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 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 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 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 也是奇恒之府之一,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 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则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 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 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 则大便便稀薄, 而小便短少, 也就是说, 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
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为魄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的主宰。
其精曰神,其华曰志。
心藏神,所以统摄百骸,调畅精神,使人的意志得以表现。
心如肝之帅官,总领全身,而心气向下流注,所以音声发自下,归属于肾。
二、肺者,将军之官,其精曰气。
肺通于心,主出入气。
其华曰毛,气化为声,发于肺,所以主宰吸呼。
三、肝者,将军之官,其精曰魂,其神曰魂。
肝藏魂,所以主策动体躯的活动,加之肝的恶邪,使人生气不宁,惊惧骇狂。
四、脾者,中军之官,其精曰思,其神曰意。
脾主运化水谷,以生津液,所以运行血脉,引领精思。
其华曰肉,虚则水谷不化,饥则饮食不行。
五、肾者,官藏之官,其精曰精,其神曰志。
肾藏精,所以生髓、充脑、濡肉、泽皮毛。
是人之根本,摄行于五脏六腑,精气以象变,和泽五脏。
六、心包者,是饰部主管心气通输于血脉之行,其华曰脉。
七、三焦者,是水谷变贯注于五脏六腑之官,其精在上焦为清,中焦为、下焦为渍。
八、膀胱者,是河渠之官,主受五谷之液,贮而为欲,以时行泄,是气化之门户。
九、胆者,是纽门之官,主辅君主,以昼而行,是职为发泄。
十、胃者,是仓廪之官,主受五谷之精气,布为津液,贮而化食。
通过《素问·五藏别论》这一经典著作的记载,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正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论体系。
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还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的记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宰着人体的神明。
心的精气蕴含着人的精神力量,而心气向下流注并归属于肾。
这说明心脏不仅具有控制意志和情绪的作用,还与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五脏六腑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情绪稳定,睡眠安稳,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而协调。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宁或心神错乱的病症,或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失调。
3.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因为心藏神,而心神能够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心又主血脉,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内经》把心称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3)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的关系
(4)脾为“后天之本”
2.主统血
(1)概念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2)原理
气的摄血作用,即依靠脾气的固摄作用。
(3)生理、病理征象
①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这种生理状态称作“脾能统血”。
(二)生理特性
1.主蛰
2.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1)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由肝血化生。在肝气疏泄功能的作用下分泌出胆汁,进入胆腑浓缩、贮藏;随着消化过程的需要,在肝胆之气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贮藏于胆腑的胆汁通过输胆管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④为经血之源;
⑤防止出血。
(3)病理表现
3 六腑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 而腑属阳,阴主里而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 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分别有经脉相互络 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1.心与小肠 ➢ 生理上相互为用。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
小肠的化物及泌清别浊,其精微经脾化血以充心脉。 ➢ 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
9.肝与肾 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 ➢ 精血同源: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且相互滋生,而肝藏血、
肾藏精,故说“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 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 藏泄互用: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相互制约、相反相成 ,主 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 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防肝阳偏亢;肾 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防肝脉寒滞。肝肾阴阳间的互制互 用维持了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
肝失疏泄-胆汁排泄异常:口苦、厌食、 腹胀、便溏、黄疸、呕吐苦水
2.主决断
胆在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 的功能。
胆气虚弱--易惊多恐、遇事疑而不决、失 眠多梦。
二、胃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1、主受纳、腐熟水谷 水谷入口,容纳于胃“太仓”、“水
谷之海”胃接纳食物--腐熟--食糜--下 行小肠--精微经脾运化--营养全身。 功能异常--胃部胀痛、嗳腐积食等
2.主通降,以降为和
食物经过胃的腐熟--下行小肠--分清泌浊 --进一步消化吸收。以降为和,以通为 用。
1)胃失通降-食欲减退、口臭、脘腹胀满、 便秘
2)胃气上逆-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 吐
中医学:六腑

中医学: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精微)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饮食物自进入人体内,到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出,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关隘,《难经•四十四难》称为“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二六腑要完成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的通畅及功能的协调。
即必须不断地虚实更替,使其内容物适时地通降下行。
故后世医家则将六腑的生理特性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二六腑通和降的太过和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出现各种病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
六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指的是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胆囊这六个器官。
每个腑都有特定的生理功能,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每个腑的特点。
一、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解食物。
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储存功能:胃是将食物储存在体内的重要器官,它通过蠕动来混合和储存食物,以及控制食物的进出口。
2.分泌功能:胃内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能够帮助分解蛋白质、吸收维生素B12等。
3.吸收功能:胃壁上有许多微绒毛状的细胞,能够吸收水和电解质。
二、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管道,主要功能是吸收和消化食物。
小肠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功能:小肠是食物的主要吸收器官,它通过肠壁上的绒毛深入吸收营养物质,如糖分、脂肪、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2.消化功能:小肠内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葡萄糖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等,能够帮助消化和分解食物。
3.转运功能:小肠可以将吸收好的营养物质通过肝脏转运至全身各个组织,为身体提供能量。
三、大肠:大肠是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段管道,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
大肠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功能:大肠主要负责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和浓缩,将消化道内
容物转变成固态的粪便。
2.储存功能:大肠能够储存粪便,使之保持在一定的量和形状。
当粪
便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大肠会进行排空。
3.排泄功能:大肠通过蠕动将粪便推向直肠,最终将粪便排除体外。
四、膀胱:膀胱是排尿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
除尿液。
膀胱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储存功能:膀胱能够储存尿液,当尿液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
排尿的欲望。
2.排泄功能:膀胱通过收缩和松弛的方式来控制尿液的排出,当膀胱
排空后,再次开始储存新的尿液。
五、三焦:三焦是中医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三个空间,包
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三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上焦:主要功能是气机升发,掌管心肺,主宰呼吸和声音。
2.中焦: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主宰消化和吸收。
3.下焦:主要功能是排泄水谷,主宰大便和小便。
六、胆囊:胆囊是主要起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它与肝脏密切相关。
胆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储存胆汁:胆囊能够储存由肝脏分泌的胆汁,为消化和吸收脂肪提
供必要的物质。
2.浓缩胆汁:胆囊会通过对胆汁的浓缩来提高其消化脂肪的能力。
3.排泄胆汁:当身体需要消化脂肪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输送至小肠,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总之,六腑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工作,维持身
体的正常运转。
胃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小肠负责吸收和消化,大肠
负责储存和排泄,膀胱负责储存和排尿,三焦负责上中下三个空间的功能
调节,胆囊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
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维持人体的健
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