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耕地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十二、陕西省情知识

陕西省情知识一、地理与气候(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北纬31°42′~39°35′,东经105°29′~111°15′,与山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接壤。
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土地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因位于陕原以西,故名“陕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陕西境内山塬起伏,河川纵横,地形复杂。
其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其中耕地面积405.8万公顷,园地面积70.4万公顷,林地面积1034.7万公顷,草地面积307.1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积74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0%;高原面积926.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0%;平原面积39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
中文名称:陕西省外文名称:Shaanxi Province(与山西Shanxi相区别)别名:秦、陕行政区类别:人口:3748万(2007年)方言:中原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晋语区气候条件:北温带、亚热带著名景点: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山,古汉台,省下辖地区:西安市,延安市,汉中市政府驻地:西安市面积:205,800平方千米褒斜栈道,黄帝陵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等省长:袁纯清省委书记:赵乐际(二)地形地貌: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地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
陕西省关中西部耕地土壤氮素历史演变状况分析

西
农
业
科
学
陕西 省关 中西 部 耕 地 土 壤 氮 素 历 史 演 变 状 况 分 析
强 红妮 , 李 翊 阁 。李泉 厂 ( 宝鸡 市农业技 术推 广服务 中心 , 陕 西 宝鸡 7 2 1 0 0 1 )
摘 要 : 对 关 中 西部 l 9 8 4 —2 0 1 1年 3 8 6 9 2个 土 壤 样 品 的 化 验 资 料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结 果表 明, 2 7 a间 , 关 中 西 部 耕 层 土壤 氮 素 呈 先 急 升 后 缓 降 趋 势 。 关 中 西部 土壤 氮 素 含 量 分 布 呈 现 南 部 山 区> 川 塬 地 区> 北 部 山 区 的 趋 势 。针 对 土壤 供 氮 能 力 较 强 、 土壤 氮 素 利 用 率 高 、 氮肥 利 用 率 不 高等 现 状 , 应 采 取 因 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作 物 施 用 氮肥 、 稳 定 氮肥 用量 、 改 进 施 肥 方 法等 科 学施 肥 措 施 , 提 高 土壤 供 氮 能 力 和 氮 肥 利 用率 。 关键词 : 耕 地 土 壤 ;氮素 ;状 况 ;关 中西 部
化趋 势 。
中
2 7 a 间, J I I 道塬 区 、 南部 山 区和北 部 山区的 土 壤 氮素均 呈先 升后 降趋 势 。南部 山区 的上升 幅度
最大, 并 呈升 一 降 一 升 “ 之 ”字 变 化 态 势 , 北 部 山 区的变化 幅度 较 南 部 山区 和川 塬 地 区缓 慢 。 ( 见
市土壤 全 氮加 权平 均值 为 0 . 7 9 g / k g ,2 0 1 1年 为
0 . 9 4 g / k g , 2 6 a间共 上 升 0 . 1 5 g / k g , 上 升 幅 度
陕西省耕地面积

陕西省耕地面积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的耕地面积约为3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这一数据反映了陕西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农民可以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也意味着陕西省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耕地面积的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陕西省的耕地资源面临着被占用的风险。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耕地面积的增长还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发展农业的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对耕地造成损害。
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增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实现陕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湖南省耕地面积湖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面积在全国居于前列。
近年来,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为471.43万公顷,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0.68万公顷。
这一数据表明,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在过去的一年中略有增加。
在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中,水田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水田是湖南省的主要农业用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70万公顷。
旱地也是湖南省耕地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为170万公顷。
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关。
最新陕西省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的基本情况【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11年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三千七百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七十八人(37327378人),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的人口总数同比增长3.55%。
陕西省耕地资源变化分析

摘
要 : 用 陕 西省 2 0 _ 20 利 0 1 0 6年 土 地 资 源 调 查 数 据 , 析 了 近 年 来 陕 西 耕 地 资 源 变化 及 占补 平 衡 状 况 。 结 果 表 明 : 分
