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是种人生境界
韬光养晦 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等待时机,不轻易展露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从历史典故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中的“韬光养晦,静而修之,敬而齐之,几兵防之。
”这句话的意
思是要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保持内心的平静,修养自己,
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以防备敌人的进攻。
这个成语在军事上有
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了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其次,从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
解为在平时不张扬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是静心修养,等待时机展
现自己的才华。
这种态度表明了一个人的谦虚和沉稳,不轻易展露
自己的优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才展现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从管理和领导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解为在某
些时候,领导者需要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等待时机采取行动,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种策略在领导者处理复杂局面和人际关系时
非常重要,能够保持局势的稳定和掌握主动权。
总的来说,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包含了谦虚、沉稳、等待时机、隐藏实力、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等多重含义,它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关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做人的作文

关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做人的作文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韬光养晦,这不是躲猫猫,而是暂时的隐身,为了之后的闪亮
登场。
就像小时候,我们在家里偷偷练习舞蹈,一遍又一遍,直到
那个完美的瞬间,一跃而起,惊艳所有人。
生活就是这样,需要我
们悄悄努力,然后一鸣惊人。
你听说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吗?这就是厚积薄发的
最好写照。
那些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
就像那些篮球明星,他们的每一个投篮,都是无数次的练习和修正。
所以,别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要看到他们背后的辛勤付出。
做人嘛,就要有点耐心,有点定力。
别总想着一步登天,那样
容易摔下来。
得慢慢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就像爬山,你不能
指望一步跨到山顶,得一步一步爬上去,享受沿途的风景,感受那
份成就感。
所以啊,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别急着展
现自己,先好好积累,等时机成熟了,再大显身手。
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人生四境界:笑而不语,苦而不言,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人生四境界:笑而不语,苦而不言,迷而不失,惊而不乱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是不炫耀。
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调收敛,韬光养晦。
笑而不语,不是说高兴不能分享,而是不能为了自己高兴,而让别人不痛快,更是一种洒脱和豁达。
相比起睚眦必报、针锋相对的人,笑而不语的人能按捺住内心的浮躁,不轻易出口伤人。
不管是面对恶意中伤还是流言蜚语,总能把握住分寸,相逢一笑泯恩仇,多了一番容忍之量。
生活从来都是智慧的较量,伤痛和误会都会随时光流逝,唯有盈盈的微笑会雕镂在岁月的年轮上。
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的话,“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80%的人不关心,剩下20%的人听了会很高兴。
”这话说得虽然很绝对,不过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倾诉是有底线的,同情是有时效性的。
在面对苦难时,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的心要足够深,才能装得下一些事。
心若浅得像一个碟子,什么都装不下,稍微有一点苦闷,都会流淌出来。
有智慧的人不轻言悲苦,而会去牢牢抓住生活中那一二分的如意,而愚蠢的人却会执迷于自己的不幸。
不言苦并非是自我压抑,而是看透了人生,是一种不徒劳挣扎的智慧,是一种与苦难厮杀的勇敢。
苦而不言不是要“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儿无伤大雅的亏。
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激始终坚韧的自己,没有被苦难打倒的自己,淡然面对苦难的自己。
苦而不言,是让我们静静地蜕变,待到时运际遇,一鸣而天下惊。
迷而不失,是一种智慧。
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快、太远,渐渐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而忘记自己当初从何出发、为何出发。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
人心如果清除了杂物和垃圾,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结果当然是一派清净安详。
不迷失,需要的是向内心寻求自我。
人生,要懂得放下繁华,放弃无意义的忙碌,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限的生命里,不能只是被名利填满,而忽视了健康、快乐、家庭等等,不管如何匆忙,还是要找空隙放慢匆匆的脚步,给心灵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定义: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
定义分解: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着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前提:一、现今社会(1思想观念更新迅速,时间观念强2社会环境复杂3竞争激烈)二、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都是一种处事方式,不代表情感态度。
(因此不能说韬光养晦的人就安于现状没有野心)标准:比较哪种处事方式更能顺应现在社会的特征。
一辩稿谢谢主席。
观众,评委,大家好。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所谓韬光养晦,就是指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
分解来看,包括两个步骤,韬光,即为柔化和隐藏锐气与才能。
养晦,即为通过自省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点,韬光养晦不是只藏不露,宋代杨慎的《韬晦术》中说:“养晦是为了用晦。
”下面我看再来看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明确一下本次辩题里的两个前提:一、现今社会,xxx说过,现今社会有三大特点:思想观念更新迅速,时间观念强;社会环境复杂;竞争激烈。
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都是一种处事方式,不代表情感态度。
(因此不能说韬光养晦的人就安于现状没有野心)在此基础上说明一下,我方的标准是:比较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哪种更能顺应现在社会的特征,哪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存之道。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点为您阐述我方观点。
一,韬光养晦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快,思想观念更新迅速。
身处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是否被时代裹挟随波逐流?抑或被繁复的信息冲昏头脑?再甚至于站在荒莽的高地上不知何去何从?在这时,你应该选择韬光养晦。
信息量庞大的时代,我们并不能保证有质有量地接受所有信息,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前行,摸索新的路。
而是要在你已经到达的地方,更深入些。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彩,暂时避开锋芒,以便以后更好的发展。
它既可以形容人处世的态度,也可以形容事物发展的趋势。
“韬光养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重耳在一次航海中遭遇了风暴,被困在一个岛里面。
他虽然被困在岛上,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韬光养晦”的意义在于,在遭遇困境或者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暂时避开锋芒,隐藏自己的光彩,储蓄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以后更好的发展。
这种时期,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韬光养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优势,也不要过于隐藏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韬光养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孙子所提出的一种战略原则。
它的具体含义是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发力。
这个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于策略,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保持低调、静观事态的能力比盲目表现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第一节:明智的选择韬光养晦的本质是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和对内在力量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战略,都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即时的回报,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韬光养晦背后蕴含的智慧。
