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师大版七至九年级文言虚词汇编学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虚词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虚词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文言虚词,包括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虚词运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运用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他们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水平。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3.能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写作。
二、教学内容:1.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3.文言虚词的写作实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学生回顾在以前听过的文言文章中找出了文言虚词。
(2)让学生回顾常见的文言虚词,复习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
2.讲解(1)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a)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作语法环节而缺乏词义的虚词。
(b)文言虚词可分为9类,其中有6类是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之、乎、者、也、耳、矣」;有3类是用于修饰语调的虚词:「吧、呢、了」。
(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搭配(a)「之」的用法①表示动作的发生:「豫让与大学士之裘马」。
②作为连词:「不思几无益,思之则有所得」。
③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前作定语:「富贵之人,皆有不善之心」。
(b)「乎」的用法①用来加强问句语气:「诏曰:‘朕问之:周文王何以之神也?’」②用作介词,表示具体方位或状态:「望之乎巍巍以让才」。
(c)「者」的用法①用于指代事物,相当于「之」:「礼者,所以维人也」。
②用作助词,表示着重或提出问题:「尽人之所能者,为谷也;则何不治其上而从之?」。
(3)文言虚词的写作实例(a)文章开头的写法以「吾之德,于乎其从母也」来吸引读者。
(b)文章结尾的写法以「此谓功成身退也」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教学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用法和搭配,实现了对文言虚词的深入了解。
同时,通过实例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术和文学方面更具感觉和风格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方法2.案例分析教学方法3.互动讨论教学方法六、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区分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含义。
2.学生能够运用文言虚词写作。
3.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语言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1.应当在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学生做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对句子中虚词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评价标准: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能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讨论问题有深度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编写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
4. 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第二课时:练习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第三课时:总结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语义功能,并且没有明确实指的词语。
其作用是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气、调整句子结构等。
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言虚词,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目标: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分辨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
3.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言文章。
4. 提高对文言语境的理解能力。
二、知识点:1. 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文言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种类:a) 助词:如之、者、乎等,用以连接或修饰实词。
b) 虚词:如耳、尔、非等,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
c) 结构助词:如所、之等,用以调整句子结构。
d) 经验助词:如有、无、实等,用以表示作者主观评价或推测。
2. 文言虚词的用法:a) 助词的用法和作用说明。
b) 虚词的语气功能和意义解析。
c) 结构助词的作用和使用。
d) 经验助词的应用和理解。
3. 文言虚词的辨析:a) 和实词的区别与辨析。
b) 不同文言虚词的对比分析。
4.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a) 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文言文阅读。
b)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和文法结构。
c) 推测文言文中的含义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解释: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5分钟)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用法和意义。
(20分钟)3. 对比:通过例子和练习题,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和运用。
(15分钟)4. 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练习。
(10分钟)5. 总结:总结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理解。
(10分钟)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表现。
文言虚词学案

语文学案总第(11 )期【导学】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具体语境下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导思】二、[若]1 / 5四、[为wèi]2 / 5十一、[以]3 / 51、父利其然也。
()2、秦王怫然怒。
()3、为之怡然称快。
()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曾不若孀妻弱子()4、皆若空游无所依() 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2、不足为外人道也()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为之怡然称快()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夸父与日逐走。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然则何时而乐耶?()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备课时间】2015年3月7日【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文言文知识——文言虚词
【复习目标】:掌握、熟悉文言文言虚词。
【复习重点】:掌握、熟悉文言文言虚词。
【复习难点】:掌握并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编号】:
【复习方法与步骤】:
七年级上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
1. 行牧且.荛()
2. 以.缚背刃()
3. 虽.疮手勿惮()
4. 我幸皆.杀之矣()
5. 乡之.行劫缚者()
6. 或.与人梦()
7. 尔.时预复募索()8. 岂.不善耶()9. 悉.举出()
10.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11. 屠乃奔倚其.下()12. 盖.以诱敌()
13. 狼亦.黠矣()14. 止增笑耳.()15. 于.人不啻倍也()
16. 故人之为.虎食者()
【答案】:1.连词,表并列。
2.把。
3.即使。
4.全,都。
5.助词,的。
6.有时。
7.这。
8.难道。
9. 全,都.10.表转折关系,可是。
11.指柴草堆。
12.原来。
13.也。
14.罢了。
15.跟,,相比。
16.表被动关系,被。
七年级下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
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3.投诸.渤海之谓()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虽.我之死()
6.无陇断焉.()
7.舜发于.田亩之中()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9.所以
..动心忍性()
10.曾益.其所不能()11.以.堙于东海()12.乃.遣吏持币往()
13.信夫.()14.尝.见史舍人嗣彪()
【答案】:1.将近。
2.哪里。
3.之于。
4.竟然,还。
5.即使。
6.句末语气词。
7.从。
8.所以。
9.用这些来,,10.增加。
11.用来。
12.于是。
13.语气词。
14.曾经。
八年级上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指出其用法。
1.水尤.清冽()
2.卷(quán )石底以.出()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俶(chù)尔.远逝()
5.以.其境过清()
6.乃.记之而去()
7.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8.了.不相属()9.谭锋甫.畅()
10.而仆仆于是.()11.然则
..是游也宜书()12.颜始.定()
13.不亦.说乎() 14.孰.不顺成()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16.弗.若之矣()17.非然.也()
18.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9.非读书为然.()
20.其切如是.()21.辄.省记()22.使与书俱.()
【答案】:1.尤其,特别。
2.表修饰,可不译。
3.大约。
4.忽然。
5.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6.于是。
7.和。
8.全。
9.才,刚刚。
10.指示代词,与“于”组成固定结构,可译为“这种情况下”。
11.既然这样,那么,,12.才13.也。
14.哪里。
15.即使。
16.不.17.如此。
18.极。
19.这样。
20.这样。
21.就。
22.一起。
八年级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并指明其词性。
1. 风烟俱.净()
2.山益.高且.近()()
3.已而
..相与言曰()
4. 自.三峡七百里中()
5.良.多趣味()
6.可爱者甚.蕃()
7. 然.有根无树()8. 以.芙蕖之可人()9.请备.述之()
10.遂.有画意()1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2.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13. 虽.欲言()14. 又何间焉.()15. 公将鼓之.()
16. 夫.战,勇气也()17. 安陵君其许.寡人()
18.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9.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0. 与.臣而将四矣()21. 长跪而.谢之曰()
2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3. 楚人以.晏子短()
24. 然则
..何为使子()25. 为.其来也()26. 齐人固.善盗乎()
27. 叶徒.相似()
【答案】:1.全,都,副词。
2.更加,副词;而且,连词。
3.不久,副词。
4.于、在,介词。
5.真,实在,副词。
6.很,十分,副词。
7.但是,连词。
8.因为,介词。
9.全部,副词。
10.就,于是,连词。
11.谁,哪一个,代词。
12.向,对,介词。
13.即使,连词。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