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语气词“吗”以及标点“?”的功能研究

疑问语气词“吗”以及标点“?”的功能研究

作者:吴碧宇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6期

[摘要] 本文指出疑问语气词“吗”以及“?”都有篇章组织功能和修辞功能,但是在这两个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关键词] “吗” “?” “功能”

根据林穗芳(2000:50)的考察,“?”源自西方,其产生“主要出于表示语气的需要,用于句末附带有断句的作用”,英语中最早使用“?”是在1534年,最早把它介绍到我国的人是清末民初的张德彝(1947-1919)(ibid:78),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把“?”列为新式标点之一(ibid:171)。胡适(姜义华,1998:334)在1915年就提出,无文字符号之害有三点:“(1)意旨不能必达,多误会之虞。(2)教育不能普及。(3)无以表示文法上之关系。”因此,在胡适看来,“?”等标点符号的使用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还有宏观教育上的意义。

“吗”是“么”在现代汉语中的变体,是出于汉语书面语表达的需要(高名凯,1986:447-448)。高名凯(1986:447-8)在谈到“吗”的由来,说道:西洋语可以通过句末降调来表示询问,这是因为“西洋语的声调可以相当自由”,而“汉语的词都有其本来的严格的声调”,一旦“碰到句子中最后的词的声调是向下降,如去声的话,这就很难做得到”,因而,加上“吗”就必然表示询问句了;“吗”用在命题中没有其他任何表示询问的语言成分的情形之下。

从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来看,“吗”和“?”各有产生的背景和功能,因此,“吗”不是随时都可以被“?”所替代的。但是在我们看来,三位学者对“吗”和“?”提到的功能,都还不够全面。

Bar-Aba(2003)在考察了Shipley (1960: 330-331)、Lyons (1977: 61-67)、Nir(1986:209;1990: 137-139) 、Meyer (1987)、Halliday (1989: 33-35)、Nunberg (1990)、Vega (1993: 194)、Livnat (2000: 69-70)等人的观点之后,指出“标点符号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篇章组织(organizational)和修辞(rhetorical)功能。篇章组织功能分为:切分(segmentational)、程序(procedural)、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节奏(rhythmical)以及语法(grammatical)功能;修辞功能分为:语用(pragmatic)、情态取向(modality-oriented)、情感驱动(emotive)、增强表现力(expressive)、表明态度(attitudinal)等。前者被认为是‘用来标记呼吸停顿、句法结构和节奏’的功能( Ornan, 1993)”。结合关联理论①的研究,Bar-Aba进一步提出,所有的书面形式的标点符号都只有程序意义。就此,标点符号的功能可概括为程序功能即

程序-组织功能(procedural-organizational)和程序-态度功能(procedural-attitudinal)②。在我们看来,“吗”同样具有这些功能③。

然而,事实上,“吗”与“?”往往会同时出现,但有“吗”,必有“?”,有“?”,未必有“吗”。那么,“吗?”中的“?”和“吗”又各有什么功能呢?为什么有“?”,有时不能加“吗”等疑问语气助词呢?为什么有“?”,有时不需要加“吗”等疑问语气助词呢?这些问题都集中在“?”和“吗”的共性和个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

1.“吗”与“?”的语用功能之共性

对于“?”,胡适(姜义华,1998:344-345)曾经说过:“吾国文凡疑问之语,皆有特别助字以别之。故凡何,安,乌,孰,岂,焉,乎,哉,欤诸字,皆即吾国之疑问符号也。故问号可有可无也。” 可见,“?”和现在常用的语气助词“吗”有着不少的相同的功能,否则,胡适这样的国学大师不可能会有这种观点。他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缺乏对“?”和“吗”的功能进行全面考察的缘故。吕叔湘、朱德熙(1979:236)认为,“有了问号,‘吗’和‘呢’可以少用许多。”这种观点同样反映了“?”和“吗”之间有共性,但是这话同时又隐含了它们之间还有个性的观点,“?”并不是时时都可有可无。本节拟考察它们的共性。

1.1 篇章组织功能

“吗”和“?”可以断句,具有切分功能;它们可以引导读者做出疑问语气的理解,具有程序功能;它们可以断句从而可以调整语言的节奏,具有节奏功能;它们的使用影响语言形式的安排,汉语常常因为疑问焦点信息的存在而影响语言形式的安排,因此,问号也具有语法功能;“?”可以代替对疑问语气的文字表述,具有辅助语言功能;“吗”的使用也能强化或突出某种语气的语言功能,等等。“?”的篇章组织功能从下例便可见一斑:

(1)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数更忧伤……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于陛下登高远望,独不惭于延陵乎?(《资治通鉴》:1086)

该句的标点,吕叔湘(1988:10)认为应该改成:“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数更忧伤……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于陛下?登高远望,独不惭于延陵乎?

