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解析

合集下载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采桑子欧阳修诗意一、前言《采桑子》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主要描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在采桑的过程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本文将探讨欧阳修《采桑子》中蕴含的诗意,以及这首词对后世诗词创作的影响。

二、词文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开头几句:采桑子,何人唤取,空山无人,月明前村。

这两句话中,采桑子和空山无人的浪漫意境使人产生遐想,想象出这孤苦伶仃的女子在这山野荒凉处的悲凉,令人深深感受到她孤独的心境。

而月明前村则让人思考到这个女子可能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故乡。

这样的自然描写符合了唐宋词的“物我两忘”的诗意特点,使读者不会感觉到作者突兀的掺入。

接下来的几句话和这首词的主题有直接关系:袅袅娜娜香径上,不胜娇艳三万五。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三句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欣赏,对她的美丽赞叹不已;第四句则直接打破了这浪漫情感,展示出无情的社会。

这样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这女子命运的惋惜。

三、诗意探讨欧阳修的《采桑子》在词的艺术上,体现了他的才情和思想,使之成为唐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几个重要的诗意如下:1. 描写自然的胜利与人类的失败。

欧阳修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常用“草木知春不乱于垂杨”、“莺儿燕子俱黄金,双双飞入菜花心”等绝妙的词句,来刻画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采桑子”中的“空山无人”,也表现了人类的失败和无奈。

2. 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不满。

“采桑子”一词的情感主题中,饱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哀婉与怜悯。

通过丰富的情感描写,欧阳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影响与评价《采桑子》作为唐宋词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历代的文人墨客。

元代的“琵琶行”、“浪淘沙”等脍炙人口的词作,都借鉴了《采桑子》中的一些情感描写和词风特点,使之成为了唐宋词的重要流派之一。

同时,《采桑子》也因其深刻的诗意和瑰丽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和赞赏。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的《采 桑子》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 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的时候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 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 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 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 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 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 1067 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 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 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 《正德颍州志》 卷一) 的西湖美景,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文中描绘了一位少年男子对采桑的浓烈之情,表达了他在此独自成长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苦和挫折。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剖析这首词作。

《采桑子》由五言律诗构成,全篇共计28句,描写了这位男子采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词的开头两句即以“采桑”作为开篇,给人一种质朴清新的感觉。

穿越时空的词意在歌颂中透露出万物生命、演绎着岁月的变迁。

作者以“采桑”作为五言小律诗的情景题材,故事简洁明了又富有情感韵味。

在这首词作中,作者通过描写采桑少年男子的“孤身采桑不复回”的心情,表达了少年男子在人生旅程中所经历的离散和挫折。

细腻的描写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意象感受。

早晨的天空是“晨中露未晞”,暗喻着无边的迷茫;夜晚的草地是“夜半钟鸣收早市”,寓意着寒冷与凄凉。

这些逼仄的环境让人产生无尽的思考。

词的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男子对于离散之情的彷徨与追忆。

但是,《采桑子》并不只局限于表达男子的悲伤与凄凉,而是通过具象的桑叶和鸟儿,寄托了他的希望和情感。

桑叶是男子心中悲伤情绪的载体,它们“伴寒食花为饭,共苦短亭上树”,暗示了男子对待采桑工作的勤勉。

鸟儿则是男子心中挣扎的寄托,“鸟儿殷勤为掇”,意味着他在寂寞中对待人生的态度。

总体来说,《采桑子》运用了巧妙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少年男子采桑经历的描绘,折射出他成长道路上所遭遇到的磨难和变迁。

词中寓意深远,给人以深思。

读者在翻阅这篇词作时,或许会有所感触,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思考更多。

欧阳修以他独特的笔调,将一个平凡的场景展现得别有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无论《采桑子》是否成为你的文学心灵之花,无论你喜爱其内在的意义还是外表的形式,这首词作都仍然是深入人心、经典感人的一部作品。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使得《采桑子》永远被传颂下去,为后人所仰慕和推崇。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各种各样的花草。

狼藉(jí):散乱。

残红:指落花。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春空:春天消失了。

帘栊(lóng):窗帘。

栊,窗棂。

【大意】
烂漫的百花凋谢之后,颍州的西湖还是那样美好。

飘零的花瓣散落在地上,轻飞的柳絮像是蒙蒙的细雨,和风整天吹拂着栏杆旁的柳丝。

音乐和歌声随着游人的离去而消失,这才让人感觉到春天已快要逝去。

我正要慢慢地放下窗帘,却看到一双燕子在细细的春雨中飞回来了。

欧阳修《采桑子》宋词原文及鉴赏

欧阳修《采桑子》宋词原文及鉴赏

欧阳修《采桑子》宋词原文及鉴赏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的.愉快感觉。

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春风中吹送。

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

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

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①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棹(zhao照):一种划船工具,形状如桨。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

逶迤(wei yi威移):道路、河道弯曲而长。

②琉璃:此处即指玻璃,形容水面之光滑。

【译文】
驾着轻舟,举着短桨,欣赏这西湖美好的风光。

碧绿的湖水微波起伏,长堤上青草吐着芬芳,还有那湖面上飘漾的一阵阵笙歌,似有若无,令人神往。

风静波平,水面似玻璃般光滑,不知不觉间小船向前移动,只有微波在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轻轻擦着岸边,飞向了远方。

