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
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探析

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探析作者:麦喜晓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旨在对《阳关三叠》这一首古诗词作品进行文化背景、演唱实践作分析,并在演唱实践當中对该曲的演唱技巧作详细的探讨。
最后总结对该作品的分析,探寻演唱古诗词作品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阳关三叠;文化背景;演唱探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阳关三叠》的文化背景解读(一)诗的由来《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该曲内容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为王维晚年所作。
王维的晚年正值唐玄宗执政的中后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戍守边关的士兵到了服役年限仍然不能归乡,直至客死异乡。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的朋友元二被朝廷任命去安西,王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挚友的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二)《阳关三叠》琴曲的由来有一说法《阳关三叠》出自梨园乐工,也有一说法《阳关三叠》谱曲者是王维,这些说法已无法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阳关三叠》是创作于唐代的一首琴歌。
琴歌是以古琴为伴奏,边演唱边弹奏古琴的形式,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的功能。
该曲最早期的曲谱记载于《浙音释字琴谱》,在传唱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30多个版本。
(三)何为三叠“三叠”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种曲式结构,它是在主部分“一叠”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叠的整体框架,在框架内对音乐自由、即兴、反复、变奏的一种音乐结构。
叠奏与西方固定的曲式结构不同,但是与西方的“变奏”形式有所类似。
《阳关三叠》中的二叠与三叠,在一叠的框架结构中自由即兴地抒发音乐情感,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二、《阳关三叠》的演唱实践分析(一)演唱的情原诗开篇中的短短四句道出了诗人对挚友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离别的场景和对挚友出使阳关的担心,借由对时空的描写,营造出了挚友间感人的惜别氛围。
一叠,是对故事场景的描写,在歌唱中要做到连贯自然,让情感自然地宣泄,略带伤感;二叠,在前面四句加入了装饰音,装饰音的加入给咬字带来了语重心长的感觉;三叠,节奏逐渐变得密集,特别是“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每个字唱满一个八分音符,表现出了铿锵有力的感觉,“无穷”的拉宽将情绪铺开,歌曲感情在这里形成了最饱满的宣泄。
《阳关三叠》演唱分析

《阳关三叠》演唱分析《阳关三叠》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古旧曲调。
这首曲子是张洪瑞的音乐作品,歌曲的词曲表达了一段痛苦的感情故事,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自曲谱面世以来,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也被很多知名歌手翻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曲的演唱分析可以有多个层面。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歌曲描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歌词中“岁月早晚,情为何物”一句,表达了世间情爱的无常和辗转反侧。
演唱者在歌曲中通过情感饱满的声音,把痛苦和哀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深情爱恨交织的心情。
演唱者要通过歌曲传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共情共感。
其次,从声音的运用来看,演唱者需要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感情的起伏。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需要有一位技艺娴熟的演唱者来诠释。
在高潮部分,演唱者要掌握好声音的爆发力,让听众感受到情感的澎湃和迸发。
在抒情部分,演唱者则需要用柔和且细腻的嗓音,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哀愁。
声音的运用是演唱者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做到恰到好处,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此外,从形象的呈现来看,演唱者不仅要有一副好声音,更要有一种饱含深情的表演风格。
无论是在舞台表演还是在录音室中演唱,演唱者都需要投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中去,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表情动作来诠释歌曲的内涵。
形象的呈现是演唱者与听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需要让听众能够看到演唱者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阳关三叠》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曲目,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把握好情感的表达、声音的运用和形象的呈现,才能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产生共鸣,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希望每一位演唱者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这首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美妙与魅力。
钢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

第21卷第4期2019年8月滁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V o l.21N o. 4A u g. 2019钢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杨秋兰摘要: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出我国音乐特色和风格内容的代表作是《阳关三叠》,出自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之手。
