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观后感

合集下载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挺深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故事,虽然背景设定在德国,但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却具有普遍性。

影片中,老师赖纳·文格尔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独裁统治,开展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实验。

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疯狂的独裁运动。

学生们开始盲目追随,甚至为了维护“浪潮”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种信念或者团体而盲目追随,忽略了个人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别人思想的奴隶。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原本只是想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独裁统治的恐怖,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想法或者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浪潮”运动走向极端时,那些曾经盲目追随的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这说明,人性中还是有善良和理智的一面,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它们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危害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给了我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光明。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蓬勃发展,并为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故事情节电影《浪潮》取材自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华快科技,该公司确实在短短几年内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影片通过详细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紧张与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华快科技的创始人张立志,一个充满梦想和决心的年轻人。

他带领团队从最初的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引领潮流的科技巨头。

影片中展现了张立志和他的团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故事情节中,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团队成员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影片通过展示团队内部的默契合作和互相信任,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影片中也展示了商业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公司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张立志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主题电影《浪潮》的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团队协作和商业竞争。

创新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华快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影片中展示了公司研发团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未来科技的敏锐洞察力。

他们富有激情地创造和改进产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团队协作是公司成功的关键。

在电影中,团队成员们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胜利。

影片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共同追求目标的重要性。

商业竞争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中展示了企业竞争激烈的现实。

华快科技必须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巨头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表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两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这两部电影都让我深有感触,让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浪潮》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奋斗故事,他们在
创业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最终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
力和智慧取得了成功。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

而《街头日记》则是一部记录着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通过记
录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上普通人的艰辛和坚韧。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和关怀。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通过这两部电影的观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和
社会的多元化。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浪潮,也能够在街头日记中找
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吧!。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一):盲从—觉醒—抗争高一(10)王义艾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

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 ,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 ,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

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

”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 团结“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

”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 , 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简介《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北京上海峰峰翔实体摆渡公司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创业浪潮中奋斗的故事。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兴起。

主人公杨子是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初创互联网公司“浪潮”。

在这家公司中,杨子结识了一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然而,随着浪潮公司的发展,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公司的股权纷争、投资人的撤资以及竞争对手的崛起,给浪潮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杨子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人物形象塑造《浪潮》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鲜活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子是一位聪明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在逆境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了主角杨子之外,其他的角色也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轨迹,让人记忆深刻。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看到他们的奋斗、犯错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终取得了成功。

主题与内涵《浪潮》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令人深思。

首先,电影传达了年轻人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在创业浪潮中,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压力和竞争,还要面对内部的纷争和挑战。

片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困境,展现了年轻人的力量和韧性。

其次,电影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功。

每个人都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浪潮》中的团队紧密合作,相信彼此,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后,电影探讨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创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成功并不只是表面的金钱和名利。

成功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和满足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浪潮的观后感

浪潮的观后感

浪潮的观后感《浪潮》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影片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

观看完《浪潮》,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展现的中国社会现实让人触动颇深。

影片以一个高中老师因违反师德受到学生举报而展开,揭示了中国教育体制和社会道德观念的矛盾。

在电影中,老师被指控在教学中存在问题,但是他的行为并非完全错误,他对学生过度干扰和教育的灵魂,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考能力,尽了很多努力。

这引发了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电影中展现的问题在现实中也不乏其例,这让我感到担忧。

其次,影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历经困境,面临争议和指责,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竭尽自己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与此同时,其他角色也刷新了我的认知。

学生们开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出惊人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也是电影传达的一种正能量,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和公正,勇敢地发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像电影中的主人公和学生们一样,敢于提出问题,关注社会问题,并付诸行动。

电影中的观点和讨论也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在电影中,学生们对教育态度的分歧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涉及到正义、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等伦理问题。

这让我想到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个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电影中的辩论和思考成为了电影的亮点,也激起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索。

电影中的情节叙述和角色塑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导演巧妙地利用场景和对话,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经过一番波折,主人公对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最终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让我想起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抉择和挑战,而这些抉择和挑战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对社会治理与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未来世界。

影片以一个虚构的背景为基础,呈现了人类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反思。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科技系统。

在这个城市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都被科技所主导。

人们通过嵌入头饰和器官来接入科技系统,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生活,但却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和人性的特质。

