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合集下载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的发 展 做 出 了不 朽 的贡 献 。
四、 文学作 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一)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之 历 史 差 异 在 上文我 们介 绍 了中西文 学史 的发展 历程 , 我
■基金 项 目 : 西 华大 学外 国语 言学 及应 用语 言学重 点 学科 成果 ( X Z D 1 9 0 7 — 0 9 ) 。
从文 学作 品看 中西 方文 化差 异
◎廖 莉
( 西华大学外 国语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9 )
电影《 小 时代》 和《 了不起 的盖茨比》 都获得 了高 票房的成绩 , 两部 电影 皆改编于 同名小说 , 受到 了不 同阶层 人们的追捧 。两部 作品分别来源 于 中国和 美 国, 体现 了不 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 内涵。文学作品是 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不同地域 的文学作 品反 映了 地 域文化的差异 ,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 品体 现 了不 同 阶段的人 类历史 和文明。
差异。
在 当代 , 我国的文学作 品创作数量 非常 多, 但质 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现 代社 会的物欲膨胀 , 拜金主 义意识强 烈, 很多作家难 以静 下心来 , 脱离现 实的名 利诱惑去创作。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 , 写作 内容商业化 , 将文学创作 变成 了一种职 业 , 而不是发 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 , 8 0后作家 郭 敬明, 备受 9 O后 的年轻人 追捧 , 同时也遭 到很 多人 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 由郭敬 明指导 的电影 《 小 时 代》 的上映和其高票房 的收入 , 引得众人对 当今的快 餐文化进行 了大肆的批评。中国历史悠久 , 文学成就 也是硕果 累累 ,不 同时期 的文学作 品体现 了不 同时 代的文化 。因此 , 可 以说 文学作 品就是 历史 的体 现 、 文 化 的体 现 。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作品中西⽂化的差异2019-08-06⼀、从“弑⽗情节”到“弑⽗情结”我们先来看看情结原型:古希腊忒拜神话中有这样⼀个预⾔,底⽐斯王在某⽇醉酒后与伊俄卡斯忒的⼀夜交合,导致了⼀个新⽣⼉的降⽣,刚出⽣的婴⼉被抛到喀泰戎的荒⼭中。

牧⽺⼈发现了这位双脚受伤肿胀的婴⼉,管他叫他俄狄浦斯,把他送给没有⼦嗣的邻国国王波⾥玻斯做养⼦。

长⼤后,俄狄浦斯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受到拥戴,被推选为国王,并娶得伊俄卡斯忒⼥王为妻。

多年后他才发现:在特尔斐神庙争⽃中杀掉的那个狭路相逢者,正是他的亲⽣⽗亲,⽽所娶之妻则是⾃⼰的母亲,由于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娶母”的⼤罪,瘟疫和饥荒降临⼈间。

俄狄浦斯诅咒⾃⼰的眼睛竟看到这样⼀幅景象,便⽤胸针刺瞎双眼,放弃王位和家庭,万念俱灰,浪迹天涯……公元前431年,雅典悲剧⼤师索福克勒斯根据这⼀神话传说,创作了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成为西⽅深⼊⼈⼼的悲剧英雄。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理学的⾓度,将俄狄浦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英雄神话中许多弑⽗情节加以提炼并转化,他试图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揭⽰⼈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些本能性的冲动,将⽂学现象归结为⼼理学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童通过⽗母呵护⾃⼰的过程中,⽽得到满⾜,恋⽗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阶段产⽣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了⼀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的所有物,⽽把⽗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并想取代⽗亲在⽗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孩也以为母亲⼲扰了⾃⼰对⽗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在弗洛伊德的⼼理学语境下,“弑⽗情节”演变成“弑⽗情结”,⽂学⼈物形象转换成⼼理学图像。

但弗洛伊德仅仅完成了从病理⼼理学⾓度分析“弑⽗情结”的起源,并将其定位于⼈类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

“把⼼灵作为⼼理学研究对象”的19世纪瑞⼠⼼理学家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灵或⼈格结构是由意识(⾃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所构成。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反映出相应时代的文化底蕴。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诞生于中英不同民族文化下的戏剧作品,它们呈现出的相同点和差异中,皆反映出各自民族文化的身影。

本文试从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比分析两部作品,并从中窥探中英文化之异同。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正文:中国的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和英国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可谓中英戏剧史上的两个闪耀明星。

两位戏剧大师同属一个时代,并曾先后创作出反封建的言情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和《牡丹亭还魂记》(1598年)。

两部作品同为出现于16世纪末的言情戏剧,但由于出现于中英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呈现出诸多差异,除了在追求爱情自由和反对封建伦理的主题思想方面外,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点和差异。

由于中英历史传承和文化形态的不同,所产生的戏剧形态和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戏剧作品中,呈现出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质。

本文拟通过对两部作品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戏剧语言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英文化的异同。

一、戏剧节奏比较从戏剧节奏上来说,《牡丹亭》的节奏舒缓,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节奏紧凑。

《牡丹亭》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年,节奏舒缓、松散。

除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主线故事外,还穿插有配角们的支线故事,如第八出《劝农》、第十五出的《虏谍》、第十七出《道觋》、第十九出《牝贼》、第三十一出《缮备》、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十六出《折寇》等。

