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保护与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首先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调查研究还可以帮助鉴别古村落的价值和潜力,为保护和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

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根据古村落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建筑、道路、绿化等各个方面。

设计方案应当尊重古村落的特色和历史,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设计应当注重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注重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景观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才能确保古村落的文化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规范相关的建设活动,加强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管理体系,提高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性。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景观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文化意识,增强大众的参与和共同责任感。

教育工作可以从小学开始,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的教育,培养公民对古村落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设计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严峻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宣传教育,才能实现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让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生态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古村落正面临着被破坏、消失的风险。

因此,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设计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重视对其历史、文化底蕴的理解。

古村落的文化景观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包含了人们的历史记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保护和设计中,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底蕴,避免将其简单地当作一种风景或景观来处理。

其次,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古村落的文化景观要想得以保护和重建,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比如要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需要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支持;要重建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需要建筑学、景观设计、城乡规划等学科的支持;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待古村落的保护,需要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支持。

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在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设计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可持续的文化景观。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重建带来很大的帮助。

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文化景观的高精度测绘、数字化重建和虚拟仿真,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高效、可视化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智能化、可持续技术,可以为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等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重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护和设计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并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可持续的文化景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摘要:中国的乡村由于种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

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盲目的模仿都市景观,盲目的模仿西方,导致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由此造成了中国乡村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过程中出现畸形发展,从而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正面临着脱轨的危机。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貌、传承、危机.一、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文化是景观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文化而言的。

根据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将其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与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文化是指在传统乡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景观文化,它的使用对象是以地缘、血缘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的扩张,乡村景观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逐渐消逝,乡村景观文化也正在向城市景观文化转变。

乡村景观文化的涵义也随着乡村景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达。

但是,根据对乡村景观的界定以及对景观文化的定义,可以在景观文化的前提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景观文化作出表达:( 1)在城市以外的空间产生的;( 2)以农业生产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途径产生的;( 3)具有农村特有的田园特质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和延续、萦衍、发展。

中国由于地域的广大和各种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乡村景观的多样化。

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握这种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文脉,并将之运用到设计中。

特别是在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方面。

使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养眼的风景、多种生物生息、宁静感”的新农村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性的元素,这更能够成为一种地域品牌”,更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创造出魂牵梦萦的精神环境。

二、国内外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现状国外已经较早地开展了对于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地域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了不同国度相异的地域文化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探究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探究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设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乡村地区都出现了村庄衰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各地纷纷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并加大对乡村景观设计的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旨在通过优美的乡村景观设计,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改善村庄面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乡村景观设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出发,探讨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1.乡村面临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老旧农村面貌、耕地资源浪费、农村人口外流等。

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许多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大幅减少。

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区的农村环境面貌十分落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村庄的面貌陈旧,建筑危旧,公共设施缺失,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面貌的进步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2.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传统村庄营造与现代乡村建设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乡村振兴实践,旨在通过规划设计调整、生态环境整治、农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等手段,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改善村庄面貌,推动农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美好。

3.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景观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乡村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导。

乡村景观设计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和村庄发展需要,开展村庄规划设计、村庄环境整治、特色景观打造等工作,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推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议题成为热门话题,如何构建具有地域文化传承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成为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域文化传承是构建美丽乡村景观的核心,通过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可以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美丽乡村景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一、保护乡村传统建筑,传承地域文化乡村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保护乡村传统建筑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乡村传统建筑多以石、木、瓦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应当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古建筑,恢复传统建筑的原貌,同时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注重保护传统建筑的风貌和特色,使之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

二、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丰富乡村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

乡村民俗文化包括节庆风俗、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应当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展示民间手工艺品、传承民间传说等方式,将乡村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景观之中。

比如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可以组织民间舞蹈表演、传统美食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丰富乡村景观,同时促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开发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应当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产业的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特色产业包括农业种植、特色手工业、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这些产业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广特色农产品、举办农民美术展等方式,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让游客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是指对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的景观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乡村文化景观面临着被遗忘、破坏、丧失的危险。

因此,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意义1.保护乡村文化记忆。

乡村文化景观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的记忆,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就是保护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通过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可以回归乡村的过去,重建和传承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2.增加乡村的文化魅力。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的特色和优势之一,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可以增加乡村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才来乡村旅游和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文化景观往往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就是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

通过保护和修复乡村文化景观,可以提升乡村的生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探索1.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制建设。

