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_长征1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PPT1

《七律·长征》PPT1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 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 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 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 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飞夺泸定桥片段
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 大山,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 胜利在望,诗中是怎样描述的?
承上启下
红军 更喜岷山千里雪, 队伍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对首联的回应。 红军的长征就要到达目的 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 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体现了红军 以苦为乐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 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 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 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 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 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 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翻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翻越乌蒙山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 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 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保持乐观的态 度,积极地想办 法战胜一切困难。
小组互动来讨论
近年来,有人在网上诋毁“红军战士”, 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我会写


律崖
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suǒ

上下结构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七律长征》完美版 ppt一、前言本文档是针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完美版 ppt,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够提供好的演示材料。

本文档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分析、历史背景、图像呈现等方面。

二、诗歌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6月在井冈山写成的一首长诗。

这首诗以长征为主题,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意志和决心,揭示了敌人的残暴和残酷,同时也呼唤着人民的力量和支援。

1. 诗歌结构《七律长征》全诗共有七首律诗,每首四句,共计28句。

在韵脚方面,前六句为平韵,后两句为仄韵,每句字数不固定,自由平仄。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于情感。

2. 诗歌意义《七律长征》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志向和信念,揭示了敌人的残酷和阴谋,同时也呼唤着人民的力量和支援。

这首诗以历史的经验为基础,表现了共产党人在困难时期面对挑战的坚决决心和说服力。

三、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正面临着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的威胁。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多年的斗争,已经在南方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打击,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历时两年,跨越了数千公里的山川和草原,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在陕北富县胜利结束。

四、图像呈现本文档将为您呈现多张与诗歌和历史背景相关的图片,包括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毛泽东和其他领袖的图片、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和胜利场景等。

通过图像的呈现,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的感人情景,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您辅助演示。

五、本文档所涉及附件1.《七律长征》原诗2.历史背景介绍PPT3.红军长征历程地图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

七、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演示时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过长或过短,掌握好节奏、速度,保证演示的质量和效果。

2.选择图片时要注意版权问题,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确保使用的图片安全合法。

3.注意语言的得体和规范,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思想。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02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CHAPTER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01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 征。
02
长征初期,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但依然坚定信念,最终胜利完成 战略转移。
《七律·长征》的创作过程
1935年9月,毛泽东在翻越岷山时, 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往直前。
06 结语
CHAPTER
总结全文
七律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课件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过程和 影响,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以及长征 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感想与思考
学习者在学完本课件后,应深入思考长征精神对当今社会的 意义,如何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弘扬长征精神
该诗所表现的长征精神激励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传承红色文化
该诗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作品, 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 定信念,对后世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启示奋斗精神
该诗所展现的英勇奋斗、不畏艰 险的精神品质,启示人们在面对 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
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学习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 及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谢谢
THANKS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 《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 •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色 •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价值 • 结语
01 引言
CHAPTER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审美价值与情感体验
审美价值
七律长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情感体验
通过诗句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苦,以 及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与其他诗词作品比较分析
与《沁园春·雪》比较
两首诗都以长征为背景,但《沁园春· 雪》更多地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 怀和对自然的赞美,而七律长征则更 加注重表现长征的艰辛和诗人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培育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长征历史,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赏析《七律·长征》等 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
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长征历史背景
01
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
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05
七律长征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对仗工整
七律长征采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读来朗朗上口。
用典丰富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既表达了诗 人的情感,也增加了诗句的厚重感 和历史感。
意象生动
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如“五岭逶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使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跃然 纸上。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
2023-12-26
CONTENTS
• 引言 • 七律长征赏析 • 长征历史概述 • 七律长征与长征精神 • 七律长征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课件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传承红色基因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历史典故
诗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如“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 蕴。
民族精神
诗中描绘的长征场景,体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民族精 神。
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
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作为一首革命史诗,展 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坚 韧,体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七律长征》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 引言 • 七律长征原文解析 • 七律长征中的艺术手法 • 七律长征中的文化内涵 • 七律长征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现 • 结语: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引言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 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
1.D 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对岷山这样的雪山也毫不
畏惧,甚至感到欣喜,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诗句意境分析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论遇到多少困难 和挑战,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定 的信念。
英勇顽强
革命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红军对革命的忠诚和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比喻
诗中运用了多个比喻,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红军长征 途中的艰难险阻比喻为细小的波浪和泥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 无畏和乐观精神。
象征
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描绘金沙江、大渡河等自 然景观,象征着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奋斗。
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运用
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

七律·长征PPT课件

七律·长征PPT课件
七律·长征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深刻 的思想内容,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和红 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激励了一代又一 代人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展望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七律·长征作为其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深入的文 本分析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
详细描述
这首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万水千山”、“红军英勇”等,通过形象的 描绘和象征意义的赋予,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情感共鸣力。
语言和修辞
总结词
七律·长征在语言和修辞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巧妙的用词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 加生动、形象、有力。
详细描述
这首诗在用词上非常讲究,如“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等,通过运用生动的形容词 、动词等词语,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 张、对仗等,使得整首诗的表达更加形象、有力。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红军已 经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纪念 这一伟大胜利,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
诗意解析
01
第一句解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对长 征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强 调了红军在长征中所面临的困 难和挑战。
02
第二句解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 ,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翻越崇 山峻岭、跋山涉水的艰辛历程 ,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风貌。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02
作者:毛泽东
03
04
创作地点:陕北延安
创作目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展现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风

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精选全文

七律-长征课件(共25张PPT)精选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庚岭,位于湖 南、江西、广东、广西四
省区交界处。
(气势)盛大,文中 指山势高大、险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小泥球在脚 下滚过去。
乌蒙山,贵州、 云南交界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 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
样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 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 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 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战士们巧渡金沙江后的喜 悦心情,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破,足见 红军的神勇无比。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 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 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用夸张的手法,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 不畏困难的高大形象。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长江上游(青海 玉树—四川宜宾)
大渡河,四川中西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川、甘肃交界处。
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 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 本实现,是对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结尾, 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和升华。

第5课 七律长征 课件(共28张ppt).ppt

第5课 七律长征 课件(共28张ppt).ppt

字词学习
逶迤(wēi yí) 泥丸(ní wán) 云崖 (yún yá) 铁索(tiě suǒ ) 逶迤:形容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朗读指导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面对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 应出来?
红军不怕困难,将困难视为平常。”不怕” “只等闲 ”这几个字可以反应出来。
2.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 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整体感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 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 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 困难。“远征” 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 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 “不怕”“只等闲” ,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 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 气度不凡的基调。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 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 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 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 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 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有被敌 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 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 “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 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
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
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
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
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诗歌·艺术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话说“新长征”
• 长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今生活中“长征”是否还存在? 能否 举出一两个例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课后探究
• 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 •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 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 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 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 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 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 船,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 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 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 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七律 长征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看图配诗
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 的图片配上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诗句。
(赛一赛,看谁反应快!)



五岭逶迤腾细浪
怕 远
金沙水拍云崖暖

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万 水
三军过后尽开颜 。



等 大渡桥横铁索寒
乌蒙磅礴走泥丸 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