20 - 2 0 0 1 0 6年 , 西省 耕 地 资 源 呈 现 下 降趋 势 ; 省 连 续 几 年 实 现 了 占补 平衡 , 各 地 市 ( ) 地 占补 平 衡 与 全 省 、 陕 全 但 区 耕 关
下 降趋 势 。 19 9 6年 全 省 耕 地 面 积 为 5 4 0 1. 5万 h 占全 省 总 m ,
年 内, 开发 、 复垦 和土地 整理使耕地 面积增加量 的大t J , lr ,  ̄序
除 20 0 3年为 土地整 理 >复垦 >开发 外 , 其余各 年均 为开发 > 复垦 >土地整理 。耕地减少途 径主要有生 态退耕 、 农业结 构调 整、 灾毁 和建设 占用 , 业结 构调 整是 指净调 整所 带来 的耕地 农
文献 标 识 码 : A di1 .9 9 ji n 10 —39 2 1 .0 0 2 o:0 3 6/ . s.0 017 .0 0 1 .0 s 中 图 分 类 号 :F 0 .4 3 1 2
随 着 人 口 、 源 和 环 境 问 题 的 日益 突 出 , 地 资 源 研 究 已 资 土 成 为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研 究 的 前 沿 和 热 点 。经济快 速发 展 、 城
中平原 、 巴山地 、 秦 陕北 高原有较 大差别 。提 出了因地 制宜开展综合整理和 复垦、 强耕地保 护 、 加 严格耕地 占补平衡 考核
制度 、 完善 征 地 补 偿 安 置 等 制 度 建 设 、 变城 市规 模 发 展 模 式 等 耕 地 资 源保 护及 占补 平衡 的建 议 。 改 关 键 词 :陕 西 省 ;耕 地 资 源 ; 占补 平衡 ; 区域 差 异
陕西省关中西部耕地土壤氮素历史演变状况分析

陕西省关中西部耕地土壤氮素历史演变状况分析 收稿日期:2012-07-10强红妮,李翊阁,李泉厂(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宝鸡 721001)摘 要:对关中西部1984-2011年38 692个土壤样品的化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7a间,关中西部耕层土壤氮素呈先急升后缓降趋势。
关中西部土壤氮素含量分布呈现南部山区>川塬地区>北部山区的趋势。
针对土壤供氮能力较强、土壤氮素利用率高、氮肥利用率不高等现状,应采取因土因作物施用氮肥、稳定氮肥用量、改进施肥方法等科学施肥措施,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和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耕地土壤;氮素;状况;关中西部 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宝鸡市全面实施。
为了查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培肥地力方面的效果,进一步摸清全市耕地土壤的养分变化状况,我们对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至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全面实施期间的土样全氮和碱解氮测试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摸清了耕地土壤氮素(碱解氮,下同)的历史演变状况。
1 土壤氮素动态变化情况1.1 纵向比较氮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元素,植物所利用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一般土壤表层含氮量在0.05%-0.30%。
土壤氮素可分为无机态氮、有机态氮(水溶性、水解性、非水解性)、气态氮,有机态氮占全氮量的90%以上。
土壤碱解氮包括无机态氮和水解性有机态氮。
宝鸡市耕地土壤氮素历年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1984年),全市土壤全氮加权平均值为0.79g/kg,2011年为0.94g/kg,26a间共上升0.15g/kg,上升幅度19.0%。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1984年),宝鸡市土壤碱解氮加权平均值为49mg/kg,1996年UN-DP平衡施肥项目时为115mg/kg,较1984年上升66mg/kg,上升幅度134.7%;2003年为97mg/kg,较1996年下降18mg/kg,下降幅度15.6%;2011年为94mg/kg,较2003年仅仅下降3mg/kg,下降幅度3.1%。
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2021.2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李海斌(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分公司,陕西 延安 716099)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耕地保护工作方面越来越投入更大力度的关注,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耕地的保护工作也成为了现阶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尤其重视的一个环节。
为了确保经济与自然能够相辅相成,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潜在问题爆发。
作为红色旅游胜地的延安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更加紧张,该地区耕地保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事关民生问题,要求相关部门能够以过往的案例为借鉴,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耕地保护;风险;延安市;城市建设目前,随着城市发展的进度变快,我国三四线城市也开始对城市建设投入更多资金、人力方面的支持,加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对于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
延安地区一直以来受到绿化率过低,城市建设困难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近年来开始响应国家的号召,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美丽延安建设成为主旋律。
本篇文章将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探讨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同时试图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风险1.1 耕地大面积减少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耕地保护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受到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耕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小,城市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之前的城市建设仅仅关注楼盘建设,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城市大面积的公园和游乐设施、商场等都需要一定面积的耕地予以提供。
因此,在这样的发展大背景下,传统耕地被用作其他建设。
