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8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二、中枢之制 三、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西周)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他“出入举场 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 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5.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 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 形成了一定制约
二、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 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 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 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材料中的“诰敕”为何不能顺利施行?
二、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标) 封驳审议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汪洙 (宋)《神童诗》
制 的
1.扩大了统治基础
影 2.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响 3.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形
成重学的社会风气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其有 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 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4.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5.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唐中宗若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 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 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 关马虎承认之意。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 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0张PPT)

一、选官制度
1、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
(1)含义: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 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2)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 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 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 一名叫会元。
平均133.3万人出个贡士。
• 殿试 • 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
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 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 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过渡:农业发展在满足人们粮食需求 的同时 ,促进 了劳动 力的富 余。经 济作物 尤其是 棉、麻 的大量 种植, 为手工 业生产 的发展 提供了 原材料 ,这些 顺理成 章地推 动了手 工业的 发展。

环 节 3: 出 示 范成大 《缫丝 行》《 明神宗 实录》 等文献 资料, 并设问 “明清 时期的 手工业 较之宋 朝而言 ,在生 产方式 与规模 上有了 哪些新 的变化 ?”
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3、隋唐时期:科举制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3、隋唐时期:科举制
(1)创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规定:士人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 得由公卿大臣推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 定期赴试。这从侧面体现了科举取士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3张PPT)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3张PPT)


