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1_ 新青年课件的诞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年》的诞生
【典型试题】 【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 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 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 “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 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 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 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 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答案】B
《新青年》的诞生
【典型试题】 3、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 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 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 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新青年》的诞生
【典型试题】 【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 “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 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 【答案】A
《新青年》的诞生
【《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辛亥革命,尤其是“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 秀深受刺激,加之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使他认为在中国搞政 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 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独秀主编的《青 年杂志》。 2、创刊词 创刊词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 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 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 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新青年》的诞生
【典型试题】 2、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 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 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新青年》的诞生
【典型试题】 【解析】从题干的信息看,是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 独立思考。可以判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知识 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故选 D项。A项求强求富、B项变法维新、C项共和革命分别 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均不符新青年》的诞生】 4、宣传思想 前期:宣传“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5、社会影响 (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宣传民主与科学,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 》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 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中国 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 (3)《新青年》推进了思想解放和人们观念现代转型的进程。
《新青年》的诞生
【《新青年》的诞生】 3、发展历程 (1)创刊之初:销路不畅。 1917年8月,《新青年》出完第3卷 后,因发行不广,销路不畅,一度中止出版。早期《新青年》 没有多大影响。每期印数仅1000本。 (2)1917年,移至北京。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 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1918年﹐编辑部改组扩 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 ﹑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 (3)1919年,声名大振。1918年1月,《新青年》在中断4个 月之后重新出版,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1919年初, 《新青年》声名大振。杂志最高印数达一万五六千份。
《新青年》的诞生
【典型试题】 1、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 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知识点1:《新青年》的诞生
《新青年》的诞生
【《新青年》的概况】
•1、时间:1915年, •2、创办人:陈独秀 •3、地点:上海 •4、简介:《新青年》,原名是《青年杂志》第2卷(1916年9 月)改 名《新青年》。
《新青年》的诞生
【《新青年》的概况】
自1915年9月15 日创 刊号至1926年7月终 刊共出9卷54号。在 宣传马克思主义、反 对封建伦理道德、呼 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 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 命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