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一、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 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
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篇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
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
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
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篇一:中外教育差异论文题目: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系别:文秘系专业:商务秘书班级:商务秘书二班姓名:陈思远学号:2021142121摘要摘要:本论文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出发,多角度具体阐述了教育差异与原因。
以儿童心理需要为大前提,中西教育文化相比较,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自由独立内心需求个性发展独立性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说起中西方文化,我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差异,传统可以随着时代改变,服饰可以随着时尚改变,而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如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改变。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
就算是大学,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
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而同样一个问题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
小事情,大道理。
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
1中西教育之差异(共五篇)

1中西教育之差异(共五篇)第一篇:1中西教育之差异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我们生存并生活的社会里,人人都谈教育,《教育辞海》里是这样表述教育:广义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
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中国教育自有它的特点,并不能一味的否定,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式教育的长处。
但目前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满意,说是:学生压力大,教育脱离实际,学生几乎学不到社会能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
当然,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将以以下几方面通过比较来说明:1,形式上中国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虽有较大的改变,但隔代教育的文化普遍存在。
现在的年轻父母,不少因出国、下海经商或为自己事业奔忙,就把孩子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管,形成了以隔代家庭教育为主的趋势。
第一代教育第三代一般重养轻教,加之老人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老化,所以溺爱多于喜爱,产生了第三代任性、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弊病。
而在西方,根据我们对于所在国家的观察,整个区域几乎无一例祖辈老人照管孙辈的情况。
我们都共同感到西方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老人不参教,孩子由自己的父母亲自扶养和教育。
在他们看来,儿童小时候得到的呵护越多将来的承受能力越差。
2、理念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但国内很多家庭把“家庭教育”误理解为“家庭知识教育”。
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英语作文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fascinating to explore. While both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t is important to approach these differences with an open mind a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In the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the emphasis is often placed on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reativity, and independent thought.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question and challenge existing ideas, allowing for a more dynamic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approach help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hinkers who are able to adapt to changes in society effectively.However, in the Eastern education system, there is often a greater emphasis on discipline, 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memorization of facts. The goal is to instill a strong work ethic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acquire a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in different academic subjects. This approach tends to produce focused individuals with a strong sense ofresponsibility.While these differences may seem stark at first glance, itis crucial not to view one as superior or inferior to the other. Instead, 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y reflectunique cultural values and priorities.中西方教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趣的。
中西方教学实践的差异(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西方教学实践在理念、方法、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教学实践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差异1. 中国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理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尊师重道”。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西方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方法差异1. 中国教学方法中国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课、做笔记、背诵等方式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2. 西方教学方法西方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探究式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差异1. 中国教学评价中国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强调“分数至上”。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其他方面,如品德、能力等。
2. 西方教学评价西方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
除了考试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兴趣等方面。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项目、考试等,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育资源配置差异1. 中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区差异,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这导致教育质量不均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西方教育资源配置西方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较多资源用于教育领域。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长期以来,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教育体制,往往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种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
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中西方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篇一《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教育的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中西方差异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并在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关键字:教育;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具,但同时,它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民族性格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
从8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在频繁的课改中,中国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希望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来发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培养出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似乎离教育最初的本质越走越远,所谓的教育改革只是新瓶中装着依旧令人心碎的旧酒。
中国改革其弊端在于: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变革的只是教育的形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中西方教育背后强大的文化差异。
一.受教育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视屏:在2005年11月20日东方卫视台《头脑风暴》栏目的“中外名校长谈教育”节目中,中国名校(上海中学)和英国名校(伊顿公学)的校长,面对亿万电视观众各自讲出了心中的“好学生”的三个标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的“好学生”标准是:“人品好、素质高、潜能强”;伊顿公学校长(托尼李特)的“好学生”标准是“热情、有归属感、有恒心”。