例如像延安地区,尽管地处黄土高原,在以往看来发展前景并无优势,但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延安市政府也开始关注城市的多样化建设,为了能够为延安市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些市内或周边的耕地需要被征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耕地情况陕西省耕地情况(一)土地利用现状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79.5千公顷(30869.2万亩),其中:1、农用地18481.7千公顷(27722.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81%,其中:耕地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9%。
灌溉水田172.9千公顷(25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望天田23千公顷(34.4万亩),占耕地面积0.5%;水浇地870千公顷(1305.1万亩),占耕地面积21.3%;旱地3005.3千公顷(4507.9万亩),占耕地面积73.5%;菜地17.8千公顷(26.7万亩)占耕地面积0.4%。
园地686.9千公顷(10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3%。
果园577.3千公顷(866.0万亩),占园地面积84.0%;桑园35.3千公顷(53.3万亩),占园地面积5.2%;茶园21.9千公顷(32.8万亩),占园地面积3.2%;其它园地52.2千公顷(78.3万亩),占园地面积7.6%。
林地10285.3千公顷(15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0.0%。
有林地6656.4千公顷(9984.6万亩),占林地面积64.7%;灌木林2355.3千公顷(3533.0万亩),占林地面积22.9%;疏林地324.5千公顷(486.7万亩),占林地面积3.2%;未成林造林地940.1千公顷(1410.2万亩),占林地面积9.1%;迹地1.7千公顷(2.5万亩);苗圃7.3千公顷(10.9万亩),迹地、苗圃面积占林地面积0.1%。
牧草地3117.3千公顷(467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2%。
天然草地2880.3千公顷(4320.4万亩),占牧草地面积92.4%;改良草地7.8千公顷(11.7万亩),占牧草地面积0.3%;人工草地229.3千公顷(343.9万亩),占牧草地面积7.3%。
其它农用地303.2千公顷(454.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
畜禽饲养地和设施农业用地0.93千公顷(1.4万亩),占其它农用地面积的0.3%;农村道路93.1千公顷(139.6万亩),占其它农用地面积的30.7%;坑塘水面和养殖水面15.2千公顷(22.8万亩),占其它农用地面积的5.0%;农田水利用地65.1千公顷(97.7万亩),占其它农用地面积的21.5%;田坎125.1千公顷(187.6万亩),占其它农用地面积41.2%;晒谷场等用地2.5千公顷(3.8万亩),占其它农用地面积0.8%,养殖水面1.1千公顷(1.7万亩),设施农用地0.3公顷(0.4万亩),养殖水面、设施农用地共占共它农用地0.4%。
2、建设用地798.9千公顷(1198.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88%,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96.7千公顷(104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
城市37.2千公顷(55.8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5.3%;建制镇37.2千公顷(55.8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5.3%;农村居民点523.93千公顷(785.9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75.2%;独立工矿及盐田用地61.4千公顷(92.0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8.8%;特殊用地37.0千公顷(55.5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5.3%。
交通用地62.0千公顷(93.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
其中铁路用地11.7千公顷(17.6万亩),占交通用地18.9%;公路用地49.3千公顷(74.0万亩),占交通用地79.6%;民用机场9.5千公顷(1.4万亩),占交通用地1.5%;港口码头及管道运输用地0.03千公顷(0.04万亩),占交通用地0.04%。
水利设施用地40.2千公顷(6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水库水面33.2千公顷(49.8万亩),占水利设施用地82.6%;水工建筑用地7.0千公顷(10.5万亩),占水利设施用地17.4%。
3、未利用地1298.8千公顷(1948.2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31%,其中:未利用土地1007.9千公顷(151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荒草地726.1千公顷(1089.2万亩),占未利用土地72.0%;盐碱地29.5千公顷(44.3万亩),占未利用土地2.9%;沙地114.0千公顷(171.0万亩),占未利用土地11.3%;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及其它未利用土地138.2千公顷(207.3万亩),占未利用土地13.7%。
其它土地290.9千公顷(436.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
河流水面189.7千公顷(284.6万亩),占其它土地65.2%;湖泊水面6.4千公顷(9.6万亩),占其它土地2.2%;苇地6.1千公顷(9.2万亩),占其它土地2.1%;滩涂88.7千公顷(133.0万亩),占其它土地30.5%。
(二)土地资源利用特点1、土地资源自然类型多样,开发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陕西省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形成了多样的土地自然类型。
也构成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的多样性。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少,耕地多为旱地、坡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区内煤炭、盐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关中平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城镇分布集中,工业、交通、商贸比较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高,是全省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工业生产基地。
陕南秦巴山区林地面积比重大,森林覆盖率高,区内水热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农业、林业、药材生产优势明显。
2、土地利用粗放产出率低。