此原文本为劝谏之辞,重新断句并加上“?”之后的句子,其言辞之切才溢以言表。由此可见,“?”的篇章组织功能和修辞功能之强大。

1.2 修辞功能

“吗”和“?”都具有修辞功能。它们的使用,往往能表现出探询、困惑、疑问、惊异等多种语气或情感,这是它们的共性。

2.“吗”与“?”的语用功能之个性

上文我们提到胡适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后来,经过钱玄同的提议,胡适(姜义华,1998:344-345)接受了必须使用“?”的思想,并在答复他人的疑惑时,也表达了必须采用“?”的思想。为什么呢?胡适以中国京戏里常有的两个人问答形式为例:“当真?”“当真。”如果此处不加“?”,将无法区别二者。可见,“?”和疑问语气助词又各有不少个性特征。事实上,胡适这里提到的只是“?”的修辞功能中的一种而已。本节我们将详细阐述“吗”和“?”的功能个性。

2.1 篇章组织功能

在切分功能上,二者往往不存在差别。但是,在表现意识流小说中,由于没有标点符号,这时“吗”的切分功能有时是体现疑问句结构难以缺少的词语。金隄的《尤利西斯》译本仿照原文没有给出任何标点,因此,一般的“?”之各种语用功能都全部被取消,这时,我们会发现“吗”等疑问语气助词的作用,它们的语用功能会更加突现出来。例如:

(2)… Hynes kept me who did I meet ah yes I met do you remember Menton and who else let me see …. (Joyce, 1996: 872)

……我碰见谁来着啊对了我碰见了你记得吗门顿还有谁呢谁呢……(金隄,1994:1010)

如果去掉“吗”,该行中疑问句“你记得吗”便成了陈述句“你记得”,原文意思也因此而遭到歪曲。再如:

(3)请把声音放小一点,好吗?孩子听话!

(3)若是在没有标点的意识流小说中且没有“吗”,该句则成了:请把声音放小一点好孩子听话。其意义很难让人做到和[3]一样的理解。

在程序功能上,“吗”和“?”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二者在引导受话人做出理解取向的基础上。例如:

(4)你去?(表“诧异”)

(5)你去吗?(表“询问”)

在辅助语言功能上,“?”可以代替对疑问语气的文字表述,具有辅助语言功能;而“吗”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其能强化或突出某种语气。

明师傅:六爷,人总有颗人心哪,你还能坑老朋友吗?(老舍,2004:164)

明师傅的存疑程度较弱,但明师傅还是有疑而问,毕竟,方六此人一向阴险狡诈。如果改成“你还能坑老朋友?”,存疑程度更弱,不能准确地反映明师傅的心态。而原汉语句子中由于有了疑问语气助词“吗”,已经传达了疑问语气,故而,“?”的功能大大消弱。

在节奏功能上,当“吗”参与调节话语节奏时,“?”的节奏功能相对减弱,甚至消失。相反,“?”将直接参与调整句子节奏。试比较:

(6)“是他?”

(7)“是他??”

(8)“是他吗?”

*(9)“是他吗??”

我们可以感觉到,从(6)到(9)节奏明显逐步减缓,从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和“吗”在调整话语节奏时的区别;然而,句(9)在笔者看来,似乎第二个“?”没有必要,因为两个“?”可以让话语节奏减缓,表示强烈的疑问语气,而该句有“吗”,已经让整个话语节奏减缓,而再加上两个问号来表示强烈的疑问语气就很可能把句子重音落在“吗”上面,这通常不符合我们的语感。我们认为,句(9)只要加一个“?”承担句子的程序上的切分功能就可。

语法功能上,“吗”具有句法功能,用于是非问句。而只有“?”的问句,也会由于该句为问句而影响焦点信息、词语的安排,从而体现了“?”的语法功能。例如:

(10)你跟我去,好吗?

