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1课时 氨气)(教案)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单元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1课时氨气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单元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1课时氨气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1课时 氨气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1氨及氨水1.下列有关氨气(NH3)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刺激性气味 B.可用于工业制硝酸C.难溶于水 D.可用于工业制氮肥2.氨是一种重要的制冷剂,原因是( )A.氨易溶于水B.液氨气化时大量吸收周围的热量,使之温度降低C.它在常温下是气体D.氨气是共价化合物3.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产生白雾 B.产生白烟C.产生黄绿色气体 D.无明显现象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氨遇硫酸冒白烟B.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C.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易液化的气体D.氨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5.检验NH3的方法或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闻溶液的气味D.尝溶液的味道6.将氨气通过灼热的CuO后,发现固体变红色,此外还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这种气体估计应是( )A.O2B.H2C.NO D.N27.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 )A.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B.氨水极易挥发出氨C.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只有小部分电离成NH和OH-D.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以NH3分子形式存在8.(双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B.氨水显碱性,溶液中既有OH-,也有H+C.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色烟雾D.在反应NH3+H+===NH中,NH3失去电子被氧化知识点2喷泉实验9.下列与引发HCl喷泉实验的原因无关的是( )A.烧瓶内HCl气体的体积分数B.烧瓶容积的大小C.烧瓶内外气体的压强D.胶头滴管中挤出的少量水10.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有碱性C.氨水很稳定,将烧瓶中的红色溶液加热,颜色不会发生变化D.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11.依据氨气在右图所示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理,在该装置的烧瓶中充满指定气体,胶头滴管中吸入指定液体,以下各组物质不能形成喷泉现象的是( )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B.一氧化氮和水C.二氧化硫和水D.氯化氢和水12.(双选)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液体。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7 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7 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

B.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方程式是
4NH3

5O2
催化剂 ==△===
4NO

6H2O C.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中若氧气过量则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D.氨的催化氧化属于人工固氮
D [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只能升高不能降低, 氨具有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产生的一氧化氮与过量的氧气反应生 成红棕色的气体二氧化氮。氨的催化氧化不属于氮的固定。]
(2)铵盐大多是无色晶体,运输、储存比较方便,并且都能溶于 水,易于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固态氮肥已经代替了氨水,成为目 前使用最广泛的化肥。
5.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氨的性质 (1)NH3 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价,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 化合价可能的变化是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因此氨气具有还原性。
4.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1)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 的现象是有大量白烟产生。 (2)这是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 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H3+HCl===NH4Cl 。
微点拨:(1)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其离子方程式是 NH3+ H+===NH+ 4 。
(3)NH3 可以用水作喷泉实验,说明 NH3 易溶于水。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氨水加热可以制 NH3,说明 NH3·H2O 易分解。
() √
2.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B.氨及易溶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氨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 D.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C [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A 项正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 NH3、HCl 等)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 项正确;氨水不稳定,受热发 生分解反应(NH3·H2O==△===NH3↑+H2O),放出氨气,C 项错误; 氨水显弱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D 项正确。]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2课时 硝酸)(教案)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2课时 硝酸)(教案)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的价态的角度预测分析硝酸的性质,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了解硝酸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 硝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工具PPT 、视频、浓硝酸、稀硝酸、铜、木炭等相关试剂五、教学过程【导入】2019年常州硝酸泄漏事件。

【展示】当天新闻报道的文章。

【问】请找出关于硝酸性质的性质的语句【生】现场弥漫着大量刺鼻的白色酸雾,慢慢的变成红棕色烟雾……多辆消防车和喷雾车在现场喷水调取石灰、液碱,采取酸碱中和等措施进行处置,防止废酸挥发,浸湿了小苏打或者苏打水溶液的毛巾或者布条封堵。

【讲述】一、硝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大,溶于水放热、可与水混溶、易挥发质量分数为69%的硝酸为浓硝酸。