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适合展现我们的实力和优势,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二节:保持谦逊韬光养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持谦逊。
当我们成功或者受到赞誉时,往往容易滋长自负和骄傲之心。
然而,韬光养晦告诫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节:勤于思考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相反,它要求我们保持思考、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只有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和提升能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组织战略中,勤于思考都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四节:抓住关键时机韬光养晦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何时是合适的时候展现自己的实力。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非常关键。
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组织,需要有能力洞察到关键的机会,并且果断地采取行动。
只有在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实力,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五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韬光养晦的理念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在家庭和社会中,韬光养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谅解的态度,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总结: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实力、保持谦逊,并且时刻保持思考和洞察力。
韬光养晦的解释

韬光养晦的解释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理念,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军阀赵高就有“韬、晦相宜”的宣言,他认为韬即是“积极政策”,晦即是“保持低调”的政策。
因此,韬光养晦的含义就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保持低调自强”。
韬光养晦虽然出自于战国时期,但实际上在历史上一直得到人们广泛重视与运用。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就有大量人士遵循这个道理。
汉朝时期,孔子更是积极倡导韬光养晦,他认为“在政治上,韬光养晦是必要的”,他也建议人们“不动声色,保持沉默”,藉此表示出他对韬光养晦的重视程度。
韬光养晦有着深刻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古代政治社会中,有时像太平盛世一样,统治者可以积极、开放地对待外界,有时则面对强国的侵略,可以用一种谨慎的、抗拒的态度来进行应对。
韬光养晦的理念就十分适用于这种环境,它要求人们要保持沉默,不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任何积极、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也不要招惹麻烦。
这种极其谨慎的处世态度,一方面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外交往。
虽然韬光养晦的理念在古代政治中功不可没,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却可能适得其反,它会导致人们被动消极,丧失自强勇敢进取的精神。
正确地使用韬光养晦,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谨慎和应对外部环境的灵活性,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小心,看清形势,对付好各种挑战,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机遇。
在当今新兴市场中,中国企业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这都需要中国企业实施的是一种积极的、灵活的韬光养晦理念。
企业家要积极地探索创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勇于进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谨慎行事,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避免走错方向,做出定调不正确的决策。
韬光养晦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调节风险,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总之,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极具智慧的理念,它虽然出自战国时期,但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借鉴,它教导人们既要积极进取,也要谨慎小心,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在现代社会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和提升发展机遇,当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以及处理困难问题时保持理智和智慧。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不显贵、不炫华、不自傲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婵变与演绎。
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
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二、圣者无名,大者无形真正的圣人最终会修炼到无我的状态,无我者何顾其名哉!真正的大者最终会演化为混沌的状态,混沌者何存其形哉!人之圣,其名奄奄乎成其道;天之大,其行浩浩乎成其理。
低调做人的道理正在于此,遁其名,隐其形,方为至圣,方为至大,方为永恒。
三、鹰立如睡,虎形似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弱者好趁强施威,而强者却多装熊示弱——看来低调做人更像施强者的哲学,这套哲学不止是一种自我保全和自我防守的智慧,更是一种谋求生存和伺机攻敌的武器!四、贵而不显,华而不炫荣华富贵几乎是每个人的向往的。
但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低调正是这些已获得荣华富贵者的做人哲学。
富贵固然令人倾慕,但自古富贵险中求,富贵者常在风头浪尖上;荣华固然令人向往,但自古荣华难常在,荣华者多在枝头惹眼处。
富贵荣华者只有深谙低调做人之道,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和保全自己。
五、才高而不自诩,为高而不自傲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诩自夸,就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骄自傲。
就会自贬其尊,自嫡其位。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谦逊,放低姿态,勤勉做事,低调做人。
自诩与自傲是自轻自贱的表现,只有低调做人才是自珍自重的大理。
六、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永远不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
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埋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让自己首先获得保全,才能在帷幄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韬光养晦是种人生境界
暮云支行陈东旭
二十几岁的年纪,初出茅庐,进入社会才真正体会到社会和学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
在我的学生时代就曾了解到,古今对韬光养晦这门学问最有研究的,当首推刘备。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
刘备虽贵为皇族,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已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前往见曹操。
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一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
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知不觉地掉在地上。
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地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
刘备在曹操面前不夸张、显耀、自大、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让曹操放心;收敛和掩饰自己的真实行为,让曹操对其不加防范,从而才有了以后的东山再起,三分天下。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自恃颇高之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便十二分地表现出来。
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刻意炫耀才能,不仅会招来别人的妒忌,并且会被认定为轻浮。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当时机不成熟时,往往会采取韬光养晦的谋略。
韬光养晦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也是做人处事的一门学问。
年轻人初出茅庐,资历尚浅,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更要懂得沉淀自己,向他人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也许现下的工作不顺,也许与人相处不如意,也许你的努力与回报并不相称……所有的这些都不必太刻意,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年轻是一种资本,最大的资本,所以生命对我们来说没有输赢,只有值不值,任何事、任何经历,包括爱情、工作,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令我感悟颇深,人生旅途上,横竖都是路,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
一仰一俯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逆境时抬头是一种勇气和信心;顺境时低头是一种冷静和低调。
不要羡慕他人的种种,也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运气的不佳,韬光养晦,才能厚积薄发,靠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