电影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警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发现自己被监控与操控,他试图打破科技束缚,寻找真相并保护自己的亲人。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冒险和奋斗,揭示了科技可能对个体自由、隐私权和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思。

首先,影片揭示了科技主导的社会对个体自由的压迫。

在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几乎被科技系统所监控与控制。

个体的自主性与选择权被剥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预设和操纵。

这种对自由的侵犯令人不安,人们的生活变得单一而枯燥,缺乏情感与人性的温暖。

电影激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过度依赖科技,或者应该寻找一种平衡,让科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其次,影片对隐私权的威胁进行了揭示。

在这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被很好地数字化和记录下来。

这种超级监控带来了方便和安全,但也使人们的隐私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电影中的主人公陷入了隐私泄露的危机,他的每一个行动和秘密都被暴露出来。

这引发了我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的思考。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我们应该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隐私侵犯,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影片还拷贝了科技主导的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这个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人们几乎完全依赖科技与人工智能,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这引发了我对社交联系的思考,科技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与情感是否可以通过科技来获取?我反思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应该珍惜真实的人际关系,不要让科技将我们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一)《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

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

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

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

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

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

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

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

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

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

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

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

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

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

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

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

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浪潮观后感篇一:《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

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

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

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

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凡事必须有个度。

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随着“浪潮”的发展壮大,成员们开始伤害他人而不自知,他们欺负低年级的学生,排斥恐吓非浪潮成员,甚至在体育馆中打架斗殴。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醒悟得太晚,“浪潮”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

“浪潮”,开始法西斯化。

文格尔矫正地太晚。

理想越是丰满的,现实越是骨感的,这其间的落差让人难过,让人失落,甚至让人愤怒。

这是悲剧的源头。

又或者,这仅仅是源头的一小部分。

文格尔老师是一个很敬业的老师,他会为学生备课到很晚,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看来很正常,但在国外很却独特且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影片中学生所述“坐直来上课让我十分精神”,但我个人认为文格尔老师在这场试验中因个人原因沉浸于学生的狂热崇拜中并过于注重实验本身和教学本身而轻视了教学的客体的重要性,即学生。

当卡罗拒绝穿白衬衫时,文格尔故意忽略他;当卡罗认为事情超出控制找文格尔谈话时,文格尔直接让她换课;当蒂姆因为疯狂追逐“浪潮”行为异常时,文格尔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关注,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是“教书育人”,但我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看到蒂姆虽然生活富足,但是因为缺少家庭温暖,变得孤独且懦弱胆小;马尔科成绩优异,拥有漂亮的女友,却没有归宿感;还有很多角色,他们自卑孤独、不被集体关心、不被他人注意。

对于他们,我们应当予以更多地关注,耐心教导他们。

浪潮,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发电,为民造福;如若任其发展甚至推波逐浪,谁知道是否会变成一场海啸,铸成一次灾难呢?篇二:浪潮观后感从民主到独裁的五天——观《浪潮》有感我早在民主学者熊培云的评论《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里接触过《浪潮》这部影片,但是完整观看下来还是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这是在自由和民主之风吹遍全球的时代里会发生的事件吗?这是领略过法西斯主义疯狂恐怖的作为之后仍然会上演的一出闹剧吗?影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集体无意识来得那样突然,以至于人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集权主义带来的力量和狂热就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这个实验真正反映了生活中人们对于集体无意识的服从、奴役和自愿放弃自由的倾向。

这部由美国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德国电影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集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最后悲剧收场的全过程——虽然这只是一个德国高中里的课程教改实验,观众们得以较为从容的全盘审视之,不过管中窥豹也能以小见大,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缩微样本,生动的说明了集权主义运动的特性。

当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浪潮”运动还未成型,谈不上什么像样的理念甚至纲领,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沉迷其中,而那种对普通学生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具有独裁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集权、团结、排外。

此时,“浪潮”开始展露出它纳粹的一面: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起立,一齐原地踏步。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文格尔说维兰德的无政府课就在他们楼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学生们大笑,脚步踏得更整齐有力。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细节,但这个细节中的逻辑——用敌对的方法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其实就是纳粹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下去,扩展到整个种族的层面,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