这里的“吗”不能去掉,否则不合汉语语法。而该句中“?”的有无,并不妨碍话语的理解和句法的完整性。

当“吗”和“?”同时存在时,即在“……吗?”结构中,“?”只有篇章切分功能,其他功能基本丧失。例如:“我说过吗?”。该句中由于有了“吗”这个疑问语气词,“?”表达不出任何语言信息。

2.2 修辞功能

前文提到,Bar-Aba(2003)认为标点符合的修辞功能可分为:语用、情态取向、表达感情、增强表现力、表明态度等功能。笔者认为,这些功能可统称为“说话人情态取向”功能,因为修辞必然是语用的,说话人的感情表达、如何说话、态度如何都必然为其情态取向所反映。当然,“?”不在例外之列,而具有话语标记语功能的“吗”也同样具有修辞功能。但是,二者在表现情态取向功能时有程度和方式上的差异。例如:

(11)他来了吗?(单纯的询问)

(12)他来了?(带有怀疑的意味)(胡裕树、张斌,2002:184)

“?”可以重叠使用,表示强烈的疑问语气,而“吗”不能。例如:“为什么??”这些都和上文的程序功能差异是相关的。这里,我们还想说明的是,它们的修辞功能和它们的篇章组织功能是分不开的。例如,除了刚提到的程序功能与修辞功能的相关,它们的节奏功能差异,也同样会导致它们的修辞效果有异,这可参照上文论述节奏功能差异的例句。

3.“?”可有概念意义,而“吗”往往没有

“吗”和“?”都可表程序意义,但是,“吗”似乎只能表程序意义,而“?”有时可表概念意义。例如:

(13)高树怦然心动。“不过,国家不给你们人民币。”“?”高树惊讶。“你们可以用美元!”“!!”高树的呼吸急促起来。(转引自吴学君,2002)

从这个例句看来,这里的“?”不仅具有修辞功能,还有篇章组织功能;不仅具有程序意义,而且具有概念意义。不过,“?”的这种使用情况不多。再如:

(14)望子成?(言外之意为: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蛇”?谁都难以说清楚。)

(15)重赏之下必有“?”夫。(言外之意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蛮”夫、还是“贪”夫?)

两个例句中的“?”都有“什么”的意义,因而具有概念意义。但是,同时又由于它们的存在给各句增添了疑问语气,因而,笔者认为,它们也有程序意义。两个例句中间的“?”,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至此,我们认为Bar-Aba(2003)的观点是错误的,所有的书面形式的标点符号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只有程序意义,因此,标点符号的功能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程序功能即程序-组织功能和程序-态度功能。但是,“吗”往往只有程序意义,其功能可以用这两种功能概括。

4.结语

本文对“吗”和“?”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二者具有共性与个性。“?”的出现并不取决于“吗”的出现,“吗”的出现在意识流小说中也不能决定“?”的出现与否。“……?”和“……吗?”有时有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它们不是能随时替换的。另外,“吗?”只是疑问语气助词的一种,其不能取代其他的疑问语气助词的功能,况且,有些类型的问句也不加疑问语气助词,因此,它的使用范围有其局限性。当“?”用在疑问语气助词之后时,其往往只有篇章组织的切分功能,它的其他功能则丧失。

注释:

①Wilson & Sperber(1993)从认知的角度把意义分为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程序意义(procedural meaning),概念意义和词汇的语义相关,构成命题内容并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而程序意义不具备这些特征,其只有组织功能,引导对相关话语的处理。

②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参看下文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当书面标点在口语中使用时,如“?”在口语中会说成“问号”,那么就有了概念意义。

③屈承熹、李彬(2004)论证过“吧”“吗”是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或语用标记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a.它们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任何影响;b.它们不会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c.它们与说话时的情景有关;d.它们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但却不具备指称功能、指示功能或认知功能。它们不具有概念意义,即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从而产生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程序性意义。据此,我们认为,“?”具有“吗”一样的话语标记语功能。

参考文献:

[1]Bar-Aba, E.B. Punctuation marks: procedural and conceptual us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1031~1048.

[2]Joyce, J. Ulysses[M]. Nanjing: Yilin Press, 1996.

[3]Jucker, A. H. The discourse marker Well: A relevant-theoretical account[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 435~452, 1993.

[4] Wilson, D. & Sperber, D. Linguistic Form and Relevance[J]. Lingua, 1993, (90): 1~25.

[5]范开泰(编). 胡裕树、张斌选集[C].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7]姜义华(主编). 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C].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8]老舍. 茶馆[M](双语对照).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9]林穗芳. 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10]吕叔湘. 标点古书评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11]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12]屈承熹李彬. 论现代汉语句末情态虚词及其英译——以“吧”的语篇功能为例[J]. 外语学刊, 2004, (6): 1~9.