(一)中国学生:被选择上海中学校长好学生的标准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中国式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外部的评价。
“好学生”的三条标准——人品、素质、潜能,这些都是自我是无法界定的,只有社会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行为来进行判断,比如说这个学生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尊老爱幼,遵守八荣八耻,遵守这个社会通俗化、表面化的传统伦理道德说教,那他就会被认定是人品好;这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素质人才的界定,那么他就会被认为素质高。
至于“潜力强”这个很难以界定,但是中国人独特的成才思维认定,如果这个学生学习很轻松,付出的努力少,但是成绩优秀,就被认定为一个潜力很强的学生。
中国人对于“好”学生的标准都是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学生是出于一种被认定和被定义的地位,他们虽然外表之上恪守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很难达到对于这种评价的情感认同。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这种注重外部评价,是中国农耕文化这棵种子所发散出来的一株枝蔓。
在古老的农耕社会,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团体的合作,才能保证粮食的收成。
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中国人越来越注重群体,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使他们在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十分留心他人对于自已行为作出的反应和期待,尽量避免窘迫与冲突,强带哦自我反省、克己、慎独、三省吾身。
”(1)这种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中国人总是注重“面子“问题,总是有有独特的处事哲学,来得到社会的认可。
中国的学生也是如此,为了达到“好学生”的标准,总是活的很小心翼翼。
即使已经成为了“好学生”,他们相比于外国的同龄学生而言,更为的沉和静。
(二)西方的学生:自我选择伊顿公学校长所罗列的三条准则也是符合大部分西方人的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自我的评价。
三条准则——热情、有归属感、有恒心,都是从学生自我内心的情感出发,带有很强的自我意志,即使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面,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强调的是自己内心的归属感。
他们遵循的不是法律亦或是道德,而是内心中的、“约”。
这也是很典型的海洋文化所孕育的性格。
西方的古代文明在人与海的搏斗中展开,所以他们性格中有一种自然界是可以征服的“物我”两分的态度,他们有很强烈的个体本位意识。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自我的选择上。
从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注重自我内心选择的强调。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虽然逃不出命运的安排,但是他选择承当——将自己流放而不是自我了结。
在《失乐园》中,上帝预见而不预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人可以选择留在伊甸园也可以选择堕落。
西方的学生很注重这种选择的权利,他们忠于自已的内心的感受“激情、归属感和恒心”这些社会没有办法界定的品质才是他们自我意志选择的体现。
(三)反思很多的学者会认为,西方的这种道德评价机制会导致西方社会的道德败坏。
但是纵观社会的发展来看,中国学生整经历着道德的危机比如中国高考,考试舞弊的新闻数量一年比一年,考试舞弊的手法也一年比一年先进。
笔者认为是这种外在评价的机制的强化使学生忽视了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之中,他们所要完成的是“脖子以上”的改造而不是“脖子以下”的触动。
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选择的权利,他们在逐渐的“被选择”时,面对选择是一种无从选择和难以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课改,赋予了学生很多选择自我兴趣的权利,学生仍旧自动地放弃权利而选择国家型课程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要迎合社会的评价标准。
二、教育者中西方教师在教育中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点从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可以充分地体现。
中国以教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是蜡烛,燃烧自已照亮学生,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很多影视作品中,教师是“为师不尊”,虽然也有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他们更具有体制之外的特色与麻辣。
(一)中国教师:严父慈母在中国,教师的职业和形象存在很大程度的社会刻板化现象,我们相信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即所谓的“师表”,那么教师的“师表”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代的中国,教师又被称作“师父”,由此可以推断,最初人们心目中的“师表”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严父”的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的逐渐女性化之后,“师表”又增加了另外一种“慈母”的形象。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他们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和控制权。
在课堂组织中,他们是教学的主导者,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
中国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正如中国教育的始祖——孔子,他的教学方式是“独白式”,由学生记录和整理他的言行。
而在师生的关系之上,教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学生是像“儿女”处于服从的地位。
学生很少向老师提问;若回答问题需要征求教师的同意,然后起立回答;学生极少主动提问或者插话,更不敢与教师争论。
在教学评价之中,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业还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行都处于疏导的地位,对于学生任何细小的错误都要有错必纠。
中国教师的角色设定其实是中国家族本为与伦理至上的文化传统在教学组织中的延续。
“家庭及其延伸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地位却是任何一种别的文化都无可比拟的。
”(1)这显然与中国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在家庭中,中国人讲究人伦秩序,有着鲜明的长幼、尊卑之分。
而在现代社会之中,中国人在任何的组织组织中都希望能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这就必然导致了组织之中“父”一样权威人物的出现。
这些人物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其他的人会自觉地在家庭之中找到自已的位置,开始依附和顺从这些“父”“母”们。
(二)西方的教师:亦师亦友在西方的中小学中,教师更像是一批学生中的“孩子王”,他们可以很夸张,他们也可以很随性,他们可以很搞怪也可以很麻辣。
他们扮演的是学生朋友这一角色,他们可以和学生一样交流探索。
具体表现在,在课堂的组织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正如西方教育的始祖——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对话式”。
他认为教师是一个“产婆”他只能引导“母亲”生孩子而不能代替“母亲”生孩子。
在师生的关系上他们是相对平等和民主的。
因为他们都是只通往真理旅途中的“探索者”。
“学生对于教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随时提问、提意见、插话,甚至就某个问题和教师争得面红耳赤。
”(2)在教学评价之中,学生群体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对于学生的所犯的错误教师基本上是不会予以否定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学生的思想是错误的,那么在今后学生的知识体系日益完善的时候就能进行自我的纠正,另一方面他们无法确定学生所谓的错误思想之中是否就有带有真理的苗子,因为即使是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不是绝对的真理。
教师这种朋友的角色包含着两个方面的,一是自由、平等和民主;二是对真理的追求。
这两方面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自由、平等和民主是其个体本位文化的延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得到尊重、他们的权利都应当得到保证。
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他们科学精神的传承。
“海洋的惊涛骇浪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希腊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3)他们必须依靠理性精神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掌握,进而征服自然,并且他们必须不断地探索真理以取得这种征服的稳定与永恒。
这种对于真理的探索,使得西方人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已,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的过程中,推动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快速改造着自然界。
(三)反思学校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层面,另一个是隐形的层面。
前者指的是即教师交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一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是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但是有学者调查研究80﹪的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式会被遗忘的。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也说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最多能维持10年。
10年之后,这些都将成为陈旧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对于学生发展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层面——隐性层面。
学生对于知识可能会遗忘,但是他们却保留了组织知识的命题形式,即思维。
在中国,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形成的是等级制的思维方式。
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之上,学生已经习惯吃一些专家学者咀嚼过而吐出来的食物,导致他们自身消化能力的丧失,他们只会认可、顺从,不懂得知识内化之后的创新、思辨与批判。
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上,他们更倾向于形成一个团体,支持这个团体之内“父”的学术的权威。
在生活上,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着更为严重的弊端。
学生在无形之中认可社会组织中的等级关系,没拥有话语权的时候,他们会对“父”的权威认可,顺从;一旦他们拥有了话语权,他们就对“子”们实施权威的威严。
正如中国社会越演越烈的“潜规则”事件。
我们在谴责那些实施“潜规则”的人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被实施者的半推半就?为什么他们没有反抗?因为长期的隐形教育告诉他们这是要进入等级社会,得到“父”的认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当他们拥有“父”的权利的时候,也会自觉地制定“潜规则”以巩固自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