【集评】
近代·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

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

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评六一词》)
【赏析】
这首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西湖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写得如画如影:碧波绿水,芳草吐翠,浪静波平,水光如镜,一阵阵悠扬的歌声随风传来,被惊起的水鸟翩翩而去。

在这一幅幅的山水画卷中,诗人泛舟自赏,那一种悠闲之态,自得之乐,溢于词中。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只是选择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画面,组成一幅恬静、疏淡的水墨画,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这在宋初的词境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突破。

冯煦在《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赞他“疏隽开子瞻,深
婉开少游”,指出了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 44 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下面 是小编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 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 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 的样子。

⑶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 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 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 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 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 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 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采桑子解析
采桑子一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解词:轻舟:轻快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逶迤:曲折绵延。

笙歌:合笙之歌。

亦谓吹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

涟漪:〈书〉细小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解析: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章歌咏颍州西湖景物者十首。

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

北宋皇祐元年(1049),欧公四十三岁时曾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思颍州诗后序》)。

二十二年之后,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公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颍州私第居住,果如所愿。

颍州西湖在北宋时曾是清澈幽美的。

据明代《正德颍州志》卷一:“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

湖长十里,广三里。

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济。

…….湖南有欧阳文忠公书院基。

”熙宁五年,“正值柳绵飞似雪”的暮春时节,老同事赵概由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远道相访,高谊雅兴,传为文坛佳话。

《蔡宽夫诗话》云:“文忠与赵康靖公概同在政府,相得甚欢。

康靖先告老,归雎阳(商丘);文忠相继谢事,归汝阴(颍州)。

康靖一日单车特往过之,时年已八十矣。

留剧饮逾月,日于汝阴纵湖而后返。

前辈挂冠后,能从容自适,未有若此者。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引)欧公这一组十首《采桑子》,从内容看非写一时之景;词前《西湖念语》云“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盖是通其前后诸胜游的感受以入词,又不止与赵概同乐之事了。

词成,并在盛大的宴会上令官妓歌唱以佐清欢。

此词就是这组歌词的第一阙。

作者用轻松淡荡涤笔调,描绘了在春日环怀抱中的西湖。

轻舟短棹,一开头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

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碧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中,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

这么短短的几笔,就把作者带进了一个可爱的冶春季节的气氛中。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

西湖是上下空明,水天一色的,用琉璃来比拟它的滑溜和澄澈,再也贴切不过。

“不觉船移”四字,更是妙语天下。

正因为春波之滑,所以不待风吹,而船儿已自在地漾去。

联系上片的“笙歌处处随”来看,船是不断地在前移,歌声也就不住地在后随,词人是觉到的偏说是不觉,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琉璃之滑。

但船移毕竟不可能不触动水波,于是,下文就递到“微动涟漪”,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可算是细入毫芒。

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全副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得词心的活泼泼地。

北宋前半期的小令,语言比较清新自然。

这词清空一气,正如素面佳人,不施粉黛,便能动人。

南宋后期那些用浓艳的词藻去涂抹湖山的作品,倒不免是唐突西施了。

此词特点:
1、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

2、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轻松淡雅,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

采桑子二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该,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解词: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忧患:指饱经艰难困苦。

鬓华:花白的鬓发。

金觥:酒杯的美称。

解析:欧阳修有《采桑子》十三首,是他在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以后所作。

前十首专咏西湖风光,像一组清新流丽的小诗。

后三首均述甚是之慨,是一组凄壮激越的悲歌。

这一首是后三首的代表之作。

词中以在颍州的时间为断限,将十年前后作一鲜明的对比,写来自然真切,浑融一体。

清人冯煦评欧阳修词云:“其词与元献(晏殊)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

”(《蒿庵论词》)就此词而言,风格已逐渐摆脱南唐影响,沉郁豪放,自成一体。

此词开头回忆。

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

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于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说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后来他移守扬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

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上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

这一切,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

“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

决不止是说在饮酒时碰上了月白风清的良夜。

它给人的想象是美好的、广阔的。

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

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

“自从梅苏二子死,天地寂默收雷声。

”(《感二子》诗)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

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

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

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

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

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颇有感情色彩。

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本片之结,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

此时此刻,词人回首前尘,如同昨梦,怎能不感到人生易老,光阴易逝?“速可惊”三字,完全是从肺腑间流出!
清人周济说:“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

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此实道出词家结撰之甘苦。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该”!我们看到前片末二句,觉得凄然欲绝,情绪低沉;但一读后片首二句,便觉得精力弥满,笔势劲挺。

玩其辞气,似在自我安慰,自我排解。

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经宦海沉浮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

在他的《六一词》中,像这种概叹年华的句子颇多,如另两首《采桑子》云:“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

”“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笑语同。

”《浣溪沙》云:“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似尊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也不例外,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

本来就有消愁的意思在。

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词人有《浪淘沙》词云:“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可谓各极妙。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

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胜慨里。

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起首只讲自己是“尊前客”,字面上只能看出当时的他在饮酒,至于赏音听曲,则未正面描写。

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

其法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

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然而这毕竟是矛盾的:人已衰老,曲似当年,持酒重听,情何以堪!词人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自己的心境,所以词中充满了郁勃之气,慷慨之音。

这首词绝少景语,基本上以情语取胜。

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

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
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

其风格与《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相似,在《六一词》中属于豪放一路。

冯煦说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蒿庵论词》)。

如果说欧词对东坡产生影响的话,此篇乃是其中之一。

此词特点:
1、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

2、此词开头是回忆。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