[13]吴学君. 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 昌吉学院学报, 2002, (4): 48~51.

[14]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M]. 金隄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吴碧宇,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的用法 逗号的用法 ?一、用于需要分隔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逗号。但主语和谓语如果比较长,需要加逗号以表示说话时中间有停顿,也便于阅读时分清句法结构。 ?句子不论长短,在主语需要强调时,其后加逗号同谓语分隔。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二、用于带语气词的主语之后 ?主语后边如果带有“啊”“呢”“呐”“么”“嘛”“吧”等语气词,说话时有停顿,用逗号表示。 ?如祖国的海洋啊,多少人为你歌唱,多少人为你奔忙 ?三、用于需要与动词分隔的长宾语之前 ?动词和宾语的联系比较紧密,中间一般不必加逗号。有一类提示性动词(如:表示、指出、声明、反映、报道、认为、觉得、相信、发现、看到、听说、知道、建议),宾语往往较长,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有停顿时加逗号表示。 ?如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是生存在第三纪之末与第四纪之初。 ?四、用于前置的谓语之后。 ?五、用于句首状语之后 ?常见的句首状语有时间地点状语(当……时、在……前、在……上),评论性状语(当然、果然、真的、可见、据说、严格地说、一般说来),关联性状语(其次、那么、 相反、此外、总之)等后面加逗号有助于分出主语。 如果然,雨过天又青。 ?六、用于后置的状语之前 ?状语通常置于中心语之前,置于中心语之后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强调的意思,其前面加逗号。 ?如……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七、用于后置定语之前 ?如海面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 ?八用于补充解释性的后置同位语之前 ?如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分隔重复的词语或说法 ?九、某个词语或说法为了表示强调而接着加以重复,用逗号分隔,有时为了解释说明,对重复词语的内容略加扩展 ?如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 ?十、用于后置的外国人名之前 ?许多外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在辞书条目或人名索引中把外国人的姓作为中心词置于名字之前,后置的名字前加逗号 ?十一、用于某些序次语之后 ?“第一、第二”和“其一、其二”等序次语后面有停顿时用逗号表示 ?十二、用于说话时有停顿的关联词语之后 ?“但是、可是、然而、不过、结果、因此、后来、否则、不然、那么”之类关联词语如果在结构上有独立性,说时有停顿,其后可以加逗号。 用于“虽然……但是……”“只管……但是……”两种句式中的时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疑问语气词“吗”以及标点“?”的功能研究