故事继续发展。

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一个集体如何区别于另一个集体,于是就有了醒目的名称、统一的制服、独特的标志和问候手势,文格尔先生也提出了“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的口号。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努力,“浪潮”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凝聚力的集体,并在学生们心中掀起了巨浪,他们身上原来那种懒惰的、随心所欲的、令人厌倦的个人主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此时,象征“反抗集权主义的清醒者”的卡罗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活动诡异的走向,但是她并没有提出太多异议,“浪潮”也在这个阶段发展壮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于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找到了各自追求的需求,尽管那实际是被积极进步的外壳包裹着的邪恶的种子。

马尔科和卡罗有这样一段对话:马尔科:“浪潮对我意义深远。

”卡罗:“什么意义?”马尔科:“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但我没有。

”就是这样,在他们对整个当代社会“堕落”的不满溢于言表的时候,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价值感、平等甚至所谓的正义而完全不在乎他们被抑制的个性以及自由,集权独裁主义对他们的洗脑已经开始了。

其中最能体会到“浪潮”好处的就是蒂姆。

如果把全班看成一个小社会的话,蒂姆无疑处于最底层,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和尊重,是“浪潮”给了他被关注、尊重,甚至帮助和保护别人的机会,他如何能不转变为“浪潮”最忠实的拥趸呢?如果将“浪潮”镜像般放大对照于整个社会,蒂姆无疑是那些遭受社会不公、个人基本权益无法伸张的弱势群体的缩影,他们裹挟在意识的迷狂中寻找着最低限度的自尊和关注。

在影片高潮前,我们看到了一个失控的集权主义组织:文格尔老师是“浪潮”运动的集权主义独裁领袖,蒂姆以及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是运动的核心成员,在他们周围还有一群被“浪潮”的神秘魅力吸引的普通成员。

威权产生了高效率,这种高效是自由无法在短时间内凝聚的力量。

成员因服从而产生团结,因团结而产生力量,这样的效果常常蛊惑人心。

这与知识水平无关,只是政治警惕性的问题。

此时,以卡罗为代表的“反抗者”们正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但当他们终于警醒起来时,集体无意识已经将屠刀架在了他们的颈上。

任何时代,异端的思想不一定是先进的,但先进的思想往往被视为异端,并被赐予异端的命运。

虽然影片并没有赋予“反抗者”太多的关注和使命,最后终结闹剧的并不是“反抗者”团体,但是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民族能否免于集权厄运,除了历史的情势摆布,更要看这个民族中的清醒者是否足够坚韧,足够勇于牺牲,足够有力量。

影片高潮发生在结尾,混乱之后,文格尔先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便将“浪潮”的成员最后一次聚集在了一起。

他再次鼓动起了学生的热血后急转直下,点明了现实——他们、他,做得过火了。

但事情已失去控制,那个把“浪潮”当作生命全部的学生蒂姆丧失了理智,举枪威胁老师以及礼堂中的所有成员不准放弃,而在看到组织彻底无望后,打伤了一名同学,随后饮弹自尽。

文格尔先生为这起事件负责,被警方带走。

这个别具一格的社会学实验惊世骇俗地证实了集权主义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某种必然关系,即人性中本来就有对意识形态的趋向。

同(:浪潮观后感)时我也可以理解蒂姆最后的疯狂——只有在这种被他想象出的集权主义意识形态神话中,他才能找到起码的自尊,而他最后的虚妄“牺牲”也成就了他对这种意识形态的完美臣服。

篇三:电影《浪潮》观后感《浪潮》(Diewelle)----影片观后感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gansel)国家:德国剧情介绍:德国一所高中,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想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

本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却没料到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开始只是强调纪律、集体,渐渐的却转变成了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

当五天的教学实验结束时,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石婷20XX级农硕学科教育(英语)电影《浪潮》观后感这部德国影片《浪潮》讲述了在一所高中里,政治老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的活动周要讲授“独裁统治”。

可是走进课堂时,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一帮散漫,“结党营私”,浑浑噩噩的学生,他让学生谈谈“专制”的概念,学生们一致认为纳谇成为过去。

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文格尔老师大胆地进行了的一场教学实验,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加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成为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

五天之后,当文格尔告诉这些学生这只是一次教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的结束,有个学生甚至疯狂的开枪打伤了另一名学生,之后又饮弹自尽,而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带走。

影片悲剧的结局令人深思。

影片中一个学生写的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中说道:“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

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