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国地理

合集下载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高一地理学科是学习地理的入门阶段,主要包括必修一到三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球自转产生地球日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包含气体,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结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3. 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地理纬度以赤道为基准。

经度和纬度能够确定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位置。

4. 地图的制图要素:地图由比例尺、图例、方位角、图名和纬经网等要素组成。

比例尺可以表示地图上地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5.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

常见的地图投影有等距圆柱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二、必修二: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1.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

中国经度跨度广,气候多样。

2. 中国的主要山脉: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

这些山脉对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有着重要影响。

3. 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是中国母亲河。

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常常遭受地震、洪涝、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必修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挑战。

3.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涉及人口增长、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人口问题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4. 中国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地球与地图以及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

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下面我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1.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是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学习世界地理课程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的洲、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景观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了解全球的发展趋势以及各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情况,这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2.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在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习中国地理除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等,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国家,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未来。

3. 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是另一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它涉及到了整个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以及各种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活动,并且可以更加准确地使用地图进行导航或旅行等。

4. 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最后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是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是人类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以及它们的起因和影响,以便在发生灾害时进行更好的应对。

在学习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时,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际操作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真正的地理景观和问题。

第二,要注重知识的互通。

地理学科不仅涉及到地理知识,还与历史、生物、化学等许多学科有关。

因此,在学习地理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第三,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地理课程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地图制作和研究论文写作等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1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科的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观察方法和分类;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内部组成;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自转、公转、倾斜和岁差的意义;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标准时间。

三、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四、自然地理环境介绍
包括大洲的划分、位于我国的大陆和海洋;地球上的大陆和陆地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和特点。

五、大气圈和气候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气候和气候区划的概念和分类;气候影
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的特点和主要分类。

六、水圈和水资源
水圈的组成和运动;水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问
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七、生物圈和生物资源
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生物资源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八、地球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自然灾害的影响和
减灾措施。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1的全部知识点,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运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
规律,理解气候、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以及地球面临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这些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未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三—4.中国地形

高中地理必修三—4.中国地形

5、采用其它类型图进行命题。近些年的试题中不断出现 景观图、煇渲图等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地形地貌特征
(10年北京卷)下图是八达岭 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 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图中指 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解析:此题的立意主要是考查山脊和山谷的概念,只 要学生知道什么是山脊、什么是山谷答案一目了然。为 D
4、通过文字叙述推测地形地势特点。
例:甘肃省民勤县历史上曾是一片泽国, 因石羊河冲积而成。而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 沙漠从东、北、西三面合围民勤。据此判断 石羊河的流向是
A.自北向南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东向西
解析:石羊河的流向是由地势决定的。由材料可知水乡泽国的消失 是沙漠侵吞的结果,而沙漠肆虐又是由水资源枯竭引起的。石羊河 是一条内流河,水资源的枯竭应该是从下游开始的。巴丹吉林沙漠 从东、北、西三面合围说明河流上游在南部,地势是南高北低,河 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答案为C。
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3.(2006年高考重庆卷)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6分) (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中国地理 之
①与③之间为大致呈南北走 向的山地地形;地势由东向西 逐渐增高;坡度向西越来越陡, 且高差较大。
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 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 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 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 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 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 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 布,分析沿MN一线的 地形分布特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一必修一的地理课程涵盖了多个章节,本文将为您概述这些章节的知识要点。

第一章:地理学科与地理环境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包括两个主要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资源、气候与气候带等内容;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多个要素构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均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地球上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人口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深远,包括城市化、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其基础设施、交通网络、人口结构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包括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矛盾等。

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合理规划和管理区域资源、推动能源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族特色。

第五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主要研究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和特点。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

地球上的国家与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全球化趋势下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使世界地理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

本文对高一必修一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概述,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

高考地理必修

高考地理必修

高考地理必修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探究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即将迈入高考考场的学生们来说。

本文将从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以及地理科学方法论三个方面,对高考地理必修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一、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是高考地理必修内容中的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的组成结构、地形地貌与水系、气候与天气、植被与土壤、人口与城市等内容。

地球的组成结构是中国地理的基础,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地震活动等。

地形地貌与水系是中国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以及河流和湖泊等地貌要素。

气候与天气是中国地理中的另一个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同时需要了解台风、雾霾等天气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植被与土壤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我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土壤的类型及其肥力状况。

人口与城市是中国地理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二、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是高考地理必修内容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陆地地形与水系、气候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等内容。

陆地地形与水系是世界地理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世界上的大陆分布、主要山脉与平原以及重要河流与湖泊等地貌要素。

