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合集下载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的滑膜发炎,进而致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也发炎。

炎症渗出液进入关节腔致使关节腔积液,关节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

其诊断标准是:(1)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肿痛。

(2)关节晨僵>1小时。

所谓关节晨僵,是指早晨起来关节僵硬,难于屈伸。

(3)男性血沉>(年龄÷2)毫米/小时。

女性血沉>[(年龄+10)÷2]毫米/小时。

(4)抗O试验1:250以上,即是血清稀释250倍仍能查出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致残率高达30%。

中医称类风湿关节炎为痹症。

痹,即闭塞不通的意思。

中医认为,若人体素有肾虚脾弱,卫气不固,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外邪壅塞经络,浸淫关节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状。

在临床上,痹症分为热痹、寒痹两大类。

热痹发病较急,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甚至发热(体温在38℃以上),口干喜饮,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小关节(如趾、指关节)红肿疼痛,有时称为痛风。

热痹中的热,是由外邪久郁化热而来,即使初起由寒邪所致,但久郁也会化热,阴虚体质者更容易由寒邪转为热邪。

中医治疗热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祛湿,散风通络。

寒痹发病较缓,关节肿而不红,疼痛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便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或缓。

中医治疗寒痹的原则是补肾健脾,温经散寒,驱风胜湿。

此外,老年人患痹症,更应注意补气血,健脾肾,扶正祛邪,一定要在扶正基础上祛邪,以免攻伐太过损伤元气。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的验方。

验方1 桂枝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石膏(先煎)30克,白芍20克,桂枝、白术、葛根、当归、知母各15克,防风10克,麻黄(先煎)5克。

【主治病证】热痹。

多个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关节屈伸不利,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大便干结。

【方药解析】麻黄、桂枝、防风散风通阳;当归补血行血;石膏、知母、白芍清热养阴,也可抑制麻黄、桂枝的温燥辛散;白术健脾运湿;葛根解肌,舒筋,通脉。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
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标包括减轻疼痛、控制炎症、保护关节功能和改善生活 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0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
预防原则
提高自身免疫力
避免感染
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作 息时间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避免诱发因素
尽量避免感染,特别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 统的感染,因为这些感染可能会诱发类风 湿性关节炎的发作。
增加纤维素摄入,以促进肠道 健康和预防便秘。
健康饮食建议
控制食物过敏
注意食物过敏情况,避免过敏原食物对疾 病的影响。
饮食多样性和均衡
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 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
控制炎症食物摄入
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 ,以减轻炎症反应。
选择健康脂肪
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鱼 、鸡胸肉、豆类等。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 关节,给关节充分的休息。
疼痛缓解
冷敷或热敷
使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可 以缓解关节疼痛,但需要 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 伤或冻伤。
按摩
按摩关节可以缓解疼痛和 肌肉紧张,但需要注意按 摩力度和方式,避免加重 病情。
非处方药物
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 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家庭护理
01
02
03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可以给予患者情 感支持和照顾,帮助患者 更好地应对疾病。
家庭环境
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无 障碍的家庭环境,以方便 患者的生活。
家庭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家庭成 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康复 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关节 功能。
05