税调收

取消 唐中 每丁岁入租粟二 每丁地绢税二、丈户,税绵 凡丁,岁役二旬。
唐期前以 石
三两
纳绢代役,每日
期后
三尺。
两税法的积极意义
(1)将安史之乱以来均田制、租庸调制遭破坏后 产生的各种苛捐杂税归到一起,整顿了混乱的税制,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使赋税结构负担更趋合理。废除租庸调制以 身丁为本的征税标准,改以财产多寡为准,使社会 经济负担相对公平,从制度层面缓解了贫富不均的 社会矛盾。 (3)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 流动,拓展社会发展空间,保证了国家正常的财政 来源。
才税二三,致使穷独逋亡,赋税不办。 ——元稹(779-831)《元氏长庆集》卷三八
议下,正式颁布实施两税法。
两1税.“法户无主客(离开本籍,寄住他乡),以
见居为簿。” 2.“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再按丁
中,而是按拥有地亩和户等(资产)的多少上 籍征税。
3. 分夏秋两季征税。 4. 租庸调、杂徭全都取消。
3. 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文。化素质 4. 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 中央集权 5.. 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一、选官制度 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和实
行 2.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和意义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时期中枢机构的变迁
成为后世内尚廷书机省构的外发廷端化。:东三汉设尚书台, 长官称尚省书的令形,成品位低微,仍属内廷官
口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能通六条以上 取粗有纹理者
者入取
与以及第
进士 帖一大经及《尔雅》,试文、诗赋各 试时务策五道 每经帖十条,能通四 一篇
条以上者—入— 取 岑仲勉《隋唐史》据《唐六典》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8张ppt)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 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 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 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家世 作状 定品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隋唐的科举制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
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一、实行的原因:
①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②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二、特点:自由报考 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
一、选官制度
隋唐的科举制 三、发展历程
(二)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 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 科,科举 制度形成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 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 中。他们(交1结)朋基党于,汉严末重动干荡扰的了权人宜才之选计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 的选人方( (法23,) )曹出察丕于举继抑制魏制不王地适后方宜,大选采族拔纳的 的吏考 需部虑 求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 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家世”;二是“状”,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 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分类的影响,将 人物等级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 后升迁就快。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15张PPT)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15张PPT)
普通民众, 除王公外的一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征税对象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
王公贵族官 切家户都要承 ⑤提高了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
僚行商免征 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 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 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二、中枢体制的变化
秦朝: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1、知道从魏晋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央行政机构和 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2,通过史料探究与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 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温故而知新:概述一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
选官 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依据 血缘
唐朝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买卖兼并严重;均田制 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内容:
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 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
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财产并重
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 的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 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9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 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 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回顾:结合所学,概述隋唐以前选官制度的变迁。
时间 制度 标准 特点
夏商周
战国
世袭制
军功爵制
血缘
军功
保证贵族在 提升军事实力 政治上的垄
断特权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孝廉成为士大 夫做官的主要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 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 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 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相结合,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 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科举制 (3)影响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 体 系 从 此消以极后:就 和 选 官 制 度 牢 牢 地 捆 绑 在 了 一 起 , 学 校 成 了 科 举 的 附
——《晋书·王凝之传》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
——《晋书·刘毅传》
阅读材料思考: 王凝之是九凭品借中什正么制取;得这样的官职的? 并试着分影析响九:品后中期正逐制渐的沦影为响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 。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 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 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ppt
——钱穆《国史新论》
三省六部制
三、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政事堂
材料二: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 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 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 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 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
——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政事堂的建设给宰相议事提供了场所,
兵刑工 部部部
材料一:在唐代,凡遇军 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 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 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 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 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 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 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 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 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 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禁。锢思想
——顾炎武《日知录》
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2、意义与影响
积极: (1)出身下层的士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
和统治基础; (2)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贵族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以文取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4)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5)影响了后朝的选官制度,被沿用下去。
中央决策和行政机构的完善
三省六部制
一、魏晋到隋唐三省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 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
用宰相的范围。
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制的运行
草拟
皇帝
审议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2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2张PPT)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特点: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 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 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 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 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 税的基础。
僵化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课堂设问
科举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1、有利于统治者招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 社会基础。 2、巩固了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 才。 4、后来被历朝沿用。
魏晋时期 租调制
孝文帝 均田制
唐初 租庸调制
唐德宗 两税法
每次税制改革都是对旧税收的总结,而从未真正较 大幅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而在一次次税制改革之 后,帝国政府和各地官僚又会重新增加各种临时附 加税,让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超出了农民忍受 的极限,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发动农民起义。
察举与征辟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
察举制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问题解析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 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很多弊病,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
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道魏
趋势朝:代 选官标准选官越制来度 越晋为南选客北官朝的观时标、期准,,公家以选世致正官门出标、第现准的“科高上低品学日无。益寒成门,
选九品官中西正基周制图础日益扩世卿大世,禄制官下品员无贵素族—质”—的选不局自面断岳血。麓缘提版必高修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 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按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
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州,也如湖北人一般,不管你是主
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 明清,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影响:
进步性:
1、使社会中下层得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2.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 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华文明长 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 和殿试;
⑤唐玄宗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 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 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 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 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1 (1 )统一东方六国。公元前2 3 0 年—公元前2 2 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 相继灭 掉东方 六国。 (2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 西南夷 的控制 。 (3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 问问自 己,将 来的打 算,并 朝着那 个方向 去实现 。而不 是无所 事事和 做一些 无谓的 事。 5、修改自己就是修改世界,天生我 材必有 用,自 己是整 个宇宙 中很重 要的一 个程序 ,要相 信自己 的潜力 。 A、打击 封建, 引起政 治和权 力结构 的变化 ,湘淮 系官僚 集团形 成,汉 人权力 增长, 中央权 力下移 ,对此 后历史 的发展 产生重 大影响 。 1、直接影 响:严 重削弱 了太平 天国的 战斗力 和凝聚 力,出 现了“ 国中无 人”、 “朝中 无将” 的危险 局面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课标要求:
• 1.了解中国古代 选官用人制度的 演进及作用;
• 2.了解中国古代 中枢政务机构的 变化及实质;
• 3.了解中国古代 赋税制度来自 一、选官制度【自主学习】
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从西周时东期汉到末隋年唐开始,,中朝国廷古开代始的采用选九官品制中正
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制准作是为什人么才选?拔制度。但这一制度逐渐
3、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将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 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封驳审议)(执行 政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吏:主管官 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主管户籍、 土地、赋税等,礼 部:主管礼仪、科 举等,兵部:主管 军政,刑部:主管 刑狱,工部“主管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2 秦汉时期 编户齐民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 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 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 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 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是客,只要你今天住在这里,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人口流徙,较为自由
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分析两税制的影响?
影响 积极性: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 为主的赋役制,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④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大变革和进步。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
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
5 唐中后期
两税法
原因:
唐朝后期,由于土 地兼并严重,政府 手里无地可分,均 田制无法推行,租 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财政收入减 少。。
目的:政府为解决 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 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 税, 取消租庸 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一年分 夏季和秋季两 次纳税。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赋税制度 1 春秋时期
初税亩
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 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 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至汉初
军功授爵制
军功
局限:汉魏朝晋九品中正九制察品成举中制正为制 维护士族家世特、品道权行德的、才工能 具。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科举制的演变历程 “一切以呈文任去 留”,学而优则仕.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 和明经两科为主,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 为—状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