂岩
浆砌块石或浆砌
在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 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 积比例变化,ψ 值也各异。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 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

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 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0.4~0.6。
10.2.2 断面集水时间与折减系数 1.集水时间——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设
2 )为了利用管道的调蓄能力,应使管内水流实
际流速低于设计流速,故要延缓管内流行时间 t2。
考虑到以上两个原因,在设计降雨历时计算 时引入了折减系数m,延缓了管内流行时间,使之 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并达到折减管段设计流量, 减小管渠断面尺寸的目的。规范规定:暗管 m =2, 明渠 m =1.2,在陡坡地区的暗管 m=1.2~2。
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当地形平坦,且地面平均标高低于河流的洪水
位标高时,需将管道适当集中,在出水口前设雨水
泵站,经抽升后排入水体。尽可能使通过雨水泵站
的流量减到最小,以节省泵站的工程造价和经常运
行费用。
10.3.2 雨水管渠设计参数 (一)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Q v
1 v R I n
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
原则划分;
地形坡度较大时,应按地面雨水径流的水流方
向划分。并将每块面积进行编号,计算其面积并将
数值标注在图上。汇水面积除包括街坊外,还应包
括街道、绿地等。
(四)确定各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
通常根据排水流域内各类地面的面积数或所占
比例,计算出该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也可根
(L/s·ha)。
(2)设计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 该设计管段收集汇水面积 F1和 F2上的雨水,2 断面为管段2~3的设计断面。 当 t=τ 1 + t 1-2时,F1和 F2全部面积上的雨 水均流到2断面,管段2~3的流量达到最大值。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