加强对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乡村居民和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和监督,确保遗产不受到破坏和非法占用。

2.制定保护规划和措施。

根据乡村文化景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乡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

在规划中,明确保护的范围和重点,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引入科技手段和创新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技术,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数字化保护和重建。

通过使用航拍技术、数字化建模等手段,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全面记录和保护,使其得以全面、准确地呈现出来。

4.加强社区参与和推动乡村发展。

乡村类文化景观保护需要广泛参与社区居民和相关部门的合力。

通过加强居民的保护意识,组织保护志愿者和社区活动,使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论文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论文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摘要】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地域生态景观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与精华。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乡村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

本文从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成分和特点入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趋势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化;研究;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多种表现形式,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环境制约条件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技术,同时折射出建立这些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限制。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与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所具有的深刻启示和指导意义。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所形成的特殊的精神与自然的关联,对促进现代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能够维护或增强自然环境方面的价值,保证世界许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因此,对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一、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占了国土面积很大的比重。

由于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多样,形成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也是多种类型,各具特色。

例如,江南水乡,皖南以徽派建筑、水口园林为特点的古村落,西南哈尼族的梯田,中原地区的农耕平原文化,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极具我国特有的乡村文化景观魅力。

人们从当初单纯耕作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利用自然,不自觉间就孕育形成了这些带有强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

譬如,对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四川的都江堰、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景观;再如,与山地利用相关联的梯田,福建安溪乌龙茶基地等,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不经意的“规划设计”。

其实,乡村文化景观产生的过程,就是人类最为自然的景观规划。

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与价值观体现在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摘要】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地域生态景观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与精华。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乡村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

本文从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成分和特点入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趋势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化;研究;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多种表现形式,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环境制约条件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技术,同时折射出建立这些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限制。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与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所具有的深刻启示和指导意义。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所形成的特殊的精神与自然的关联,对促进现代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能够维护或增强自然环境方面的价值,保证世界许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因此,对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一、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占了国土面积很大的比重。

由于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多样,形成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也是多种类型,各具特色。

例如,江南水乡,皖南以徽派建筑、水口园林为特点的古村落,西南哈尼族的梯田,中原地区的农耕平原文化,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极具我国特有的乡村文化景观魅力。

人们从当初单纯耕作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利用自然,不自觉间就孕育形成了这些带有强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

譬如,对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四川的都江堰、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文化景观;再如,与山地利用相关联的梯田,福建安溪乌龙茶基地等,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不经意的“规划设计”。

其实,乡村文化景观产生的过程,就是人类最为自然的景观规划。

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与价值观体现在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中。

在几千年的耕作活动中,人与其耕作的对象乡村自然环境产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乡村文化格局。

在此文化格局影响下的农村文化被文化学者概括为“耕读”二字。

在日常的农业田间生产活动间歇,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也是乡村景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受到较少的外界干扰和侵袭,许多传统文化在乡村得以保留并传承了下来。

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如剪纸、皮影、地方戏种、年画、器乐演奏等都在乡村有其深厚的根基与发展。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从自然物态向文化生态演进的过程,它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演进,是一代又一代民众创造性的劳动累积,是物质领域和精神世界高度复合的产物。

其往往反映出永续的土地使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交叉关系。

二、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成分根据文化景观要素的特性,一般把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分为自然基底、硬质要素、软质要素三个组成部分。

(1) 自然基底即指自然环境为人类物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包括地貌、生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各种因素在文化景观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同时,森林、草原、田园、河流、湖泊等自然因素也是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组成元素。

有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就形成了奇特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特色显著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硬质要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街道、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和栽培植物等。

(2) 硬质要素硬质景观要素是从历史到目前的人工干扰过程中,在自然环境景观的基底上塑造和建设的可视景观要素,其类型、强度和景观结构反映出区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干预强度和干预方式。

硬质要素又可以划分为相对稳定的和活动状态的两种类型,前者例如乡村建筑、道路、公共设置等,后者如人物、交通工具、驯化动物等。

由于不同硬质景观要素在区域的数量、质量、组合方式以及比重的不同,因此所构成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千差万别,与环境协调一致就能增强文化景观的美感,与环境相冲突就会破坏文化景观的和谐。

