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作用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以及主要作用?

中医关于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以及主要作用?

中医关于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以及主要作用?一、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五脏和六腑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功能和特点上。

五脏主要负责贮存精气,其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肝、心、脾、肺、肾等。

六腑则主要负责消化和传导,其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

在病理上,五脏的病变主要是虚证,而六腑的病变主要是实证。

此外,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六腑则与饮食消化排泄有关。

二、五脏的作用1.心:心主血脉,能够主宰全身的血脉,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肝: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体调节精神状态,促进脾胃消化,保持气血运行畅通。

3.脾:脾主运化,主要负责将食物消化并吸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同时,它还具有控制水液代谢和统血的作用。

4.肺:肺主宣发,能够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肌肤、毛发、筋骨等组织。

同时,肺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5.肾:肾主水,主要负责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保持体内水平衡。

同时,肾还藏精,能够维持人体的生殖功能。

三、六腑的作用1.胆:胆具有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

同时,胆还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

2.胃:胃是主受纳的器官,能够接受和容纳食物。

同时,胃还具有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3.小肠:小肠主要负责进一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的水分和废物输送到大肠。

4.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将小肠吸收后的残渣中的水分进一步吸收,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5.膀胱: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并控制尿液的排泄。

6.三焦:三焦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和调节脾胃的功能。

总的来说,五脏和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五脏主要负责贮存和调节人体的精气神,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六腑则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食物,维持人体的代谢平衡。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人体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分布在胸腹腔内,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相互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1.心脏: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侧,被肋骨保护。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收缩和舒张来泵血,以保证血液在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肺脏:肺脏位于胸腔内,为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左右两侧的肺脏分别位于胸腔的左右侧,并由膈肌分隔。

肺脏的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并与血液进行氧合作用。

3.肝脏: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腹部,主要由右左两叶组成。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分解代谢有毒物质、合成胆汁、转化营养物质等;此外,还可以储存和释放血糖、合成和降解血浆蛋白,以及参与维持水、盐平衡等。

4.胃:胃位于腹腔的左上腹部,连接食管和小肠,呈鸡脯肌状。

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消化容器,储存和分解食物,并将其转化为小肠可以吸收的形式。

5.胰脏:胰脏位于腹腔的中部,靠近胃的后方。

胰脏是一个位于胃后面的长形腺体,对内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它的内分泌组织,胰岛素可以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而外分泌组织则分泌胰液,帮助消化吸收。

6.小肠:小肠位于腹腔的中下部,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部分。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运到全身。

7.大肠:大肠位于腹腔的下部,它是从小肠尾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肛门。

大肠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固体的粪便,排泄体内的废物。

8.脾脏:脾脏位于胸腹腔的左上腹部,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和控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清除老化和异常细胞、参与红细胞的代谢和储存等。

9.肾脏:肾脏位于腹腔内,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废物、调节酸碱平衡、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产生激素参与红细胞生成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都是人体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她们都是密切关联的,一处有病就会影响多处,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各脏器的功能与作用。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 心脏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心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心与血脉相通,血液能在脉管内循环不息,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

所以练功者重视调心,使心气能更好的统辖血液的运行,以和畅血脉。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脉和缓有力,面色就显得红润而有光泽,即谓其华在面;反之,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其面色就白无华。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都由心来主管。

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练功家亦“全凭心意练功夫”,故有“调心”“调意”(精神活动)之说。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故有“血汗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所以心若有病,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则舌体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练功人亦重视舌在炼功中的作用,例如“舌抵上腭”“舌搅海”等,可引发口液(津液)的旺盛分泌,气血畅运。

2. 肝脏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其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肝位于胁部,它的主要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肝藏血。

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例如: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入静或睡眠)时,机体的循环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储藏起来,当活动时(劳动工作),肝内储藏的血液又被运送到全身。

(2)肝主疏泄。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PDF.pdf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PDF.pdf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

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

“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脾与胃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2、肾与膀胱肾与膀胱构成表里。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归纳五脏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

①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神志,主宰人体精神活动。

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调节气机、津液运行代谢;主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肺朝百脉。

③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主升清及升提;主统摄血液。

④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及血液运行、津液代谢;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

⑤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调节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滋养和濡润脏腑。

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胃的生理功能是主通降,能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与排尿。

三焦的生理功能为主持诸气及疏通水道;按部位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其生理特点分别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总的说来,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奇恒之腑形态多属中空与腑相似,功能特点贮藏精气与脏相似,这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组织器官称之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及女子胞。

脑由髓汇集,能主管人体的精神活动,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由于中医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因而脑的生理、病理分属于五脏。

因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故中医学认为脑的生理和病理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更为密切。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肾中精气、天癸的作用,肝气肝血的作用,冲任二脉的作用,均能影响女子胞的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的关系。

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作用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作用
【五脏六腑各自功能】
1、五脏功能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2、六腑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三
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中医五脏养肾】
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
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
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
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
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

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

“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
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2、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构成表里。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

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3、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
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4、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

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5、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

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6、肝与胆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