【讲述】二、硝酸的化学性质【展示】泄漏现场图片。

【问】红棕色烟雾是什么?【生】NO 2【问】泄漏当天是白天,附近居民说刚开始红棕色雾不明显,后面太阳出来后就愈发深了。

同学们请思考这个反应条件是什么?除了生成NO 2,还会有哪些生成物?【生】反应条件是:加热或光照。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生成物应该还有水和氧气。

【问】这个反应的原理是什么?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生】4HNO 3=====△或光照4NO 2↑+O 2↑+2H 2O 。

【问】硝酸在实验室中应如何保存?【生】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低温保存,防止分解。

【讲述】2.硝酸具有酸的通性HNO 3 = H + + NO 3-【问】酸的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生】A 、使指示剂变色:B 、与碱反应:C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D 、与某些盐反应:【讲述】故针对硝酸泄漏,可以调取石灰、液碱,采取酸碱中和等措施进行处置;门窗缝隙用浸湿了小苏打或者苏打水溶液的毛巾或者布条封堵【问】酸的通性中有酸和金属的反应,硝酸和金属反应吗?【生】硝酸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反应。

5.2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2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讲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氮气、氮的氧化物、氨水和硝酸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氮及其化合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氮及其化合物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氮及其化合物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氮及其化合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教学课件:教师需提前准备本节课的教学课件,涵盖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实验操作等内容。课件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6. 作业与评估: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设计评估方法,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滴定管、过滤纸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检查器材是否损坏或缺失,并及时补充。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设备,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让学生查找有关氮及其化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氮气固定、氮肥使用等。

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二册配套课件专题7第二单元第1课时氨气

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二册配套课件专题7第二单元第1课时氨气
[答案] C
例 4.如图所示为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 NH3 可选用 ________作干燥剂。
(2)用图所示的甲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 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7 第二单元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
第1课时 氨气
学习目标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质。 2.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无机化合物转化与制备的方案。
1.氨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水溶性
无色 刺激性 比空 极易溶于水,1 体积水大约可溶解 气味 气小 700 体积氨气
A.CO2(浓 NaOH 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 含酚酞)/红色喷泉 C.SO2(浓 NaOH 溶液)/红色喷泉 D.HCl(AgNO3 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气体易与液体发生反应或易溶于液体即可形成喷泉。 CO2→NaOH 溶液反应,无色喷泉;NH3→H2O(含酚酞),易溶显红 色,形成红色喷泉;SO2→NaOH 溶液反应,无色喷泉;HCl→AgNO3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形成白色喷泉;C 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
催化剂 ==△===
4NO


H2O===2HNO3+NO;且 HNO3+NH3===NH4NO3。 [答案]C
二、喷泉实验
1.喷泉实验的原理 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气压差,由于烧瓶内气体 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故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产生气 压差的方法有: (1)减小烧瓶内气压,如液体将气体吸收或反应等; (2)增大烧瓶外压强。

高中化学氮气和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氮气和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氮气和氨气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氮气和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理解氮气和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掌握氮气和氨气的实验室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氮气和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难点:氮气和氨气在实验室中的操作技巧。

教学内容安排:
一、氮气的性质和应用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可燃;
2. 化学性质:稳定性高,与其他元素很少反应,常用于气体灭火器、气体保鲜等;
3. 制备方法:空气分馏法、固氮菌法等;
4. 应用领域:气体灭火器、液氮制冷、气体氧化反应的保护气体等。

二、氨气的性质和应用
1.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可燃;
2. 化学性质: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与酸反应生成盐等;
3. 制备方法:哈柏过程、氧化铁法等;
4. 应用领域:化肥制造、工业用途、卫生防疫等。

三、实验操作
1. 氮气的制备:用铜坩埚加热氨基磺酸铜,通过蒸馏采集氮气;
2. 氨气的制备:用氨基磺酸铜与氢氧化铵反应制备氨气,并通过实验观察氨气的性质。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展示氮气和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实验演示,展示氮气和氨气的制备实验过程;
3. 实验辅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氮气和氨气的认识。

教学评价:
1. 利用问答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氮气和氨气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包括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评价。

