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不是基本国策?不是。
“基本国策”这个词在政策领域的分量显而易见——应该是立国、治国之筻当中最基本的政蓑;在公众心目中也浅显易懂一应该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大。
一般而言,某方面的政策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才可能成为基本国策:①基本国策应是基本国情决定的某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对策,具有高层次、长时效、广范围等特点。
基本国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应处于最高层次,应规定、制约和引导着一般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井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协调提供依据,②基本国策并非笼统的宏观指导原则或政策取向,而应针对某类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国情,并和国家的基本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能更全面地反映发展质量;③基本国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再有包含关系或指导关系。
有些政策取向,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事关国家政体,是中国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基本国策实施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再单独列为基本国策。
我国目前到底有哪些基本国策呢?从实然标准看.可必认为我国现有七个基本国策,即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资源。
多数基本国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尽管多数基本国策在重大文件和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也都通过法律或者相关文件说明了如何落实,但其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问题颇多。
2.它是权宜之计吗?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
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
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绝不能示弱”。
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
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
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 ——论中国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论中国外交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有机统一的外交战略思想,而这一外交战略,直至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内涵这八个字的基本内涵是:韬光养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的对比的实际出发,首先把我国的事情办好,以免过分张扬、授人以柄、引火烧身,着重营造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有所作为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某些时期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外交工作应有的必需的精神面目和工作要求。
“中国绝不能因为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而无所作为,必须始终努力奋发有为,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保证。
”1“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其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两者关系有人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存在矛盾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韬光养晦并不是忍气吞声,有所作为也并不是胡作非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所作为”凸显了“韬光养晦”的积极含义,是指要积极主动的采取行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以避免造成对“韬光养晦”作消极解读;我们奉行“韬光养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在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的时候也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
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割裂的。
三、当下如何去做虽然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没有得到纠正,一超多强的格局依然保持,世界继续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1张福财:《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2期(总第时代的两大主题, 中国发展的机遇仍然存在。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内容提要】中国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
中国在确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中国未能公开、充分地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进行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社科委综合学部委员在国际体系转型和重建的今天,中国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国领导人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意义十分重大。
在确立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的同时,我国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也许是为了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的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尚未能公开、充分地展开,而这又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实际上已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一、正本清源:“韬光养晦”的文化蕴含“韬光养晦”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格局发生剧变、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方针。
它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战略的“核心”。
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将“韬光养晦”说成是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的手段;《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收录了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完整表述;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当年《中国军力报告》仍将“韬光养晦”译成“hide capacities and bide time”,即“隐藏能力,等待时机”。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谈谈你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解摘要:在浮躁的国内外环境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如何让新一代的大学生和发展中的国家面对机遇与挑战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哲学的思想战略,深刻了解“韬光养晦”和“与时俱进”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且落到实处,对解决各种竞争中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
关键词:态度;与时俱进;和平外交<一>字面上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于“韬光养晦”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隐藏才能,使不外漏”,对于“有所作为”的理解就是“取得一定的成就”[1]。
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隐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种低调谦虚的表现,但是不代表不争,没有追求,恰恰相反的是为了更好地争和更好地出成绩。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的“韬光养晦”,没有了理想没有斗志,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忘记自己的才能何在,于是就真的是丢失了才能。
所以“保剑锋从磨砺出”,将“韬光养晦”要与“有所作为”相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标。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蓄势待发。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韬光养晦”又包括了“有所作为”。
它是一种哲学思考。
韬光养晦不代表胆小怕事,不代表委屈求全息事宁人,不代表安于现状,它是智者的思考,是一种低调,不张扬不自满自负的态度,或许从另一个方面将它和“锋芒毕露”一词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会急于展现一点点小的成就,将自己的才能展现于他人,一时的夸赞所带来的荣耀与自豪感是只能逞一时之快的,二那些真正不休的流芳百世的却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最终取得重大成就,一鸣惊人的人。
历史上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实例解释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指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之外露,这是有所作为的一种表现,褒义。
【词源】“韬光养晦”语原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引用】清·俞万春著小说《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意思是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会因为别人的嫉妒而遭到不测,不可过于暴露锋芒。