他巧妙地将古曲改编成钢琴曲,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更是对艺术的全新解读。
通过对黎英海先生作品背景概述,讨论《阳关三叠》音乐本体的相关内容,阐述《阳关三叠》的演奏技巧,进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分析;演奏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794(2019)04-0063-04作者简介:杨秋兰,亳州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音乐教学理论(安徽亳州236800)。
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gxyq2018113);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0599)收稿日期:2019-06-19钢琴传入我国已逾百年时间,20世纪后期在 我国得到良好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钢琴演奏人 才虽然较多,但钢琴音乐创作人才却寥寥无几,且 钢琴作品数量少、名曲佳作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黎英海先生等人相继创作钢琴曲作品和声乐 作品,借助钢琴传达出我国传统音乐的特殊风韵,从而对钢琴在我国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黎英海 先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简约精致的音乐风 格,通过作品展示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饱含深刻 的文化内涵。
黎英海先生致力于研究复调音乐以 及民族风格问题,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国 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突破[1]。
―、黎英海创作《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为送别而唱的曲目,又名《渭城 曲》《阳关曲》,在唐代十分盛行,歌词出自唐代文 豪王维的名于天下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关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文学毕业论文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

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中国古诗词和古琴音乐珠联璧合的佳作,一首有歌词的古琴曲。
它意境古朴悠远、曲调情深意重、歌词凄美深邃、旋律感人,在音韵悠长的古琴和诗意的衬托下,一唱三叹,让人听得荡气回肠。
琴歌《阳关三叠》其歌词采用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宋元二使安西》的七绝诗,诗人借对一位从军朋友哀怨别离之情的抒写,含蓄的反映了在当时不合理的征兵徭役制度压迫下的人民的痛苦。
原诗为四句“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在艺术上以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的眼前所见景物的精心描绘,制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使人感到了那种依依惜别的情真意切。
此诗从大意上看,似乎就是这样,但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就会对他有另外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已近晚年,他的挚友元二受朝廷派遣,即将远赴他乡。
当时的王维,心绪非常复杂,因为他的朋友元二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因此作者心中十分失落。
所以看似别离,实际上可能是永别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又品出了另外一种凄凉。
诗人借助周围的垂柳以及清晨的一场春雨,更加伤感的道出了自己对友人不舍与忧心。
此诗入乐为琴歌后,后人又增添了一些诗句,更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在演唱方面,要唱好这首歌,笔者认为需要一种自然纯净、古朴、典雅而不失凝重、透亮的声音。
作品虽然音域不宽,但是篇幅却不短,三段之中有着细致的变化。
需要唱出层次感,这就要求演唱者在音色、速度、节奏等各方面都要有相当的控制能力。
那些太滞重、不干净以及过于尖亮的声音显然不适合演唱此曲,这不仅技术上难以驾驭,而且风格也完全不一样。
(一)分段处理作品,准确表情达意在歌曲的第一段,作品忧郁、伤感的道出了故人惜别时的场景,音调抒情。
在这一段落,应重点注意“N”的歌唱,如“轻”、“尘”、“新”、“人”、“晨”、“津”、“辛”。
所以,演唱的音色变化要与作品的音乐本身相结合,用明暗、浓淡的音色去表现抑扬起伏的琴歌旋律与歌词的情感、意境。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艺术歌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关三叠》则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为一首多次改编和演绎的传统曲目,它既展示了优秀的演唱技巧,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意蕴。
本文将从演唱技巧和传统意蕴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谈及技巧方面,演唱《阳关三叠》需要演唱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演唱功底。
首先,音调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需准确地掌握音高,尤其在传统曲调中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整首歌曲的表达效果。
其次,声音的表现力也是值得注意的。
演唱者需通过腹式呼吸和声音的塑造,合理地运用声音的力度、音色和表情来诠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当演唱者能够紧密结合歌曲的旋律和词意,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共鸣时,歌曲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
另外,传统意蕴是《阳关三叠》作为一首艺术歌曲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首歌曲早在唐代就有了创作,而经过多次演绎和改编,如今已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它的传统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文学和文化。
