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眺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

《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

《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出处】唐·王维《汉江临眺》。

【翻译】诗人泛舟江上,极目远眺,只见茫茫古楚之地与浩瀚的三湘相接,汹涌的汉江入荆江又与长江九渠相汇。

两句诗,形肖语工,勾勒出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虽未点明汉江,但横卧楚地,接“三湘”、通“九派” ,水势浩荡的汉江,已形象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注: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又称三湘。

九派,九条支流。

【全诗】《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楚塞”两句写汉水南连湘水,荆门以下长江与浔阳九水相通。

楚塞:楚国的边塞,此指汉流域荆襄一带。

三湘: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道十四·全州》)。

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如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余。

”②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汉书·地理志》应劭注,长江至江西浔阳(今九江)分为九支,实际上是九水于浔阳汇入长江。

据《浔阳记》,九水指乌江、蚌江等,已难以确指。

派,支流。

③“郡邑”两句谓水势浩大,襄阳城似在浦口浮动,波澜摇动着远天。

④此句用晋山简故事。

山简以征南将军镇襄阳,好优游饮酒,常醉于习家池,因改其名为高阳池馆,时有儿歌:“山公出何许,径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翁,即指山简。

【鉴赏】这首诗描写襄阳山川的壮丽景色,笔调雄浑,气势奔放。

诗题一作《汉江临泛》。

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嶓冢山,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江。

楚塞,指楚国地界。

战国时期,今湖北、湖南一带属于楚国。

三湘,湘水与漓水合称漓湘,与潇水合称潇湘,与蒸水合称蒸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赏析王维《汉江临眺》

赏析王维《汉江临眺》

赏析王维《汉江临眺》此诗又作《汉江临泛》,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途经襄阳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此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风格。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湖北、湖南等地旧属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门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以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整个画面气韵生动。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则是作者将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

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1.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

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

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

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全诗译文及赏析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全诗译文及赏析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全诗译文及赏析这首《汉江临泛/ 汉江临眺》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抒发了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处的城郭好象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

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要与山翁共醉于此。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注释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鉴赏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赏析《汉江临眺》赏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出处】唐·王维《汉江临眺》。

【翻译】江水浩荡,好像一直流到天地之外;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似有似无之中。

先写江水之流长邈远,再以苍茫山色烘托江势的浩翰空阔。

以淡墨素描,绘出伟丽新奇之境,以气韵生动取胜,因之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江流滔滔远去,山色迷蒙隐约的景致。

[例]长江水在太阳下一练亮白,毫不客气的向远处延伸去,一直到了和天相交的地方。

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再向远处望了一眼,看见朦胧的一些小山的淡青的影子,贴在天的一角,似乎一场薄雾就能挡住。

(秃笔《双桥明月》)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王右丞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佳句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等,皆语语天成。

”【全诗】《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二句谓汉江流入长江后流域之广。

北至楚塞,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达九江。

楚塞:楚国边界。

战国时汉水西北部属楚国北部边疆。

三湘: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

战国时三湘属楚国南部。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枝城县西北长江南岸。

《水经注· 江水》:“江水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其状似门。

虎牙山在北。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九派:九条支流。

古代长江流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分为九派。

②四句意谓江水浩荡无边似乎流出天地之外,遥望远山亦若有若无,郡邑似乎浮在前边水面上,翻滚的波涛似乎使远方的天空也在摇动。

③二句意谓襄阳风光很好,愿与山简一起留在此地畅饮酣醉。

风日:风景。

山翁:指晋朝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畔豪饮,每次大醉而归。

汉江临眺赏析_《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赏析_《汉江临眺》赏析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江流滔滔远去,山色迷蒙隐约的景致。
[例]长江水在太阳下一练亮白,毫不客气的向远处延伸去,一直到了和天相交的地方。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再向远处望了一眼,看见朦胧的一些小山的淡青的影子,贴在天的一角,似乎一场薄雾就能挡住。(秃笔《双桥明月》)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王右丞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佳句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皆语语天成。”
汉江临眺赏析_《汉江临眺》赏析
【诗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出处】
唐·王维《汉江临眺》。
【翻译】
江水浩荡,好像一直流到天地之外;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似有似无之中。
先写江水之流长邈远,再以苍茫山色烘托江势的浩翰空阔。以淡墨素描,绘出伟丽新奇之境,以气韵生动取胜,因之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
②四句意谓江水浩荡无边似乎流出天地之外,遥望远山亦若有若无,郡邑似乎浮在前边水面上,翻滚的波涛似乎使远方的天空也在摇动。
③二句意谓襄阳风光很好,愿与山简一起留在此地畅饮酣醉。风日:风景。山翁:指晋朝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畔豪饮,每次大醉而归。此处指与诗人同游的地方长官。
【赏析】
唐代王维的五言律诗。标题的意思是在汉江边远望。题又作《汉江临泛》,意思是在汉江里泛舟。汉江就是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向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全诗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楚塞,楚国的边境。这里指襄阳郡一带,该地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并与秦国接界。三湘,漓湘、蒸湘、潇湘的合称,在今湖南省。荆门,县名,在湖北中部,汉水与漳水之间,曾为楚国西边要塞。九派,长江在今江西省九江有九个支流,故称九派。郡邑,襄阳郡府所在的城市,即襄阳。浦,水边。襄阳,即郡邑,在今湖北省北部,汉水之上,是作者临眺的地方。山翁,晋代的山简,曾任征南将军,慎守襄阳,常饮酒游乐;这里借指作者在襄阳做官的朋友。这首诗的意思是:汉江把北面的楚塞和南面的三湘连接了起来,把西面的荆门和东面的九派沟通了。江水浩荡,好象流出了天地以外;远山忽隐忽现,在似有似无之中。郡邑好象浮在水上,远处的天空在波涛上浮动。襄阳风光美丽,要留下来和朋友畅饮。诗中写了襄阳的位置和远眺所见的山川景色,表现了作者对那里的留恋。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汉江临眺》原文译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1.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

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出自唐代王维的《汉江临泛/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赏析此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江临眺全诗翻译赏析
汉江临眺全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汉江临眺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江临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

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②楚塞:楚地疆界。

三湘,漓湘,蒸湘,潇湘的总称。

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④浦:水边。

⑤好风日:风景天气好。

⑥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
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注释】
本诗又题作《汉江临泛》。

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番家冢山,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江。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称三湘。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市。

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镇守襄阳。

【赏析】:
本诗描绘了汉江的雄壮美,山色的朦胧美,境界开阔,气象雄伟,令人不胜向往,心驰神飞。

特别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出语绝妙。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于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