疑问语气词“吗”以及标点“?”的功能研究 作者:吴碧宇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6期 [摘要] 本文指出疑问语气词“吗”以及“?”都有篇章组织功能和修辞功能,但是在这两个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关键词] “吗” “?” “功能” 根据林穗芳(2000:50)的考察,“?”源自西方,其产生“主要出于表示语气的需要,用于句末附带有断句的作用”,英语中最早使用“?”是在1534年,最早把它介绍到我国的人是清末民初的张德彝(1947-1919)(ibid:78),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把“?”列为新式标点之一(ibid:171)。胡适(姜义华,1998:334)在1915年就提出,无文字符号之害有三点:“(1)意旨不能必达,多误会之虞。(2)教育不能普及。(3)无以表示文法上之关系。”因此,在胡适看来,“?”等标点符号的使用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还有宏观教育上的意义。 “吗”是“么”在现代汉语中的变体,是出于汉语书面语表达的需要(高名凯,1986:447-448)。高名凯(1986:447-8)在谈到“吗”的由来,说道:西洋语可以通过句末降调来表示询问,这是因为“西洋语的声调可以相当自由”,而“汉语的词都有其本来的严格的声调”,一旦“碰到句子中最后的词的声调是向下降,如去声的话,这就很难做得到”,因而,加上“吗”就必然表示询问句了;“吗”用在命题中没有其他任何表示询问的语言成分的情形之下。 从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来看,“吗”和“?”各有产生的背景和功能,因此,“吗”不是随时都可以被“?”所替代的。但是在我们看来,三位学者对“吗”和“?”提到的功能,都还不够全面。 Bar-Aba(2003)在考察了Shipley (1960: 330-331)、Lyons (1977: 61-67)、Nir(1986:209;1990: 137-139) 、Meyer (1987)、Halliday (1989: 33-35)、Nunberg (1990)、Vega (1993: 194)、Livnat (2000: 69-70)等人的观点之后,指出“标点符号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篇章组织(organizational)和修辞(rhetorical)功能。篇章组织功能分为:切分(segmentational)、程序(procedural)、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节奏(rhythmical)以及语法(grammatical)功能;修辞功能分为:语用(pragmatic)、情态取向(modality-oriented)、情感驱动(emotive)、增强表现力(expressive)、表明态度(attitudinal)等。前者被认为是‘用来标记呼吸停顿、句法结构和节奏’的功能( Ornan, 1993)”。结合关联理论①的研究,Bar-Aba进一步提出,所有的书面形式的标点符号都只有程序意义。就此,标点符号的功能可概括为程序功能即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语气词在北京话句中的作用研究 一、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重要性 北京话是中国特有的大陆方言,在普通话基础上以及本地方言文化 为基础,具有特色而独特的语言特点。语气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 们可以改变说话者的语调,表达出他们的情绪。语气词也经常用于表 达褒贬、否定、询问等信息,帮助说话者表达他们的情感。 二、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使用情况 1、褒贬功能 在北京话中,语气词经常被用来表达褒贬的意思。语气词的正负面 意义可以根据每一句的上下文来判断,也可以由说话者的语气来提示。比如,“呜呜,你这人真不地道!”“哎呀,你这么会说话,太棒了!”,这时候“呜呜”和“哎呀”都是表达褒贬的语气词。 2、否定功能 对于不认可的情况,语气词也经常用来表示否定。比如,“哎呦,有 谁敢做这么不讲原则的事!”,此处的“哎呦”暗含着一个否定的含义。 此外,有的语气词也具有明显的否定表达。比如,“哦耶,你又在胡说 八道,真是不知好歹!”,在这里,“哦耶”有着明显的否定表达。 三、语气词在北京话中的语境化 1、在问候中 在问候他人时,北京人经常会加上各种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热情,

比如,“哎呀,你来啦,好久不见!”,“耶~有你在,晚上可以玩个痛快!” 2、在神态表述中 在表达自己的神态时,北京人也会使用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比如,“伤心地嘤~有什么事情?”,“激动地哇!真是太棒了!”。 3、在惊奇中 在表达惊奇的情景中,北京人也会加入语气词来加强情绪氛围,比 如“感到惊讶地咦!这件事情怎么会发生?”,“好奇地呦,你在做什么呢?”。 四、语气词对于表达的角色 语气词在北京话句中不仅可以表达出褒贬、否定或肯定的意义,同时 也能够起到加强语气、替代表述的作用。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有所不 同的是,北京话中的语气词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样可以使得更多 的人能够深深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也使整句话显得格外生动有趣。 因此,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语气词在北京话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感情,同时可以使得整 句话显得更有意思,更有生动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201404...

学位论文 学生姓名:丁乂宇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 导师姓名:陈克禄 二〇一四年四月 摘要

以往关于对外汉语语气词“呢、吧、吗、啊”的分析研究存在过于概括和过于繁杂两种倾向。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呢、吧、吗、啊”的意义、用法以及偏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材编排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言是一门学科的同时更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留学生提高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的其他语言,汉语中的虚词特别多,这是因为汉语既缺乏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同时也没有豁着形式。因此,虚词便成为现代汉语中十分具有重要性的表达手段。[1]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高的虚词,就越是难以讲清楚它的用法和意义,有时甚至因为给学生们讲得不准确而带来误导,从而引发新的错误。如今,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己经逐步地从语法教学中单独被列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体现了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对外汉汉语语气词教学的重大进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学生虽然在讲汉语时字正腔圆,但是我们听起来依然觉得不地道、生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语气词。由此可见,对外汉语语气词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外汉语中语气词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同时还会使他们的口音听起来更地道。 1.2 研究范围和任务 1.2.1研究范围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有六个,它们分别为:了、的、呢、吗、啊、吧。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呢”“吧”“吗”“吗”这四个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与意义相对较为广泛和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呢”“吧”“吗”“啊”这四个语气词的分析研究,来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2.2本文要解决的任务 (1)对语气词“呢”“吧”“吗”“啊”的意义、用法以及偏误分析进行研究。 (2)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材研究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 二、语气词“呢,吧,啊,吗” 2.1意义和用法

