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合集下载

浅议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

浅议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

浅议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作者:李光日马宏生咸基广李生波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第19期摘要: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污染产生的新兴产业,它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中,为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工程、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由于人们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了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环保产业应运而生。

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要加强对环保产业的研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宏观政策;措施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一)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我国的环保产业起步比较晚,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才起步,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加速增长,环保产业的年增长率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增速,每年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增速有望达到16%。

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固体废物以及核安全成为环保产业投资的重点,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额超过亿元,市场空间还十分巨大。

更是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把环保产业发展成千亿产业。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环保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且更加迅速。

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各种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工艺以及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覆盖范围广泛,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 环保技术不断提高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环保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因此我国不断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研发了很多有效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

2 供给能力不断上升由于我国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以及自身环保技术的提高,国内环保产业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环境工程技术,能够生产合格的污染治理装备,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我国环保工作当前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环保法规执行不力和环保意识待提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发展。

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

通过加强环保工作的对策建议,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环保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环保工作, 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 环保法规, 环保意识, 政府监管,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1. 引言1.1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大气中的PM2.5和PM10浓度居高不下,许多城市的水质严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的土壤含有重金属超标等严重污染情况,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特别是一些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比如水资源浪费、能源浪费、食品浪费等,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环保法规执行不力。

我国虽然颁布了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环境法规缺乏重视,环保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环保意识待提高。

我国部分地区和人群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着“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亟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加强环保工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监管,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发展等。

在未来的环保工作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

2. 正文2.1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是我国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张,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等都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保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应对环境挑战的一种应对手段,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分析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环保产业的定义与范畴环保产业广义上指的是以环境修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为主要目标的产业。

狭义上则特指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技术研发等业务的企事业单位。

目前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清洁能源、低碳交通、污染治理、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1. 清洁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随着对传统能源消耗的担忧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深,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2. 低碳交通领域的创新与进步: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低碳交通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减少空气污染和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3. 污染治理技术的突破与应用:烟气脱硫、废水处理等污染治理技术的突破不仅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效率,也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4. 资源回收利用领域的发展:废弃物分类处理、再生资源利用等项目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5. 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撑,也推动了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和执行。

四、环保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1. 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的压力:环保产业创新要求不断提高,而技术研发和成本投入则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与政策扶持息息相关,需求的不稳定性与政策的频繁变动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3. 人才短缺与培养:优秀的人才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环保领域的人才仍然相对匮乏,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环保产业的发展机遇1. 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环境。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1. 引言1.1 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和垃圾围城等方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固体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恶化,PM2.5等有害物质超标现象频发;水土污染影响了农田和水源安全,农作物受到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下降;垃圾围城问题突出,城市垃圾处理难题凸显。

环境问题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亟待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来改善现状。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有力的措施。

1.2 环保工作亟待加强我国环保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环保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环保法规不够完善、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惩罚措施不力、环保投入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环保工作的成效不明显。

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保工作,提升环保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2. 正文2.1 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环保工作存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但实际执行中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导致许多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置之不理,甚至敷衍了事。

其次,环保法规尚不够完善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的环保法规体系仍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环保责任,降低环保成本。

再者,我国缺乏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惩罚措施。

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往往只需支付少量的罚款就能获得“假整改”,没有形成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震慑和惩罚。

另外,环保投入不足也是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困难之一。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环保工作的投入,但相比于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环保投入仍然不足,无法满足环保工作的需求。

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障碍及对策

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障碍及对策

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障碍及对策一、引言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而环保产业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然而,在环保产业领域,仍存在着许多障碍,阻碍其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就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障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市场需求不足是主要障碍1. 媒体宣传度不高目前,虽然环保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媒体宣传方面却存在着不足之处。

大众对于环保产业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较低,这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充分释放。

2. 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与传统行业相比,环保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盈利模式。

虽然投资者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环保项目,但由于周期长、回报率低等因素限制,导致投资热情不高。

3. 技术创新缺乏支持环保产业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并提供相应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三、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障碍1. 政策缺乏配套支持尽管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政策,但在配套支持方面尚有不足之处。

例如,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并不完善,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2. 法律监管力度不够严格的法律监管是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地区法律体系落后、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得环境违法行为得以逍遥法外。

