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用)

合集下载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

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

隐居者,诗人自指。

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件(共53张PPT)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件(共53张PPT)





致 远
.
秋 思
。 。,,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
还在天涯飘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 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 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 黄昏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面 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 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 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 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 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飘 泊,飘泊……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 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 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理解 词义、句义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诗 鉴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
表现手法等)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 通过吟诵,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 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 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 .
• 什么是意境?
•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 和联缀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 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 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 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 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上课用)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上课用)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检查预习概念解读: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联想想象意境明情(字句品味)三、看图猜诗《江雪》柳宗元《闲居》王维千山鸟飞绝,桃红复含宿雨,万径人踪灭。

柳绿更带朝烟。

孤舟蓑笠翁,花落家童未扫,独钓寒江雪。

莺啼山客犹眠。

四、猜一猜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它极其出色的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景与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有28个字。

它生动的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悲哀,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游子看到这种景色会有何感受?——渲染悲凉气氛,触动游子思乡之情2、小桥流水人家这幅画恬静优美,游子看到又有何感受?——人有我无,乐景写哀情,思乡之情更进一层。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朱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也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

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校“三三式”课堂模式要求。

这节课围绕意象、意境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背默,又顺利成章的引出了意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曲写了什么意象,呈现出什么意境。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由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该曲凄凉孤寂、感伤忧郁的意境自然得出。

同时使学生明了意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朱老师安排意象的探究。

首先展示意向的概念,意象是寄托了诗人强烈情感的物象。

然后用20xx年辽宁高考题作例子进行训练,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探究成果10分钟。

意象选用上朱老师设计了对比替换环节,落帆、客航,小店、野店,侧出、倒出,船、帆,应有、犹有,一系列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对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及时进行了归纳,把对意境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炼。

这个环节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很必要,学生对概念的熟识是做好鉴赏题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选取20xx年天津高考题进行训练。

小组讨论,展示15分钟。

训练使用高考真题,保证了题目训练的有效性。

整节课用时50分钟,超时5分钟,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更紧凑。

朱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我校课改的要求,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作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解放了教师。

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并未消解,而是把功夫放在课外,认真选题,设计教学。

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最后说一点,朱乐懿老师作为本学期课改展示课的第一位授课教师,可以说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也确定了一个标高。

我认为朱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歌》章节中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详细内容包括欣赏和分析古代诗人在特定自然景色中寄托情感的写作特色,通过诗歌的形式,理解并感受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环境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的诗歌创作手法,能够识别并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内化与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实例分析,理解诗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有机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描述其感受,自然引出情感与景色交融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a. 例诗分析:选取《静夜思》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体会诗人在特定情景下的情感表达。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中月色、思乡之情的关系。

b. 学生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其他诗歌,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手法。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知识巩固:对比分析:比较不同诗人的同类型作品,探讨各自的表达特色。

4.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创作:以“月夜”为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小诗表达情感。

六、板书设计中心主题:《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 诗歌的情感与景色2. 情景交融的案例分析3. 学生创作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秋日”为题,写一首至少四句的诗歌,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情景交融手法。

答案示例:清溪流过碧山头,石上松根洗作流。

何人倚剑白云里,笑傲风月无尽头。

2. 作业要求:下节课前提交,字迹清楚,表达情感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推荐相关诗歌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课外实践: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以自然为师,以情感为魂,进行个性化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
音信、书信
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作
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 )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 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 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二要关注修饰语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 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 生之机。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 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 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 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雨 鲤鱼
明澈 秀丽 生机 勃勃
以清心灵妙的笔触,写出山水之美,渔家之乐。
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
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
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 慢》李清照)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一朵花,意境就是整个春天;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 白色恐怖。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基本方法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
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 成文。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通过分析,这两句诗的基本景点有: ①山 ②水 ③柳 ④花 ⑤村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①“山”的特点是“重”(层峦叠嶂)。
②“水”的特点是“复”(曲曲折折)。
③“柳”的特点是“暗”(绿阴正“浓”)。 ④“花”的特点是“明”(明艳、艳丽)。 ⑤“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
景点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由此 我们可以推知这“村”应该具有“朴素”、“ 原始”的特点。
例一
绝句(其一) 杜甫
日 江 山
阳关普照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风 花草
春风和畅 百花竟放 风送花香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明 丽 阔 远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温 馨 和 谐
明 净 绚 丽 的 初 春 风 景 图 画
例二
凉月 柳湾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山色 月色秀朗,凉爽宜人 光泻兰溪细柳弄影 溪月辉映 月光皎洁溪面 平静水色清澈 春水漾漾 鱼涌浅滩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 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句,我们从“重” “复”可以推知画面应有“迷濛”之美;从“疑 无路”可知,人的心情有些“迷惘”。而“柳暗 花明又一村”一句就有了变化,从“暗”和“明 ”可以推知画面应是“明朗”“清新”的,人的 情感里有一种“惊喜”的因素。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 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 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草 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迤 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人 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柳 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
“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 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 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 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 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诗的 “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 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
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 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 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 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鉴赏意境关键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 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 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诗人 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 景物入诗。 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意象

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 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 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 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理解 词义、句义
古 诗 鉴 赏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 表现手法等)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单元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美
涉及的主要内容
意象出意境 一字出意境
什么是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 • • • • • • 杨柳 大风 梅花 美人 杜鹃 羌笛 青鸟 白雪 长亭 长云 翠竹 神女 磁针 竹笛 鸿雁 玉壶 孤帆 寒霜 松柏 灵修 羌管 雁足 冰心 驿路 浮云 飞雪 苦雨 幽兰 菊花 国君 坚贞 寒蛩 尺素 蟋蟀 高洁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浩瀚(想象)
烽烟——孤、直
长河——蜿蜒(想象)
落日——浑圆
例:大漠浩瀚,没有往日的风舞狂沙。在这 无边的苍茫之中,一缕边关的烽烟直上云间; 长河蜿蜒,这游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凉,流 过孤寂,流向远方,映着浑圆的落日,五彩的 暮云,怎不让边塞孤寂的旅人感慨万千。
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
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问题:
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
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解答示例:

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
于白茫茫的芦花中(景), 作者用了冷色调的
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境), 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法), 抒发了朝代更 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情)。
(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 各1分) 描景——析境——论法(术语)——表情
练习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 乡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 罢远征。
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 迹,这是一幅萧索而凄清的图景,诗人融情于景, 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之情及路径难辨,欲行 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表现了诗人自 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三、炼字意境式赏析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 (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虚词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杜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不以字 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沈德潜)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应包 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 不可。 二、品味情景式赏析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情调、氛围。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 “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切 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