(3) 软质要素是指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在了解、感受、利用改造自然和创造生活的实践中,形成诸如乡村环境观、乡村生活观、乡村道德观、乡村土地所有形式、乡村财富分配方式等涉及乡村社会、经济、宗教、政治和乡村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社会价值观,它们是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要素中重要的文化特征。

软质要素与硬质要素交相呼应,从而产生乡村类文化景观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效果。

因此,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也应当被认为是活态的、动态的文化遗产。

实际对其保护就是保护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活态的文化肌体,在时代的前行中,其变化也是必然的、常态的,这种正常流动的过程正是乡村类文化景观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表现。

只有融合了自然基底、软质要素和硬质要素的景观,才是真实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同时,人们对于乡村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能够生存下去的简单条件,而且要求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生活得更加美好。

居住在乡村中的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乡村周围的环境,如垦荒、伐木、开矿、采石、打井等,这些活动与环境本身的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矛盾。

而在当代,对于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要始终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点(1) 地域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域性体现了其与城市文化景观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特色,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以地域景观环境为载体,保留了大量物质形态景观(如建筑、聚落等)与非物质形态景观(如风俗、传统等)。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传统的聚居景观,是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区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的显著特点。

例如,徽州古村落的特征是宗法观念、文化氛围、园林情调的景观体现,古村落的形成是自然环境适应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2) 历史性与文化性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与文化性表现在其承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更为悠久和丰硕,历史上村落先于城市出现,农业拥有着灿烂的文明,在历史大潮中一代代传承。

而且中国又是农业第一大国,乡村区域广阔,村民大都继承了先辈的生活环境、习惯、风俗、信仰等,积累下来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3) 物质依附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也具有物质依附性,我国的农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一种较低的物质水平中,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大多围绕着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进行,收入也多用于增添生活必需品。

因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产生与物质生产紧密相联。

有的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实质上就是农民的日常劳动场所,如梯田、麦田等;有的文化景观就是与田间劳动密切相关的行为活动,如庆祝丰收、农作节等。

正是由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鲜明特点,导致城市化建设给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人们常因追求形式创新和经济效益而破坏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乡村的空间格局、村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文化等均发生相应的转变,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显。

四、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紧迫性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不断向乡村推进,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迫在眉睫。

传统文化地域是承载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空间。

几千年来,在不同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是地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

城市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城市地区传统文化景观遭到破坏,同时快速城市化对乡村文化景观形成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以及时尚化成为导致地方文化景观缺失和文化景观趋同的根本因素,形成我国不仅“千城一面”,而且“千村一面”的建设格局。

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应是我国地域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人文精神变革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必须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然而城市化在导致乡村发展不均衡,使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的“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成为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特色性景观区域和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是文化景观传承创新技术缺失,有效管理对策与建设引导不到位的具体结果。

虽然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单个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塑造、生态村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有不少进展,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真正能够整合并系统运用到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创新发展,指导区域新农村建设,形成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结合的和谐文化,在建设和管理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地域广大,类型多样,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地方需求不同,基础不同,使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相关技术缺乏有效整合,单项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也难适应不同地域文化本底的要求。

五、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热点问题(1)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时期,人居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人类生活无法摆脱自然界赋予的强大束缚,人类从事生产和改造适应自然的技术差异小,从而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内文化景观均质化的共同特征,体现出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区域整体性。

整体性不仅表现在特定空间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空间上的连续性。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正是对这种区域性整体特征的保护,否则就会陷入局部保护的恶性循环之中。

区域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整体性和连续性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景观生态格局的区域性; ②区域景观内在联系的有机性; ③区域景观过程的完整性; ④区域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⑤区域景观历史演化机理的延续性。

“孤岛化”现象是现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也是乡村地域文化景观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由于现代产业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制约和依赖性降低,依托技术就可以形成具有技术集群的产业集群。

因此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分散发展和成片推进,加之不同等级的交通体系的分割,乡村地域文化景观逐步被现代景观所替代,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完整空间逐步缩小,最后被现代城市景观、现代产业景观、商业景观和现代居住景观所包围或呈现三面围合的现象,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孤岛化特征。

孤岛化主要表现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岛屿化”孤立格局和空间上的不连续现象。

(2) 乡村地域“欠发达”与文化景观边缘化现象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边缘化现象成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障碍。

边缘化主要表现在: ①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偏离经济的中心地区和热点地区而成为经济发展相对的“冷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变革相对缓慢,正因为如此,使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得以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