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届5月份高考模拟试题古诗鉴赏汇编
重庆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等主城区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卷(七)、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卷六、重庆一中5月月考试题、重庆一中期中考试、重庆市名校联盟“二诊”模拟(A)、重庆市名校联盟“二诊”模拟(B)、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4月联考、巴蜀中学暨西南名校2020年“3+3+3”一诊)语文试卷汇编而成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等主城区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织妇叹[宋]戴复古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二句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了织妇之勤。
B.三四句道出了织妇的处境。
绢丝未成,就想着用它们去缴纳赋税和赎回典当之物。
C.五六句与宋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七言律诗以织妇口吻,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感人肺腑。
15.本诗题为“织妇叹”。
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叹"的含意。
(6 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要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叹”的含义。
【解答】(1)D.“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有误,应是层层递进,逐步表达出织妇的感叹之情。
(2)诗人首先感叹了织妇命运的悲苦。
从春到夏,妇女都在为养蚕而忙碌着,而到头来自己没有穿上用蚕丝做的衣裳,仍旧穿着粗布的衣服。
2025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
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
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A.千年一遇誓不两立显示B.千载难逢势不两立显示C.千年一遇势不两立昭示D.千载难逢誓不两立昭示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遭遇口碑危机。
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突显甚至粗枝大叶源源不断B.凸显或者粗制滥造滔滔不绝C.凸显甚至粗制滥造源源不断D.突显或者粗枝大叶滔滔不绝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5月名校古代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考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2023浙江省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宋】陈亮话杀浑①闲说。
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
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
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
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
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③。
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
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
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
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③斗绝:即陡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6.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
(6分)二、2023福建省厦门市高三四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甲)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初月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重庆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重庆202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重庆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3·重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贤师琴苏轼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①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②。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
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注:①声音高亢,节奏明快的样子。
②出自《管子》“听宫如牛鸣窖中;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大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想象奇特,贯通了不同的感觉。
B.作者不懂得音律,却能从琴声中听出牛和雉鸡等动物的嘈杂声,颇有情趣。
C.五、六句突转,写忽然响起了不速之客的敲门声,但来访者并未受到接待。
D.本诗句式参差,韵脚多变,读来呈现阻滞之感,符合听琴者的总体感受。
2.有人认为诗歌七、八两句是对敲门者所说,也有人认为是听者自我的感受。
你如何理解?请分析。
(2023·重庆·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玩月韩偓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4.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重庆九龙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
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2023重庆语文高考试题

重庆市2023届高考适应性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意被认为是一首诗最重要的元素,诗人写诗,都是要追求一个诗意。
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
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其实,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
《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
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
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微博橙子辅导评价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
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惬意溢于言表,而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目睹万物之欣欣向荣,内心亦欣喜复欣然;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重庆市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重庆市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1.(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2020•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怀【魏晋】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启领下文之出征效命,使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
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5.D。
此诗没有表现战况激烈;《无衣》表现同仇敌忾,无“重名节的气概”。
16.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阔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
(每点2分,共6分)2023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浙江孙逖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注]。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注]越人吟: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季节,既照应题目“夜宿”,也渲染出清幽的氛围。
B.颌联“潮未还”与“月初落”,对仗工整,暗示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C.颈联写诗人听闻“江上越人吟”,顿时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D.尾联以“何时”发问,诗人虽感遥遥无期,但仍对回到朝廷充满信心。
16.《礼记·乐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请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5.C16.①一叶扁舟,露白风高,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②江潮未还,山月初落,触发夜不能寐的诗人流落江湖之苦:③烟水茫茫,越人吟唱,诗人感同身受,引发了诗人的乡国之思。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也渲染出清幽的氛围”错误,“露白风高气萧索”表达出了萧瑟的氛围。
B.“暗示了光阴易逝人生苦短”错误,暗示诗人旅途中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D.“充满信心”错误,“何时”说明作者感到回朝遥遥无期,希望渺茫。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意思是人思想感情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于外界事物引发的。
联系诗歌手法,即借景抒情,然后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即可。
首联“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作者从眼前景物写起,起笔开门见山,将时间地点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扁舟”“露白风高”等意象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触发漂泊天涯的诗人内心萧瑟之意。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用对偶展现“气萧索”之景,“潮未还”“月初落”描写江上潮水汹涌、夜晚月落之景,触发诗人颠沛流离夜不能寐的苦闷之情。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烟水迷蒙,再加上听到越人的歌声,更是引发作者对自己宦游经历的慨叹,增添心中思乡思国之情。
整体上,前三联通过对白露、风、天气、月、潮水、江面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萧索悲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朝廷的无可奈何和悲愁之情。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剪梅·怀旧[宋]汪元量十年愁眼泪巴巴。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团燕月明窗纱。
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
急捻琵琶,缓捻琵琶。
一从别后各天涯。
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年”突出时间悠长,与一双愁眼迭印到一块,起首有先声夺人之势。
B.“今日”“明日”堆叠,将归家的遥遥无期和对未来的绝望表达得极深刻。
C.月是“燕”月,笳是“胡”笳,强化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与愁怨。
D.全词上实下虚,下片回忆当年离家时玉人杯酒相劝、弹捻琵琶的断肠意。
16.“莫寄梅花”的原因,词人没有交待,但根据语境可以大致推测。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15.B。
词作未曾表达“对未来的绝望”,只是表达思乡的折磨很痛苦难捱。
16.①别离十年,故国家乡可能物是人非,已不知梅寄何处;②因为身处胡地,水远山遥,纵知寄处,也不知如何寄去;③因为即使寄到,也只能增添她的愁闷和担忧,毫无益处。
(一点2分,共6分)2023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信息卷(三)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姥竹李白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用“竹”“石”“江”“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竹林与江岛相互映衬的美景。
B.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突出慈姥竹给人带来的早春的寒意。
C.五至八句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慈姥竹,语言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D.诗歌第七句和《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两句所用表现手法相同。
16.竹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将竹子作为品格高尚的化身,且常常以竹自喻。
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慈姥竹虽然生长在石缝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但仍然长势茂盛,与江岛相映,还坚决不学蒲柳,秋风一来就凋零,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②用慈姥竹制作的笛子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是对其高风亮节的赞美。
③诗人托物言志,表现自己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铮铮傲骨,和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错,虚声是听觉,寒意应是触觉,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来描写竹声。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特征的能力。
《慈姥竹》首联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尾联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
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颈联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
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
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所以本诗托物言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曲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
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
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
16.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
【答案】15.D16.(1)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
(2)不同: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
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错误,诗中表现的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王诗此诗前两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是写景,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暗含孤独寂寞之情;末两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
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
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
张诗的前两句中,用“丁丁”和“漫漫”这两个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从而说明了丁丁的漏水声仿佛敲打在心上,缓缓移动的轻云、时隐时现的月亮使人感觉夜漫长的意思。
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
因此,这里用借景抒情手法写出了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
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
王诗是直抒胸臆(或运用心理描写),直言“心怯空房不忍归”,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
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张诗中,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这里环境的“冷”,更是衬托了思妇内心的冷。
“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因此使用的是直抒胸臆。
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
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