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基于阿尔奇安产权理论分析视角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创新思路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创新思路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创新思路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模型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具备了排他性和可分割性的产权属性,但是,受土地政策制度的约束,其转让性依旧较弱。

因此,为了充分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土地政策制度,从而为土地产权制度实践提供较为完备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创新土地制度是农村最根本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197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因此,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轨迹及创新思路进行探讨,对于认清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轨迹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农村土地产权的抵押担保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民国时期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贫农、中农占有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90%以上(王世联,2007)。

农民土地私有制度下,农民对拥有的土地产权可以自由买卖和出租,实现了土地产权的完全排他性、可转让性。

20世纪中期,为了避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国家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土地农民私有制度”转变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

所以在这个时期,土地产权流转制度被彻底废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户自愿以“大包干”、“小包干”等方式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从单纯集体所有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

论农村土地权利的演变

论农村土地权利的演变

论农村土地权利的演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权利的演变成为了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其中涉及的话题包括: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征收、农村土地的确权和登记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变迁和演变的结果。

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演变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分配制度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行土地分配制度。

这时期的土地权利问题比较简单,主要是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时解决得比较好,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国家,而农民则成为土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时期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这时期中国的土地权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一制度下,土地使用权逐渐从国家和集体逐渐转到农民手中。

这样的制度变革吸引了全国农民的关注,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时期随着农村工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或企业,以换取劳动力和资金。

这种土地流转使得一部分土地变成了市场性商品,其中包括了土地承包制度之后由农民出售的流转土地。

四、土地征收和拆迁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城市规划需要而引起的土地征收和拆迁。

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城市化的发展侵占了许多农民已经确权登记的土地,并导致了许多土地权利纠纷的出现。

以上几个时期的演变,使得中国农村土地权利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相关规章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比如,2019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可以通过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转移,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权利接受价值补偿。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演变一直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形式。

然而,在制度变革的同时,保护土地权利、维护农民权益的问题始终是关注的核心。

未来,应该继续促进土地权利的发展和保障,让中国农村的土地权利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从产权视角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从产权视角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从产权视角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者:夏琪琪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关乎着中国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分析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困境,以及关于改革方向的各种观点,得出在维持现有所有权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遵循的主线,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又是热点中的热点。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0年出台“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而“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农村土地问题。

制度性因素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又是核心。

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它深刻的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农业的长期发展。

土地产权制度问题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1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1.1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和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民法通则》进一步将农村土地所有权规定为“三级所有”,即“村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和村内两个以上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两个农民集体所有”。

然而,这种规定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集体所有权概念模糊,主体无法确认,村民小组、村居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集体经济组织都可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支配着。

这种模糊不清的界定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置”,这不利于农地产权的稳定,也必然降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

并且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民集体”所享有的所有权还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的管制。

因此,国家在事实上对农村土地享有最终掌控权,这就为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各级政府侵犯农民土地使用权以及分享农民收益权留下了制度空间。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作者:朱艳王玉霞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8期摘要:农村土地产权是影响农民生产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

文章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建国后所历经的一系列变革,在论述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经营的制度缺陷。

在农业产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近年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文章介绍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设置,并分析了这一制度安排的优势。

关键词:土地股份合作社;产权;制度变迁;家庭承包经营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世界中,产权无法被充分界定、配置和实施。

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的变化意味着个人承担的由其动机而引致的结果要发生变化,他们的行为也相应地受到影响(Alchian,1967)。

土地产权是影响农民生产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土地的经营、出租、入股、抵押、继承等权力,可以归纳为使用、收益和转让3个方面的权力。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现状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历经一系列变革,其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

国家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贫雇农,使农民结束了从地主手中佃租土地的旧产权制度,农民不再支付高达其土地产出的50%左右高额地租,有效地激励农民进行生产。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土地产权集体化阶段。

通过推行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逐步完成了土地产权集体化过程,建立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的产权制度,土地不能出租和买卖。

同时,农民的劳动成果归人民公社统一平均分配,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又不利于激励农民生产劳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重新获得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部分收益权。

