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高考高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新高考高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及其现象的科学,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地理新高考对于学生的知识点要求更加严格。
为了帮助高二学生系统梳理地理知识,本文将对地理新高考高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下面将按照地理学科的主要分支进行介绍。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测量与形状
地球形状的概念、地球的测量与形状证明方法等。
2.经纬度与地球的坐标系统
经纬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地球的坐标系统等。
3.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
4.地图投影与地图制作
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制作技巧等。
二、自然地理
1.大气圈与天气
大气圈的组成、天气变化原因及气候类别等。
2.地球的水资源
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等。
3.地球的生命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等。
三、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城市地理特征与城市化过程等。
2.农业与农村地理
农业地理分区、农业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等。
3.工业与工业地理
工业分布与工业发展等。
4.交通与通信地理
主要交通干线与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与通信发展等。
总结:
通过对地理新高考高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为顺利应对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愿大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地理课程内容是相当重要和庞大的。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与地理科学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2.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的影响(昼夜变化、地球的赤道、极圈等)- 地球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黄道和黄道带等)3. 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差异- 地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二、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增长与分布- 人口的结构与变化- 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的影响2.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的特征和分类- 城市化的概念、成因和特点-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三、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与气象- 气候与气候要素的概念- 气候的分类与分区- 气象的基本观测和分析方法2.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与影响因素3. 土壤与土壤侵蚀- 土壤的形成、组成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土壤侵蚀的原因、类型和防治措施四、地理区域与经济发展1. 世界地理区域- 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我国地理区域- 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 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与保护- 水、大气、土壤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 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容- 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实践六、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地理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2. 遥感技术-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七、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 数据收集和处理- 地图和图表的制作和分析2. 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综合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上是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总结了地球与地理科学、人口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区域与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目录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三级阶梯。
2、主要山脉与其他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山脉走向:天山、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阿尔金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脉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3、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试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汛期短水位变化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5、气候的降水类型: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农业的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夏季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国有经营)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业:四大草原(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大牧场放牧业:内蒙古草原(优质天然草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带种植园农业:海南岛、云南南部(热量充足、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最新

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最新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
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
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
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
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
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
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
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
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3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2.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4.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5.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弱(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3、(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高清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高清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换。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以及各自的特征。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河流的类型与特征:山地河流、平原河流等。
- 湖泊与地下水的分布和特点。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的因素:气候、土壤、市场等。
-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重工业、轻工业等。
- 工业区位因素:原料、能源、市场、交通等。
-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1. 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资源、政策、地理位置等。
-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欧盟、东盟等。
- 区域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2. 交通运输:- 交通方式的选择与特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与优化。
-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 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贡献。
- 旅游规划与环境保护。
五、环境地理1.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难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理解地球为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用途。
3. 地图投影: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及其特点。
4. 坐标定位:学会使用经纬度进行地理坐标定位,了解不同坐标系统的区别。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掌握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识别并理解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与湖泊: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类及其地理意义。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理解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外力作用:掌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及其地貌表现。
- 地貌类型: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过程。
4. 土壤类型与分布: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识别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进程: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分析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布局: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 工业区位:掌握工业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 交通运输:- 交通网络: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识别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一、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中心的多元结构。
六。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①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②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2、调整产业结构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①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②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③对于废水主要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
④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烟除尘工作;B.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每1个纬度为11千米;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1、太阳直射点的决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22、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3、地球自转的地理好处昼夜更替不一样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24、本初子午线0°经线,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透过陆地(实际)。
26、东西方向的决定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7、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28、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29、南北纬的决定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0、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31、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2、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3、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3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35、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36、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3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三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时代原因影响范围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种植荨⑿×饔蜃酆现卫淼取?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四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