为日后出头,这次前去一定要见机行事、谨慎处事,方可图将来大业。
”【举例】“韬光养晦”主要表现在职场、官场上。
比如: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杨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由于他不会“韬光养晦”这一招儿,在曹操面前过多地表现自己,结果被多疑的曹操杀掉了。
其一,杨修没有看清形势,对眼前高于自己地位的曹操没有安全感、总怕人谋害时,而此刻杨修又是他的左膀右臂而离不开,杨修就应该向曹操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解除他对自己的怀疑。
其二,当曹操害怕失去权威,怀疑杨修威胁到他的地位,比时,杨修就马上向曹操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俯首帖耳,甘拜下风,向曹操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才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
推而广之,以上都做到了,特别是当某人成功地让疑心重的上司相信在下不是身边最危险的人物时,他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了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因此等待时机,一旦抓住机遇,便是后者称王称霸的英雄之时。
【结论】用“韬光养晦”造句:学会让自己“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
”注明:此话当今有些消极因素。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人要能做到高调的做事低调的做人。
但是有时候必须要做到隐藏才能,不随便外露,韬光养晦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成名。
那么,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呢?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说韬光养晦的意思,这是个值得深思的成语。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
《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
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
《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着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
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
成语典故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
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
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解读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是妥协、退让吗?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对外战略策略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些不谙其论的人们,往往认为“韬光养晦”就是妥协、退让,并由此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
这是需要加以澄清和阐明的。
一、韬光养晦不是简单的妥协和退让,而是在不利情况下变不利为有利的积极对策,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韬光养晦是一种外交谋略,是指在力量对比于己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需要作出暂时的和必要的妥协和退让。
妥协和退让并非“韬光养晦”的目的,而是为了实现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和手段。
“韬光养晦”的基本涵义是:收敛锋芒,埋头实干,不挑头,不扛旗,不慕虚荣,不尚空谈,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姿态,必要时善于妥协和退让。
这是在不利形势下保护自己的良策、积极应对之策,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
1918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订立了《布列斯特和约》。
当时德国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前线的俄国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
为了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避免在德国的打击下夭折,列宁主张暂时退让,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立即签订和约。
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时间去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调整经济,建立红军;使无产阶级保持了对农民的领导,积聚了力量,得以在1918年至1920年击溃白军和英、美、法、日、波等14国的武装干涉。
而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布列斯特和约》成为废纸一张。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韬光养晦”策略的一个成功范例。
苏维埃政府虽然暂时蒙受了屈辱,但是最终赢得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时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严峻。
那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红旗落地。
西方媒体和政要欢呼雀跃,弹冠相庆。
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实行制裁,向中国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继发生,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面对急转直下的政治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便是其中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应该有不同的解读。
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
因为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和平稳
定的外部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必须先韬光养晦,积聚实力,而后才能有
所作为。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营造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环境,对于某些非核心
问题,中国的态度是克制和忍让的。
在美国”误炸”中国驻南使馆,中美南海撞机等事
件中,中国方面的处理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韬光养晦。
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一味的强硬只会压缩中国和平发展的时间和
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国能有30年的时间专心搞改革开放,与始终奉行韬光养晦的战略是分不开的。
韬光养晦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的宝贵的和
平环境。
在当今时代,既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
了有所作为。
前人的韬光养晦给了我们有所作为的基础——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利用手中的经济魔法棒,中国
在玩转各大洲的同时悄然施加着自己的影响力。
在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危机、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世界已经无法不重视中国的看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和有力
作为,印证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问题上,
中国也能够更好地应对。
“中华民族铁骨铮铮,领土问题绝不退让”是政府作出的庄
严承诺。
在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问题上,中国更明确地表明
自己的主张,“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赢得了国民的普遍拥护。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我们在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时也要注
意把握度。
一方面要认识到韬光养晦绝不是妥协退让,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
问题上;另一方面在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的同时要时刻注意韬光养晦。
不要给外界以“软弱无能”抑或是“咄咄逼人”的印象。
原则不能动摇,但方法可以全新。
我们注
意到,中国在有所作为的同时与周边国家的矛盾日益激化,领土争端和贸易摩擦尤其
突出。
我们担心与周边国家的矛盾过早地白热化,会侵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我们仍然重视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因为中国还没到可以放手去干自己想干的事的地步。
首先,虽然中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统计数据的合理性仍存在疑问。
据《南风窗》调查,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数据与地方政府上报的GDP总和
相差达2万亿!就算不论数据的合理性,我们也只有美国GDP总量的一半左右,差距
可想而知。
其次,在军事实力上,中国亦不占优。
美日仍牢坐世界海军实力的头两把交椅,近年中国尖端武器的研发和装备确实快得惊人,但距离形成战斗力还很远,尖端武器固然重要,但它的灵魂还是操作者,在军人的战斗素质上,中国军队与美日军队的差距亦不算小。
再次,由于诸多原因,中国国内问题近年来显得特别突出,贫富差距、腐败、城乡差距、民族矛盾、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央有改革的雄心,但需要时间。
换句话说,中国发展得还不够,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还需要韬光养晦。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邓小平时代的中国了,我们已经有能力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保持强硬姿态,强盛的国力允许我们有所作为,有更大的作为。
但始终不要忘记,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都要不得,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应该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平行的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