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西药,中药治 疗)对症治疗,微创治疗,手术治疗, 日常保健(食疗、锻炼等)
1、抗炎镇痛药+慢作用抗风湿药 2、几个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应用
西药治疗
分类
非甾体 抗炎药
优点
起效快,抗炎 镇痛效果好
缺点
l不能控制病程,停药复发 l胃肠道反应严重 l不适合长期使用,否则易出 现肾损害
❖1.柳氮磺胺砒啶肠溶片 0.5gtidpo/1周 0.75 gtidpo/2周 1 gtidpo/3周 以后均按此剂量服 用。 2个月(剂量累计 152g)起效, 3--4个 月(剂量累计320g)显效,5--6个月(剂量累 计488g)最佳疗效。若连用6个月无效,则应 换药。
❖2. 甲氨蝶呤针 15-20mg+20ml生理盐水静推, 次/周 2-3周见效(起效快),达到高峰。
❖用法 强的松5-20mg,Qd,一般早晨顿服 节腔内注射
❖副作用
①骨质疏松 ④消化系统 ⑥神经系统
②感染
③代谢紊乱
⑤内分泌系统
⑦其它
❖外科手术:晚期 --- 关节置换,滑膜切除 ❖生物制剂治疗 ❖研究试验之中,如 :抗白细胞单抗,抗细
胞因子单抗,抗细胞粘附分子等
❖造成干细胞移植(HSCT)
❖其他
❖三线药 :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不能否认激素 ❖ 较强的抗炎作用,但也不能不正视激素 ❖ 严重的副作用,激素的应用一定要:1. ❖指征明确 2.应用得当 3.不可滥用 ❖1.强的松 10mg/天 (剂量小,副作用 ❖小) 合并关节外(肾病)量宜大。
类风湿关节西药治疗方案
❖金字塔治疗方案 ❖一线药 ❖一线药+二线药 ❖一线药+二线药+三线药
诊断
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提出的修订标准被广泛 采用。 1、晨僵至少一小时(持续≥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6周) 4、对称性关节肿(持续≥6周)

类风湿关节炎健康宣教

类风湿关节炎健康宣教

类风湿关节炎健康宣教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
肿胀、红肿等症状,会导致关节及骨骼活动受限,引发功能障碍。

类风湿
关节炎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但是,除了治疗外,预防也
是控制关节炎的一大关键。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多在30岁以前,由于早期
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希望以下健康宣教能有助于大家尽早发现,早
部署,早控制疾病。

1、合理饮食维护膳食平衡,多食植物性膳食,如水果、蔬菜等,少
食肉类和油腻食物,这样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因血脂升高对关节的影响,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发生。

2、增加运动适量运动是关节炎疾病的重要控制,但要注意活动量,
建议一定要先找医生做详细的体检,避免运动过量引发关节肿痛。

关节炎
合适的适当运动,可以活跃关节,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症,加强肌肉力量,增进活动灵活度,助于减少关节炎症状。

3、适时缓解症状关节炎有病因性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发作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及时服用抗炎利尿药物缓解症状,加强协同其他治疗,提高药物疗效,及时缓解痛症,调理体质。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目录 CONTENT
•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评估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与康复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科研进展与未
来展望
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 症和关节侵蚀,导致关节疼痛、 肿胀和僵硬。
特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累及多个关 节,尤其是手、足等小关节,病 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 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
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 染、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与症状
疼痛管理
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以减 轻患者疼痛。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
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预防与早期干预
01
02
03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诱发因素,如吸烟、过 度劳累等。
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 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 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患者通常 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且晨僵持续时间较长。此外,类风湿因子 和抗角蛋白抗体等实验室指标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流程
医生通常会先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关节症状,并进行体格检查。若怀疑为类风 湿性关节炎,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 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等,以及X线、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结节
关节外表现
2.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何系统。查体 能观察到的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血管炎,严重者可 出现坏疽。
指端血管炎
病理图片
关节外表现
3.肺:间质性病变(见于约20%的患者,临床常无症 状)、结节样改变(单个或多个)、胸膜炎(单侧或 多侧胸水,渗出性。见于10%的患者)。
关节外表现
4.心包炎:最常见心脏受累的表现。B超可检出30%的 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多无症状。
关节外表现
5.胃肠道:可有上腹部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 至黑便,但均为服用药物引起。 6.肾:很少累及肾。但可因长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并发 淀粉样变引起肾损害。若出现尿检异常应考虑抗风湿 药物引起。
关节外表现
7.神经系统:脊髓受压(1-4颈椎小关节为好发部位 ,见于40%-70%的病人,多数病人主诉枕区痛,活动 时加重。很少影响胸腰椎)、周围神经因滑膜炎而受 压、小血管炎造成的多发性单神经炎等。 8.血液系统:贫血很常见,程度与疾病活动性、关 节炎症程度相关连。活动病变常见血小板增多,或与 关节外表现相关连。
9.干燥综合征:30%-40%患者出现,眼干、口干的症 状多不明显,须经多项检测。
关节外表现
诊断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分类标准: 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②至少有3个关节区域同时出现有医生观察到的软组织肿胀或 积液(不包括单纯骨肥大)。关节区限于以下14个之内:左 或右侧掌指关节(MCP)、近端指间关节(PIP)、腕关节、 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MTP),并持续至少6 周; 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⑤有皮下结节; 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⑦RF阳性(滴度大于1:20) 有上述7项中4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内科护理学-类风湿性关节炎