在这些支线故事中,讲述了杜宝劝农、金人入侵、流寇造反、石道姑出家、陈最良告状等故事,一方面使得故事的世界观更完整、配角形象更丰满。

另一方面也托慢了故事的节奏,导致主线故事松散,节奏拖沓。

最后《闻喜》与《圆驾》两出,也有些为了回归传统的“状元及第、奉旨完婚”的传统思想而强行圆满的嫌疑,削弱了主题的批判性。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在《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作品中,中西文化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到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西游记》注重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而《魔戒》则以宏大的史诗叙事和复杂的角色关系为特点,展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碰撞,使得中西文化艺术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了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西游记》, 《魔戒》, 中西文化艺术差异, 叙事风格, 角色塑造, 宗教文化, 意识形态, 民族情感, 碰撞与融合, 创作风格, 多样性, 丰富性。

1. 引言1.1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领域中两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中西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中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

中西文化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在叙事中常常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处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对抗力量的对立。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情感描写和哲理的表达,强调人物内心的抉择和成长。

中西文化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角色常常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独立的个性,更注重个体的价值和权力的斗争。

而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更多的群体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底蕴,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也反映了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

通过比较《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中西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国人学习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要想真正的掌握好英语,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要。

一.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国家不同,其文化也千姿百态。

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了各自带有民族鲜明特性的文化。

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中国人与西方人通常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

有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败。

了解学习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文化及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我们称之为思维文化。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不同,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中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

西方人思维活跃,做事态度认真,负责,讲究实效,时间观念很强。

东方文化偏重于直觉的整体性及和谐的辩证性。

如:西方人在做饭时,会根据食谱精确地把握食物、调料的量,和时间。

而中国的厨师则根据经验和直觉来做饭,只要觉得整体还不错就可以了。

2. 价值观念的不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的价值观相差也很大。

中国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中庸”,突出“集体主义”,反对“自我”意识。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

这样的价值观念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自我”意识高于一切,彰显“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在西方,人们考虑的问题不是: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Rather,what’s the meaning of my life?(Grace Halsell)。

3. 词的含义不同文化不同,词的褒贬含义也不同。

在中国,龙是一种图腾,被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中西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学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传承。

首先,中西文化在文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文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手法,崇尚诗画之美,雅俗共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红楼梦》等,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深度表达。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以人物形象和情节为主线,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其次,中西文化在主题和价值观上也有区别。

中文文学常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家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儒家理念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和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作品通常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道德选择和社会不公等主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文学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比较。

中文文学多以韵文为主,注重韵律和音韵的和谐,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

而西方文学则多以散文和戏剧形式为主,注重故事的叙述和角色的刻画。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翻译作品是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堂吉诃德》、《小王子》等都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通过翻译和改编得以传播到西方世界。

此外,中西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将其传承给后代。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在成为当下的趋势。

一些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将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西文化在文学视角下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文学形式、主题和价值观上。

然而,中西文化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和借鉴。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在西方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上体现了宗教文化,当时文学创作的形式多是圣经故事、赞美诗、宗教剧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文化。

在中世纪的后期,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们极大地解放了思想,追求自由,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巨人传》《十日谈》《羊泉村》等,凸显了当时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

到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开始风行,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学创作积极地反映封建宗教礼法、资产阶级压迫、社会不公平等社会现实,同时赞颂自由主义的爱情、女性主义的妇女解放等伟大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琼斯》《阴谋与爱情》《浮士德》等,都为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人文精神的追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的文学发
展主要体现了战争背景和西部牛仔的自由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西部文化内涵,为西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历史差异
在上文我们介绍了中西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的文学发展路径存在很多不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历经奴隶社会和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最长的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鞭挞。

反封建思想是中国文学作品里蕴含最多的思想感情。

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

西方国家在14—15世纪就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间的工业革命以及独立战争都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其历史发展阶段存在很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描写了新时代的四个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蜕变和对爱情的追求精神,并且在整部小说中都大量地描写了奢华的生活且塑造的人物形象几近完美。

这样的小说之所以受到许多90后的追捧,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完美人格和生活的向往。

同名电影一经上映,票房就突破亿元大关。

这样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为什么受到众多青年的喜爱呢?原因很简单,此部作品反映了21世纪的拜金主义且迎合了青年学生不切实际的愿望,满足了当今时代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

经过早期移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美国人世世代代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

这种“美国梦”的精神来源于美国人通过战争取得民族独立的历史,因此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贫穷的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就是“美国梦”精神的体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作品,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人们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这些历史元素在小说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心理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心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以儒、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人以基督教教义为主要思想核心,相信主的恩赐和宽恕。

这种宗教心理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却因为现实的原因不能实现,杜丽娘死后化成魂魄与心上人柳梦梅终得圆满结局,这符合了中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期盼圆满结局的心理。

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的文学作品都以悲剧结束。

《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都以悲剧收场,凯瑟琳难产而死、辛德雷
惨死、希斯克利夫自杀而死,受到封建礼制和物欲阻挠的爱情,没有得到喜剧的结局,就是西方人“悲剧体现伟大”的心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价值观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奉行集体主义精神,崇尚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中国人的民间俗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而西方国家则是追求个人主义价值,推崇强者、英雄。

由于西方国家受“天赋人权”的思想影响,人们认为只要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个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天经地义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

在《小时代》里,作者着重描写了四个女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在《愚公移山》里,愚公带领家庭成员挖土移山,为了子子孙孙的后代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认为黛西是因为金钱才跟布坎南结婚的,所以他立志要成为有钱人。

经过几年的艰难坎坷,盖茨比获得了巨额财富,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

西方人认为,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小说中,盖茨比与布坎南发生争执的时候,盖茨比说道:“你的妻子不爱你。

“”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你。

她爱我!”通过盖茨比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认为黛西爱的人是自己,他们就应该生活在一起,他没有顾忌到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这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四、结语
总之,由于中西方地域、历史的差异,导致了文学发展的不同且文学作品中又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历史背景、心理认知、价值观的差异。

文学作品就是民族文化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学作品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以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