教学延伸:
1. 组织参观化工厂,了解氮气和氨气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2. 进行氮气和氨气相关的课外实验,加深对氮气和氨气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优秀模板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优秀模板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优秀模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
2. 能够描述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反应过程;
3. 理解氨气的气味和性质,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氨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氨气的制备方法;
3. 氨气的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
1. 氨气的气味和性质;
2. 氨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氨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10分钟)
1. 结构式:NH3;
2. 性质:有刺激性气味,易燃,具有碱性;
3. 用途:农业中的氮肥,工业中的制冷剂和原料等;
三、探讨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反应过程(15分钟)
1. 制备方法:氨气的合成法,如氨的哈伯过程;
2. 反应过程: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存在下的反应过程;
四、讨论氨气的气味和性质(10分钟)
1. 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是如何产生的;
2. 氨气的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了解氨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0分钟)
1. 氨气对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作用;
2. 长期接触氨气可能导致哪些健康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展望下节课继续深入探讨氨气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理解氨气制备和反应过程,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氨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安全意识。

下节课可以结合实验或案例深入探讨氨气的应用和环境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氨气的用途及危害,培养安全使用氨气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氨气,引导学生了解氨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2. 学习氨气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氨气的物理性质。

3. 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氨气的焰色反应和与氧化剂的反应。

4. 了解氨气的用途及危害,鼓励学生讨论氨气的安全使用方法。

5. 总结:对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氨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氨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如何安全使用氨气。

五、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安全使用氨气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1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NH3的物理性质特点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2.能运用化学变化的知识说明氨气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氨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工具
PPT、视频、浓氨水、浓盐酸等相关试剂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液氨的用途及安全注意事项。

【问】视频中关于氨气的信息有哪些?
【讲述】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视频中有桶装液氨。

【展示】氨气液化过程。

沸点高,易液化
应用: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态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制冷剂。

【展示】氨气喷泉实验视频
【总结】
实验操作: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实验结论:NH3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1)氨气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
【生】NH 3+H2O ⇌ NH 3·H 2O
2)NH3·H2O可以小部分电离成NH4+和OH-
【生】NH 3·H 2O ⇌ NH4 ++OH-
氨水具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3)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生】NH3·H2O NH3↑+H2O
【问】喷泉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存在压强差
【展示】三种喷泉实验的装置
【生】甲:打开止水夹,捏胶头滴管
乙、打开止水夹,手捂圆底烧瓶
丙、打开止水夹,从导管通入相关反应气体
2、NH 3与酸反应
【展示】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的实验视频
【生】现象: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NH 3+HCl ===NH 4Cl
【问】用一根玻璃棒蘸取浓氨水,另一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硝酸、浓硫酸,两玻璃棒靠近时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生】浓硝酸与浓氨水靠近反应时有白烟,浓硫酸则无。

因浓硝酸挥发出的硝酸气体与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在空中反应生成硝酸铵固体小颗粒。

NH 3+HNO 3===NH 4NO 3
NH 3+H 2SO 4===(NH 4)2SO 4
【问】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本质是什么?
【生】NH 3+H +===NH 4 +
3、 NH 3与氧气反应
【问】氨气中氮元素化合价是多少?
【生】-3,处于最低价态,因此NH 3具有还原性
【总结】4NH 3(g) + 5O 2(g) 4NO(g) + 6H 2O(l) ΔH= -904 kJ·mol -1
这个反应叫氨的催化氧化,
【展示】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视频。

是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展示】工业制硝酸的装置
工业制硝酸原理:
N 2——NH 3——NO——NO 2——HNO 3
【展示】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
【生】反应原理:2NH 3+3CuO=====⇌
N 2+3Cu +3H 2O
三、氨气的用途
【展示】氨气的用途照片
【课堂练习】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1)盛放氨水的实验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加热条件下,硬质玻璃管中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发现:如果缺少乙处的干燥管,将反应后的气体直接通入烧瓶,则烧瓶中先产生白雾,随即产生白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锥形瓶 4NH 3+5O 2=====催化剂
△4NO +6H 2O
(2)一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吸收氨气生成硝酸铵
(3)吸收NH 3等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回顾和总结。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二、氨气的化学性质三、氨气的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