部分土地利用质量不高,粗放、产出率低,耕地中旱地占25%,而且坡度大,瘠簿地多,中低产田占80%左右;园地中低产果园占挂果果园的1/3以上;林地中有林地占64.7%,抚育管理差,重种轻管;牧草地,草质量退化,产草量低,载畜量较小,人工草地、改良草地比例极小;城乡建设用地中,大量的存量土地有待盘活,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工业化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破坏污染严重。
3、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分布不协调。
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但地表水径流则只占全省径流量的25%。
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耕地面积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但地表水径流量占全省地表水径流量的75%。
4、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我省耕地面积已从2000年末的4800.5千公顷(7200.7万亩)减少到2005年末的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5年来净减少耕地711.6千公顷(1067.4万亩),年均减少142.3千公顷(213.5万亩)。
200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644万人,到2005年末总人口已为3724万人,2000年末人均耕地0.13公顷(1.95亩),2005年末人均耕地降到0.11公顷(1.65亩)。
(三)1、“十五”时期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耕地保护目标:规划确定,“十五”期间全省耕地面积将减少610.0千公顷(915.0万亩),计划耕地保有量4381.0千公顷(6571.1万亩);建设占用耕地总量控制目标:预计“十五”期间全省各项建设占用耕地为30.0千公顷(45.0万亩);土地整理复垦目标:“十五”期间全省可整理开发复垦土地面积167.0千公顷(250.0万亩),其中增加耕地33.0千公顷(50.0万亩);生态退耕及灾毁耕地控制目标:“十五”期间全省生态退耕及灾毁耕地613.0千公顷(920.0万亩)。
2、“十五”时期利用规划主要目标的实施情况全省2000年末—2005年末共减少耕地711.6千公顷(1067.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42.3千公顷(213.5万亩),比规划年均指标量122.0千公顷(183.0万亩)多减少20.0千公顷(30.0万亩);5年间非农业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5.0千公顷(37.5万亩),平均每年5.0千公顷(7.5万亩),与规划年均量6.0千公顷(9.0万亩)的目标相比还减少了1.0千公顷(1.5万亩);同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27.9千公顷(41.8万亩),平均每年5.6千公顷(8.4 万亩),与规划年均指标量6.6千公顷(10.0万亩)目标相比少1000公顷(15000亩),同时完全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要求;五年间生态退耕594.1千公顷(891.1万亩),平均每年118.8千公顷(178.2万亩);五年间灾毁耕地31.5千公顷(47.2万亩),平均每年6.3千公顷(9.4万亩)。
(四)“十五”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成效2000年以来,全省通过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1、增强了按规划管地、用地的意识。
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广泛宣传,使土地利用规划“龙头”地位得到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在领导和群众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按规划管地、用地已逐步达成共识。
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增强了按规划依法管地的意识,提高了按规划用途审批土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显著增强;二是土地使用者按照规划用地的意识不断增强,规划的功能、目标、任务等内容被干部和群众普遍接受,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对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地的现象起到了明显的遏制作用。
2、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入实施,在建设用地供应上引入了规划调控的理念,土地用途管制、总量调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按规划批地、按规划用地已形成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的基本制度,各级政府在协调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中体会到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业用地的重要性,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3、耕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入实施,使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使耕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较好地稳定了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到了实处。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是土地利用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各地加大了基本农田划定和管护工作的力度,已将基本农田落实到相应的地块及图、表中,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
5、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五”期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进一步实施,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全省农用地中的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加了16.3%;6.8%;16.6%,全省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合理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趋向协调发展。
(五)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1、“十五”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未能实现。
2005年未耕地面积为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比“十五”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4381.0千公顷(6571.1万亩)的保有量目标少了292.1千公顷(437.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