四、技术难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技术成本较高目前,一些环保技术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成本,这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技术成本,并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 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保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差距。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提高本土技术创新能力。

五、金融方面的障碍需破解1. 资金缺口问题环保产业需要大量投资支持,但目前还存在着资金缺口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环保产业中来。

2. 融资渠道不畅通当前融资渠道并不完善,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保护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保护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保护一、前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尤为严峻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分析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探讨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国的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许多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超标,尤其是北方地区。

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SO2、NOx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水污染水污染问题在中国也十分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和化肥残留等污染源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3. 土壤污染中国土壤污染问题同样严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残留、生活污水等因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4. 生态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乱采滥伐、城市化进程等导致中国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草原退化、沙漠化、湿地消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

5. 气候变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气候变化问题对其影响尤为明显。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水、台风等,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带来严重挑战。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措施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立法和政策制定力度,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行动计划,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

2. 环境治理与污染减排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工作。

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政府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水平。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支持,环保产业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环保产业包括清洁能源、废弃物处理、水处理、空气治理等领域,相关企业和技术不断涌现。

然而,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产业链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乏配套和协同发展。

其次,技术创新力度不够,国内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再次,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问题分析在环保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面临着以下问题:1. 技术创新不足:我国环保产业中的技术创新相对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环保材料、装备和工艺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 环保治理难度大: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环保治理难度较大。

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废气治理等方面,技术和经验积累还不够充分。

3. 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市场投资热情不高,资金供给不足。

这导致一些环保项目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对策分析为了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环保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立并完善环保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

2. 完善政策法规支持:加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环保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提高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 增加环保产业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加大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

同时,加强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4. 建立信息平台与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信息平台,促进行业信息共享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论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努力,我相信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我们可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措施,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努力去解决。

本文将分析我国环保工作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共同为改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一、现状问题1.严重的大气污染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大气污染已成为压倒性的问题。

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严重超标,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

雾霾天气频发,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常态。

2.水质严重污染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但由于排污不当、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造成了许多河流的水质严重污染。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用水质量。

3.土壤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和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4.生态环境受到破环城市化过程中,许多绿地被开发,湿地被填埋,森林被砍伐,而且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导致一些生态系统退化,这些现象直接危害着自然环境的保护。

5.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我国制定了大量的环保法律法规,但是其实际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违法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

二、对策建议1.加大环保政策力度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环保政策的力度,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环保政策的长效机制,确保环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提高环保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采用更加清洁、环保的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3.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监测。

4.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保护环境。

5.加大环保投入政府应该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正文显示:在线词典【行业分类】环境保护【地区分类】中国【时间分类】19991207【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正文】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

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

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

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

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

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的同时,还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

例如全国仅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家就有110多家。

如果考虑规模效益,其实有几家大型企业集中专业化生产也就足够了。

我国的环保欠账很多,随着未来的发展,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

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16亿多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89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8.9%,达标率为54.4%,生活污水处理率和达标率比工业污水更低,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没有污水处理厂,直接向江河里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6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873万吨,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的治理远未达标。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随着执法力度加大,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将更加强劲,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2.环保产业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不均衡,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我国环保产业的专业领域大致可分为环保产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低公害产品生产、环保技术服务和自然生态保护五大领域。

从现状分析,当前环保产业的专业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两个领域。

环保技术服务十分薄弱,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贡献不大,低公害产品的生产也刚刚起步,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致使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不畅,技术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健全。

具体数据如下:1997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收入)521.7亿元,其中环保产品生产占40.6%,三废综合利用占39.2%,而环保技术服务仅占12%,低公害产品生产仅占4.4%,自然生态保护仅占3.8%,技术服务的出口创汇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至今环保产业没有形成一支系统化、有规模的咨询服务队伍,缺乏多功能、全方位的市场服务,使环保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自发状态。

3.环保产品开发极不平衡,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

我国环保产品的主要类别有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

1997年产值为211.7亿元,其中,水污染治理设备产值94.5亿元,占44.6%,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产值为87.4亿元,占41.3%,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产值为11.2亿元,占5.3%,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13.8亿元,占6.5%,环境监测仪器产值4.8亿元,占2.3%。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环保产品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的治理方面,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不多,大多数固体废物通过掩埋处理,噪声的控制刚刚起步,环境监测仪器尚未普及,更没有形成全天候、自动化和网络化。