这种产权制度变革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和经济主体。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2、宅基地换房模式:农民放弃原有宅基地,统一规划居住区,实现集中居住。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3、土地流转模式:通过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企业 或个人进行规模经营。这种模式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演示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历史路径依 赖特征,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土地股份 合作制和土地信托制等新型土地产权制度。然而,这些创新改革方案在实际操作 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四、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这 些创新模式体现了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同时,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了 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推动制度变迁和创新。
五、结论与展望
五、结论与展望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创新,体现了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均 衡与非均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将继续面临变 革和创新的需求。我们应该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深入研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内 在规律和外在影响因素,为实现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 支持和实践指导。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发展,促进农 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依赖的
分析框架
目录
01 摘要
03 二、文献综述
02 一、引言 04 三、研究方法
目录
05 四、结果与讨论
07 参考内容
06 五、结论

产权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考察与实态分析

产权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考察与实态分析

安排农地产权 , 构建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农地产权 制度 , 便成 为当前农 村土地 制度改革 之关键 。论 文通过对建 国后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考察和实态分析 , 为在 全国推行 土地“ 认 国家终极所 有 , 农民 永久使 用” 这样

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比较 合适 。一方面 , 国家拥有了 比单纯 的法律调 控更具效 力 的最 终控 制权 和裁决权 ; 另
按照 自愿互利原则结成 的一种带 有社会 主义萌芽 性 质 的劳动互 助组 织 , 未涉 及 到农 民 的土 地 产 权 它 问题 , 只是体现 了集 体 劳 动和 分 工协 作 的某 些 优 越 性, 从而保持 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 性 , 促进 了农 业生 产 的 发 展 。15 92年 的粮 食 总 产 量 达 30 2 0亿 斤 , 相 比 15 年 增加 了 40亿斤 。 15 91 0 93年 2月 , 中央对

方面 , 农民获得 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 自身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 的“ 准私 有化 ” 的土地产权 , 这应是一个 利国利民 、
关键词 : 农村 土地 ; 变迁 ; 实态 ; 产权 中图分类号 :3 11 F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3 0 2 1 ) 0 0 3 0 17 5 1 (0 2 一 3— 0 5— 6
( oi c n e) Sc lSi cs a e
产 权 视 角 下 中 国农 村 土 地 制 度 的变 迁 考 察 与 实 态 分 析
窦 祥 铭
( 京师 范大 学 社会 发展 学 院 , 苏 南京 209 ) 南 江 107

要: 农村土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 , 要义在于 产权 。因此 , 用现代产权 理论 , 其 运 合理 界定和

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

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

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的浅析On China's Evolution and Reform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摘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于农村资源以及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维护农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及我国行政权力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产权主体、土地流转及土地的承包经营等方面仍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建议通过完善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实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Abstract: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rural lan d system .It is meaningful to establish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wh ich has the clear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is influence performs in the reasonable use of rural resources and various pr oduction el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mode rn rural ,and the safeguard of their interests. In the evolution of rual land r ight, China's current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has some inherent defect s in the main body of property right, the land transfer and the land contracted management becaus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unreasonable use of our admi nistrative power .It is proposed that we can gain experience from pilot project s and gradually set up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which corresponds w ith the reality of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the related l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e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realized.Keywords:Rual land property right ;The system evolution ; Path dependence一、农村土地产权变迁制度变迁历程及现状(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构成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罗夫永柯娟丽(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四次绩效迥异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了巨大的政策效应。

然而,按照当时综合环境所设计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渐进式改革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n 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Luo fu yo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chi,Xinjiang 8300047,China)Abstract:It has occurred f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s which had different effect from 1949 。

We executed new rural land system ---household contract system of land from 1978。

At first,the new system have released huge policy power。

As devis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at time,the system expressed some limitation and defects。

From review of the f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ason and the impet us of our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 in method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offers some ideas for fa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system varia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基于阿尔奇安产权理论分析视角彭前生
【期刊名称】《攀登(汉文版)》
【年(卷),期】2014(033)006
【摘要】从阿尔奇安的产权理论来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变迁,可以发现:在无市场和无竞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合作经营的产权形式是其必然,但农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生产率是低效的;市场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农村土地生产率一定时期的高效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又一次变革,土地流转带来农村土地生产率的高效发展.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彭前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基于制度变迁视角 [J], 刘永启;崔纯;王鹏
2.转型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基于政府认知的视角 [J], 郑佳佳;何炼成
3.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J], 罗重谱
4.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产权分析——基于阿尔奇安制度经济学
的分析视角 [J], 彭前生
5.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产权分析——基于阿尔奇安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J], 彭前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