语气词研究

一.选题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再说,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上术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对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等各种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对语气词本身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论文注意研究一些典型的语气词,如"了、呢、吧、的、吗"本文也把汉语语气词和越语语气词进行对比并分析越南学生在使用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提出纠正法。 四.研究任务 第一:对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进行比较全面考察 第二:研究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 第三:研究语气词"了、吧、呢、的" 第四: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论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的研究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1. 语气词的基本性质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首先是凭借不同语义内容的词语。语言还有转情的功能,比如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样。具有语气词使汉语有别于一部分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在语气系统中语气词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结构成分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法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点: 1.1.语气词后一般有语音停顿。 以前各位学者对语气词语法性质的论述总是强调"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未"这一点。近些年来,有学者再次提出了句中语气词的问题。不管是句未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词都是用在语气的停顿处。 跟聪明的人啊,我也不抖机灵儿了。 1.2.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的连用涉及到好几个问题: (1)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未的语气词,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都不能连用。 (2)能够连用的语气词主要是但音节的典型的六个语气词,即"的、了、吧、呢、吗、啊"双音节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属于虚词范畴,过去人们往往对之研究较少。但随着语 气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人们近来开始注重相关的研究。目前的语气词研究还存 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后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评析 我国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因为语气词属于虚词,数量不多,且表达的意义较为灵活多变,语法功能也较为复杂,算是比较封闭的词类, 人们一般不把语气词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挖掘。 一、语气词的名称起源 汉语中语气词的名称起源很早,但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其仍然在“虚词”这个 大家庭之中。真正使用“语气词”这个名称,是在近现代汉语中。当然,有人称之 为“语气词”,也有人称之为“语气助词”。本文认为,“语气词”和“语气助词”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不能简单地随意选择,它体现了词类归属、词类体系和术语规范等 一系列差异。由于我们所研究的词是可以粘贴在句子之后并可以连用的,而一般 的助词只能粘贴在词和短语之后且不可以连用,因此,本文倾向于将这些词称为“语气词”,而非“语气助词”。 二、语气词的归类 虽然语气词数量不算多,但其归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语 气词的界定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也有人认为:“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了,表示语气”。也有人说:“语气词的功能如下:(一)置于句末。(二)有些 语气词可以置于句中停顿前。(三)置于另一语气词前。”这些不同的观点,事实上都包含了两个中心含义: 一是置于句末( 或句中停顿处) ,二是表示语气。但是,这样界定的语气词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比如说,在遇到下列情形时就比较 难以处理:1.别把钱撕了。2.他是昨天来的。3.那不是你的! 这三句中句末的“了”、“的”是不是语气词呢?如果只按照上文的界定,它们就具备成为语气词的资格。 但是,目前我国语言学界的主流观点却认为:1.句末的“了”是动态助词;2.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的”是“的字短语”的组成部分;3.句末的“的”有争议,认为是语 气词的和认为是结构助词的都有。 为什么单单对语气词进行界定时不从其语法功能出发来进行呢?那是因为语 气词没有实际意义,也不是句法结构成分,不和句子中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 无法用鉴定字或组合特征来测定,找不到切入点。因此,传统的语气词界定存在 很大的缺陷。为提高效率,在语气词鉴别时,不需要对被检测片断的句法位置进 行全面试验,只要有一种情况可以出现在被包容状态,或者说这个片断如果可以 选择主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即可确定此片断 句末的词不是语气词。二是同质类推原则。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但人们很快发现,其语气意义的研 究并非一项独立存在的研究,因为语气词在句中分布非常灵活机动,语气意义难 以简单地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语气意义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语气词在句中 的具体分布情况。 据《马氏文通》所言,语气词是位于句末的。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讲 标点符号的作用(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第三讲标点符号的作用 【知识精讲】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一、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一)7大点号的基本用法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是针对句子内部结构层次的。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包括句号、问号和叹号;句内点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 1.句号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 例①: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例②:(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有时也可以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或感叹语气。 例①:请你稍等一下。 例②: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2.问号 用在疑问句末尾,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例①: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例②: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例③:(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为了加强语气,也可在每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 例①: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例②: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例③: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3)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例①: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例②: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3.叹号 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完了以后的停顿,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