气候与生态环境也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世界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需要了解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人口与城市是世界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口发展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全球化与地缘政治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同时需要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地缘冲突的成因与影响。

三、地理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方法论是高考地理必修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它是指地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是必修三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必修三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自然地理。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等。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主要包括地势高低不平衡、气候多样、水资源丰富等。

其中,中国的高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高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丘陵和平原则分布在东部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的气候、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另外,中国的城乡差距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中国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更好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总论-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球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球上的生命-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生物地理分区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类型- 植被的分布与特点- 动物的分布与特点- 生物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特点-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和分布特点-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措施- 水问题的产生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地震的发生与防治- 水灾的发生与防治-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防治- 火灾的发生与防治- 自然灾害应对与救援措施第五章全球气候与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层次- 全球气候的分区与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分析- 气候预测与预报方法第六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第七章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问题的产生与影响- 人口发展战略- 城市化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第八章我国的产业格局和问题- 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中国的产业分布格局和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第九章农业的发展与问题- 世界农业发展格局与农业区划-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路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措施第十章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问题- 第三产业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问题- 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第十一章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和差异-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区域规划的实施和问题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考纲要求考向分析
中国地理概况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2.中国经济地理特征
3.我国四大分区的主要区域
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
4.主要省外、省内、跨省区
以热点区域和事
件为背景,以空
间定位为重点,
分析局部区域气
候、地形等自然
中国地理分区
域的特征地理特征、原因
及农业、工业等
人文地理相关内
容,题型仍将以
综合题为主
中国地理 CHINESE GEOGRAPHY
中国地理概况
探究一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濒临的海洋:
A渤海、B黄海、
C东海、D南海。

(3)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相望6个。

(4)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分布: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政策:由控制人口转向服务人口。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1)地形、地势
①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②主要山脉:
Ⅰ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
Ⅱ三列东北—长白山—e武夷山
西南走向的山脉f台湾山脉
Ⅲ西北—东南走向:g祁连山、阿尔泰山。

Ⅳ南北走向山脉:h贺兰山、横断山脉。

Ⅴ弧形山脉:i喜马拉雅山。

【知识拓展】
(1)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2)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气候
①特征与表现
②温度带——根据积温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
③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
对比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气候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②降水量与干湿地区界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
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
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③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3)河流
①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

【知识拓展】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
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4)自然资源
①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知识拓展】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河向东注入大海,有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对我国的自然资源也有重要影响。

4.中国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归纳总结
(1)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①四大高原:
②四大盆地:
四川
盆地(H)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成都平原
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
口、城市密集
③三大平原:
平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I)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
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
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J)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
平原(K)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
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气温特征及影响因素
②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③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
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Ⅰ.多季节性河流。

Ⅱ.河水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Ⅲ.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气温高的季节。

探究二 中国经济地理特征
1.中国经济发展
(1)农业的分布与发展——因地制宜
①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地区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②主要经济作物优势分布区
(2)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①铁路沿线:京广线、京
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

②河流:Ⅰ.黄河流域: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Ⅱ.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
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③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区;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3)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①交通运输网密度: 东部大,西部小。

②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③水运
Ⅰ.海运:沿海航线北方航区以上海、大连为中心,南方航区以广州为中心;
作物 分布
油料作物 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 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
棉花
三大棉区是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远洋航运包括东行、南行、西行和北行四个主要航线。

Ⅱ.河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④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2.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工农业生产归纳总结
(1)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
类型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特点总量丰富,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比例不当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
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
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各年之间变率大
耕地:平原、盆地和低缓
的丘陵地区(湿润、半湿
润区)草地:北方高原、
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
半干旱区)林地:东北、
西南山区和东南部山区
煤、铁、石油北方居多,
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
渔场)海盐:集中于渤海
(长芦盐场)石油:集中于
渤海、东海、南海
(2)中国主要农业的分布
(3)中国工业分布及四大工业基地
①工业分布特点:工业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河、沿铁路
分布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和陇海—兰新线三大工业地带。

②四大工业基地
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同,呈现的发
展问题也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辽中南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
②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③雄
厚的工业基础
①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
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
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
落后
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
提高产品质量;②调整工业结
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

京津唐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
等资源;②统一的电网;③便
利的海陆交通;④紧靠山西能
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
北、华北的油田
①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
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
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
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
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
细化工方面
沪宁杭工业基地
①工业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
雄厚;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
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
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
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①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
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
②水、陆、空运输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
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相互
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
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③高新技术产业
Ⅰ.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知识拓展】图示记忆法记忆我国
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