虽然我国在除尘、消声和水净化方面的技术开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技术成果远未形成大批量生产。

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4.环保产业在全国发展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十分薄弱。

1997年全国环保产业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环保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当年环保产业的产值,最高省份江苏97.55亿元,最低的青海省0.013亿元,相差7503倍。

天津市的产值28.48亿元,重庆市仅为2.28亿元,相差12.5倍。

东部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津、京、沪、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七省市,该七省市的产值占全国产值的58%,其中仅江苏一省的产值相当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七省区总产值的3倍。

中西部地区除陕西稍具规模之外,其他省份的环保产业仅仅开始起步,企业少,产值小,远未形成规模,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环保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1.环保已成为扩大内需和政府投资的重点之一。

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利用财政债券搞建设,一定要确保资金的合理投向,集中力量搞好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优先安排在建项目。

要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在农林水利建设中有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项目,在城市公用设施中有治理三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项目,在环保项目中,环保产业更是首当其冲。

因此,从近期看,环保产业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跨世纪的环保规划展示了环保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和政府十分重视。

由国家环保总局、计委和经贸委制定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于1996年9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这项宏大的规划历时15年,从1996年至2010年,第1期规划与“九五”同步。

第1期规划由1591个项目组成,包括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黄河、珠江、长江七大流域的污染控制项目,滇池、巢湖、太湖三大湖泊的污染控制项目以及16个重点沿海城市及其近岸海水污染控制项目。

在大气污染方面,本规划重点控制酸雨区和30个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

这项规划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金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者负担”为原则,多方筹措,中央政府在贷款、利用外资和经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现在这项跨世纪的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展示了环保产业未来大发展的前景。

3.“两个根本性转变”给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环保产业带来战略性的变革,市场机制给环保产业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减少废物排放,节约资源能源,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使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变成生产全过程控制,这些都给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要求各国要全面开放、履行国际公约,共同保护全球环境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将臭氧层保护、温室效应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决策和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经济增长应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持平衡和控制环境污染紧密配合,协同动作,厉行可持续发展。

为此环保产业就要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强对产生污染的火电、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石油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这对环保产业的硬件开发和软科学咨询将产生新的更大的需求。

再者,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程临近,环保产业也必将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了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避免巨大的损失,从现在起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的环保产业,使它成为下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4.新的消费需求给环保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过去我国曾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背景下,物质极度匮乏。

广大消费者追求最基本的物质消费,对环境质量还提不到议事日程。

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全国绝大多数居民已实现了小康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富裕。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广大居民已由消费的“数量”逐步转移到消费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渴望回归自然,企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广大消费者由关心衣食温饱逐步向往健身、美容、休闲、旅游和精神享受。

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纯天然产品日益受到青睐,这些都为环保产业的深层开发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环保产业的企业制度陈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环保产业历来被看作是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事业。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环保基础设施主要靠政府立项、投资、建设和管理。

因此环保产业只讲社会效益而不论经济效益似乎是天经地义。

因此,在我国投入运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能够正常运行,有三分之一不能正常运行,还有三分之一根本不能运行,究其根本的原因是“建得起,运行不起”,满负荷运行,财政补贴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只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的企业或许可以实现“三废资源化”,以厂养厂,但由于政府财政补贴兜底,资源利用既无压力,也无动力,陈旧的企业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良性运营。

2.尚未建立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

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和森林法等9部资源保护法律,就法律的层面上已大体完成了法治框架。

但是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些法律条款,却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

例如投资政策,过去和现在基本上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今后要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投资的格局,为了吸引企业和社会向环保产业投资,必须建立新的投资政策,使环保产业由单纯以行政、法律手段驱动为主向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转变。

再如科技政策。

环保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但我国大多数产品还处于国际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企业规模小,难以承担科技开发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促进环保科技开发与转化的优惠政策。

环保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的确具有很大的社会公益性。

因此应当建立优惠的环保产业税收政策,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