浅析《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

浅析《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及其弟子的论调和行为。它由很多谆谆教诲组成,涵盖了哲学、道德、宗教、礼仪和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方面的发展。因此,它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论语》中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但本文将重点分析它中的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是一种礼貌性的表达方式,用来表达怀疑、猜测或者期待。《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表达形式多样,它们的用法能够便捷地表达出作者的想法和意图。 在《论语》中,有许多用来表达礼貌性怀疑、猜测或期待的词语。例如,“岂”,它通常表示一种不可思议、坚决拒绝或怀疑的意思。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岂有此理!”,他想要表达他的猜测,即他的想法与这个道理不符,他不相信这个道理是真的。 另外,“曰”也是一个很常用的疑问语气词,它有时表示短暂的审视,有时表示怀疑和猜测,有时表示令人担忧和不安。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曰,在下思乎!”他此处表达的是怀疑,他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此外,“问”也是一个疑问语气词,它有时表示怀疑,有时表示期待,有时表示对未知事物的关注。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问:孰谓斯邦之母?”他此处的问句表达的是他对事物的关注和期待,他想知道是谁是这个国家的母亲。 此外,“可”也是一个常见的疑问语气词,它表示一种短暂的审

视,表示一种怀疑,可能也会有一种期待。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可以,为之!”他此处表达的是怀疑,他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 无论是几种疑问语气词,还是其他类型的疑问,它们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它们都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意图。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疑问语气词的分析,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即要求对礼仪和道德有较高的要求,并以此来推动古代社会的发展。 总之,《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是一种礼貌性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表达孔子的思想和意图。经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疑问语气词在礼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孔子的尊重和崇敬,它也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贡献。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篇一: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语气助词,常常用于表示疑问、询问、质疑等语气。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谁”、“什么”、“哪里”、“怎么”、“为什么”、“吗”、“呢”、“吧”、“是不是”等等。 这些语气词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增强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例如,当作者在文章中使用“谁”来询问某个人物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疑惑和关注;当作者使用“哪里”来询问某个地方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不确定和探索欲;当作者使用“怎么”来询问某种情况或做法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和不满等等。 除了用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之外,还有一些语气词还可以用于表示其他情绪或情感,例如感叹、鼓励、讽刺、批评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语气词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体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除了语气词之外,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可以用于表示疑问或质疑,例如“么”、“得了”、“了”等。这些语法结构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疑问或质疑,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总之,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语气助词,其使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绪。在语言表达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体特点,灵活地使用各种语气词和语法结构,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篇二: 标题: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正文: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What?"、"How?"、"Why?"、"Do you know?"、"How come?"等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表示疑惑、不满、好奇等情绪,常用于对话、文章、演讲等语言环境中。 "What?"是最常用的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之一,通常用于询问对方所说的具体 内容或事件。例如,“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或者“你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How?"也常用于表示疑问,用于询问对方的方法和技巧。例如,“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你这个方法真的很有效吗?” "Why?"常常用于表示疑惑或反问,用于询问对方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例如,“你为什么这样做?”或者“你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 "Do you know?"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用于询问对方是否知道某个事情或信息。例如,“你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或者“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How come?"也常用于表示疑问,用于询问对方为什么会做某件事情。例如,“你是怎么这样做的?”或者“你这个方法是怎么实现的?” 除了以上常见的语气词,还有其他一些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例如"你知道吗?"、"你确定吗?"、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等等。这些语气词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来选择使用。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让对话更加流畅和自然,同时也可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标点符号语气词运用

标点符号语气词运用 标点符号和语气词在中文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使用和作用。它们可以 帮助表达情感、调整语气、分隔句子成分等。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和语 气词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本文将就标点符号和语气词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标点符号的基本使用 1. 逗号(,) 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并列成分,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流畅。同时, 逗号还可用于表达补充说明、插入语等。 例如: a) 我喜欢吃苹果,橙子和香蕉。 b)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一致的态度。 2. 句号(。) 句号用于表示句子的结束。 例如: 他是一位优秀的演员。 我喜欢读书。 3. 问号(?)

问号用于表示疑问句的结束。 例如: 你明天要来吗? 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4. 感叹号(!) 感叹号常用于表示强调、激动等感情。 例如: 你真棒! 他好可爱! 5. 冒号(:) 冒号用于引出具体内容、事实等。 例如: 这是我最喜欢的事物:音乐。 请回答这个问题:你的年龄是多少? 6. 分号(;) 分号可用于连接具有逻辑关系的独立句子。例如:

他喜欢唱歌;我喜欢跳舞。 7. 引号(‘’、“”) 引号用于引述别人的话或标示特定用语。例如: 她说:“我喜欢你。” 这个词典里有很多专业术语。 二、语气词的运用 1. 感叹语气词 感叹语气词用于表示作者的情感或强调。例如: 哇!这是个令人惊叹的成就。 真是太好了! 2. 命令语气词 命令语气词用于表示命令、要求等。 例如: 请你立刻离开!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 疑问语气词 疑问语气词用于表示疑问、询问等。 例如: 你是不是真的? 他什么时候回来? 4. 虚拟语气词 虚拟语气词用于表示假设、愿望等。 例如: 要是我有钱,我就去环游世界。 愿你幸福快乐! 5. 赞美语气词 赞美语气词用于表示赞美、夸奖等。 例如: 你真聪明! 你的画画得真好! 通过运用标点符号和语气词,我们可以在写作中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图。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以保持文章的行文流畅。同时,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句子结构,适当地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研究 作者:孙瑞星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0期 摘要:语气词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我们在交流中所带有的语气词能够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气词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实际生活中也可常用到语气词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气词相对较多,其便利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语气词一直是不被大家所重视的词语,我们应根据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语气词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并让初中生们深入了解一下语气词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提出相应的可以加强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的对策 现在的教学中还是以教科书为主,教材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带有语气词的句子,我们应重视语气词的教学,但在多数的教师授课中都弱化了语气词,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们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文章的内容。要想学生们对语气词更加重视,教师首先要从教学上对教材中带有语气词的句子进行重点讲解,教师们可以专门的设立一节课对相关的语气词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对语气词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了解到语气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语气词的讲解的时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们慢慢的接受这个语气词,免得学起来吃力,对语气词的学习产生厌恶的感觉。 一、语气词的概述 1.语气词的基本性质 语气词常见于我们的日常交际口语中,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就算是同一个语气词如果是不同的语调说出来其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文章句子末端和文章句子初始部分均会存在语气词,语气词可独成个体,以话语和句子形式产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语言进行句子重组,但最终所句子与句子间所要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 2.由古至今语气词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文章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其中的语气词多是“之、乎、也、矣、者、尔、耳、乌”等,而在现代的文章中语气词多表现为“了、的、吧、吗、呀、呢、哇”等。虽然由古至今语气词的词语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发生改变,可见我国的语言的丰富性,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3.语气词的搭配使用与研究

句末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初探

句末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初探 作者:易查方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根据句末语气词“嘛”的分布状况,围绕三种主要的句子形式以及其他一些零散的句子,对其在句中的完句功能展开了详细的描写和论述,以期初步得出完句规律。 关键词:嘛完句成分完句功能 自从胡明扬、劲松(1989)提出“完句成分”这个概念以来,很多语法学者如:王艾录(1990)、贺阳(1994)、孔令达(1994)、黄南松(1994)、竟成(1996)、殷志平(2002)等从解释和描写的角度,对汉语完句成分的范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将其分为:语气、否定、情态、时体、程度、数量等范畴。 语气词作为语气范畴下的一个次范畴,虽然不能充当任何句法成分,但是在句子语用平面上,它的完句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很多论文与专著中也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只是例举了“了”“呢”“的”“啊”等少数几个典型语气词作为论述的依据,对其他语气词的研究甚少,对非典型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只有陆俭明(1999)在讨论副词独用时,稍带指出了这个问题。 句子之所以能传达信息,发挥交际的作用,是因为它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产生,对其的理解时刻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本文在揭示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时,并没有把独立句和语境句截然分开(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开的)。另外,齐沪扬(2002)在谈论到语气词的功能时,认为语气词除了能传达感情信息外,兼有完句的功能,就算是非典型性的语气词也能成为具有感情因素的完句成分。 句末语气词“嘛”常用于祈使句和陈述句两种句类,但由于祈使语调有很强的成句功能,而语气词在祈使句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带“嘛”的祈使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只有句末出现具有完句功能的“嘛”的陈述句才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本文在分析大量此类句子的基础上,对位于句末的语气词“嘛”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归纳,初步概括出四种主要的句子形式: 一、“本来”“大约”“大概”等语气副词+嘛 陆俭明(1999)认为有些语气副词如“本来”“大约”“大概”都可以带上句末语气词“嘛”成句,“大约”和“大概”还可以带上其他的语气词,如“呢”,但是“本来”却只能带“嘛”才能成句。在这里,语气词“嘛”不只表示道理显而易见,还有成句的功能。如: (1)我忙道:“噢,原来那么贵。”胖子面色的难看就别提了,冷冷地道:“本来嘛!”(倪匡《妖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