首先,音乐方面,《阳关三叠》取材于古曲《阳关曲》,并融入了西域舞曲的元素,使得它在旋律上更为独特和富有异域风情。
其次,在文学方面,《阳关三叠》的歌词以描绘西域的美景、传递爱情情感为主题,语言优美动人,意境深远。
最后,在文化方面,《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除了技巧和传统意蕴,演唱《阳关三叠》还需要演唱者具备对曲目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通过对歌曲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理解曲调的特点和情感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演绎出歌曲的魅力。
同时,个人情感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歌词和旋律相融合,达到音乐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只有当演唱者能够深情演绎,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曲目中,才能唱出动人的音乐,真正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在演唱技巧还是传统意蕴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魅力。
古曲《阳关三叠》二种演唱版本比较分析

古曲《阳关三叠》二种演唱版本比较分析古曲《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乐曲中的经典之作,由于其传承久远,已经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演唱版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王琳琳和张学友的演唱版本。
本文将从音乐风格、演唱技巧、音乐传承等方面,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
一、音乐风格王琳琳的演唱版本是传统的京剧唱腔,她的声音高亢嘹亮,音色纯正,唱腔清晰流畅,音调稳定。
而张学友的演唱版本则是流行的流派,他的声音较为圆润,音调富有变化,也有较多的跑调和音乐性的处理。
从音乐风格上来看,两个版本各有特点,但是王琳琳的版本更符合传统的京剧唱法,而张学友的版本则更加适合现代听众对于音乐性和艺术感的需求。
二、演唱技巧王琳琳在演唱《阳关三叠》的时候,注重表达唱腔的宏大气势,将歌曲中的高低句、折叠句、连音句处理得非常娴熟,加上她的演唱功力,使得演唱效果十分出色。
而张学友在演唱的时候则强调了音乐性的处理,通过演唱技巧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让歌曲更有感染力。
三、音乐传承古曲《阳关三叠》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乐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演绎了这首乐曲,推动了它的传承。
王琳琳和张学友的演唱版本都是建立在前人演绎的基础上,他们的演唱使得这首古曲更加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性。
从音乐传承的角度看,两个版本都在不断地丰富这首乐曲的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合来看,王琳琳和张学友的演唱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无论是在音乐风格、演唱技巧还是音乐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喜欢传统的京剧唱腔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大家都可以在不同的版本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演唱方式,欣赏这首经典的古曲。
钢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分析

钢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分析-音乐论文钢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分析文/李虻朱容乐一、曲式分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对音乐主题在重复基础上作局部的、少量的、即兴性的变奏的展衍手法称为叠奏或叠唱。
钢琴改编曲保留了通行版本——清代张鹤编《琴学入门》中《阳关三叠》的基本结构,沿袭了该版本的叠奏手法,由此形成一叠、二叠、三叠三个部分,契合了中国音乐一唱三叹的音乐发展特征,在变奏手法上突出了钢琴的演奏优势和音响特色。
无论是钢琴改编曲还是编配了钢琴伴奏的琴歌,其每一“叠”都以明确的技术手法,按照一定规律和特色对主题进行了整体性的装饰和变奏,应归于具有叠奏性的变奏曲式。
引子仅一小节,由旋律音调、琶音化低音和装饰性高音三行谱表构成。
右手在低音区奏出旋律,模拟古琴醇厚的散音,高音声部通过五-四度音程叠置突出商音,为A乐段的商调式做出预示。
第一叠采用Andante速度,为主副歌的二部性结构,旋律连环相扣,调性在bA宫系统内转换。
主歌为两个3+3对比性乐句,仍由三个声部构成。
钢琴以不同倚音形式模仿古琴充满音高变化的按音,低音以自由变奏的形式模仿主题,增强了声部之间的联系和主题的展衍性,前乐句bb商的结束音突出了商调式音响;第6 小节旋律呼应了第2 小节旋律,增强了乐句之间的联系,结束于bA宫音,产生调式对置的效果。
副歌为f 羽调式,对比性、歌唱性较强,是自由伸缩、展衍的两乐句乐段。
前乐句短小、激越,用羽音的八度大跳和高音声部的呼应模仿,表现演唱时高亢的声腔,并用二度音程衬托旋律,增强了音乐张力,之后用六连音琶音下行突出旋律音调,落于角音。
第10小节与前乐段结束部分的第7小节旋律相呼应,原为演唱间歇的器乐衬腔,通过演奏相同旋律,起到类似合尾的结构作用,增强了主副歌之间的联系。
后乐句改用两行谱表,叹息式动机不断变奏,左手切分节奏与旋律形成节奏对位,外声部用角音的持续强化旋律,大、小二度的对置和四度音程的模进丰富了音响,句末六连音琶音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结束于f羽音。
论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分析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57论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分析王陌萱(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歌曲《阳关三叠》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以《送元二使安西》作为依据进程创作的。
本文对《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分析了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为今后研究歌曲《阳关三叠》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阳关三叠》;演唱技巧;歌曲一、引言歌曲《阳关三叠》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由于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着独特的情感,旋律优美,是经典了送别之作,表达了作者在亲友送别之际抒发难舍难离的情感。