内科护理学-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病因
遗传因素
感染因素
RA
免疫因素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易感基因 :HLA-DR、HLA-DQ以及HLA以外的某些基因被 证明与RA的发病、发展有关,即RA是一个多基 因的疾病。
2、感染因素
改变滑膜细胞或淋巴细胞基因表达活化B细胞、T 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3、免疫因素:80%RA病人血液和滑膜组织中存在抗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疾病概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 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
晨僵,部分病人可出现贫血、发热、皮下结节及 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 可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1、关节表现:典型表 现是对称性多关节炎。
主要侵犯小关节尤其
是手关节,腕、掌指 关节,近段之间关节, 其次是趾、膝、踝、 肩关节。
(1)晨僵: 病变关节僵硬一晨起或关节休息后明
显,统称晨僵。持续时间与关节炎症成正比。
(2)关节痛与压痛:是最早的关节症状。
(3)关节肿胀与畸形:因关节腔内积液及周围软
3、糖皮质激素
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炎症状,改善关
节功能。
适用于有关节外症状者或关节炎明显或急性发作者
糖皮质激素治疗RA的原则:不需用大剂量时则用
小剂量;能短期使用者,不长期使用。
不良反应:向心性肥胖,痤疮,并发或加重感染, 高血压,高血糖,精神症状等。
手术治疗:
滑膜切除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组织炎症而引起关节肿胀,多呈对称性。尤指近
端指关节炎性肿大而附近肌肉萎缩,关节呈梭形 如梭状指。

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
慢作用抗风湿药物(SAARDs)
抗疟药(氯喹chloroquine,羟氯喹Hydrochloroquine) 作用机制:(1)抗炎作用:降低磷脂酶A等多种酶的活性;稳定溶酶体膜;抑制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嗜;(2)抑制免疫:降低抗原递呈反应;抑制IL- 1;(3)抗感染因子:除抗疟外,还可抑制某些细菌的繁殖和病毒感染。 临床应用:常用剂量羟氯喹400mg/d(6mg/kg/d)或氯喹250mg/d(4mg/kg/d)。口服3月左右,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并见效。毒副作用:(1)眼睛:视网膜病变致视力下降,失明:角膜沉积出现虹视。每6月查一次眼睛。(2)其它:心肌、骨胳肌损伤;骨肠道反应;耳毒性;皮肤色素沉着等。
慢作用抗风湿药物(SAARDs)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 Azp) 作用机制:阻断次黄嘌呤转化为腺嘌呤和鸟嘌呤核苷酸而阻断核酸合成,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抑制T、B淋巴细胞的绝对数减少;同时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 临床应用:剂量为50~150mg/d。毒副作用:纳差、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药物肝炎;脱发,增加感染机会等。
概论
临床特征为多关节、对称性、外周关节为主,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病理特征为滑膜炎。渐形成滑膜血管翳,破坏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造成关节破坏。血清学特征为出现多种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等。
病因
感染:并未在RA的关节液中分离出病原体,但血清中对某些病毒、细菌、支原体的抗体滴度升高。改变滑膜细胞或淋巴细胞基因表达(逆转录)活化B淋巴细胞(EB病毒-抗变性胶原蛋白Ab)活化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超抗原)分子模拟(EB gp100与HLA-DR4 70-74AA)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治疗
Anakinra为重组的IL-1受体拮抗剂。阻断IL-1的生物学作用,缓解关节炎症,保护关节软骨和阻止骨侵蚀进展。Anakinra 150mg 皮下注射 qd对严重活动的RA有43﹪达到20﹪ACR反应,Larsen评分和侵蚀关节数较安慰剂组少。副反应仅为注射局部的反应,撤药率仅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或关节局部肌肤色黯、或有瘀斑。

