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基础知识默写—走进化学世界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上册1-7 单元知识汇总默写版答案

初中化学上册1-7 单元知识汇总默写版答案

初中化学上册1-7单元知识汇总默写版-答案版绪论1、我国劳动人民___商代__会制造青铜器, __春秋战国____时会炼铁、炼钢。

2、近代,经过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5、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水变成水蒸气,块状胆矾研碎都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虽然形状和状态改变了,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和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都有新物质产生,所以都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5、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如点燃蜡烛时,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6、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不稳定性、活泼性等。

7、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8、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

9、人们把101 K Pa 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的化学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3、在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和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知识点汇总1、化学是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重点知识归纳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重点知识归纳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文明世界的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英国科学家道尔创立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得罗创立了分子学说。

4.俄国化学家门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5.蛋壳、贝壳、石灰石、大理石珍珠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CaCO 3)。

6..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①.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的排放。

③.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④.生产有利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挥发性、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毒性等。

二.化学实验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科学探究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猜想和假设,③.收集资料,④.进行实验,⑤.得出结论。

3.对蜡烛燃烧的探究⑴.蜡烛通常是一种白色固体,有特殊气味、较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蜡烛燃烧时产生黄色的火焰并伴有黑烟,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还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⑶.蜡烛刚刚熄灭时,有一白烟飘出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是蜡烛的蒸气冷却形成的蜡烛固体。

⑷.石蜡 +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 水 步骤现象 结论 ⑴.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两瓶气体中。

在盛空气的瓶中,燃烧一会儿熄灭,在呼出气体中很快熄灭。

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⑵.向两瓶气体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第1单元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第1单元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稀释浓硫酸
搅拌,加快热量散失,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广东专用版中考宝典·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4.常见错误操作及其引发的后果
操作名称
错误操作及其引发的后果
量筒读数
仰视:读数偏低,实际量取液体__偏__多__;俯视:读数 偏高,实际量取液体_偏__少___
pH试纸用水润湿后:酸性溶液测定结果__偏__大__,碱
5.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D)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C.实验药液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广东专用版中考宝典·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6.托盘天平调零后,在左盘衬纸上放置氧化铜粉末,右盘衬纸上放置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广东专用版中考宝典·化学
操作名称
取用固体(未说明用量, 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取少量液体(未说明用 量,取1~2mL)
装置
操作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装置
倾倒液体
酒精灯的使用
加热固体Βιβλιοθήκη 加热液体上一页返回导航
下一页
广东专用版中考宝典·化学
操作名称
装置
过滤
操作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装置
稀释浓硫酸
蒸发
测定溶液的pH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广东专用版中考宝典·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注意: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可能原因:①滤纸破损;②过滤时漏斗内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初中化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初中化学-人教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梳理】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4.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2.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4.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典型例题】1.下列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B.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电解水都是物理变化C.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D.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2.判断铁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剧烈燃烧,火星四射B.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了黑色固体D.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下列语句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大漠孤姻直,长河落日圆;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④伐菥烧炭南山中;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⑥白玉为床金作马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④4.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B.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C.利用活性炭来净化水D.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5.下列变化及性质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填序号)。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考点总结、例题精讲-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考点总结、例题精讲-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3.(2021·东营)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C )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 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 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 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
4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4.(2021·菏泽)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对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吹灭蜡烛——隔绝空气 B.洗涤剂清洗油污——溶解油污 C.浓硫酸作干燥剂——浓硫酸脱水 D.煤炭脱硫——减少大气污染
5 物质的名称和俗称
5.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B )
A.氢氧化钠 纯碱 Na2CO3 B.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C.氢氧化钙 消石灰 CaCO3 D.碳酸钙 生石灰 Ca(OH)2
2/3
略向下倾斜 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平铺
Hale Waihona Puke 灯帽45° 1/3 1/3
外焰
纯碱
盐酸
紧握试管外壁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漏斗边缘 滤纸边缘
三层滤纸处
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较多固体出现
坩埚钳 石棉网

玻璃棒
浓硫酸
不能 不能
湿抹布
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1.(2021·临沂)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6 仪器的识别及用途 6.(2021·泰安)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 )
A.装置①和④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B.装置②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C.装置②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D.装置②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知识点汇总1、化学是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4.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5.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6.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等。

7.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8.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9.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使点燃的木条熄灭。

10.闻一瓶未知气体的正确操作:用手轻轻在瓶口煽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11.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点燃前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为乳白色固体,有轻微的气味。

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发现石蜡浮在水面上蜡烛比较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点燃蜡烛火焰外层最亮,最里面最暗,平放在火焰中的火柴梗两端(最外面)碳化最严重,中间几乎为白色,罩在火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内出现了水珠,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变浑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亮且温度最高,焰心最暗且温度最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熄灭蜡烛蜡烛刚熄灭时产生大量的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汽在燃烧,白烟是石蜡蒸汽(石蜡的固体小颗粒)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3.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反思交流等。

14.药品的取用规则(1)安全原则“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液体一般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基础知识默写—走进化学世界
1.原子、分子理论:由英国科学家、意大利科学家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俄国人发现。

3.化学是在、层次上研究物质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4.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春秋战国时期会、。

古代三大著名的化学工艺:、、。

5.绿色化学(环境化学)
(1)四特点
①原料:采用的原料;
②条件:在条件下反应;
③零排放:力图,实现零排放;
④产品:产品和有利于。

(2)核心:利用。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又叫做。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熔化是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变化。

3.硫酸铜晶体(符号是CuSO4·5H2O),俗称胆矾或,是色的晶体。

4.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植物光合作用②铜生锈变成铜绿③灯泡发光④动物呼吸
⑤水力发电⑥蜡烛受热熔化⑦铁水铸锅⑧白磷自燃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_ _。

5.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属于性质。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属于性质。

6.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木材易燃烧;②自行车胎炸裂;③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④酒精挥发;
⑤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其中,描述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下同),描述物理性质的是,描述化学变化的是,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

现象:;结论: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
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点燃白烟,蜡烛。

(5)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未充分燃烧产生的。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的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和。

3.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为何要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
这种实验的方法叫。

4.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溶于水,且。

5.如何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

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垫石棉网—);
不可加热的仪器:、、。

2.测量液体体积: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

视线与。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读数只能精确到毫升。

3.称量物质的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1)游码先。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右”。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在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的砝码,后加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

砝码放回砝码盒。

4.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应用点燃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应少于。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扑盖。

5.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1)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离试管口处。

(2)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往套;;夹持部位在离试管口近处;用手拿住。

6.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1)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防止。

(2)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以防止。

7.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中,液体药品放在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中)。

8.药品取用原则
(1)“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或(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在瓶口轻轻,仅使进入鼻孔)。

(2)“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固体以为宜,液体只需。

(3)“处理”:多取的试剂不可,也不可,更不能,应放在。

9.固体药品的取用
(1)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或。

(2)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10.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

标签应,(以免)。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
①先,后吸取试剂;
②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容器口上方滴加;
③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以免被试剂腐蚀;
④滴管用毕,立即(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⑤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

11.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用手,稍停片刻,若,松开手掌一段时间,导管内形成,说明装置不漏气。

12.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防止。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角,受热时,先使试管,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加热,并且不时地试管,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

13.过滤操作
(1)注意事项:
①“一贴”:;
②“二低”:、;
③“三靠”:、、。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②;③。

14.蒸发注意点:
(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
(2)当蒸发皿中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

15.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中,有用的物质倒入。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也不。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Na2CO3)溶液或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在试管架上晾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