二、歌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阳关三叠》的创作依据是来源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创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作者在送别亲友时表现出来的难舍难离之情。
而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阳关三叠》正是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这首歌曲经过了千百年的不断传唱,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阳关”一词在这首歌曲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因此这首歌曲命名为《阳关三叠》。
在开元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由于当时统治者喜爱歌舞,并在民间增加了教坊的数量,从而出现了很多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
以李白、王维等一批在诗词上有着卓越成就的诗人文豪,在这一时期不断涌现。
而歌曲《阳关三叠》是以王维创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在歌曲中大量使用了王维的经典诗句,表达了离别之际的不舍,其中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在歌曲不断流传过程中被世人所填写的。
[1]三、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一)演唱技巧中的“吟”“吟”类似歌唱中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吟”在现代中的意义则是表示拉长了音调,好像唱歌似的一样读,但是“吟”和“唱”是有区别的。
其中“唱”是根据谱例进行演唱,节奏和旋律相对比较固定,需要一定的音乐伴奏;而“吟”没有谱例进行依照,节奏和旋律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不需要伴奏。
《阳关三叠》是由七言格律诗组合而成的,每一句诗在吟诵的时候有前四后三上的停顿,体现出的节奏有着前面紧后面舒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演唱技巧来解析琴歌《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中国古诗词和古琴音乐珠联璧合的佳作,一首有歌词的古琴曲。
它意境古朴悠远、曲调情深意重、歌词凄美深邃、旋律感人,在音韵悠长的古琴和诗意的衬托下,一唱三叹,让人听得荡气回肠。
琴歌《阳关三叠》其歌词采用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宋元二使安西》的七绝诗,诗人借对一位从军朋友哀怨别离之情的抒写,含蓄的反映了在当时不合理的征兵徭役制度压迫下的人民的痛苦。
原诗为四句“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在艺术上以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的眼前所见景物的精心描绘,制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使人感到了那种依依惜别的情真意切。
此诗从大意上看,似乎就是这样,但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就会对他有另外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已近晚年,他的挚友元二受朝廷派遣,即将远赴他乡。
当时的王维,心绪非常复杂,因为他的朋友元二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因此作者心中十分失落。
所以看似别离,实际上可能是永别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又品出了另外一种凄凉。
诗人借助周围的垂柳以及清晨的一场春雨,更加伤感的道出了自己对友人不舍与忧心。
此诗入乐为琴歌后,后人又增添了一些诗句,更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在演唱方面,要唱好这首歌,笔者认为需要一种自然纯净、古朴、典雅而不失凝重、透亮的声音。
作品虽然音域不宽,但是篇幅却不短,三段之中有着细致的变化。
需要唱出层次感,这就要求演唱者在音色、速度、节奏等各方面都要有相当的控制能力。
那些太滞重、不干净以及过于尖亮的声音显然不适合演唱此曲,这不仅技术上难以驾驭,而且风格也完全不一样。
(一)分段处理作品,准确表情达意在歌曲的第一段,作品忧郁、伤感的道出了故人惜别时的场景,音调抒情。
在这一段落,应重点注意“N”的歌唱,如“轻”、“尘”、“新”、“人”、“晨”、“津”、“辛”。
所以,演唱的音色变化要与作品的音乐本身相结合,用明暗、浓淡的音色去表现抑扬起伏的琴歌旋律与歌词的情感、意境。
但是,这种润色特征的变化、对比不是强烈的,要掌握好平衡,做到恰到好处。
在前四句的演唱上应注意乐句之间的衔接,采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式,使乐句连贯抒情,娓娓道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渲染出一种对友人依依不舍的伤感情绪;后一小段的开始音调为八度大跳,这时音乐情绪略显激动,似乎在告诉友人路途中将遇到的艰难险阻,一路上要历历苦辛,从而告诫友人宜自珍,这部分的演唱应严格遵循作者所设计的力度记号的变化来表情达意,尤其是几处重音记号的表现应做到恰到好处。
一小段间奏后进入歌曲的第二段,音乐在第一段的素材基础上加以变化反复,情绪更加不舍和暗淡。
在第一个“感怀”的“怀”字上做自由延长处理,使那种伤感的情怀得以释怀。
第三段的旋律在第一段的素材基础上又一次变化反复,情绪更加的伤感。
“旨酒”这个八度大跳的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而后节奏稍自由,道出“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这里的“伤感”在演唱时如能略带哭诉的强调,则能更好的起到点睛之笔。
所以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
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的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之为艺术。
” (二)揣摩诗词韵律,力求风格纯正掌握音乐节奏的律动与歌词的韵律组合的特点。
故人有语: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意思是说声音不要被词所限制,而词又不是因为声音而受损。
具体说来就是:“声中无字“即演唱要连贯、婉转;而“字中有声”则是要饱满悦耳,字正腔圆,不
能太“咧着”咬字。
《阳关三叠》出自唐诗,所以咬字还要注意诗的韵律。
例如在第一叠中,“渭城朝雨浥清晨”中的“尘”与“析出阳关无故人”中的“人”押en韵。
所以,在演唱这首歌之前首先要反复朗读诗作,和着曲调的节奏找出其中韵律,然后再去演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