2.次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曲伸不利、面色黯黧,或口唇暗红。

眼睑肿胀,或胸闷痰多。

3.舌苔脉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或细滑。

三诊断要点1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

2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或与饮食不当有关。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关于此病的分类标准如下:(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5)有皮下结节;(6)(6)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四、鉴别诊断痹症与痿症相鉴别,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因痛而影响活动,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痿症无疼痛症状,而以肢体力弱为主五、中医病因病机1 病因本病的病因,一般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端,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侵袭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脏腑阴阳内伤,营卫气血失调是形成的内在病理基础;加之痰瘀内生,留着骨骱致缠绵难愈。

内因在于正气不足,如劳伤气血、或素体虚弱、或产后气血未复,外因为病邪作用时间过久、过强,如久卧寒冷潮湿之地、或涉水冒寒,以致风寒湿之邪乘虚侵犯人体,留滞于关节之间,致使气血闭阻不通而成。

祖国医学认为此证的病机是局部瘀血内停,气血不行所致“不通则痛”,因此疼痛是痹症的主要症状。

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兼瘀血阻滞。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素问.刺法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论》)。

从病因上看,风寒湿热之邪只是本病发生的外部条件或诱发因素,而禀赋素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才是本病的重要内部原因和根本因素。

2 病机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病之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之标,就正虚而言,以脾虚为先,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营卫气血不足,久之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亏虚。

但是痰浊瘀血既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加之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又产生新的痰瘀这种病理产物,痰瘀既成,则胶着于骨骱,痹阻经络,郁久化毒,损害筋骨关节,导致关节肿大变形、肢体僵硬。

因此痰瘀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尤以中晚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正虚邪实,痰瘀痹阻经络是发病的重要病理机制。

热痹病因病机为风寒湿入侵机体,郁久化热为毒, 邪郁而壅,湿热闭阻,痰瘀互结热毒瘀血或直接感受热毒导致气血壅滞不通,痹阻脉络。

痹证迁延日久,正气虚惫,风寒湿热之邪亦可内入于脏腑,则产生相应的脏腑病变,例如心痹、肝痹等,称为五脏痹。

1.1 痹发于内痹病的病因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始,历代医家多沿袭其说,强调外邪致病的重要性。

作者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内外合邪,而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是发病的关键。

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入,阳虚外寒易袭,阴虚外热易犯。

人体阴阳有盛衰之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有差异,有化热或化寒,从实或从虚的不同转化。

阳盛或阴虚之体易感寒湿之邪,或感风热之邪寒化,成为寒湿痹;阳盛或阴虚之人易感风热之邪,或感寒湿之邪而热化,成为湿热痹。

也有许多患者并无感受外邪的病史,由于脾虚头晕,水湿内停,只生痰浊;血虚血燥,筋骨失养,则生内风;阴精亏乏,失其滋养,阴不制阳,则生内热;阳气不足,机能衰退,阳不制阴,则生内寒;气虚失运,血运无力,则血缓脉涩,停而为瘀。

或寒凝、湿阻、从热煎等也可致瘀血。

故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可从内而生,留于经脉,停滞关节,闭阻气血,使痹内生。

1.2 痹必挟湿痹病不论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用药、病程转归等诸方面,皆不离乎湿。

如在病因病机方面,本病多起于冒雨涉水,久处卑湿,水中作业等,使湿从外入。

若脾胃虚弱,水湿失运,内生于中,又易感外湿。

不论风寒或风热侵犯机体,都与湿相挟为患。

就痹病发病的地域来说,南方高于北方,东北高于西北;就性别而言,女性高于男子,说明湿气盛者痹病发病率高。

以临床表现来看,湿留关节,则关节肿胀;湿邪久羁,化生痰浊,阻滞血脉,则关节肿大变形,湿留于肌肤,则机体困重,四肢浮肿,留于脾胃,则纳谷不香,呕恶胃满,舌苔多腻;湿为阴邪,故天阴雨季,潮湿寒冷,阴盛之时,更伤阳气,则病情加重。

在临床,本病证候类型虽多,但不外湿热与寒湿两端。

不论何类证型,必夹有湿。

故笔者认为,痹必夹湿。

仲景将痹证列在《金匮·痰湿病篇》的湿病之中,关鞠通将痹证列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篇来论述,足见本病与脾胃和湿的关系。

《说文》曰:“痹,湿病也”。

在痹病的治疗全过程中,不离乎健脾化湿。

1.3 痹多夹瘀痹症必挟湿,湿邪阻滞,阻寒脉络,寒邪凝滞,血脉不通,热邪煎熬,血液粘稠,气虚失运,脉络不畅等,皆致血脉瘀滞,停留关节,闭塞不通,而成痹病。

故痹多挟瘀。

久病屡发,邪渐入里,损伤正气,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毒内生,正虚邪恋不解,本虚渐为突出。

痹必挟湿,湿之由在脾;痹多挟瘀,瘀之因多气虚。

故痹不论病因病机,还是证候表现,皆以虚为主,故其本为虚,然又兼风、寒、湿、热、痰浊、瘀血标实之象,故其标为实。

往往本虚标实。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关于此病的分类标准如下:(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5)有皮下结节;(6)(6)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六、辨证治疗本病病位在血分。

按《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及《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的原则,治疗上应以通为用,针灸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法。

早期发病当早期以健运脾胃为主,鼓舞阳气,以治其标,脾胃之气对早期RA的治疗实属必要;中、晚期当补益肝肾,以防其变,除健补脾气之外,当补益肝肾,此期,肝俞、肾俞、大杼、膏肓俞等穴可适时而用。

缓解期当维护正气,以固其本1 行痹辨证风胜者曰行痹,风为阳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以活血散风,常取督脉的经穴为主,取膈俞、外关、膈俞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功能;2 痛痹寒胜者为痛痹,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寒胜者痛重,治宜温寒通络,《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痛痹常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为主,,故取肾俞、关元补肾扶本;3 着痹湿胜者曰着痹,湿亦为阴邪,关节肿痛、扪之不热、实为寒湿之证,治宜温化寒湿、健脾祛湿、化瘀通络,着痹常取足太阴脾经、督脉的经穴为主,多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施泻法,取之以调理筋骨。

以上三痹病程日久或体质虚弱配以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施补法。

4 热痹热痹多因患者素体阳盛,感受风寒湿后,邪郁化热而成,该证热瘀并重,治宜泻热祛瘀热痹常取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为主,多用大椎、合谷、太冲、曲池、阳陵泉泻热降火、消肿止痛,施捻转泻法。

局部取穴:肩部取肩耦肩髎;肘部取曲池、天井、尺泽;指、腕部:阳溪、阳池、神门、外关;背腰部取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风市、髀关;股部取承扶、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膝阳关;踝部取丘墟、申脉照海、昆仑。

以上各部可加取阿是穴。

病在头部多应用太阳、百会、风池等;病在颈部多应用颈夹脊、风池、天柱等; 肩部取肩耦、肩髎;病在肘部多应用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等;病在腕部多应用外关、阳池、神门、阳溪等;病在腰背部多应用肾俞、华佗夹脊、大椎、腰阳关、身柱;病在股部多应用环跳、风市、髀关、悬钟等;病在膝部多应用阳陵泉、犊鼻、梁丘、膝阳关、膝眼、足三里、阴陵泉、鹤顶等;病在踝部多应用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照海等。

疗效标准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为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症养有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进步。

七、其他针灸疗法1 针法:耳针、梅花针、头针、天灸、三棱针放血、拔罐,及主穴多用:肝俞、肾俞、大杼、阳陵泉、膈俞、三阴交等,辅以局部穴治疗局部用火针治疗2 温针:取穴:风池、曲池、外关、八邪、风市、足三里、三阴交、解溪、丘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